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草原区针茅属植物颖果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内蒙古草原主要建群植物──针茅属的七种植物颖果特征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外部形态分化与纹饰上找到了种间明显差异,并为探讨种间系统关系提供了依据。同时也研究了针茅属颖果特征与生态环境梯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经过草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初步了解了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苏木地区打草地是典型的针茅草原,昆虫和植物种类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基本一致.主要植物51种(属),其中有毒杂草3种,有害昆虫22种,通过分析认为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苏木地区为蒙古国输华饲草的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3.
种群的点格局特征是植物群落生态学关系与过程在空间格局上的表现形式,是种群和群落结构动态与稳定性的标志.在祁连山北坡西北针茅草原,采用Ripley的K(r)函数,定量分析了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点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随退化草地狼毒种群规模扩大,狼毒与西北针茅的种群密度和高度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狼毒种群在未退化和轻度退化草地中聚集分布格局显著,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是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的主要分布类型;西北针茅种群在四个梯度中以随机分布最为显著,仅在轻度退化草地中在0-38cm尺度上表现为均匀分布.狼毒和西北针茅种群的点格局的不对称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种内、种间竞争和协同策略的改变,是草原植物应对干扰的种群更新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以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为样本区域,分别设置无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放牧5种放牧梯度,在生长季(5月~9月)内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三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比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真菌,其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三大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不同土层三大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5.
本项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的三块研究样地上进行。三块样地分别在地带性植被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和一严重退化草场上。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植物中元素的含量及土壤的某些理化性质作了研究。一、休牧对植被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五年休牧,地上部分生物量在羊草草原样地和退化草场样地以围栏内较高。在大针茅样地可能因为远离居民点,受放牧影响小,内外测定值相近。可能与放牧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DCA)对内蒙古草原中东部草原植被120个群落样地的分析表明:该区六种主要的草原群落类型在生境干燥度梯度上的顺序依次为: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每种草原的群落组成、地上生物量及其种群结构,以及各类草原的理论载畜量。六种草原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介于112Kg.DM.m ̄(-2)──1620Kg。DM.m ̄(-2)之间;相应地,理论载畜量变化于0.10─1.57羊单位/公顷。研究地区草原地上生物量(B)与年降水量(P)、年平均气温(T)和与≥10℃的积温(Tac)的关系分别为:B=-134.92+0.84P,B=136.37-25.68T,B=351.61-0.12Tac;与气候干燥度(依Penman方法计算)的关系为B=0.26+4.33e.  相似文献   

7.
火生态因子与土壤动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0.9─-1992.5对中国科学院内蒙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羊草草原、退化草原、大针茅草原的火烧实验研究中发现:火生态因子对表聚性强和地表自由生活的土壤动物的直接致死作用明显,春季火烧致死作用大于秋季,火烧有可能作为草原控制害虫的一种手段。火烧后出现了新的生态空间,促成了土壤动物竞争新空间的过程,其中优势类群的膜翅类表现的最为突出;常见类群的半翅类、鳞翅类等也参与了这一过程。火生态因子的间接作用使优势类群中的姬蚯蚓类,鞘翅类数量下降。火烧后的恢复过程各类土壤动物有所不同,膜翅类、鞘翅类等恢复较快,螨类等火烧后变化大,恢复较缓慢。火烧实验启发我们,严格控制下的火烧有可能作为合理利用草原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刺萼龙葵的入侵机理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萼龙葵(Solauum rostratum Dunal.)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入侵杂草,扩散速度快,对环境为害严重。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扩散机制、生物学特性、环境的可入侵性、植物与土壤的反馈作用以及防控与利用基础等多个方面解析其入侵扩张机制和控制策略。主要研究进展:1刺萼龙葵强大的繁殖和扩散能力、高度的抗逆性、入侵地植物种类的单一性以及入侵环境的脆弱性在其入侵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2刺萼龙葵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不同生境的长期作用下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种群;3刺萼龙葵不同生长阶段通过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来调节自身生长,并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形成一个自我促进式的入侵机制;4采用人工物理清除和植物替代控制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方法,可防止刺萼龙葵的再次入侵。刺萼龙葵的有效控制需要采取综合防治策略;5刺萼龙葵从药物开发和植物保护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相似文献   

9.
放牧压力下大针茅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针茅(Stipa grandis)是我国北方典型草原上最重要的饲用植物之一,分布广,数量大,是优势种之一。本研究应用RAPD技术检测大针茅植物不同放牧压力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探索放牧强度与遗传分化的相互联系。在放牧和对照群体中,利用18个有效引物共获得了12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05个,占81.40%,说明个体发生较高的遗传变异。两个群体都具有特异性位点,说明放牧压力导致某些位点发生了变化,但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遗传一致度为90.43%)。  相似文献   

10.
研究蝗虫发生的影响因子及其成灾机理,是有效预测其发生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利用"3S"等技术,根据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特点,建立了内蒙古草原亚洲小车蝗宜生区(HA)划分标准与方法,综合地理特征和草原类型等影响因子,采用ArcGIS数据统计手段,构建了草原蝗虫宜生指数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亚洲小车蝗宜生区区域划分。结果表明以栗钙土为主要土壤类型,以大针茅为主的草地类型,地上植物量达150~250 kg/hm~2,海拔高度在1 000~1 100 m之间和坡度为0~10°的条件下,宜生区指数(IH)为5,划分为一级宜生区。各影响因子所占权重为草原类型土壤类型地上植物量海拔高度坡度。此划分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明确草原蝗虫分布区域和发生动态,明确内蒙古草原亚洲小车蝗宜生区空间分布情况,为草原蝗虫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