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对1368-1949年西海固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序列变化、平均发生时间间隔和干旱变化趋势拟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68-1949年西海固共发生干旱灾害132次,平均每4.41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800-1849年和1900-1949年这两个50年段的干旱灾害最为频繁。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和轻旱涝灾为主,发生频次分别为58次、52次,占干旱灾害发生年总数的43.94%、39.39%。大面积的干旱灾害(三、四级)平均每26.5年出现一次,占干旱灾害发生总年数的16.67%。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西海固干旱灾害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是干旱灾害最为频繁,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伏旱造成的危害相对比较严重。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距平百分比曲线呈明显的波浪线型增长;以1700年为界,西海固干旱灾害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后期250年的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是前期330年的2.62倍。西海固干旱灾害频发主要是由气候的异常波动、降水的年际、年内分布不均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些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也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及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2.
以1984~200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收集到的同时段极端气候事件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为基本资料,基于线性趋势分析、回归分析、贝叶斯分类判别预测等方法以及灾害学理论,分析与气温和降水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可以看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出现频率和灾害损失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蒙古地区农业生产干旱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定量分析评估了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及损失的大小.模型经过实际检验,与实况基本相符.同时预估了干旱灾害发生时,作物种植的最优方案及经济效益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灾害及其对暖干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 ~2012年气象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降水气候要素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Is指数和Modet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该区域的干旱状况.结果显示:近52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增温速率为0.32℃/10a,降水量减少速率为7.35mm/10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气候暖干化导致该区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加剧;干旱灾害主要存在7a和8a的年际变化周期,1989年以前气候偏湿润,1989年以后干旱严重;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是西北段部分,西北段和东北段偏旱与大旱严重,而华北段重旱严峻.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1961~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日气象数据,采用彭曼-蒙特斯方程计算参考蒸散量、作物需水量及玉米水分亏缺指数,按玉米生长的不同发育期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玉米水分亏缺干旱指标并计算了干旱频率,并就其时空分布及其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季内干旱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时...  相似文献   

5.
基于EMD的我国受旱面积波动的多时间尺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干旱及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近年来干旱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中应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分析了1950-2006年全国干旱灾害受灾面积波动情况。结果表明:(1)干旱灾害受灾面积存在准3年、准8.5年、准14年左右特征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2)各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振荡的贡献率中以准3年时间尺度的受灾面积振荡的贡献最大,说明干旱灾害受灾面积波动以准3年时间尺度为主;(3)从各时间尺度的振荡来看,大致分三个阶段,80年代中期以前,干旱灾害受灾面积的波动频率较慢,周期长,振幅大;80年代中期以后,波动频率变快,周期缩短,振幅减小;而90年代中期之后,振幅又有所增加。从各时间尺度振荡的趋势看,干旱灾害受灾面积仍处在增加阶段;而且近年来干旱灾害受灾面积振荡的幅度增大,说明干旱灾害强度加剧,频度增加。因此,应认识和了解旱灾发生和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的防治,尽可能减小旱灾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石羊河流域区1960—2011年气候要素资料,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合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等指标进行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春旱发生频率在21.2%~67.3%之间。春季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大于中上游区域。初夏干旱发生频率在13.5%~61.5%之间。初夏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也大于中上游区域。伏旱发生频率在21.2%~86.5%之间。伏期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亦大于中上游区域。石羊河流域干旱综合风险高风险区为民勤县和金川区大部、凉州区中北部、永昌县东部,位于石羊河流域的中下游区域。就各县区而言,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最大的区域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金川区次之,天祝县风险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种适用于非线性、非平稳序列的信号提取方法 -EEMD,基于1901-2015华北平原的266个格点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确定了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分析了旱涝灾害演变的周期规律及旱涝等级频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SPEI-12表征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在1940年出现了突变,干旱灾害集中在1940年之前,洪涝灾害集中在1940年之后,年际尺度上存在平均周期为4年和8年的波动周期,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着13年、29年、46年的平均波动周期。2)极端干旱和极端洪涝分别发生556次和655次,分别占旱涝发生总次数的1. 76%和2. 08%,但总体干旱频率(19. 46%)明显高于洪涝频率(16. 43%),气候整体偏干。3) SPEI-3表征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经EEMD分解后,春季1994年以后洪涝灾害等级逐渐增高。夏季旱涝灾害等级处在4以下且在1982年后干旱灾害开始加重。秋季1993年以后由干旱灾害转为洪涝灾害。冬季干旱灾害有逐年加强趋势。4)不同旱涝灾害等级的频率季节差异显著,旱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空间上,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东西部和南部、河北北部。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河南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和南部、河北西北部以及北京、天津市。本研究能为该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甘肃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甘肃省60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4年3~10月日降水量,统计了历年3~10月的降水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日数和连阴雨次数;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气象灾害对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降雨量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日效和连阴雨次数都呈减少趋势;干旱面积和粮食减产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连阴雨次数、中雨日数与干旱面积和粮食减产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小雨和大雨次之;连阴雨次数和中雨日数减少,是造成干旱面积扩大、粮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MCI指标的甘肃省近50年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16个气象站1961—2010年改进气象干旱指标(MCI)对甘肃省近50年不同季节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旱和夏旱发生频率最高,为55.4%和55.0%;秋旱发生频率最低,为41.1%;冬季干旱发生频率为46.3%。全省夏秋季易出现大范围干旱,冬季较少。近50年来,干旱发生范围在全年各季节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春季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均较高,且更容易发展成为重旱甚至特旱;夏季和冬季易发生大范围的轻旱和中旱,而严重干旱发生较少;秋季干旱发生日数最少,且干旱强度也最轻。总的来说,甘南地区干旱发生最少,而河西东部、陇中北部和陇南南部发生干旱较多。近50年,研究区干旱平均持续日数、发生干旱站次比以及干旱强度虽有不同程度增加或减少趋势,但变化并不显著。春季干旱强度最强,秋季最弱。干旱强度与无雨日数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统计学方法提取了干旱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天水干旱气候对蜜桃生产影响评估。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蜜桃正常生长的主要干旱灾害以早春蜜桃萌芽~芽开放期干旱、花期干旱和蜜桃上年10月中旬高温干旱灾害最为明显;各干旱时段灾害强度发生频率以3月上中旬桃树萌芽~芽开放期轻旱和花期轻旱最多,发生频率分别为23%和31%,对蜜桃产量的影响以开花期大气干旱影响最大,贡献率为40%。影响天水蜜桃生产的干旱灾害综合评估表明,除轻旱、重旱评估准确率略低为83%和80%外,无旱和有旱评估准确率达94%以上,中旱、特重旱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铜制剂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因长期施用波尔多液致使铜在果园土壤中的残留积累状况及其对果 园作物生长的影响。对几种新的铜制剂农药在果树和蔬菜上的残留进行了试验,并对其在今 后使用中铜在土壤中的积累规律及允许安全使用年限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除草剂已经大面积应用了半个多世纪,它在杂草防治及作物增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除草剂使用过程中,对作物的药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综述了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和出现药害后作物的症状,并介绍了发生药害后的救治方法以及预防药害产生的具体措施,以期为除草剂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韭菜上田间应用的动态残留和最终残留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韭菜上的半衰期为1.89d,用量500mL/667m2处理3次,最后一次施药后7d,韭菜中未检出农药(残留量低于0.1ug/kg)。  相似文献   

