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两年来試驗研究和大面积防治調查資料表明:在小地老虎一龄盛期时(4月25日左右),田間杂草(小薊)密度大、栖食的幼虫数量多,当幼虫尚未向玉米上迁移之前,充分发揮除草的作用,可以減少田间虫群密度,減輕玉米受害。小地老虎一龄盛期是除草防治的最适时期。适期除草防治的效果与撒6%六六六毒土和噴5%二二三粉剂的防治效果不相上下,4月下旬除草減少死苗(断茎),效果达到45.83—58.5%,除草結合噴药有增效作用,減少死苗效果达到73.9%。除草防治具有农业防治的优点,經济有效、簡单易行。  相似文献   

2.
应用敌百虫防治荔枝蝽象的大田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枝蝽象是华南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作者根据此虫自然抗药性季节变化的規律,結合荔枝的开花結果时期,采用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0.067%水溶液噴雾于3月中及5月初各噴药一次,防治效果达95%以上。基本可以消灭荔枝蝽象成虫及若虫的为害,达到保花保果的要求。根据試驗結果,掌握上述两个时期大面积噴敌百虫,对荔枝开花、結果以及品质,均无不良影响。噴药时最好暫时关閉蜂箱,噴药后再放蜂。大面积使用敌百虫防治荔枝蝽象,成本低廉,每株药剂及人工費用为0.177元,每亩15株計算,每亩費用为2.65元。防治时期,最好选择能在3—4天內天晴、气温较高、风力0—1級为宜,噴雾要求均匀周到。  相似文献   

3.
用腊紙粉膜法测定了六六六对粘虫6龄幼虫的毒性、中毒征象及征象发生的时間。共試驗了17种化合物作为六六六的增效剂及載体。用苯甲醇及甲酚作为载体时,能加速六六六的穿透速率,因而中毒征象提前发生,但并不增加死亡率。增加As_2O_3(0.1%)能增加死亡率,这是由于粘虫在六六六中毒时体表分泌水分,促使As_2O_3溶解而发生毒效。加入萘、氨基甲酸乙酯,苯乙酮及碘乙酸有增效作用。这几种药物单独使用的剂量均无毒效,但能使六六六中毒的幼虫,在麻痹后不再恢复,因而增加了死亡率。用亚致死剂量的滴滴涕与六六六合用,不能增加死亡率;但是六六六能提早引起幼虫兴奋,因而用致死剂量的滴滴涕时,提早兴奋及运动增加了对滴滴涕的接触与获得量,使死亡时間提早。滴滴涕中毒的征象与六六六中毒征象十分不同。当滴滴涕与六六六合用时,二种征象同时发生。温度降低时,六六六对粘虫的毒效也降低,但加入增效剂时毒效反而增高,因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增效剂与載体(增速剂)合用,并不能再提高毒效。据根试验結果可以認为在粘虫老龄幼虫对六六六的抗性机制中,穿透性不是一个因素,而主要是六六六的解毒代謝。并根据目前对六六六代謝的認識,討論了在粘虫体內代謝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4.
据1962—1963年两年的研究,桃小食心虫在乐陵棗区一年发生1—2代。第二代发生数量多少与当年整个发生期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桃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結“越冬茧”在土內越冬,其垂直分布深度限于离土表4寸范围內,平面分布愈近树干密度愈大。越冬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出土,一直延續到8月上、中旬結束,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越冬幼虫出土与降雨有密切关系。在室內越冬幼虫出土及第一代老熟幼虫脫果后至成虫羽化历期,分别平均为10.4天及10.8天。成虫白天不活动,夜間11—1时之間交尾。产卵前期平均为2.5—2.7天,产卵期間平均为1.3—2.1天。雌虫平均产卵量为27.9粒(越冬代)和40.5粒(第一代),最多可产154粒。在田間,卵绝大多数产在叶片背面基部(72.6%),产在果实梗洼(27.4%)和胴部较少,其它部位尚未发现。田間卵自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至8月下旬或9月初結束。第一、二代卵期分別平均为6.8和8.4天,孵化率分別为92.3%和89.5%。幼虫扎果从7月末 (或8月初) 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前后达50天左右。幼虫脫果从8月中旬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后尚未結束。果內幼虫期最短9天,最长28天,平均16.8天左右。地面药剂处理应該在6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出土前,这是第一个防治关鍵时期;在第一、二代卵盛期(7月下旬及8月中旬左右),噴药两次是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第二个关鍵时期。地面药剂处理,3%666粉剂与3%666颗粒剂效果差不多。树上喷药可用25%DDT乳剂250倍液加用0.01%“拉开粉”或0.1%水胶,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1965年,聊城地区黄地老虎大发生,为历年所罕见,由于及时防治,基本未造成灾害,主要经验如下: 在卵孵化盛期及幼虫一、二龄阶段: 1.喷粉:低龄期喷1%六六六粉和5%滴滴涕粉等量混合,每亩4—5斤。冠县孙町大队在4月下、5月上中旬喷粉二次,防治的危害株1.1%,未防治的30% 2.喷雾:用6%可湿性六六六和25%滴滴涕乳剂各1斤,兑水300—400斤,结合防治棉蚜,每亩用药水50—60斤,防治的受害株2.2%,不治的30%。 3.毒土:6%六六六粉1斤,兑土30斤,在下  相似文献   

