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乌兰布和东北部典型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3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耕地、林地、荒漠灌丛)的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质含量、全氮、全钾、全磷分别为8.02±4.35、0.34±0.14、0.37±0.09、16.10±2.04 g·kg-1,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18.48±8.27、3.76±0.89、135.04±83.35 mg·kg-1,pH值为8.8±0.20; 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影响显著(P<0.05),对全氮、全钾影响不显著(P>0.05); 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排序为荒漠灌丛(0.443)>林地(0.409)>耕地(0.312), 荒漠灌丛与林地的土壤肥力为中等级水平,而耕地的肥力为低等级水平。荒漠灌丛与林地比耕地有利于土壤保肥。  相似文献   

2.
利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六道沟流域农用地、林地和草地三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各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C/N值八种养分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表现为农用地>林地>草地,全磷含量表现为农用地>草地>林地,土壤全钾含量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用地,速效氮含量表现为农用地>草地>林地,速效磷表现为农用地>林地>草地,速效钾表现为林地>农用地>草地;土壤C/N值表现为林地>草地>农用地;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线性关系,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果说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宁夏不同农业生态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宁夏耕地土壤监测结果,分析了不同农业生态区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70~2000年的30a里,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呈较显著或显著增长态势,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山区没有明显增减,而在灌区近15a呈明显下降态势。从两个地区比较来看,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总体上都是灌区高于山区,其中地区间差异最大的是土壤有效磷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的是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在地区间存在较显著或显著差异,全磷量在地区间没有显著差异。从地区内变异系数来看,除土壤全钾外,其他都是山区显著大于灌区,山区变异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全磷>全钾,灌区变异系数的大小依次为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不论山区还是灌区,土壤全钾量的变异系数都是最小。  相似文献   

4.
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里木盆地北缘荒漠绿洲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对象,对耕地、林地、荒漠灌丛和盐碱草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进行了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各养分元素的空间变异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全氮有机质;不同土层深度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有效磷与速效钾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
选取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作为研究区,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06年土壤采样分析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动态变化对县域尺度表层(0~20 cm)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通榆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表层土壤全量养分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则无显著变化。2006年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性显著;除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外,盐碱地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低于耕地、林地和草地。除荒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毁草、毁湿开荒以及多年放牧和耕作均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以降低含量为主,而速效养分则以增加含量为主。  相似文献   

6.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化学特性、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碱解氮含量和放线菌数量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增加,而全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本研究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模式,施氮量180 kg·hm-2,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7.
新疆盐渍化区土壤养分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面积约为2000km2的新疆典型盐渍化区渭干河流域布设了土壤取样点43个,测定了土壤表层(0~30cm)养分(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七种养分元素中除了碱解氮、速效磷的含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它养分元素均符合正态分布;半方差分析得出各项目都能很好的用模型来拟合,全氮、全磷、速效钾符合指数模型,碱解氮、速效磷、全磷符合球状模型。只有有机质是符合高斯模型;全氮和碱解氮的系统空间相关性很弱,而其余养分元素均表现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变程在14.3km~67.0km之间,相差比较大;用Kriging插值法对未测点的养分元素进行最优估计,绘制含量分布图,从而可以更直观的反映研究区土壤养分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宜君县10个乡镇典型代表村0~25 cm层次土样,分别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各个乡镇的土壤养分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宜君县各个乡镇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整体一般,其中,五里镇、雷塬乡、城关镇、西村乡、彭镇、棋盘镇、云梦乡、太安镇和哭泉乡土壤肥力系数为0.91~1.19(0.9~1.8),属于一般肥力水平;尧生乡土壤肥力系数仅为0.89(0.9),土壤肥力属于贫瘠水平。全氮和速效磷是此地区的主要限制因子。总体来看,宜君县土壤养分含量处于中低水平,且存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布不均匀,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偏低、pH值偏高等问题,因此土壤的培肥空间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土壤养分受到各因素的综合影响,也是植被生长繁衍的基础.为了解宁南山区小流域土壤养分状况,文中基于260个采样点0 ~20cm土层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特征,选取pH值、电导率(EC)、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  相似文献   

