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分析宁夏南部山区干旱气候规律及其对农业的胁迫效应,指出干旱灾害是宁南农业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加强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是宁南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多年来的旱地农业科技攻关研究工作,在对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组装集成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等四大措施紧密结合的宁南山区抗旱应灾农业技术体系,探讨了宁南山区抗旱应灾的主要技术策略。对于广大旱农地区提高农业系统防旱抗旱能力,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立足宁南旱地小杂粮生产现状,通过分析影响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提出了以持续增进降水生产潜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农田水分效率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质高效抗旱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优化集成抗旱节水农业技术、培肥土壤、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加强产业化开发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分平衡与稳定型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宁南半干旱地区不同作物水分平衡及作物产量统计特征的分析表明:秋粮对当地降雨利用率、高产性、稳产性明显优于夏粮。在立足于抗旱减灾、提高系统水分转化效率,趋利避害,增强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干旱气候农业对策的基本思路下,提出“压粮扩草”、“压夏扩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针。并通过线性归划的方法对稳定型种植制度的作物配制比例进行了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夏季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干旱化趋势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干旱连年发生,尤其是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气候的产生带来了严重的干旱灾害,甘肃省90年代的干旱发生最为频繁,干旱灾情最为严重,1995年是干旱最严重的一年,成灾率达45%,其次是2000年,成灾率为35%,伏秋旱连春末初夏旱是造成夏粮严重减产的旱灾类型.干旱气候变化引发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应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危害,要加强干旱气候与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和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等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5.
宁南山区土地利用和开发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南山区地表结构复杂,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偏旱季风气候。在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增加肥料投入,改良培肥土壤;推广和使用旱作农业丰产技术,发展集流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区域名优特产,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饲草生产为突破口,加速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区域土地开发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黑河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所处地带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是对该地区农业发展危害最大的主要灾害。因此,对该地区降水序列的研究以及对干旱的预测尤显重要。本文以张掖市为例,采用高台、民乐、山丹、肃南、临泽和甘州6个观测站的1956-2004年49年的月降水量观测值,分析该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并选择1968-1997年30年的月降水量观测值,运用灰色系统的灾变预测方法,建立各县区的灾变预测模型GM(1.1),对该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干旱发生的时间进行预测,经检验预测模型精度较高,检验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因此,研究结果可对广大旱区抗旱减灾,促进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杂草科学》2012,(1):68-68
1 2011年农业病虫害发生及农药市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的喜庆之年。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后取得的丰硕成果。今年农业生产先后遇到冬春连旱,部分地区春夏连旱,一些地区又出现暴雨洪涝以及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部分地区水稻"两迁"害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蝗虫、玉米田新发生的二点委夜蛾,以及杂草稻等对粮食生产造成严  相似文献   

8.
宁夏干旱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以1951年1月-2000年5月全区19个气象台站的逐月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离和旱灾指数作为干旱灾害的指标,建立了寄存地区各种干旱类型的旱灾序列,并进行统计分析,较确切地反映出该区域内各年干旱轻重的程度,综合研究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主要以春旱为主,春夏连旱最多,对宁夏影响最大的是秋春夏连旱;近年来干旱与非干旱的程度、范围差距进一步加大,出现干旱极值情况比以前增多,受旱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正在向干旱化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抗旱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宁南旱区农业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基于旱区范围趋于扩大、干旱程度趋于严重等的干旱发展趋势,以及农业有限水量应能实现的生产能力,尚远示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分析了节水型农牧生产结构、耐旱型的种植业结构、径流农业技术、蓄水保墒技术改进、灌溉农田效益增进、抗旱化学制剂应用,以及宁南地域资源优势等有关整体技术宏观块择和单一旱作技术的结合,在宁南旱农生产中的作用及进一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有效鉴定、评价及快速预测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的指标和方法,选择10个杂交籼稻新组合和1个对照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进行正常水分和干旱处理。综合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水稻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差异,借助产量抗旱系数、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对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进行鉴定和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M)、相关分析(CAM)和逐步回归分析(SRM)进行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籼稻新组合间抗旱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聚类分析得出C8—沪旱7A/成旱恢30241属于强抗旱型,C_1—沪旱7A/Z4R(Si)、C_2—沪旱7A/成恢177、C_7—沪旱7A/成旱恢30248、C_9—沪旱7A/成旱恢31708和C_(10)—沪旱7A/成旱恢30218属于抗旱型,C_3—沪旱7A/成恢178、C_4—沪旱7A/成旱恢31701和C_5—沪旱7A/成旱恢31704属于中间类型,冈优725(对照品种)和C_6—沪旱7A/成旱恢31621属于不抗旱型;有效穗数、单穗实粒重和结实率的相对值可作为鉴定与评价杂交籼稻抗旱性的重要综合指标;利用逐步回归构建水稻材料抗旱性预测模型D=(245.231+1.645X_2+2.712X_4+6.494X_6+19.401X_7-2.791X_(10))×10~(-3)能准确、快速预测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能力(其中:D为供试材料的抗旱综合评价D值,X_2、X_4、X_6、X_7和X_(10)分别为水稻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单穗实粒数、单穗总粒重、单穗实粒重和千粒重的相对值)。  相似文献   

11.
