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中基于1753份农户调研问卷,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构建农户付费制度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升效应及影响机制,并比较不同村庄、家庭的组群差异。研究表明,农户付费制度显著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绩效,且对近郊村、有补贴、务工距离近的农户家庭的影响效应更显著;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户付费制度通过个体持续管护与集体持续管护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绩效。为此,逐步在有条件地区实现农户付费制度的全覆盖,依托付费构建政府与农户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促进环境整治工作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农户影响——以甘肃省华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而采取的一项空前的重大举措。文中以华池县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华池县主要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及其实施情况。研究表明:退耕实施后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提高了,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同时带动了林业、草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同...  相似文献   

3.
文中利用宁夏“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实证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对移民收入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有效促进了移民收入质量的提升,易地扶贫搬迁促进移民增收的目标完成较好;将收入质量各项指标分别进行回归后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对移民收入的充足性和结构性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增加了收入的成本性并降低了稳定性,且对移民收入知识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对劳务安置移民及安置时间较长的移民的收入质量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5.
退耕还林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保持和巩固既有成果,退耕户的态度至关重要.文中以重庆万州197份有效调查样本为依据,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VM)实证分析农户保持退耕还林的接受意愿(WTA).结果发现:补贴依然是农户保持退耕还林的主要激励,单边界和双边界二分式CVM的农户平均WTA分别为61.89元/亩·年和107.76元/亩·年;显著影响农户WTA的因素是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经济功能认知、家庭劳动力数、家庭收入、种植业的重要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应该建立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加农户收入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文中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农户生态修复行为与生态修复社会经济效果间存在的互馈效应,并利用陕北地区三个典型县域476份农户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两者间的互馈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通过实施生态修复行为可以增强其对生态修复社会经济效果的感知,相应地,农户对生态修复效果的正向感知又能提升其继续实施生态修复行为的意愿,即农户生态修复行为与其对修复效果的感知之间存在着互馈效应。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使生态修复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农户微观修复行为更加契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是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引发的农户总收益情况变化、总收益结构变化、耕地种植结构变化、耕地收益结构变化,以及国家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的对比,得出按照国家理论补助情况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农户的总体收益、调整了农户的收益结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目标,但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对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余年之后,工程对黄河与长江流域农户福祉影响的变化与差异情况。研究根据全国6个省15个县1995-1998年,2008-2012年的农户面板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比较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与长江流域农户福祉的影响。分析表明:工程使两流域农户收入及物质需求、社会关系、安全方面的福祉有所提升,其中黄河流域的提升幅度大于长江流域,另外在农户健康、选择与行动自由方面,退耕还林对黄河流域农户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对长江流域农户的影响较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影响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在国家投入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对两流域分配资金,使资金的效用最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参与性评估方法(PRA)对宁南山区原州区和彭阳县的98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成本—收益方法对农户退耕还林还草的态度及农户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移民、建立风险分担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创新机制,以改变农户的短期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0.
非农就业对提高农户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基于南疆四地州688份农户有效问卷,运用OLS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南疆四地州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从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样本异质性分析可以得出,非农就业对学历较高的农户增收效应更显著;已土地流转的农户非农就业后其收入提高的程度更高;非农就业对已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农户收入增长效应更显著。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文中对拓宽就业岗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非农就业农户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湖北省、湖南省和河北省三省农村居民的调研数据,利用Probit模型探析了环保教育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以及村干部身份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使用PSM方法测算了环保教育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效应大小.研究表明:环保教育和村干部身份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  相似文献   

12.
以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其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的发展变化,明确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其影响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农业资源和产业系统的正效应驱动过程和负的约束作用;2009年农林牧用地中林草地比重较1998年增长了11.3%,农业资源得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商品型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008年实际畜牧量仅占草地理论最适承载量的19.36%,产业与资源相关性降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退耕还林(草)成果.因此,安塞县应发展相关产业,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与资源的一致性,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退耕还林项目对缓解贫困的影响,文中以甘肃南部武都区为例,通过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结合180份调查问卷,建立了适合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生计综合能力指数体系,并对参与该工程的农户进行了比较分析。经分析,退耕后,参与项目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一般农户在人均纯收入和生计综合能力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且绝对贫困人口受益最大,而富裕农户在上述三个方面却发生了倒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15.
16.
能值分析方法是惯用的评价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位于陕西省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前后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的能值动态变化,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受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安塞县生态系统年总投入能值和总输出能值均呈先下降后上扬的发展趋势,其中有机能和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量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减少表土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总能值产出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能值产出占绝对优势,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林业的能值产出表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系统的结构日趋多元化;在系统主要能值指标中,能值投资宰、环境负载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长的趋势,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持续性指数均呈先降低再增长的趋势,系统稳定性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后系统的生态环境压力趋于减小,持续性增强,系统结构趋于稳定,系统功能协调,基本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从多维异质性视角出发,利用有序Probit模型,以秸秆还田技术为例,研究异质性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效应的影响及不同农户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有明显差异。2)家庭收入正向影响社会占优型农户采用技术的经济效应,非农收入占比正向影响经济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实际耕种面积正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土地肥沃程度正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社会参与正向影响经济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正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农户的经济效应。3)非农收入占比负向影响所有类型农户的生态效应;实际耕种面积正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土地肥沃程度和社会信任正向影响经济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耕地细碎化负向影响资源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灌溉条件负向影响经济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社会参与和社会声望正向影响社会占优型农户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有机肥替代是改善农业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收入效应是实现政府环境管控与农户增收目标相容的关键问题.为研究有机肥替代对农户增收的重要作用,文中以山东省917个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为例,构建内生转换模型探究有机肥替代的收入效应及增收机制.结果表明:蔬菜种植年限、对有机肥替代的了解程度、种植规模与种植户的有机肥替代行为显著正相...  相似文献   

19.
20.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转型,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对牧民生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未来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政策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奖补标准,完善奖补资金发放办法,着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力求实现奖补手段的多样化,不断提高政策的法制化、系统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