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探究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对紫花苜蓿土壤酶活性与根系脯氨酸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地下滴灌灌溉定额相同的条件下设低(WA-1,1.8 mg·L-1)、中(WA-2,5.0 mg·L-1)、高(WA-3,8.2 mg·L-1)3个微纳米气泡水溶氧量质量浓度水平和不加气常规灌溉处理(CK),研究了不同试验处理下紫花苜蓿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以及根系特征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能明显增加紫花苜蓿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在紫花苜蓿不同的生长期,随着微纳米气泡水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呈增大的趋势;相同试验处理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次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WA-3、WA-2、WA-1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最大分别为20.28、19.19、16.92 ml·g-1和13.98、13.17、12.07 mg·g-1·d-1,分别比处理CK(13.82 ml·g-1和9.63 mg·g-1·d-1)增加46.74%、38.86%、22.43%和45.17%、36.76%和25.34%;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能降低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处理WA-2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最低(51.01μmol·g-1),相较于处理CK(92 μmol·g-1),减少44.55%。说明微纳米气泡水地下滴灌能够缓解因长时间地下滴灌导致的土壤通透性减弱的现象,提高土壤氧气扩散率,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覆膜连作年限对玛纳斯县棉田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新疆玛纳斯县覆膜连作0、5、10、20、30 a的棉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等指标,并对不同覆膜连作年限玛纳斯县棉田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随覆膜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以覆膜连作30 a时最高,分别为11.52%和21.60 g·kg-1,土壤速效磷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覆膜连作10 a时含量最高(49.60 mg·kg-1),土壤电导率、总盐、速效钾和碱解氮总体呈降低趋势,在覆膜连作年限30 a时含量最低,分别为0.50 mS·cm-1、0.69 g·kg-1、148.28 mg·kg-1和25.27 mg·kg-1;同一覆膜连作年限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总盐逐渐增加,pH值、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逐渐降低。(2)在不同覆膜连作年限下,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随覆膜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覆膜连作10 a时活性最高,分别为10.57 mg·g-1·d-1、0.86 mg·g-1·d-1、0.40 mg·g-1·d-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不同覆膜连作年限并无显著变化,为1.80~2.20 mL·g-1;在同一覆膜连作年限下,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深层,且差异显著。随覆膜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高为205.26 mg·kg-1,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降低,最低在覆膜连作30 a时为11.40 mg·kg-1,且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表现为表层>深层。(3)土壤速效磷与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速效磷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的主要因素。土壤质量综合评价表明,以覆膜连作10 a的土壤质量最佳,0 a和30 a的土壤质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水肥对三七田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和产量调控效应,明确三七不同生育时期最适水肥调控模式,于2018—2021年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开展田间试验,设3个灌水水平(5 mm,W1;10 mm,W2;15 mm,W3)和4个不同生育时期(根增期、苗期、花期、果期)施肥配比水平(25%∶25%∶25%∶25%,F1;20%∶25%∶30%∶25%,F2;15%∶30%∶30%∶25%,F3;10%∶40%∶20%∶30%,F4),以全生育期不灌溉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对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三七产量、总皂苷含量及各指标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同时采用CRITIC-VIKOR法对最适水肥调控模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灌水量和生育时期施肥配比对三七根增期、苗期、花期和果期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和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产量、总皂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CK相比,花期W2F3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7.69%~92.50%,W1F1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5.11%~7.11%;根增期各灌水施肥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平均较CK增加7.20%、19.82%和47.44%,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19.16%。与CK相比,收获后水肥调控处理三七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53.83%,肥料偏生产力平均提高66.30%,W2F4处理产量最高(2 797.25 kg·hm-2),W2F3处理总皂苷含量最高(176.34 mg·g-1)。综合评分法结果表明,三七根增期W3F1处理Q值为0.03,苗期W2F3处理Q值为0.02,花期W2F3处理的Q值为0.01,果期W3F2处理的Q值为0.02;根增期和果期最佳灌溉施肥方案为W3F1和W3F2,苗期和花期最佳灌溉施肥方案为W2F3。  相似文献   

4.
