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90年代以来,棉铃虫在我区持续大发生,其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常年造成皮棉损失7 000~8 000 kg.广大棉农为减轻损失,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防治成本增加,而且害虫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为害,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不能解决棉铃虫猖獗为害的问题.因此,从1998年起,我站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引进杂交抗虫棉"中棉29",在我区棉花产地进行抗虫丰产适应性试验示范,两年试验示范面积达667余hm2,取得了明显成效,引起了省植保总站关注,2000年被列为"棉田无害化治理项目"的技术措施之一.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庆基 《植物保护》1981,7(2):29-29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的一个经济、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推广抗病品种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余亩,对减轻病害,提高产量,起着很大作用。全国棉花枯萎病防治研究协作组,每年将各地推荐的抗病、高产、优质品种,组织“区域试验”,统一进行评比。这种做法,既可以利用广大棉区的不同生态环境,对抗病良种的地区适应性,进行鉴定;又能起到示范推广作用,使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3.
迪庆青稞黄矮病和介体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稞是云南迪庆藏区主栽粮食作物,全州种植约6700hm~2。1991年,青稞黄矮病零星发生,到1998年发病面积达2546.7hm~2,产量损失318.3万kg;1999年,中甸县连片60余hm~2严重减产,木鲁社10余hm~2绝收。针对灾情开展了青稞蚜虫和黄矮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使病情得到了控制。 1 研究方法 1.1 青稞蚜虫优势种及越冬调查:青稞黄矮病是蚜虫传播大麦黄矮病毒(BYDV)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姜生林  马骏 《植物保护》2007,33(3):138-140
随着敦煌棉花面积的不断扩大和连作的年限加长,棉花黄萎病在普遍应用抗枯萎病棉花品种后,发生危害加剧,已成为威胁敦煌棉区的主要病害。通过引进和选育抗病品种、轻病田改造等措施的落实,基本解决了黄萎病危害的问题。试验研究证明,应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异地繁种、病区种植是保证品种抗(耐)性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5.
棉花抗枯萎病品种连作防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8~1982年,在人工病圃试验调查了抗病品种连作1~5年的田间发病情况及生育产量。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连作3年以上换种1~2年感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连作或只种1~2年抗病品种后换种感病品种,发病显著减轻,前者病害对棉花生育产量影响甚微。土壤病原菌菌量消长及土壤、病株中病原菌致病力测定,看出土壤病原菌量随抗病品种连作年限增加而减少,土壤病原菌致病力也有随抗病品种连作年限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抗病品种连作4年以上与只种1~2年抗病品种即改种感病品种或与感病品种连作相比,土壤病原菌量差异达极显著平准。土壤病原菌致病力差异达显著平准。  相似文献   

6.
棉花枯萎病是危害棉花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传入麻城市最早时期是1969年,当年因发洪水,市良种场为了解决棉种缺乏问题,市良种场当年从本省钟祥县原种场引进一批棉种,1970年种植的当年,在宋埠良种场就发现有32株棉花可疑发病,经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武汉大学生物系,以及有关专家会诊后,确定为棉花枯萎病。尔后,发病面积逐年  相似文献   

7.
杨帆  桂习水 《植物保护》1992,18(3):50-50
25%单甲脒是国内新近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性有机氮类杀虫杀螨剂。我们于1991年引进其25%水剂,在对棉花主要叶面害虫棉蚜、棉红叶螨进行室内毒杀和田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工作,使用面积达50余万亩次,杀虫杀螨效果良  相似文献   

8.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上重要的土壤传播病害。棉花枯、黄萎病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此病害的基本措施。目前,在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病害衰退现象,表现在抗病品种连茬种植后,抗病品种本身病情逐渐轻微和连种抗病品种几年后、换种感病品种病情也大为减轻。如我省曲沃县安居大队是棉花枯、黄萎老病区,从1965年起到现在一直种植抗病品种,病情程度由只能种抗病品种到能种耐病品种;由耐病品种病害普遍发生到几乎看不到病害症状。绛县西晋峪大队1972年前由于此两种病害普遍猖獗,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计划面积。经种抗病品种2—3年后改种常规品种保苗率基本达到了一般大田密度要求。我所棉花枯、黄萎病圃13亩从1973年以来,其中  相似文献   

9.
1993年棉铃虫在我市属中等偏重发生,全市种植棉花面积2.33万hm~2,有2万hm~2棉花受害,占种植面积85.71%。通过综合防治,棉花单产为51.5kg,比1992年增产6.5kg,总产36万担,挽回皮棉损失10万担,获得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控制棉铃虫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菌“种”的鉴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经济有效措施,而明确棉花黄萎病菌“种”,继而鉴定病菌的生理小种,则是定向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工作之一。在1979年北方棉区8省(区)9个黄萎病菌苗系的鉴定基础上 (张绪振、姚耀文等,植物病理学报1981年  相似文献   

11.
李华  张明娟 《植物医生》2003,16(6):18-19
瓜类在人们生活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保健蔬菜的兴起,苦瓜、黄瓜等瓜类在赤水的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2002年瓜类种植面积达2400hm~2。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栽培方式的改变,重茬种植等原因,瓜类病害也日趋严重。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防治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陈应栽 《植物保护》1988,14(2):39-39
一、推广抗病品种带来的新问题 江苏南通是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棉纺原料供应基地。自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棉花枯萎病蔓延危害,迫使棉农采用换种抗病品种的措施。1980年全区种植抗病品种仅占棉田面积8.4%,“六五”期间上升至42.1%,1984年高达70.8%。抗病品种的扩大种植,虽然减轻了枯萎病害,但因丰产优质的常规品种压缩,使棉花产量、品质都受到一定影响。经种子部门试验,同一时期大面积推广的抗病品种一般比常规品种减产1—2成,铃重、衣分下降。启东县1978年前以常规品种为主,1980年后增种抗病品  相似文献   

