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沙害形成的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风动力与下垫面,包括地形地貌、沙丘高度、植被盖度以及沙物质颗粒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从北到南划分为6个风沙危害形成的环境区:Ⅰ.北部边缘区;Ⅱ.北部区;Ⅲ.中部区;Ⅳ.中部偏南区;Ⅴ.南部区;Ⅵ.南部边缘区。综合考虑各因素,依据沙源条件,将风沙危害形成环境的6个区划分为3个级别:一级为潜在风沙危害严重区(Ⅲ区);二级为潜在风沙危害较重区(Ⅳ,Ⅴ,Ⅵ区);三级为潜在风沙危害较轻区(Ⅰ,Ⅱ区)。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了23个东南亚和华南(广东)稻白叶枯病菌株在5个中国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反应。无论按病斑反应型或斑长平均值衡量,均可将这些菌株划分为Ⅰ、Ⅱ、Ⅲ、Ⅳ及Ⅴ等5个不同菌系群。其中以Ⅳ及Ⅴ群为强毒菌群,Ⅴ菌群能使抗病品种"IR26"丧失抗性,Ⅲ、Ⅳ、Ⅴ三个类型菌群在东南亚和我国广东省都存在。试验结果还表明了菌株间致病力、品种间抵抗力和菌株与品种间(Ⅴ×Ⅰ)的互作反应极显著,茵系的变异性是菌株与品种间互作的结果。试验结果还初步认为我国华南沿海籼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在致病力反应上较近似于东南亚。此外,由于Ⅳ菌群是广东地区的优势种群,同时毒性更强的Ⅴ菌群已经出现,因此在抗病育种的策略上,目前除仍以育成具Xa 4抗性基因品种为主外,从发展趋势看,必须及早考虑开发和评价具有抵抗Ⅴ菌群的抗性资源和选育相应的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3.
 用国际鉴别寄主及中国鉴别寄主分别在华南及菲律宾两地,同时多次重复研究、比较、分析两地的稻白叶枯病病原菌株的致病力。用人工剪接法测定明确了中国及菲律宾的病情分级调查记载标准呈显著相关,均能反映华南与菲律宾的病情调查实际结果。对4个菲律宾和5个华南菌群而言,"金南风"及"脱脱普"全感,而"早生爱国3号"和"爪哇14号"则全抗。"黄玉"对华南菌群Ⅰ及Ⅱ抵抗,但对Ⅲ及Ⅳ群与4个菲律宾菌群则全感。"IR8"及"Cas209"对5个华南菌群全感,而"DV85"则全抗。"IR20"及"IR1545-339"抗华南菌群Ⅰ、Ⅱ、Ⅲ及Ⅳ,但感染Ⅴ群。"TN1"及"金刚30"等品种全部感染华南及菲律宾菌群。"IR26"抗华南菌群Ⅰ、Ⅱ、Ⅲ、Ⅳ和菲律宾菌群Ⅰ,但感染华南菌群Ⅴ和菲律宾菌群Ⅱ、Ⅲ、Ⅳ。试验结果指出:华南菌群Ⅲ、Ⅳ的,致病力与菲律宾菌群Ⅰ相仿,而华南菌群Ⅴ则与菲律宾菌群Ⅳ相类似。此外,还研究比较分析了华南菌株与东南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诸国菌株间的致病力的异同情况。  相似文献   

4.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f0.36)、Ⅲ(Rf0.67)、Ⅳ(Rf0.80)、Ⅴ(Rf0.13)、Ⅵ(Rf0.25)6种组分,而1号小种最多可分离到除Ⅳ以外的其它5种组分,这些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对在200~360nm有明显紫外吸收的4种组分(Ⅰ、Ⅱ、Ⅲ、Ⅳ)的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只有组分Ⅲ对带Ht1基因和不带Ht1基因的Oh43和B372对玉米自交系不具任何致病活性,组分Ⅰ、Ⅱ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而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却无毒性。值得重视的是组分Ⅳ的致病特性与组分Ⅰ、Ⅱ正好相反,即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却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没有致病作用。结论指出,Ht-毒素的TLC组分Ⅰ、Ⅱ、Ⅳ玉米斑菌诱致玉米发病的主要活性成份,其中组分Ⅳ是2号小种与Ht1基因玉米互作的特异性因子  相似文献   