在滴灌条件下,将穴施和均施两种生物有机肥施肥方式,水肥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滴水位置两两组合,共4个处理:穴施水肥一致(B0)、穴施水肥不一致(B30)、均匀施肥(BU)和对照(CK)。分别在施肥后的3、7、15、30、60 d,选取距肥料0、5、15、30 cm的水平位置和0~20、20~40、40~60 cm的垂直位置土钻取样,测定土样的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各土层脲酶活性分别在处理后15 d达到最大值17.52、12.59 mg·kg-1·h-1和5.74 mg·kg-1·h-1,蔗糖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处理后3 d和15 d,而各土层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不一致。随着土层深度加深,生物有机肥对3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逐渐减小,水平方向上,B0和BU处理脲酶、蔗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由肥际(H0)位置向四周分别降低了42.12%、29.73%、25.76%,B30处理3种酶活性前期以滴头(H30)为中心向四周降低幅度分别为5.87%、11.30%、3.51%,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与B0、BU一致。穴施生物有机肥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49.40%、39.51%,同时更有利于施肥后期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40~60 cm土层不同水平位置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氮水平和覆膜对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高产体系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设置田间试验包含施氮水平和覆膜2个因子,施氮量分别为0(N0)、100 kg·hm-2(N100)、250 kg·hm-2(N250)和400 kg·hm-2(N400),每个施氮水平下分别有覆膜(F)与不覆膜(B)处理,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2014年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分析微生物量计量学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覆膜与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除不覆膜时N400处理),施氮量高于2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量增加不显著。覆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磷;覆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0、N100和N400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施氮则显著增加微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量氮磷比。0~10 cm土层脲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覆膜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覆膜和施氮均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0~10 cm和10~20 cm土层覆膜N400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相应土层最大,分别为1.49 mg·g-1·d-1和1.61 mg·g-1·d-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活性最强。研究表明无论覆膜与否,250 kg·hm-2的施氮量是该地区适宜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6.
选取16个当地种植的马铃薯品种进行试验,采取单因素分析法和冗余分析法对榆林沙土区马铃薯田的土壤含水量、pH值、电导率、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以及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进行研究,分析其特征。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中,榆林沙土区马铃薯根层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蔗糖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0~2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比20~40、40~60 cm土层分别高0.03%、28.74%,0~20 cm土层脲酶活性比20~40、40~60 cm土层分别高14.10%、169.70%,2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比0~20、40~60 cm土层分别高21.74%、59.53%;在0~40 cm土层中,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细菌数量在3类微生物中占有绝对优势,占微生物总数的83.11%~97.28%,其次是放线菌,占微生物总数的2.49%~16.49%,真菌的数量最少,占微生物总数的0.13%~0.44%;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0~60 cm)土壤含水量、pH值、电导率分别为2.94%~8.00%、8.30~8.79、101.92~210.87 μS·cm-1,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为16.47~30.14 mg·kg-1、15.37~25.49 mg·kg-1、95.83~163.60 mg·kg-1、2.85~5.43 g·kg-1。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根层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与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均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马铃薯块茎产量与土壤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块茎可溶性总糖与土壤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碱解氮和有机质是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有机质和有效磷是土壤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速效钾是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旱地小麦高效施氮管理,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通过2 a(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氮(T1)、300 kg·hm-2尿素N(T2,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缓释尿素N(T3)、195 kg·hm-2缓释尿素N(T4)和90 kg·hm-2缓释尿素N(T5)6个处理,分析不同缓释尿素减施量对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累积、氮素吸收与转运、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减施处理(T4和T5)显著降低收获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NO-3-N累积量,同时提高0~40 cm土层NO-3-N占比。施用缓释尿素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T3处理较当地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2.9%和13.6%。