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近几年来,大豆丝核菌病 Pelliculariasasakii(Shirai)Ito。在我县发生危害愈来愈重,致使植株落叶枯死,豆粒腐烂,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弄清丝核菌病的空间分布型,探讨合理的调查取样方法,笔者于1984年10月,晚大豆处于鼓粒期(病害已基本定局),在店下村选择了五块发病程度不一,并有代表性的晚大豆田(品种为本地黄豆),进行该项调查和测定,现将其结果简述如下:一、空间分布型的测定1.方法:在每块豆田中,划出40×50丛的方块,逐丛逐株进行调查,记载病丛数和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新推广大豆品种病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以及传统的植物病害鉴定方法,在2006年6月至2010年10月对广东省新推广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的病害种类、发生危害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发现病害共有12种,其中真菌病害9种,分别是锈病、霜霉病、红冠腐病、丝核菌叶枯病、炭疽病、白绢病、白粉病、镰刀菌根腐病和煤烟病;细菌性病害、线虫病害和病毒病害各1种,分别为细菌性叶斑病、根结线虫病和花叶病.主要病害为锈病、霜霉病、红冠腐病、花叶病、丝核菌叶枯病和炭疽病等.不同季节大豆的主要病害发生情况不同.春大豆以霜霉病发生较为严重;而夏大豆则以红冠腐病、锈病、花叶病毒病和丝菌核叶枯病发生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油菜霜霉病和白锈病是油菜常见的病害。从苗期至开花结荚期均为害,使叶片提早枯死、脱落、影响了油菜生长发育。二病常并发,为害花轴,病部肿大,畸形、弯曲呈“龙头状”;后期在病部长出白色霜霉状物;长出白色“泡斑”为白锈病。轻者结实  相似文献   

4.
大豆锈病(PhakopsorapachyrhiziSyd)属气传、专性寄生世界性病害,目前在我国广东、四川、湖北、江西、云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海南、广西、河南、陕西、浙江、贵州、山东、山西、甘肃等23个省份发生为害,且有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发病后一般损失10%~30%,部分田块达50%,早期发病甚至造成绝收。一、大豆锈病发生特点大豆锈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杆,其中以叶片为害最重。大豆整个生育期均能被感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小斑…  相似文献   

5.
油菜病毒病农民又叫油菜花叶病,是影响油菜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重病田减产可达20%~30%,油菜发病愈早,损失愈重.苗期发病后,生长发育受到严重破坏,植株矮化,皱缩畸形,逐渐枯死,不能开花结荚.受病较晚较轻的能部分开花结荚.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麦产区,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广大小麦产区,特别是主产和高产的黄淮麦区,迅速扩散蔓延,危害严重,已上升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一般病因减产10%左右,重者可达30%~50%,甚至更高,给小麦产量带来了巨大损失。 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属丝核菌属,是一种重要的土传性禾谷类病害,种名为禾谷丝核菌。 我国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的CAG-1融合群,其次是立枯丝核菌(R.solani)的AG-5和AG-4融合群。 我国早在1975年就有小麦纹枯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豇豆轮纹病又称灰斑病、棒孢叶斑病,是豇豆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该病在豇豆上的为害呈上升态势,多在开花结荚后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和豆荚,影响豇豆产量。1发病症状1.1叶片症状初期出现红褐色小斑点,微突起,扩大后,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4~8 mm,红褐色,边缘明显,斑面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部中心轮纹颜色稍深,病部组织不产生黑色小粒点。后期病斑连片,叶片发黄枯死。叶脉发病,呈褐色坏死斑。天气  相似文献   

8.
根据六年来的资料分析,在东北各地松苗立枯病发生的开始时期,一般多在5月中旬,北部则稍迟;流行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间,为期将近一个月;发病休止期约在7月初旬至8月中旬,差异比发病开始时期大。病害发生延续期约45—82天,平均发病期为61.4天。红松幼苗发病与流行盛期较晚,与樟子松和落叶松有所不同。三种立枯病菌病苗的出现时期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丝核菌(Rhizoctonia)病苗发生最多在土温18—22℃,腐霉菌(Pythium)在17—22℃,镰刀菌(Fusarium)在23—28℃,所以一般早期发生的病苗主要为丝核菌侵染所致,其次为腐霉菌,在后期则多数为镰刀菌,但如早期土温较高时,亦有较多的镰刀菌病苗。总的发病土温范围是11—30℃,适温为18—25℃,红松幼苗的发病土壤适温还要高些。松苗立枯病在东北地区的流行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的影响。松苗在生长感染期间,如遇雨量大和次数多或土壤含水量高时,则有利于发病,几天后在流行曲线上即可出现发病率的高峯。土壤温度不是病害流行的主要限制因素,因为在幼苗生长期间,土温范围都适宜于立枯病的发生。在同一地区的发病期间,苗床土壤 pH 值的变动并不显著,故在同一地区病害流行与 pH 值关系亦不大。当年病害发生总百分率的高低,除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病害发生延续期长短的影响。如发病延续期久,则总的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陈满文 《植物保护》1966,4(1):24-24
枯萎病是广东兴宁县蚕豆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农民称它根腐病或“末脚”。一般豆田产量损失10—15%,严重的达50—60%,甚至失收。 一、病状 枯萎病是由土壤内的镰刀菌侵染根部引起的,多在幼苗和开花结荚期发生。幼苗患病,茎基  相似文献   

