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在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介绍玉米丝黑穗病在田间的发生症状与防治方法,以减轻病害对玉米造成的损失,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真菌,其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种子时期或经根系侵染寄主[1]。其侵染方式为系统性侵染,病害症状早期不明显,直到该菌株代替寄主植株的雄性或雌性花序时,才出现典型症状[2,3]。为揭示玉米丝黑穗病菌菌丝体在  相似文献   

3.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theca reiliana(kühn)Glint]是我国春玉米的重大病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寒冷地区和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近年来,有些地区由于推广一些不抗病品种,并且长年连作,因而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加重,一般发病率在5—10%,重病田块高达80%。由于它是侵染期很长的土壤传播病害,在玉米生长5—7片叶仍能侵染,国内缺少防治的理想药剂,影响了我国玉米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丝黑穗病是白城地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病率为3—5%,重者高达30%以上,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其症状以正常型为主,有时出现矮化型、矮化丛生型和多分蘖型等特异症状。病株以雌穗为黑穗、雄穗为健穗及雌雄穗皆为黑穗者居多。病穗上自然脱落的厚垣孢子萌发率高,病穗内的萌发率明显降低。此病为系统侵染病害,种子及土壤均可带菌传病,以土壤带菌为主,属土传病害。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三年,土壤带菌量越多,菌土覆盖种子越厚,发病率越高。丝黑穗病菌侵染玉米幼苗时间较长,从种子萌芽到四叶期最易侵染,五叶期后,侵染明显下降,八叶期后不再侵染。在幼苗叶片上接菌不能侵染致病。玉米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梁。高梁丝黑穗病菌能侵染玉米,但侵染率甚低。侵染玉米后的病菌,不再侵染高梁,只侵染玉米,且致病力明显增强。两菌是同一菌种的不同生理型。用来自九个省、市的丝黑穗病菌接种于不同抗性的自交系鉴定寄主,其致病力不同,陕西和新疆的致病力弱,辽宁和吉林的致病力强。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了二百余份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抗病性,品种间有明显差异,高抗的近于免疫,高感的发病率在90%以上。抗病性遗传规律表现为双亲高抗的,其后代亦抗,以母本的抗病性起主导作用。选百余种农药处理种子,筛选结果:个别药剂防效有高达70%以上者,但年度间效果不稳定,多数药效稳定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5.
玉米黑粉病又称玉米瘤黑粉病,与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上经常发生的两种重要病害,往往同时发生.但两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有很大差异,因而防治措施不全相同.如果不能准确区分两种病害,了解其不同的发生特点,势必会影响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特性、发病原因和侵染途径的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化学防治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粱、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种旱粮作物,而丝黑穗病是高粱、玉米的重要病害,众所周知,轮作是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高粱、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属同一个种,因此,二者能否相互侵染,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两种作物能否轮种,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据1927年.1940年.E 研究结果,认为高粱、玉米上的丝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咸宁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黑粉病等。笔者介绍玉米主要病害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以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2年东北玉米丝黑穗病暴发原因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东北玉米产区普遍严重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造成玉米生产的巨大损失,导致农民减收,由此引发了多起农民集体上访事件。为深入了解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病害暴发原因、掌握玉米品种的真实抗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下,笔者等对东北3省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实地田间调查,并走访农户,与种子管理部门、种子生产和经销公司、玉米育种家、农药生产公司广泛座谈,从多方位分析了2002年东北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基本原因。12002年东北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基本情况据调查统计,…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近几年在郧西县有不断加重发生的趋势,该病的发病率等于损失率,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引起重视,该病是可控病害,除农业防治和推广抗病品种外,对感丝黑穗病玉米品种进入市场前,应用防治丝黑穗病药剂包衣从而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对河北省26个主推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粗缩病性鉴定,并对其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目前玉米生产上主推品种中没有免疫和抗病品种,但感病后品种之间的病情严重度有显著差异,病情指数分布在35.37~80.05,产量损失率为15.55%~74.01%。以邢抗2号、费玉2号、费玉4号、沈玉17和农大108的病情严重度较轻,病情指数低于40,表现为感病,其他品种病情指数都在40以上表现为高感。产量损失率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相关,且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R=0.982)比产量损失率与病株率的相关性(R=0.756)更强。  相似文献   

