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植物几丁质酶在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崔欣  杨庆凯 《植物保护》2002,28(1):39-42
植物几丁质酶因能水解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几丁质 ,在抗植物真菌病害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植物几丁质酶的特性、分类、基因的诱导表达及其基因在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等进行了阐述 ,指出植物几丁质酶在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中的巨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基于PCR技术的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病原真菌是可以在植物上引起病害的一类重要病原物,对该类病原的快速检测是对其进行植物检疫、监测预报及病害防治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近年来,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检测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植物病原真菌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和可靠.本文对近年来基于PCR技术的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与评述,这些方法包括ITS-PCR、巢式PCR、多重PCR、PCR 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原真菌是农业上的第一大病原菌,能够持续性地给全球的作物和果蔬产量带来严重的损失。目前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这也带来了真菌耐药性、食品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应对病原真菌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迫在眉睫。喷雾诱导基因沉默(spray induced gene silencing,SIGS)技术是一种通过外源施用双链RNA或小干扰RNA的方式来控制病原体关键靶标基因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产上颇具潜力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之一,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病原真菌的防控。本文主要综述了SIGS技术原理及其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研究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用于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农药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3大类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可引起许多重要的病害,造成农作物的严重减产,例如国内外普遍发生的茄科植物的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有国外危害严重,国内尚未发生的检疫性病害梨火疫病和玉米枯萎病,还有在国内较普遍的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等。  相似文献   

5.
几丁质酶可以降解大多数真菌细胞壁,阻止或中断真菌在植物体内的侵染、定殖和扩展,在抗真菌病害的研究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真菌源几丁质酶的特性,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机制,转几丁质酶基因植株的抗性评价,产几丁质酶菌株和相关制剂在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在生产上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常然害农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而防治病害的最有效措施是抗病育种。生产技术的发展给抗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14C-三唑酮在小麦幼苗上的吸收分布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年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真菌病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潜力,内容涉及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群体遗传,毒性变异,毒性基因迁移,菌源传播及植物抗病基因定位,克隆和标记辅助选择等植物病理学的诸多方面,列举了代表性应用实例,展望了DNA分子技术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广阔前景,提出了我国今后进一步开展有关研究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真菌源蛋白类激发子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病原真菌的信号传导分子,不仅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广谱诱导植物抗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本文就真菌源蛋白类激发子的种类、功能及蛋白激发子基因转化植物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皂苷与植物病原真菌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皂苷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抗真菌活性,被认为是植物抵抗真菌侵染的主要化学防御物质。其后的研究发现,许多侵染含皂苷植物的真菌能够通过产生皂苷解毒酶破坏这些植物防御物质。人们推测,这种皂苷去毒机制在含皂苷植物病原真菌中可能普遍存在,是病原真菌产生致病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皂苷与植物病原真菌相互关系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990~1993年对江苏蔬菜、花卉、中药材、林木和杂草疫病进行了采集调查和鉴定。本文报道江苏省18种由疫霉属真菌(Phytophthora)引起的植物新病害及病原菌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1.
植物病毒病害数量占植物病害数据的第2位,植物病毒学是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近年来我国植物病毒病害与防治的基础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国内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本文基于对植物病毒学科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植物病毒学科领域未来5~10年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 而真菌病害是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缺乏安全、有效、经济的绿色防控措施, 限制了我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破解我国茶树病害绿色防控的难题,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概述了茶树叶部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流行、病害病原的鉴定和致病机制的研究工作, 系统梳理了茶树健康栽培、病害免疫诱抗、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的现状, 重点探讨了我国茶树真菌病害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并展望了我国茶树真菌病害绿色防控的对策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作物与植物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大昉 《植物保护》2007,33(5):11-14
作为农业生物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抗病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已成为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一领域产业化开发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实行积极的产业化政策、理性认识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加强基础和创新性研究等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真菌病毒是在真菌体内复制和增殖的病毒,在真菌中广泛存在。农业生产中70%~80%的植物病害由病原真菌侵染导致,真菌病毒能够减弱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性,还可以将其转换为内生真菌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抗病,因此真菌病毒是一类重要的生防资源。本文综述了真菌病毒减弱寄主致病性机理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真菌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的前景和面临的问题,为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东盟水果进入我国,丰富了国内热带水果消费市场,也带来了水果病害的入侵风险。本文分析了2011~2015年我国从东盟输华水果中截获的真菌与细菌有害生物疫情,结果表明:截获的病菌中真菌有害生物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检疫性真菌偶有截获。就全国口岸而言,截获病菌77 822种次,其中病原真菌占99.04%,病原细菌占0.96%;真菌截获种次排前三位的水果依次来自泰国、越南、菲律宾。就广东口岸(不含深圳、珠海)而言,尚未截获病原细菌,截获病原真菌共计15 136种次(其中检疫性真菌截获1种次);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水果占据截获病原真菌次数的前三位;泰国香蕉、龙眼、莲雾和番荔枝和越南火龙果携带病原真菌的风险较高;截获次数较多的病原真菌依次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匍枝根霉菌(Rhizopus stolonifer)、黏头孢属(Gliocephalis sp.)、小煤怠菌属(Meliola sp.)、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等。根据上述结果,提出相应的检疫监管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口岸检疫提供参考,降低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18年以来, 我国在主要农作物真菌、卵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病害的病原菌致病机制解析、寄主植物抗病机理研究、主要农作物病害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 同时推进了抗病品种、纳米农药、免疫调节和生态调控等病害防控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根据国内外农作物病害综合防治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 我国需进一步重视农作物病害交叉学科前沿和新兴技术领域, 聚焦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主责主业, 强化农作物病害防控理论创新、技术创新, 创制智能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集成区域绿色防控和跨区协同治理技术体系, 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植保力量。  相似文献   