14.
芽孢杆菌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黄瓜霜霉病孢子囊萌发抑制试验明确,芽孢杆菌菌株Z-X-3、Z-X-10对黄瓜霜霉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离体叶片法和温室防病试验表明,两菌株对黄瓜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保护效果分别达46.42%、41.55%;治疗效果分别达46.30%、44.44%,高于农药克霜氰的31.81%、37.03%。  相似文献   

15.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杀虫剂亚致死效应是农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近年文献资料,综述了杀虫剂对昆虫生殖力、发育历期、行为和抗药性方面的亚致死效应,阐述了有关解毒酶的作用机制.杀虫剂亚致死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深远的影响,应展开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西北部春油莱菌核病于6月中旬始见病菌子囊盘,子囊盘数量与3 d内大气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0.657),与3 d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R=-0.604)。6月中旬始见大气中病菌孢子,7月中下旬出现高峰期。油菜花朵于6月下旬开始发病,7月上旬出现发病高峰期。花朵带病率与3 d内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显著相关(R1=0.95;R2=-0.857)。7月初叶片开始发病,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7月上旬茎秆开始发病,为土表菌核直接侵染造成,发病率低,增长慢;7月下旬因为病叶上病菌再侵染病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食虫齿爪盲蝽对枸杞木虱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食虫齿爪盲蝽成虫对枸杞木虱2龄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食虫齿爪盲蝽对枸杞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964 9N/(1+0.313N)。捕食木虱数量随木虱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食虫齿爪盲蝽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43.089 0P-0.780 5,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Varley的干扰反应模型拟合为E=0.5394P-0.378 7,饥饿48 h的食虫齿爪盲蝽的捕食速度与时间段关系的数学模型为V=2.128 1x-1.007 2。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粉痂病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粉痂病已成为云南省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但目前还没有有效防治粉痂病的药剂和措施。本试验于2005年对云南省马铃薯粉痂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大田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中,品种会-2对马铃薯粉痂病均表现较高的抗性,在播种穴中施用适量的豆饼进行处理均能较好地防止粉痂病的发生,其他处理的防治效果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五级草害目测法有目的地对上海地区引进的花卉进行调查,发现有10种已逸生为杂草,其中有些物种近5年仍在继续被引进。引起物种逸生的原因主要有5种。应用风险分析技术是防止外来种入侵的有效手段,针对风险分析现状,提出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效氟吡甲禾灵苗圃地常用除草剂,本文通过对其3个浓度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生长量的测定,并进行分析,来研究除草剂高效盖草能对杨树、胶东卫矛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高效盖草能对杨树幼苗和胶东卫矛苗木生长有抑制作用.苗圃施用时浓度应控制在1.6mL/L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