石羊河下游物候季节的水热分配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物候季节,分析了石羊河下游地区1971-2000年各季节的水热分配状况及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下游物候季节的更迭与气候的季节性演变相吻合,稳定通过物候四季的温度界限分别为春季≥2.9℃,夏季≥19.0℃,秋季<19.0℃,冬季≤4.5℃。水热资源最丰富为物候的夏季,其≥0℃的积温和降水分别占全年的55.8%和62.5%。多年来,温度的四季变化和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增长幅度依次为冬季>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年均温的升高以1986年为突变年,而冬季和春季气温的升高分别以1985年和1991为突变年;降水变化的趋势不明显,年降水的波动形态与夏季基本一致,春季则与夏季相反,有春湿夏干或春干夏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应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DOF)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咸阳市北部塬区春末夏初干旱的综合评价指教DH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演变规律及春末夏初干旱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春末夏初干旱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威阳市北部春未干旱发生几率具有同一性特征;在空间上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干旱几率大干北部;年际分布近年来具有频发连旱趋势,并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同一性.根据干旱指数DH分布特征建立春未降水预报模式,业务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咸阳市气候暖干化及干旱灾害趋势判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据咸阳市1961-2009年气象资料,利用Z指数和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对咸阳市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近49年来,咸阳市出现3年重旱、2年大旱、8年偏旱,重旱大旱年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偏旱年份大部分出现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几年。(2)各季节重旱年份主要出现在20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地方灾害史料和疫病专著资料的整理收集,统计出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共发生了140多次瘟疫。通过深入的分析,表明瘟疫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在气候恶化时期瘟疫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气候异常变化、旱涝灾害频繁出现时最容易发生瘟疫;从一年之内来看,春夏季是瘟疫多发的时期。况且,瘟疫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最容易发生,它对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近50多年来ElNino和LaNina事件与河西走廊东部干旱气候变化的关系,总结了近几年干旱气候预测服务及其在决策气象服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应用ElNino和LaNina事件等引起气候变化的强信号,连续几年准确地预测出与农业生产关系最大的春末夏初干旱,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气象服务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农田试验观测和气象资料平行分析,随着气候变暖,陇东塬区冬小麦冬前各发育期推迟,冬前旺长现象突出,而春季各发育期显著提前,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在大秋作物玉米生长过程中,大部分发育期呈现提前趋势,发育期间隔日数显著缩短,春旱和初夏旱危害严重。通过综合分析,在气候变暖情景下,为了提高本区农作物产量,避免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整作物播种期和收获期等农业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区的玉米播种质量,预防冬小麦冬前旺长和减轻春季干旱的危害。同时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系统的建设,为地方政府防灾抗灾的正确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MCI指标的甘肃省近50年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甘肃省16个气象站1961—2010年改进气象干旱指标(MCI)对甘肃省近50年不同季节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旱和夏旱发生频率最高,为55.4%和55.0%;秋旱发生频率最低,为41.1%;冬季干旱发生频率为46.3%。全省夏秋季易出现大范围干旱,冬季较少。近50年来,干旱发生范围在全年各季节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春季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均较高,且更容易发展成为重旱甚至特旱;夏季和冬季易发生大范围的轻旱和中旱,而严重干旱发生较少;秋季干旱发生日数最少,且干旱强度也最轻。总的来说,甘南地区干旱发生最少,而河西东部、陇中北部和陇南南部发生干旱较多。近50年,研究区干旱平均持续日数、发生干旱站次比以及干旱强度虽有不同程度增加或减少趋势,但变化并不显著。春季干旱强度最强,秋季最弱。干旱强度与无雨日数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地方灾害史料记载,统计出唐代关中旱灾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唐代290年的时间内,共发生旱灾112年次,可以按照旱灾发生的频率将唐代划分为五个阶段。关中旱灾的连续性特征非常明显,连续三年以上的干旱链现象突出。旱灾在月份和季节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季节性连续干旱偏多。唐代关中旱灾灾情较为严重。频繁的旱灾给唐代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近40年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61—2000年河北省69个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各代表站旱涝等级划分标准,根据计算出的Z指数把旱涝情况划分成7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河北省历年干旱的严重程度和干旱发生的范围。对近40年来的资料分析表明:这一区域冬季干旱面积变化不大,春、秋季干旱面积呈减小的趋势,夏季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年干旱面积也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