17.
复合物II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重要功能复合物,已经成为农用杀菌剂方面的关键靶标。该类杀菌剂在植物病原真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复合物II结构和泛醌结合位点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复合物II抑制剂的类型和结构特征,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新的复合物II抑制剂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techniques for phytopathogenic fungi aims 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genes whose products are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infection of the host plant. Initial approaches have relied on isolating candidate genes and generating null-mutations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Unfortunat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rategy have not been overly successful. This has led to a search for alternatives which allow an unbiase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ity genes. One method, which has proved successful in several systems, is a tagging mutagenesis procedure termed restriction enzyme mediated integration (REMI). In this mini-review we describe this procedure and review its features and results of its use when appli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genes required for disease development in planta.  相似文献   

19.
桃褐腐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世访  陈策 《植物保护》2009,35(2):134-139
链核盘菌(Monilinia spp.)所致的褐腐病是核果类果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16省(区)记载发生此病。本文综述了前人关于病原菌鉴定、分布、侵染特点和病害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褐腐病防治策略和防治中的难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phytopathogens is essential for virtually all aspects of plant pathology, from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the biology of pathogens to the control of the diseases they cause. Although molecular methods, such a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re routinely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human diseases, they are not yet widely used to detect and identify plant pathogens. Here we review some of the diagnostic tools currently used for fungal plant pathogens and describe some novel applications.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PCR-based methods, such as real-time PCR, allow fast, accurate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nt pathogens and are now being applied to practical problems. Molecular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detect several pathogens simultaneously in wheat, an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fungicide resistance in wheat pathogens. In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such work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disease control by allowing more rational decisions to be made about the choice and use of fungicides and resistant cultivars. Molecular methods have also been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variation in plant pathogen populations, for example detection of different mating types or virulence types. PCR-based methods can provide new tools to monitor the exposure of a crop to pathogen inoculum that are more reliable and faster than conventional methods.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improve disease control decision mak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diagnostic methods in the future is discussed and we expect that new developments will increase the adoption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study of plant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