13.
1986年以来,我县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为害日趋严重。从1986年前的年发生面积666.7hm~2以内,上升到目前的年发生面积1.2万hm~2以上。已成为我县水稻上第二大病害。 1986年以来,白叶枯发生面积逐年增多。1986年发病6600hm~2,1987年7333.3hm~2,1988年8466.7hm~2,1989年6733.3hm~2,1990年1.207万hm~2。1986年仅四湖水系内6个乡发生,到1989年所有乡镇都已见白叶枯病。白叶枯病造成损失1987年量重达600t,其它年份有病无灾。白叶枯病在我县  相似文献   

14.
<正>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isbaly)属鞘翅目、叶甲科、球跳甲属。2002年远安县发生后,华中农业大学进行了鉴定。近年来,玉米黄尾球跳甲在河口乡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受害面积35hm~2,2017年受害面积达68hm~2,其中50.7 hm2损失达到60%以上,对玉米生产影响极大。1寄主范围成虫对禾本科植物均有取食现象,但是不同的种间存在着差异。目前在远安县尚未发现为害除玉米外的其它作物,在自然条件下,成虫能  相似文献   

15.
以宁南旱区种植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区2007—2012年系统生产力与种植业结构和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6.19×105~6.29×105hm~(-2)之间;蔬菜面积逐年增加,最大增幅达1.20倍;瓜果类作物面积有所减少,种植业结构由以粮食为主的一元结构逐渐转变为以粮食、油料、蔬菜、其它经济作物为主的多元结构(2012年粮∶经∶饲比例为1∶0.31∶0.12),种植业用地结构渐趋合理。种植业系统生产力明显提高,其中蔬菜产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最高,分别为3.94×104kg·hm~(-2)和1.26×105元·hm~(-2);种植业总产值逐年增加,截止2012年种植业总产值达1.07×1010元,较2007年增加了2.11倍,其中蔬菜产值最高(0.49×1010元),粮食次之(0.34×1010元),油料和瓜果产值较低(0.12×1010元和0.07×1010元),产值结构趋于平衡。总之,宁南旱区经过近年来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在调查年度内系统稳定性有所增强,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棉花的研发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外转基因棉花的研发主要集中于抗虫、耐除草剂、抗病、纤维改良、抗旱和耐盐碱等性状,但只有抗虫、耐除草剂棉花注册应用。自1996年商业化种植以来,年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到2010年全世界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已达2 100万hm2。转基因棉花的大规模种植,对有效控制棉花害虫与杂草的发生为害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棉花产量。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转基因棉花的研发动态及其商业化进程,并结合我国棉花产业发展需求,提出了我国转基因棉花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食性杂,寄主植物广泛,在新疆主要危害棉花、茄科和豆科蔬菜,但未见其危害复播大豆的报道。2001年作者在进行有害生物普查时,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2个乡场和新源县1个乡场发现棉铃虫危害复播大豆,发生面积达180 hm~2。  相似文献   

18.
在江苏省东台市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冬瓜因其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冬瓜种植达3556hm~2,栽培方式也由露地种植发展为大棚栽培。近年来由于冬瓜面积的扩大、栽培方式的改变、重茬种植等原因,冬瓜病虫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做了些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方法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春矮早和86-6)和感病品种(中棉17和豫棉12)的根际真菌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根际微生物区系,抗病品种根际微生物种数多于感病品种,区系组成更为复杂。抗病品种根际真菌优势种主要是漆斑菌(Myrothecium)、粘帚霉(Gliocladium)、曲霉(Aspergillus)和青霉(Penicillium)等,感病品种则多为头孢霉(Cephalosporium)、镰刀菌(Fusarium)、矛束孢(Doratomyces)、粘帚霉(Gliocladium)和漆斑菌(Myrothecium)等。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抗性棉花品种根际真菌区系各成员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抗病品种根际真菌区系中对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真菌种数和比率都高于感病品种,而且抗病品种根际真菌的优势种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这种差异在苗期和现蕾期更为明显,花铃期则显著减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与根际真菌区系组成及其对黄萎病菌的抑制能力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2007—2012年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田间灌溉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拟合了棉花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并计算了棉花最高产量灌溉定额、最佳效益灌溉定额、高效用水灌溉定额,揭示了棉花的水分效应及需水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棉花需水临界期是花铃期和蕾期;产量与耗水量、灌水量均呈良好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合理灌溉定额为3 091~3 464 m~3·hm~(-2),最高产量灌溉定额为3 464 m~3·hm~(-2),高效用水灌溉定额为3 091 m~3·hm~(-2);水资源投入的最佳效益点并非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点和最高产量点,而是存在于3091~3 464 m~3·hm~(-2)区间;当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净收益最大,为24 333.1元·hm~(-2),每立方灌水量净收益7.23元·hm~(-2);现状条件下最佳效益灌溉定额为3 459 m~3·hm~(-2),产量为6 360.7 kg·hm~(-2),与最高产量6 360.8kg·hm~(-2)基本相同,但比最高产量节水5 m~3·hm~(-2),每立方灌水净收益增加0.21元·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003 k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