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甘肃省春蚕豆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主要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田间采集、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特等系列鉴定程序,认定了9种蚕豆叶部病原及太。其中尾孢轮番斑病(Cercospora zonata Winter)、灰葡孢赤斑病(Botrytis cinerea Pers.et Fr)和葡萄孢赤斑病(Botrytis fabae Sardina)为甘肃省主要流行病害,其发生特点和侵染条件基本一致,是制约甘肃春蚕豆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棒孢霉(Coryne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云南省滇牡丹叶部病害的发生动态, 本研究开展了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周年调查及病原真菌初步鉴定, 并探讨海拔高度、温度和降雨量对滇牡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为黑斑病、红斑病和炭疽病, 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孢属Cladosporium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其中黑斑病和炭疽病在稗子乡(2 000 m)发病较重, 其次是梁王山(2 400 m)和香格里拉(3 400 m),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下降的趋势。此外, 稗子乡的病害发生动态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 且3种病害的发病程度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显著相关。综上所述, 低海拔且温湿度较大的区域滇牡丹叶部病害发生较重, 本研究为滇牡丹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樟树的一种新病害——樟树溃疡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樟树溃疡病在湖南是一种分布广、危害严重的樟树枝干病害。据初步调查,重病区发病株率和死亡株率分别高达90%和80%以上,严重影响樟树的生长发育和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山东菏泽地区牡丹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5~1997年从山东菏泽61株牡丹根腐病病根样品中分离获得121个分离物,经初步鉴定归属于13个属(种)。对出现频率最高的优势菌进一步鉴定,根据其培养特性、生长速度、产孢细胞、孢子形态、孢子量度和致病性等,按C.Booth镰刀菌分类系统,定名为镰刀菌属,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该菌所致的牡丹根腐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田七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七根腐病是广东省田七产区一个最重要的病害。在广东韶关引种区都普遍发生,危害相当严重。经对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交配试验及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证明,它由腐皮镰孢霉根生专化型(Fusatium solani f.sp.radicicola)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6.
2013年在甘肃省陇西县发现一种严重为害药用作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叶部的病害,症状类似于其他作物的褐斑病,但病原不明.采集发病叶片,分离培养病原菌并镜检观察其形态,进行ITS序列扩增及分析,按照科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经过分离培养和纯化后,获得菌株Ps01、Ps02、Ps03,通过回接试验...  相似文献   

7.
甘草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甘肃省兰州市及渭源地区甘草产区发现一种甘草新病害—甘草叶斑病。2006-2008年对其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甘草叶斑病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达80%。高燥地发病率低于低洼地,采用轮作可减轻甘草叶斑病的发生。经过对甘草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的测定表明,病原菌为豆链格孢(Alternaria azukiae)。通过寄主范围测定表明,该病原菌亦可侵染独活、羌活等药用植物。对大黄、苍耳等不具侵染性。  相似文献   

8.
脚腐病是柑桔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四川部分地区的调查表明,发病率轻者为10%—20%,重者达80%以上。该病不仅削弱树势,降低产量,而且会造成植株大量死亡。对其病原菌,国内外学者看法不一。左华清等(1985)认为是以镰刀菌为主,鲁显道(1984)、游标等(1987)认为是疫霉菌。1986—1989年,作者对该病原菌作了系统研究,现将部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2018—2019年从福建省福州、三明、莆田、泉州和南平市采集具有大豆炭疽病症状的大豆豆荚,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豆荚样本中共分离获得152株炭疽菌菌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属于3种类型,从3种类型的病原菌中分别选取3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这9株代表菌株分别与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C. 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起。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有3种,分别为C. 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其占比分别为10.53%、50.00%、39.47%。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 plurivorum、平头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对大豆均有致病作用,但不同的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表明平头炭疽菌是引起福建省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而C. plurivorum为引起我国大豆炭疽病的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0.
茭白胡麻叶斑病发生普遍且严重,已成为茭白的常见病害。为了明确病原菌,先后从茭白主产区采集胡麻叶斑病病叶,各产区分离纯化5~10株病原菌。通过对菌株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基因、延伸因子EF-1α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测定等方法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一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药科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因其风姿华丽、色彩艳丽、品种繁多、深受大家喜爱,是中国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之一。其根皮也被称为丹皮,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止痛、清热等作用,是六味地黄丸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配方,也是饮片中的常用品[1-2]。近年来,随着牡丹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造成牡丹病害的大面积发生,已给牡丹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云南西双版纳橡胶林下珠芽黄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上新发生的一种叶斑病的病原菌,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 有伤接种和无伤接种两种方法进行致病性测定, 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和tef1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病原种类。结果表明, 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是珠芽黄魔芋叶斑病病原菌新记录种, 本研究结果为后续珠芽黄魔芋叶斑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为小檗科南天竹属,常绿灌木,形态优雅,果实球形鲜红且经冬不落,是赏果观叶的园林绿化植物。南天竹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有“镇咳止喘、兴奋神经、强壮身体”之效[1]。在生长过程中,南天竹叶片易受炭疽病(Colletotrichum)危害[2],也可受叶斑病(Pestalotia microspore)、褐斑病(Cercospora nandinae)、  相似文献   

14.
狗牙花叶枯病是江西农业大学花圃重要病害之一。本文按照柯赫氏法则对狗牙花叶枯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鉴定结果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  相似文献   

15.
 红麻曲叶病是2012年在海南省海口市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向上卷曲、叶脉肿大、叶脉变深绿色等症状。PCR检测结果显示,该病样中均存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物(HN08)基因组仅含A组分(DNA-A),其全长为2 738 nt,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uV)各分离物的相似性均大于89.0 %,其中与中国各分离物的相似性均大于99.0 %。该病毒分离物也伴随有β卫星分子,其全长为1 346 nt,与CLCuMuV各分离物伴随的β卫星分子(CLCuMuB)序列相似性大于83.0 %,其中与分离物Fz1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7 %。构建了HN08 DNA-A及其β卫星分子侵染性克隆,通过农杆菌注射接种红麻,接种后30 d,HN08 DNA-A及其β卫星分子混合接种的红麻植株新出叶片开始产生曲叶症状;接种后60 d,二者混合接种的植株大部分叶片表现为严重的曲叶症状,且与田间自然病株症状相同,而二者各自单独接种的红麻植株没有产生明显的症状。PCR及Southern blot检测进一步证实这些症状是由HN08 DNA-A及其β卫星分子的共同侵染引起的。因此,海南红麻曲叶病是由CLCuMuV及其伴随的β卫星分子(CLCuMuB)共同侵染引起的。本文首次报道了红麻是CLCuMuV自然新寄主。  相似文献   

16.
2018年2月,广东省清远市冬枣种植区发生了一种叶枯病,发病率约为17%,严重影响植株生长.为明确引起广东省清远市冬枣叶枯病的病原,采用常规病组织分离法获得2株菌株,通过致病性、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2株菌株进行鉴定.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该细菌可侵染引起冬枣叶片产生枯死症状,与田间病株的症状相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