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双齿锤角叶蜂(Odontocimbex svenhediniMalaise)是近年发生于甘肃天水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一种食叶新害虫,其寄主刺五加是首次报道。该虫1年发生1代,翌年4月上旬越冬预蛹开始化蛹,4月中旬成虫羽化,下旬开始产卵,卵产于叶背面或正面主脉周围叶表皮下,卵期9~11 d;幼虫食叶为害,共5龄,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猖獗为害期,6月下旬幼虫开始老熟,老熟幼虫于寄主或周围非寄主植物枝条结茧越夏越冬。5月中下旬3龄前幼虫期,用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液,防效达95%以上。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或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 倍液,防治3龄后幼虫,防效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3.
4.
南京地区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松褐天牛又名松天牛、松墨天牛Monochmus alternatus Hope 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携带者和传播者。众所周知,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1905年该病从美国经九洲长崎港传入日本后,在日本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国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此病以来,已有30 相似文献
5.
6.
葛藤天敌紫茎甲生物学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葛藤天敌紫茎甲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紫茎甲的生活史、幼虫对葛藤的取食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紫茎甲对葛藤取食的分级标准,并且用于紫茎甲取食作用的评价。结果表明:紫茎甲一年发生1代;在8月份取食株率为80%,取食指数达33.2。另外,紫茎甲幼虫取食形成的虫瘿的大小(体积)与幼虫数呈显著的非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8.
柳黑枯叶蛾是西南桦的重要食叶害虫,于2017-2019年,在云南保山开展了对其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取食行为的调查.结果 表明,该虫在滇西地区1年发生不完全2代,于10月上旬在树干基部表皮聚集静伏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少量取食叶片,4月中、下旬化蛹.第1代成虫在5月中、下旬达到羽化高峰,雌雄比为1.08∶1.... 相似文献
9.
柳圆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Laicharting)]又名柳蓝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危害柳属、榛属树木,以幼虫、成虫取食叶肉,被害叶片成网状[1]. 近年,上海植物园从国外引种的火焰柳(Salixflame)上,此虫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每年5~7月,大量幼虫、成虫聚集在火焰柳上部嫩叶上取食危害,严重破坏景观和影响树木生长. 相似文献
10.
黑胫腮扁叶蜂(Cephalcia nigrotibialis Wei)以雌虫为模式标本,描述于我国陕西(周至)和河南(内乡)。2009年在北京延庆发现它是油松上一种新的重要害虫,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室中越冬,越冬虫口密度平均达20.7头/m2。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下旬出现成虫;成虫产卵于2年生的松针上,幼虫在小枝上做丝质的巢,咬断松针基部后取食,为害盛期为8-9月。色带诱集试验表明,5种色带均可诱到成虫,不同颜色之间差异不显著。目前在延庆将红色胶带用于黑胫腮扁叶蜂的防治。本文对各虫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彩色图片,讨论了该虫的分布特点和成灾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夏季,在甘肃省中部的半干旱种植区的一块甜瓜品种试验田中,一些甜瓜植株在收获前2周突然凋萎,从病根上分离得到3株生长速度快的高温型子囊菌,对其中2个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根据其独特的、每个子囊内仅产生一个黑色子囊孢子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对甜瓜及西瓜的致病性,将其鉴定为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PollackUecker。这是该菌在我国大陆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13.
假短孢弯孢Curvularia pseudobrachyspora是我国新记录种,首次在龙牙百合贮藏期腐烂鳞茎上发现,并能引起龙牙百合叶斑病。为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药剂的敏感性,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pH、光照、温度等处理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菌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表明,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和木糖,氮源为牛肉浸膏,pH为7.0~8.0,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2℃,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病原菌可以侵染马铃薯、甘薯、荠菜,不能侵染蒜、葱。在9种参试杀菌剂中,1%申嗪霉素SC对该病原菌的毒力最高,相应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012 mg/L;68%精甲霜·锰锌WG的毒力最低,EC50为15.820 mg/L。 相似文献
14.
红尾白禾螟Scirpophaga excerptalis(Walker)近年来在广西甘蔗产区为害严重,扩展迅速,造成枯心苗和死尾株,死尾率高达70%以上,为此本文通过室内饲养结合田间调查对甘蔗红尾白禾螟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红尾白禾螟在南宁1年发生4~5代,世代明显,绘制了年生活史图。各虫态发育历期:卵期(11.58±0.27)d,幼虫期(36.54±0.28)d,蛹期♀(23.54±0.86)d,♂(24.20±1.27)d,成虫寿命♀(6.10±0.22)d,♂(7.13±0.45)d,全世代(64.92±0.31)d。蛹的形态发育可分为5个级别,列出了分级表,可用于预测预报。此虫为单食性,仅取食甘蔗而不取食荸荠,可与荸荠白禾螟Scirpophagapraelata(Scopoli)明显区别,澄清了文献上的混淆。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基于形态学、菌丝细胞核荧光染色、菌丝融合群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北京地区引起草莓根腐病的丝核菌进行了鉴定。2014年从北京市昌平区温室草莓根腐病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的3个代表菌株,经形态学和细胞核荧光染色,确定均为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 BNR),且与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菌株发生菌丝融合,菌株CP-Z的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丝核菌属的有性型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AG-A融合群 4个菌株的相似性达100%。菌株CP-Z接种草莓根部,引起根系变黑、腐烂,植株死亡,从接种发病的根部可重新分离到双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引起草莓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温为25℃~28℃。 相似文献
19.
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西部地区后,在田间与斜纹夜蛾混合发生。由于二者寄主种类、发生规律和形态特征十分相似,给调查和测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观察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鳞毛较为疏松,且单块卵量明显少于斜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幼虫头部有白色Y纹,第8腹节具方形黑点,而斜纹夜蛾幼虫亚背线内侧各体节均有1对三角形黑色斑纹,且第1腹节和第8腹节较大;草地贪夜蛾蛹臀棘无倒钩或弯曲,而斜纹夜蛾臀棘末端有弯曲或倒钩;草地贪夜蛾成虫体型小于斜纹夜蛾,其雄蛾前翅环形纹黄褐色、肾形纹灰褐色、剑状纹不明显、顶角具较大的白色块斑,而斜纹夜蛾雄虫前翅环形纹白色、外横线与亚缘线间具泛紫色斑纹、剑状纹明显。和斜纹夜蛾相比,草地贪夜蛾大龄幼虫具有明显的自残习性。除此之外,两种害虫的迁飞、交配、繁殖等生物学习性有较高的相似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田间卵、幼虫、蛹和成虫密度监控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