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态发展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协调的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推算直接测量比较困难的部分数据,并在总结目前生态效益评价定量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近5年来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产生的效益。结果表明,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4年发挥的效益是2000年的近2.2倍,各年的平均增长率都达到50%左右,生态效益逐步发挥,从时间序列上呈积累式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地及周边农田鼠类群落组成进行调查研究,在退耕还林还草地共捕获鼠类6种728只,以根田鼠和高原鼢鼠为优势种;农田中共捕获各种鼠类3种75只,以长尾仓鼠为优势种。比较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后,鼠类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之相适应,鼠害治理应针对不同的鼠类种群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农户影响——以甘肃省华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而采取的一项空前的重大举措。文中以华池县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华池县主要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及其实施情况。研究表明:退耕实施后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提高了,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同时带动了林业、草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同...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问题及避免途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具体的决策、实施与评估过程中 ,对地点、面积等问题的决策与评估 ,未能够很好地做到定位、定量 ,使工程效益打了折扣。 3S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地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在工程验收评估时 ,可以做到地点面积定位定量、类型适宜性评估准确快捷 ,提高工程决策实施和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宁夏固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粮食安全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荣  米文宝 《干旱区研究》2007,24(1):126-130
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以最小人均耕地和耕地压力指数为基础,建立了宁夏固原地区粮食安全预警机制.以原州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原州区头营镇和黑城镇属危机区、彭堡镇属警戒区、其它乡镇属安全区.针对各区资源禀赋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调控措施, 对于安全区,应致力于促进各乡内资源的深度开发,实现各乡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的协调发展;对于警戒区,适当缩小年退耕面积,采取稳定增产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的策略方针;对于危机区,粮食安全已经出现严重危机,必须实行分步骤退耕,以尽量降低退耕对粮食安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地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塔里木河中下游耕地的退耕要求,选择土壤、水资源、气候环境、经济因素4个评价因素及13个参评因子构成评价体系,对该地区169个样地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退耕标准。采取最低限制因子法与加权指数和法建立评价模型,计算退耕指数,对退耕指数分级划定退耕范围。评价结果显示,符合退耕标准的耕地面积为7628.2hm^2,符合中远期退耕标准的耕地面积为6648.3hm^2,保留耕地为49774.1hm^2,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1.91%,10.38%,77.71%。评价结果对科学指导塔里木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土壤保持效应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高原地处生态过渡带和环境脆弱区,区内大范围的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根据2000、2005、2010年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从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评估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林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2 219.41 km~2、2 205.27 km~2,研究区植被覆盖度逐渐改善。(2)2000—2010年土壤保持量增加2.41亿t,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由3 033.15 t·km~(-2)·a~(-1)增加至5 114.86 t·km~(-2)·a~(-1),土壤保持效应显著提升。(3)研究区土壤保持效应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草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土壤保持效应,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分别为5 405.57、3 598.41、3 078.81 t·km~(-2)·a~(-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区域的土壤保持效应,但是,区内东北部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的植被破坏、地表塌陷以及土壤侵蚀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建立了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 33团为例 ,对生态林、经济林、牧草等退耕还林还草类型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 ,与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 :生态林、经济林、牧草地等退耕还林还草类型的生态效益指数均大于农田生态系统 ,其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列顺序为 ,经济林 >生态林 >牧草 >农田 (棉花 )。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定西关川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定西关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退耕还林还草前后(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景观格局演变分析。结果表明:从1995-2010年,农地面积由56.86%减少到28.50%,而林地由9.01%增加到20.01%,草地由31.92%增加到48.30%;建筑用地持续增加,水域面积减少较快。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略有上升,斑块形状指数有所降低。景观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连接度指数变化不大。1999年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林草地面积增加的直接驱动因素。15 a间,有50.95%的农地转变为草地,有46.24%的林地和草地又转变为农地,说明流域人口和城市的扩张,林草地面积扩大的压力仍然很大。此外,关川河流域水域面积的快速减少,说明流域水资源环境呈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加强生态建设,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卓资县退耕还林还草的调查,分析"进一退二还三"政策实施重点基础上,明确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区域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即具体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减少,作物结构的变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对宁夏原州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农户进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资料和数据总结了原州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中的5个问题:退耕和禁牧弱化了畜牧业,工业基础薄弱难以带动后续产业,新培育的后续产业难以带动广大的农户,农民文化水平低阻碍了劳动力转化。