6.
1962—1963年在四川省泸县地区进行油茶炭疽病的防治試驗。結果表明:采用营林措施(修除树上病部)和化学保护(噴射1∶1∶150波尔多液)的综合防治方法,病株防治效果可达89.77%,防止果病率达70.02%。严重病区,可在冬(12月)、春(2月)修除病部各一次(或可集中在2月进行),发病期間(4—8月)噴射波尔多液8—10次(条件不許可山区,也至少5次)。噴药宜連續性。上述措施,应进行2—3年。  相似文献   

7.
从花椒凤蝶(Papilio xuthus Linnaeus)幼虫中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平面图象为四、五边形或近圆形,直径1.6—4.0微米,病毒粒子杆状,微弯,两端圆滑,约360×45毫微米。室内和野外在自然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此株病毒对花椒凤蝶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对三龄幼虫的LC_(50)为1.4×10~(4.2)多角体/毫升,y=2.48+0.61x。野外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好于常用化学农药乐果和马拉硫磷。此株病毒对家蚕、柞蚕和瓢虫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宁地区玉米螟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8—1962年在辽宁省新金、辽中及沈阳三地,对为害玉米及谷子的玉米螟进行了化学防治試驗。試驗証明:玉米心叶末期或田間初見卵后20—25天,或田間第一代螟卵接近绝跡时均可作为辽宁地区进行化学防治适期的标准。用5%DDT或1%六六六顆粒剂适期施药,对第一代玉米螟都有100%效果。于玉米收获前剖查,經5%DDT与1%六六六顆粒剂处理后,減虫率分別为70%以上和60%以上。心叶期增加施药次数并不能增加防治效果。从顆粒剂的加工方法来看,混和顆粒剂优于拌粉顆粒剂。谷子上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为田间初見卵后15—20天,相当于第一代卵高峯或卵高峯后3—5天。用5%DDT、0.5%六六六1∶1混合粉剂,每亩4斤施于谷子茎基部,一次施药,可得70—8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粟杆蝇幼虫为害谷子常造成枯心或不实。此虫一年发生二代,部分一代。以老熟幼虫在5—10厘米土层中越冬。成虫于6月中旬出現,6月末达盛期,每雌产11—41卵,产卵于粟杆的基部。粟杆蝇的发生为害与湿度有密切关系,交尾、产卵、幼虫孵化、以及侵入粟茎均需高湿。田間枯心率与当年6月份降雨量的相关系数为0.71(P<0.01),相关显著。在晚播、高肥、密植的条件下,枯心发生严重。谷子品种、生育速度均与被害程度有关。在粟田雌蝇出現高峯期噴5%DDT与0.5%666等量混合粉剂,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大灰象虫是福建省柑桔类果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此虫在福州、閩侯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少数二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底开始出土活动,取食新梢嫩叶及幼果。4月中旬为发生盛期并开始产卵,产卵期长达69—111天。卵期在4—6月間为7—12天,7—8月間为5—6天。4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7月中旬以前孵出的幼虫,当年10月底开始羽化,羽化成虫在蛹室中越冬,翌年春暖出土;7月下旬以后孵出的幼虫,当年职幼虫在土室内越冬,幼虫期长372—400天,直到第二年9—10月間才化蛹、羽化,并以成虫越冬,第三年春暖出土。成虫食性复杂,不同食料植物对其寿命、产卵量、产卵期有很大影响。生活在桃树上成虫寿命最长,产卵数量也最多。防治方法,采取胶环捕杀或人工震落捕杀成虫收效很大。药剂方面,可噴射50%敌百虫400倍液或6%可湿性六六六及25%DDT乳剂混合液(1:1:200)效果甚好。  相似文献   