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随缓释尿素减施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T4处理最大,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0.2%~50.0%。施用缓释尿素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提高产量;T4处理两年产量分别为8 434、9 060 kg·hm-2,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19.7%和13.9%,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17.3%和10.4%,其经济效益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33.3%和34.0%,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26.8%和23.2%。缓释尿素减施显著降低氮素表观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通过拟合分析发现,缓释尿素施用量为208.7 kg·hm-2时,两年产量分别为8 054、8 806 kg·hm-2,净效益分别为6 890、8 475 CNY·hm-2NHI分别为78.2%和78.9%,可实现西北旱区冬小麦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施用生物菌肥对桃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施肥处理下的桃园土壤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梯度的生物菌肥 T1(200 kg·667m-2)、T2(300 kg·667m-2)、T3(500 kg·667m-2)及T4(1 000 kg·667m-2)4个处理,以鸡粪为 CK(2 000 kg·667m-2),研究生物菌肥对桃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桃园土壤pH值、有机质、铵态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微生物单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微生物对六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先增加后降低,硝态氮含量下降。生物菌肥200 kg·667m-2处理下,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较CK提高53.98%(P<0.05),而与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化合物利用强度最高,较CK提高22.67%(P<0.05)。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下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 优势度指数)及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利用强度较CK分别提高33.49%、129.61%、0.22%和18.06%(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化合物利用强度与有机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主成分分析中,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碳源利用强度及土壤养分影响得分最高,分别为2.42和1.36。因此,生物菌肥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功能多样性、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强度及养分含量,其中以生物菌肥300 kg·667m-2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150 kg·hm-2(T1)、230 kg·hm-2(T2)、465 kg·hm-2(T3),857 kg·hm-2(T4)、1 250 kg·hm-2(T5)、1 640 kg·hm-2(T6)以及原位土512 kg·hm-2(CK1)和无残膜(CK2)等8个残膜梯度,测定不同残膜量下棉田土壤氮素养分、八大离子含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残膜量的增加, 土壤TN、NO-3-N含量逐渐降低,而NH+4-N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残膜量大于512 kg·hm-2时,土壤NO-3-N、NH+4-N含量显著降低;在高残膜量1 640 kg·hm-2(T6)时,土壤TN、NO-3-N、NH+4-N含量较CK2分别降低38.77%、49.21%、34.38%;土壤Na+、Mg2+、Ca2+、Cl-、SO2-14、HCO-3、CO2-3、K+含量随着残膜量的增多逐渐积聚在0~20 cm土层;当残膜量大于512 kg·hm-2时,土壤微生物均匀度及多样性低于T1、T2、T3和CK2处理。可见残膜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导致盐分浅表积累,使土壤养分退化;因此,高强度残膜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生物炭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土稻田的改良效果,于2014—2019年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土稻田养分含量、电导率、pH值、酶活性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还田量为7.5~16.5 t·hm-2时,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9.09%~30.00%、34.58%~45.37%、19.04%~39.16%、38.65%~63.12%(P<0.05);生物炭还田量12.0~16.5 t·hm-2,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5.34%~6.87%(P<0.05);土壤电导率随生物炭还田量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在7.5 t·hm-2;土壤pH值与生物炭还田量显著正相关,并且生物炭12.0~16.5 t·hm-2 pH值显著高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生物炭年还田量7.5~12.0 t·hm-2时,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全碳量、胡敏素碳量分别较不添加生物炭处理提高48.74%~70.51%、47.40%~69.94%、68.94%~96.48%;HA/FA和PQ随生物炭还田量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在12 t·hm-2;生物炭还田量7.5 kg·hm-2时,脲酶活性较不添加生物炭处理提高89.03%(P<0.05),碱性磷酸酶降低41.27%(P<0.05);生物炭还田量12.0 kg·hm-2时,脲酶活性提高53.33%(P<0.05),蔗糖酶活性提高41.84%(P<0.05)。因此,生物炭连续还田能够有效改良苏打盐碱土稻田,7.5~12.0 t·hm-2为适宜生物炭还田量。  相似文献   

11.
连作对谷子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谷子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连作年限对谷子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在4a不施肥定位试验的基础上,设置连作2 a(T1)、连作3 a(T2)、连作4 a(T3)和轮作(CK)4个处理,分别测定了土壤养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其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轮作(CK)相比,连作2 a(T1)、连作3 a(T2)和连作4 a(T3)分别减产6.9%、12.7%和35.6%,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减产幅度加大;连作土壤氮、磷含量降低,其中速效氮含量降低最为显著(P0.05),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土壤p H升高。连作条件下,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且随着连作年限增加,降低越显著,连作4 a(T3)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  相似文献   

12.