5.
灰葡萄孢毒素的组分分析和生物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PD培养液培养灰葡萄孢菌,过滤液中含活性成分,经氯仿提取后TLC分离获6种组分,Rf值分别为Ⅰ(0.36)、Ⅱ(0.48)、Ⅲ(0.54)、Ⅳ(0.65)、Ⅴ(0.11)、Ⅵ(0.77),经针刺果实生物测定发现,Ⅲ、Ⅴ、Ⅵ具有毒性。BC-毒素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对不同科属的番茄、茄子、黄瓜、白菜、油菜、小麦、玉米、棉花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在1975-1980年初步测定的基础上,近4年来,先后从国内各病区又采集了835个菌株,分别在北京、南京、扬州和广州等地,在30个鉴别品种上接种测试其致病性差异,根据在5个最基本的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可将供试的菌株区分为7个致病型。它们在IR26,Java14,南粳15,Tetep和金刚30上成株期的反应模式分别为(Ⅰ):RRRRS;(Ⅱ):RRRSS;(Ⅲ):RRSSS;(Ⅳ):RSSSS;(Ⅴ):SRRSS;(Ⅵ):RRSRS;(Ⅶ):RSSRS。在北方粳稻区的菌株,多属Ⅱ型和Ⅰ型,在南方籼稻区的菌株以Ⅳ型为最多,还有少量Ⅴ型菌存在,在长江流域籼粳混栽稻区的菌株,则以Ⅱ、Ⅳ型为多。  相似文献   

7.
IRBB21(Xa21)对广东稻白叶枯病菌5个小种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携有Xa21抗性基因品种IRBB21对广东省稻白叶枯病菌Ⅰ、Ⅱ、Ⅲ、Ⅳ、Ⅴ5个小种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IRBB21抗Ⅰ、Ⅱ、Ⅲ,不抗Ⅳ和Ⅴ;以IR24为遗传背景育成的分别含Xa1、Xa2、Xa3、Xa4、xa5、Xa7、xa8、Xa10、Xa11、xa13、Xa14等单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对我省稻白叶枯病菌优势小种Ⅳ和强致病力小种Ⅴ的抗性反应表明,只有IRBB5和IRBB7抗病,IRBB1、IRBB2、IRBB3、IRBB4、IRBB8、IRBB10、IRBB11、IRBB13、IRBB14均感染。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华南稻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和变异动态,采集华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病叶标样分离病原菌,应用中国鉴别寄主IR26、南粳15、爪哇14、特特普、金刚30和国际水稻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两套鉴别寄主,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法接种,依据寄主和菌株的互作反应检测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结果显示,参试菌株可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Ⅸ六个致病型和R1、R2、R3、R4、R5、R8、R10七个致病小种。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40%、19.30%和44.67%、15.34%,为华南稻区优势种群。Ⅸ、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对500份华南稻区品种资源的致病率依次为96.40%、95.00%、50.40%、62.00%和42.60%;Ⅸ致病型毒性最强且发展很快;强致病菌系Ⅴ型已替代Ⅳ型发展为华南优势致病菌系。  相似文献   

9.
莫索湾绿洲鼠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莫索湾绿洲的鼠类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鼠类可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Ⅰ.以大沙鼠+子午沙鼠为主的梭梭荒漠鼠类群落;Ⅱ.以红尾沙鼠+子午沙鼠+小五趾跳鼠为主的生态防护林鼠类群落;Ⅲ.以柽柳沙鼠+红尾沙鼠为主的棉花田鼠类群落;Ⅳ.以小林姬鼠+柽柳沙鼠+小家鼠为主的草地鼠类群落;Ⅴ.以小家鼠十根田鼠为主的麦田鼠类群落;Ⅵ.以褐家鼠+灰仓鼠+小家鼠为主的居民区鼠类群落。6种群落相异程度极大(I≤0.3051),且由无人干扰的原生梭梭荒漠到干扰强度最大的居民区,呈连续过渡排列。群落多样性指数(H)以群落Ⅵ最高(1.27),群落Ⅲ最低(0.96),均匀度指数(E)以居民区和农田类人工景观较高(Ⅲ,Ⅳ,Ⅴ,Ⅵ均大于等于0.6)。  相似文献   

10.
红尾沙鼠(Meriones libycus)的年龄鉴定及种群年龄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04年4~10月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采集的红尾沙鼠标本,用胴体重为年龄划分指标,将红尾沙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雌性<40 g,雄性<45 g;Ⅱ.亚成体组: 雌性40.1~80 g,雄性45.1~85 g;Ⅲ.成体Ⅰ组:雌性80.1~100 g,雄性85.1~120 g;Ⅳ.成体Ⅱ组:雌性100.1~120 g,雄性120.1~135 g;Ⅴ.老体组:雌性>120 g,雄性>135 g.同时探讨了胴体重与体重、体长及尾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体重与胴体重之间存在最为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各组间体重交叉不大,故在野外当技术条件受到限制不能称量胴体重时,体重也可作为划分红尾沙鼠相对年龄的指标.种群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Ⅲ,Ⅴ组占优势;夏季和秋初Ⅰ,Ⅱ组数量明显增加,秋季除老体组外,其余各组比例动态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