11.
试验了烟剂农药新品种—10%腐霉利烟剂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其防效达80.11—86.73%,使用的适宜剂量为300g/hm^2-450g/h^m2,持效期为7天.  相似文献   

12.
1.柑桔潰瘍病在福州自4月上旬至11月上旬均可发生,而以5、6、7月为发病高峯。 2.旬平均温度16.6—30.6℃,相对湿度68—91.4%都适于发病,而以旬平均温度22.2—30.6℃,相对湿度70.9—91.4%发病較高。 3.雪柑和晚生橙新梢在接近成长时开始发病,刚停止伸长、叶尚浅綠或开始革质化时发病率最高,至老熟时则抗病。果实横径1—1.5厘米(落花后約20天)开始发病,横径2.4—3.4厘米时(落花后60—80天)发病率最高,停止长大、果色转黄后抗病。 4.噴药保护新梢,应掌握新梢在成长达2/3至刚达成长的期間:春梢約在萌芽后40—50天;夏梢約在萌芽后20—40天;秋梢約在萌芽后30—60天。噴药保护果实,可在全部落花后10天开始,在幼果形成后50—70天更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白芍和黄连两种中药材中六六六、滴滴涕、艾氏剂、五氯硝基苯、甲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农药的多残留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在索氏提取器中以石油醚(60~90℃)为溶剂提取样品,提取液经氧化铝与弗罗里硅土的混合柱净化,采用农残分析专用柱农残Ⅱ 柱分离,GC-ECD检测器检测农药的残留量。方法的最小检出量(LOD)为0.000 5~0.006 0 ng, 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05~0.050 mg/kg;3个添加水平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79.8%~114.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 (n=6) 。  相似文献   

14.
枣尺蠖(Sucra jujuba Chu)是枣树上的一种主要害虫。近年来,枣尺蠖在苹果树上危害,也日趋严重。生产上普遍采用六六六、滴滴涕、对硫磷进行防治,由于长期使用,产生了明显抗性,防治效果显著降低。1980~1982年我们喷布菊酯农药进行室内外试验及田间示范防治,证明用2.5%溴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3万倍液防治枣尺蠖,效果高,成本低,省劳力,使用方便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明显地优于六六六、滴滴涕、对硫磷。1982年在河南省中牟、新郑、民权县及郑州市郊区枣和苹果上开展大面积生产防治,面积达9万余亩,防治181万株,收效显著,平均防治效果达95%左右。  相似文献   