以民勤不同年限(1、2、4、8、13 a)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当年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及通径分析法研究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在退耕13 a达到峰值(411 mg·kg~(-1));其余理化指标均在退耕13 a时降至最低,分别为砂粒含量59%、土壤容重1.285 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7.9 g·kg~(-1)土壤全氮含量0.1 g·kg~(-1)、速效磷含量0.329 mg·kg~(-1)。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均表现为深层(20~40 cm)土壤高于表层(0~20 cm)土壤,土壤砂粒含量、有机质、速效钾、全氮、速效磷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2)4种土壤酶活性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波动趋势,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表现为较高水平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为表层土壤大于深层土壤,且差异性显著(P0.05),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值最高达到了0.828 mL·g~(-1)·20 min~(-1),磷酸酶活性值最低为0.0036 mg·g~(-1)·d~(-1)。(3)退耕地磷酸酶、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9、-0.966,呈极显著负相关。(4)经通径分析可知,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的直接主要因子,有机质含量间接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深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影响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直接主要因子,全氮含量间接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银川平原不同类型及程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分布特征,文中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及比色测定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银川平原不同类型及盐渍化不同程度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碱化土壤pH值和盐化土壤全盐含量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p<0.01)。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碱化土壤显著高于盐化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在不同类型土壤间差异不显著。0-20cm深度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碱化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盐化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8月>6月>9月;碱化盐化土壤转化酶活性、碱化土壤脲酶活性、盐化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季节变化表现为随着取样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即9月>8月>6月。碱化、盐化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之间及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完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体系,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酶活性及氮磷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前期,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以及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均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速效磷含量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值。在玉米生长后期,各种土壤酶活性和氮磷养分含量又呈降低趋势。土壤脲酶活性与氮磷养分含量,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蔗糖酶活性与氮磷养分含量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氮磷养分含量之间,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碱解氮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密度确定为6.75×104株·hm-2时,最佳施肥量为纯N 210 kg·hm-2、P2O5168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作物与娃娃菜轮作后的效果,在宁夏南部山区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比较分析了娃娃菜-西兰花(CMB)、娃娃菜-大葱(CMG)、娃娃菜-洋葱(CMO)、娃娃菜-土豆(CMP)和以娃娃菜连作(CCC)为对照的5个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旨在筛选出适宜与娃娃菜轮作的作物,为从栽培模式选择角度缓解或避免娃娃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马铃薯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为12.8 mg·kg-1,轮作大葱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为75.74 mg·kg-1,但不同轮作模式下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轮作马铃薯土壤的碱性磷酸酶、蔗糖酶与轮作洋葱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显著低于娃娃菜连作和轮作其他作物。细菌丰度在属水平上的结果表明轮作导致大部分有益细菌属丰度升高,如贪铜菌属(Cupriavidu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柄杆菌属(Caulobacter)等,有害菌及其他部分未分类功能作用菌属丰度降低,如伯克氏菌(Burkholderiaceae)、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相似文献   

16.
贺兰山西坡不同类型草地土壤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阿拉善左旗境内贺兰山中段(西坡)山前地带的主要草地类型为对象,分析不同类型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高山草甸>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且在0~10 cm土层的差异尤其显著;② 各类草地土壤酶活性均沿土壤垂直剖面依次降低,差异呈显著性水平;③ 偏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该区草地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主要的因素为土壤微生物碳氮、有机碳和全氮,碱性磷酸酶主要受土壤微生物碳和全氮影响,对过氧化氢酶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土壤微生物碳、pH、全氮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17.
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对苹果钾素吸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生物菌肥和钾肥对苹果果实品质及生长发育的协同作用,以7 a生‘瓦里短枝’(Vallee spur Del)为研究对象,设置T1(K_2O 420 kg·hm~(-2))、T2(生物菌肥2 520 kg·hm~(-2))、T3(生物菌肥2 520 kg·hm~(-2)+K_2O 294 kg·hm~(-2))、T4(生物菌肥2 520 kg·hm~(-2)+K_2O 420 kg·hm~(-2))、T5(生物菌肥2 520 kg·hm~(-2)+K_2O 546 kg·hm~(-2))和CK(不施肥)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钾素吸收、土壤酶活性、根际微生物数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T1相比,T3、T4及T5显著提高了果园钾肥农学效率、钾肥贡献率和钾肥偏生产力(P0.05),但T4和T5差异不显著。(2)各处理不同器官中钾素累积量大小顺序依次为T5T4T3T1T2CK,T4和T5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3)生物菌肥和钾肥配施后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和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及真菌的数量(P0.05),但T3、T4及T5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配施后显著提高了0~120 cm土层内根系活力(P0.05),显著提高了果实的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及果实硬度(P0.05),但T4和T5差异不显著(P0.05)。(5)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Vc含量均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生物菌肥2 520 kg·hm~(-2)+K_2O 420 kg·hm~(-2)是试验区合理的施肥量,能有效提高钾肥利用效率,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8.
压砂瓜连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兴仁镇红圈子村连作1 a、3 a、5 a、7 a、10 a的压砂瓜田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以探明随压砂瓜连作年限的增加砂田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为提高宁夏中部干旱带砂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逐渐下降,其中,脲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物理性质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逐渐恶化趋势,土壤水分状况在连作5 a最佳;土壤肥力状况也逐渐降低,土壤全盐含量明显降低。土壤质量综合主成分得分最高的是1 a砂田为0.96,10 a砂田得分最低为-0.8。连作5~7 a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因此,在砂田耕作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与耕作,以保证砂田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噻酮·异噁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测定了田间推荐剂量、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土壤封闭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处理后,玉米根际微生物量碳、氮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处理后28 d,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处理的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受到抑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影响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但试验后期可恢复到对照水平,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对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施药后不可恢复到对照水平。研究表明: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小,试验后期可恢复到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