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青岛口岸进口大豆检验检疫风险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进口量为2004年2023万t,2005年2659万t,2006年3000万t。大豆的大量进口虽满足了油脂市场的需求,但加大了外来有害生物等不利因素带来的风险。本文根据2004~2006年青岛口岸进口大豆的品质、疫情、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转基因成分等情况,提出检验检疫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朝阳口岸进境18个国家和地区17种水果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了全面风险分析,根据针对不同产地不同水果应关注的有害生物种类、形态特征、可能携带的部位,结合水果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计划,提出旨在提高通检速度和风险控制水平的进境水果现场检验检疫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麦作为制作啤酒的原料,我国这几年进口量呈上升趋势,其携带有害生物值得关注。笔者对2002~2004年黄埔港进口非种用大麦的检验检疫结果进行了统计,期望通过报道,使口岸掌握进口大麦携带有害生物的基本种类和存在问题,为我国口岸进境大麦检疫监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进境集装箱空箱携带有害生物的种类和规律,进一步探讨进境空箱的检疫监管对策,笔者对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盐田港口岸进境集装箱空箱中截获有害生物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共截获各类医学媒介生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及一般性有害生物共计97种222批次,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由此说明进境集装箱空箱携带有害生物疫情复杂,应对进境空箱加强卫生和植物检疫监管,以防止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随集装箱携带入境.  相似文献   

5.
进口大豆是我国大宗进境农产品,也是进境植物检疫的重点检疫物.近年来,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豆约1500~2000万t,其携带的病虫害疫情复杂,在口岸检疫中多次截获一类危险性病害"大豆疫霉病菌"、二类危险性杂草籽"假高粱"或"黑高粱"等重要疫情,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进口大豆所携带疫情的传入,成了口岸植物检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局结合汕头口岸进口大豆的实际情况,对带疫进口大豆卸运及加工过程的防疫控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实效,至今未发现假高粱或黑高粱等外来有害生物的定殖或危害,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又保障和促进了大豆进口企业的生产.现将我局所采取的防疫控制措施,与各位同行交流,以期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6.
随着进口木材数量持续增长,外来林木有害生物严重威胁着我国林业生产的安全。青岛口岸检疫情况说明,进境木材截获的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为使进境木材检验检疫更具针对性,本文总结了2003~2006年青岛口岸进境木材检疫及其木材携带有害生物情况,并提出有关检验检疫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2005~2015年我国进口原木的基本情况,并对口岸原木疫情截获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进境原木截获有害生物种类和次数逐年增长,与2005年相比,2015年截获有害生物种类和次数分别增长2.62和12.64倍,两者高度相关(R2=0.9477)。截获的有害生物包含昆虫、螨类、杂草、线虫、真菌、细菌、软体动物、老鼠以及树蛙等活体动物,种类和次数最多的是昆虫类有害生物,截获种类共计2 952种,594 329种次。为加强原木疫情防控,检验检疫工作应在科学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着力完善检验检疫法规体系、建立检验检疫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大豆的生产国家之一,大豆也是近年来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大量文献和截获疫情说明进口大豆具有很大的检疫风险.本文提出应通过与大豆输出国官方协商,尽快开展进口大豆产地预检,有利于摸清大豆输出国有害生物家底和农药使用情况,科学制定检疫对象名录和检测标准,提高口岸检验检疫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从而降低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进境粮谷容易携带各类有害生物,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2010年,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承担了上海市良友新港进境大轮散装粮谷的检验检疫工作。严格把关,依法施检,在全年18船次的检验检疫中,多次检出豚草、三裂叶豚草、假高粱、美丽猪尿豆、法国野燕麦等检疫性杂草,有效地防止了植物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传入传播,保障了进境粮谷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0.
张家港是我国海运木材集散地,从1983年首次进口原木以来,已累计进口六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种木材,累计已超过3 200万m3,在进境木材的检验检疫监管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和规范.本文就张家港口岸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体系的建立及实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