12.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粗缩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引起该病害的病毒属于呼肠孤科斐济属。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毒源、介体、品种是病害发生的必要条件,三者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数量则会引起病害流行。影响这三个条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象因素、耕作栽培措施、栽培感病品种等。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压低毒源、虫口密度并种植抗耐病品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桂清  陈捷 《植物保护》2006,32(5):26-28
利用玉米灰斑病菌株20-47、感病玉米品种(掖单13)和抗病玉米品种(沈单10号),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条件下对影响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和寄主生育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病菌接种侵入的最佳温度为25℃左右,水滴条件下侵染最容易;土壤条件特别是氮、磷肥如果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也都可以对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氮、磷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但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寄主发病;寄主不同生育期对病原菌侵染寄主的影响不同,11~12叶期(喇叭口期)接种,病菌较易侵染。  相似文献   

14.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饲、工兼用作物, 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玉米受多种病虫害的威胁, 其中由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小斑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 是制约玉米高产与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该病害的发病频率与严重程度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我国玉米安全生产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玉米小斑病发生概况, 包括发生时期和引起的主要症状; 概括了玉米小斑病菌的侵染过程和相关功能基因的致病机制; 总结了抗玉米抗小斑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措施等, 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以期为玉米小斑病可持续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由宽颈附球孢菌Epicoccum latusicollum Qian Chen, Crous & L. Cai引起的玉米白斑病正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 导致重大损失, 并有扩大流行范围的趋势。为了增加植保及玉米抗病育种工作者对玉米白斑病的了解, 本文描述了该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特征, 总结了发生规律、病害循环及分离鉴定和诊断技术。玉米白斑病菌能在病残体上越冬, 种子带菌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风夹雨、昆虫及农事操作人员活动是近距离传播途径。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是白斑病流行高峰期, 病菌与玉米适宜生长温度基本一致, 具有扩散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稻曲病为害与防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稻曲病发生为害的主要特点,介绍了其病原真菌的形态、生理特征及病害侵染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病毒病分布及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病毒病害给我国的玉米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玉米上检测到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甘蔗花叶病毒、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等12种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分布情况。同时对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鼠耳病、玉米红叶病和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等主要玉米病毒病害的发生流行、症状危害和防治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抗病自交系黄野四-3、感病自交系8112和Mo17、耐病自交系478为材料,采用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法(IDDTB)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结合生物学症状研究了玉米矮花叶病毒对玉米的侵染及其运转规律,试验表明玉米抗玉米矮花叶病毒主要是抗系统传导,其次抗病毒增殖和细胞间扩展,但不抗侵入。  相似文献   

19.
玉米鼠耳病(maize wallaby ear disease,MWED)是近年在我国玉米上新出现的病害,已对四川北部、重庆及贵州等地的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该病在玉米上引起显著矮缩,叶变小,僵硬,叶背面形成白色、扁平的腊泪状瘿瘤等典型症状。玉米鼠耳病毒(Maize Wallaby Ear Virus,MWEV)可能与我国发生的玉米鼠耳病有关,国外报道MWEV的昆虫介体有3种:二点叶蝉(Cicadula bipunctella)、斑翅二室叶蝉(Balclutha punctata)及Nephotettix pallida,但研究表明我国发生的MWEV仅与二点叶蝉及斑翅二室叶蝉有关。更新栽培技术、改变生态条件及传播介体暴发是引起MWED流行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MWED的分布与危害、病原致病因子的鉴定、病害流行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37,037, 44,444 and 55,555 plants/ha) on the increase of northern leaf blight in time and space on two maize cultivars planted at spacings of 90, 75 and 60 between rows and 30 cm within rows was investigated.Exserohilum turcicum infested maize residue was used as an inoculum source. Maize density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isease indices, bu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grain yield of the two cultivars. In contrast, the two cultivar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P0.01) in disease severity, but not grain yield. Higher disease severities and grain yield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lant densities, whereas the apparent infection rate was lower in higher plant density. Distance from the maize residue (inoculum sourc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disease severity. The percentage leaf area blighted, 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 and disease progress curve intercept de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maize residue area, but the apparent infection rate on EV8429-SR appeared to increase with distance. Disease gradients (b) were higher in closely planted maize and flattened with time in one location on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