10.
不同植被覆盖下子午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乔木≥草本>灌木>农田≥弃耕地;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其中农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全钾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速效磷含量为乔木≈灌木≈农田>草本>弃耕地;速效钾含量为乔木≥草本>灌木≥农田>弃耕地。由此可见,随植被演替阶段的提高,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养分含量逐渐升高。因此,在黄土高原丘陵区,坡地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1.
从土地类型数量结构、土地质量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土地结构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类型以梁峁坡地、沟坡地和沟谷底为主,三者占总土地面积的75.16%;土地总体质量不高.宜草地、宜农地、宜林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4.45%、23.47%和18.51%.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层状、镶嵌状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农林牧用地结构为1.5:1:2.农地后备资源不足,出现林地退化,草地沙化等现象,土地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应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等措施,以保证土地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产地价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得成功与否,灵活方便的查询方法、评价结果的快速更新与合理的数据库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介绍了通过地理编码系统将数据记录与地图建立联系,采用地图与表单调用技术实现信息查询的屏幕可视化图形显示;构造多种估价模型以供优选估价方案;分类组织数据库以提高系统灵活实用性的系统结构设计思想。以期对内蒙古土地市场信息化管理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内蒙古土地市场的现 状是一、二级市场均有一定发展,其协调运转机制初步形成,制度建设也取得进展。针对土地 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供应,增强其规范性、强化土地二级市场管理、 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多功能农地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北京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地持续减少。单功能的农地利用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增长的多目标需求。北京已经开始了多功能的农地利用,但是农地的多功能利用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本文对北京市建国以来农地利用政策和农地利用效果进行了回顾,刻画了农地多功能利用演变的过程。并分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多功能的农地利用是在资源约束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丘陵旱区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能够明确饲草种植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对指导人工草地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四川丘陵旱区不同人工草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明确了饲草种植对丘陵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为该地区人工草地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丘陵旱区人工黑麦草地、菊苣地和苜蓿地0~100 cm土层月均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别为88.8、189.3 mm和181.7 mm,其中,1—4月土壤有效含水量较低,6—9月土壤有效含水量较高,9—12月土壤有效含水量逐渐下降;(2)从第一季度(1—3月)到第三季度(7—9月)土壤重量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从第三季度到翌年第一季度土壤重量含水率呈降低趋势;人工草地在第一季度消耗的深层土壤水分在第三季度能得到较好恢复;(3)人工黑麦草地、菊苣地和苜蓿地的土壤蓄水率均在6—8月最小(71%、64%和68%),11月到翌年3月最大(93%、94%和94%);土壤耗水率在8—10月最大(66%、70%和72%),在11月至翌年3月最小(41%、42%和44%);(4)在绵阳丘陵坡耕地,从鲜草产量角度考虑,菊苣和苜蓿较为理想;从干草产量角度考虑,苜蓿和菊苣较为理想;从粗蛋白供应度考虑,苜蓿和黑麦草较为理想;从消化能产量角度考虑,苜蓿和菊苣较为理想。四川丘陵区黑麦草、菊苣和苜蓿的种植不会引起深层土壤干燥化现象,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在第三季度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从提高饲草产量角度考虑,可以根据饲草生长需要在11月至翌年4月对人工草地进行适当灌溉,尤其是在刈割后,适当灌溉有利于饲草的快速萌发。  相似文献   

16.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耕地选入基本农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为例,按照基本农田划定规程,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从耕地的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 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分值。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得到拜城县综合评价分值在[45.01,94.09]之间,依据综合评价分值将耕地划分为三类,其中优先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38 360.39 hm~2,占全县耕地的42.52%;适宜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9 979.64 hm~2,占全县耕地的11.06%;不宜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41 878.63 hm~2,占全县耕地的46.42%。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综合质量状况较好,综合分值在80分以上的耕地自然、区位条件优越,斑块规整且连片分布。评价结果与现状基本农田图斑进行对比分析,为新一轮基本农田划定实现耕地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7.
90 年代以来,土地管理信息化从兴起到形成热潮,在迅速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谨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阐明应该正确认识并由专业人员来组织信息系统产品的开发,设计出符合土地管理业务工作需要并满足标准化要求的土地信息系统软件,促进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晋陕蒙接壤地区沙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2000年晋陕蒙接壤地区两期TM遥感影像,分析了近15a来该地区沙地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结果显示,2000年末,晋陕蒙接壤地区沙地总面积为648299hm2。在近15a中,有147671hm2沙地分别变成了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又有40715hm2的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沙地,沙地面积共减少106956hm2。主要表现为草地与沙地之间的变化。该地区退耕还林还牧、治沙防沙、“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对沙地空间分布及变化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石家庄市1949~2001年菜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1996~2001年的土地详查数据,分析了菜地数量动态变化的趋势及原因,揭示了变化的区域差异。然后论述了受气候、水资源、土壤、人口等因素影响下菜地有效利用的差异并指出了其规划方向和重点。在分析石家庄市蔬菜市场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家庄市菜地利用及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25a新疆LUCC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疆1981-2005年气象数据及两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运用改进的Holdridge植被生态分区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重心模型,分析了新疆LUCC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程度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25年间新疆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气候变化使得区域内植被群落格局发生变化,北部地区的未利用地向草地、灌木等生态类型转化;同时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区域西北地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加,生态环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由北偏西48度移动了3.87km,其中气候影响使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由北偏东33度移动了1.25km,人为影响使其由北偏西66度移动了3.88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