15.
“7216”杀虫菌系湖北天门县微生物实验站从自然死亡的红铃虫虫体中分离获得;大芽孢,棱状晶体,血清型H3a3b,为苏云金杆菌中的一个新的变种,该菌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其防治效果相当于常用化学农药—对硫磷、滴滴涕;优于青虫菌和其它杀虫菌。 本试验属于验证“7216”对棉铃虫的室内防治效果,试验用接虫法,重复三次,于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调查虫口下降率和计算防治效果。 1.“7216”(1亿/m1)对棉铃虫的初孵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32小时虫口下降率为94.7%,防治效果71.7%;其效果明显优于青虫菌  相似文献   

16.
苹果天社蛾是晉中果区后期害虫。以5龄幼虫为害最重,取食量約占整个幼虫期总食量的90%左右。幼虫期平均为31.2天。以蛹在寄主树下距主干1米以內,土深2—12厘米处,做土室越冬。越冬蛹分布的密度因寄主而不同。成虫羽化出土与7、8月份降雨量及越冬蛹深度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及幼虫取食对寄主有一定的选择,榆叶梅最爱好,杏树、苹果次之。此虫年只一代。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达盛期。卵7月初出現,8月上旬为盛期。幼虫7月中旬开始为害,8月中、下旬达盛期。9月下旬幼虫逐渐老熟入土化蛹越冬。防治药剂以25%DDT乳剂、50%可湿性DDT、6%可湿性666 150—300倍液效果为佳。要求把幼虫消灭在4龄以前;也可結合秋耕挖蛹,注意果园植物的配置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哈密地区过去对玉米地的黄地老虎往往虫龄较大,造成一定损失后才采用人工捕捉,或用“六六六”和“滴滴涕”可湿性粉药液灌根防治。为了取代“六六六”和“滴滴滴涕”并降低亩用药成本、提高药效、减少防治次数,我们于1983—1984年用25%溴氰菊酯乳油超低容量喷雾防治玉米田地老虎效果显著,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2.5%溴氰菊酯乳油(法国产)防治玉米地黄地老虎的小区试验: 试验在哈密市陶家宫公社泉水地大队一、二队进行。每处理小区面积0.1亩,重  相似文献   

18.
棉鈴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在塔里木河上游地区一年主要发生3代,少数2代或4代。从第2代起开始出現部分滞育蛹,第3代蛹绝大多数滞育,仅少数可在当年羽化。早春有效活蛹数与当年第一代的卵量成正相关。凡5—7月的降水量在3.7—20.5毫米,温湿度系数在1.52—2.14之間者,发生就重。发育速度、繁殖力与幼虫期食料有密切关系。受害作物玉米重于棉花,陆地棉重于海島棉,晚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各代均为害玉米,而为害棉花从第二代起开始。六六六烟剂防治玉米上的棉鈴虫效果良好,未防治区玉米籽粒損失为防治区的2.6倍。飞机噴药粉防治玉米上的棉鈴虫比防治棉花上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应用CT—43双毒乳剂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豆荚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以500倍稀释液防治菜青虫的平均防效为93.9%,防治小菜蛾的平均防效为84.8%,防治豆荚螟的平均防效为83.2%,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为86.5%。防治效果受虫龄和气温的影响较大。CT—43双毒乳剂对斜纹夜蛾高龄幼虫防治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20.
1976年以前,马尾松毛虫在广东仁化县从未猖獗为害。从1976年开始,城口等公社的个别大队出现零星严重为害,但面积不大,一般只有20~30亩。1977~1978年曾采用烟剂、白僵菌粉加六六六粉对第一、二代幼虫进行防治,但因虫龄较大,气候(高温、干旱)不适,防治效果不佳,虫口密度仍然很高,被其严重为害的面积达800亩左右。1979年马尾松毛虫蔓延至全县,被严重为害的面积达247000亩,约占全县松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松林生长和松香的产量。1980年4月中旬采用白僵菌对越冬后的6龄马尾松毛虫进行了全面的防治,在247000多亩受害的松林上取得了9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