结合原州区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和生产体系、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地生态农业、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继续加大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坚持不懈地厉行计划生育政策等5条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效益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对吴旗县及对比县乔木林、灌木林和草原群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吴旗县植被恢复效益通过植被覆盖度、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吴旗县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植被完全可以得到恢复,完全可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恢复初期,植物群落将以草原地带性植被为主,并可以恢复到稳定阶段。三种植被群落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差异并不大,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要略小于乔木林和灌木林群落。通过计算吴旗县和对比县的相似性系数表明,退耕封禁地与未退耕封禁地在相似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是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引发的农户总收益情况变化、总收益结构变化、耕地种植结构变化、耕地收益结构变化,以及国家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的对比,得出按照国家理论补助情况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农户的总体收益、调整了农户的收益结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目标,但补助理论值与补助实际落实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对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秦岭南麓贫困山区商南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森林覆盖率达到52.7%,增加了1.5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增加了4.6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比较缓慢。为进一步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及退耕户带来的受益情况,以实地抽样调研为依据,通过对该县生态建设基本情况的深入调查,在初步掌握调查户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依据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商南县生态与经济“双赢”互动模式,并对生态与经济互动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为评价对象,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采用林业行业标准(LY/T 1721-2008)和专家赋值法,对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的总生态效益为582619.09万元,生态效益主要以涵养水源和保持土壤肥力效益为主,二者占总生态效益的80.84%;(2)退耕后耕地的大面积减少导致的粮食总产量降低,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08.8万t,1999年~2006年承德市农村人均纯收入都呈稳定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1642~2918元;(3)退耕后,承德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急剧减少,农村就业率逐渐升高,2006年恩格尔系数为36.69%;(4)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结果等级为较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均为较好,其中社会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镇原县北庄村为例,应用H.T.Odum能值分析方法,分析退耕还草前后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提高了35.14%;环境负荷力降低8.31%;系统可持续发展性指标提高47.38%;系统稳定性指数也由0.809提高到1.015。退耕还草对北庄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和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牧系统耦合度降低了41.74%,应采取措施提高农牧系统耦合度,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地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大通县退耕还林地生物量和林地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浅山区,群落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与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最大,为29.5 t/hm2和9.36 t/(hm2·a),排序为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C(青杨 枸杞)>模式E(柠条)>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A(川赤芍).在脑山区,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主要取决于乔木层的生物量,以模式F最大,排序为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J(青杨 中国沙棘)>模式K(青海云杉 中国沙棘)>模式H(白桦 青海云杉);同时,乔木层的生产力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产力之和呈显著负相关,乔木层对其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退耕年限与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土高原南部退耕还林年限6 a(FL06)和15 a(FL15)刺槐林地、退耕还草年限6 a(GL06)和15 a(GL15)紫花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以临近长期耕作坡耕地(CK)作为对照,采用湿筛法,分离出2 mm、1~2 mm、0.5~1 mm、0.25~0.5 mm和0.25 mm 5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研究了退耕年限与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和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退耕还林还草与未退耕相比能显著提高2 mm和1~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其中对于2 mm和1~2 mm粒径团聚体在不同退耕年限与方式下含量表现为GL15GL06FL06FL15CK和GL15FL06GL06FL15CK;退耕还林和还草增加了两个土层的团聚体稳定性,GL15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最大,土壤结构最稳定,其次为GL06;不同退耕年限,2 mm粒径下退耕还林地和还草地、1~2 mm粒径下退耕还草地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加。20~40 cm土层中,团聚体含量均值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加;MWD和GMD值均小于0~20 cm层;各粒径范围内退耕还林与还草后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坡耕地相比总体表现出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退耕改善了土壤结构,对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随退耕年限与方式不同效应各异,且GL15相较于其它退耕年限和方式下的样地有更好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更多的团聚体有机碳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