10.
根际微生物对蔬菜苗期立枯丝核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严重为害农作物的土传病原菌。它在上海地区引起蔬菜,尤其茄果类蔬菜苗期的严重死亡,一般死亡率为15%—20%,严重者达70%以上。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该菌的生物防治研究工作。并已筛选到对该菌有生物防治作用的拮抗微生物,诸如:Bacillus subtilis、Trichoderma harzianum、Laetisaria arvalis等。作者初步研究了土壤中根际微生物对蔬菜苗期立枯丝核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专题调查,摸清了山东淄博市草坪草病害的主要种类及其为害特点。立枯丝核菌褐斑病是当地草坪草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笔者简要介绍了该病的病原、寄主、症状特征、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乐胺防治大豆菟丝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茹 《植物保护》1984,10(4):35-36
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生长发育迅速,分枝旺盛,单株可蔓延危害100—150株大豆,最高达319株。受害大豆茎叶变黄,结荚减少,最后连片枯死。一般减产20—30%,重的减产50%,严重者颗粒无收,在大豆生育期需要人工防治10次左右,每人每天摘4—5分地,效率低,且伤害豆苗,  相似文献   

13.
植物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该病菌可侵染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如大豆、紫花苜蓿、小麦、棉花和甜菜等引起根腐病,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由于立枯丝核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种群结构和致病性复杂,导致其引起植物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本文从立枯丝核菌的形态特征及为害情况、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融合群类型及致病性、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和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国内外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植物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湖北植保》2001,(5):29-29
花生网斑病又叫褐斑病 ,纹斑病 ,是近年来发生趋重的一种新病害 ,2 0 0 0年滑县发生严重 ,造成花生中后期大量落叶 ,减产达 2 0 %~ 40 % .症状 :网斑病一般从花针期始始发 ,发病盛期在结荚期至成熟期 ,主要为害叶片 ,也为害叶柄和茎 ,植株下部叶片先受害 ,沿主脉主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小点 ,周围有明显的褪绿圈 ,后形成边缘呈网纹状 ,不规则形褐色病斑 ,一般不透过叶面 ;若遇多雨天气 ,病斑较大 ;叶片一旦染病 ,极易脱落 ,叶槽茎受害 ,起初为小褐点 ,年扩展为边缘水渍状 ,中央凹陷、长条形成椭圆形病斑。病原及发病条件 ;该病病原为花生…  相似文献   

15.
保护地番茄灰霉病 ,是番茄生长中的主要病害 ,由于受高温、高湿等小气候的影响 ,极易发病 ,蔓延较快 ,特别是栽植过密、通风不良的棚室发病严重。1 症状番茄灰霉病在花期和结果期发病较多 ,但主要为害果实 ,以青果期发生较重 ,病害多数先侵害青果上残留的花瓣、花托和残存的小柱头 ,进而向果实和果柄上蔓延 ,被害部分 ,果皮呈灰白色 ,水浸状、发软 ,最后腐烂 ,后期表面生有灰霉。青果不论大小都可以被害 ,病果一般不脱落 ,失水变成僵果 ,第一穗果被害最重 ,果与果之间可互相侵染引起发病。叶片和叶柄被害时病斑大小不一 ,一般从叶尖开始发…  相似文献   

16.
王迪轩  陈立辉 《新农药》2005,(2):47-48,55
灰霉病为保护地番茄的重要病害,各种类型棚室都发病,持续时间长。主要为害第一穗果,一般损失10%-20%,冬春番茄发病严重,损失可达40%以上,还可为害花、叶片及茎。典型症状是在病部产生鼠灰色霉层。  相似文献   

17.
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基于形态学、菌丝细胞核荧光染色、菌丝融合群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北京地区引起草莓根腐病的丝核菌进行了鉴定。2014年从北京市昌平区温室草莓根腐病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的3个代表菌株,经形态学和细胞核荧光染色,确定均为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 BNR),且与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菌株发生菌丝融合,菌株CP-Z的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丝核菌属的有性型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AG-A融合群 4个菌株的相似性达100%。菌株CP-Z接种草莓根部,引起根系变黑、腐烂,植株死亡,从接种发病的根部可重新分离到双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引起草莓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温为25℃~28℃。  相似文献   

18.
一、病害流行原因分析1.近年来,我地大豆重迎茬减产,加之大豆市场价格又降低。于是,玉米面积扩大,并引进了感病的桦单32品种,以致菌量逐年增长,寄主感病群体加大。当环境条件适合病害发生,便可造成流行。2.春季干旱、气温高、玉米感病期长,有利于病菌侵入玉米丝黑穗病属于积年流行病害。当玉米播种后(5月上旬),从种子开始萌动至五叶期(6月上旬)都能受病菌侵染,特别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此期土壤温、湿度条件与发病的关系最为密切。病菌侵入适温在25℃左右,适宜的土壤湿度在20%。故春旱年份,常为病害的流行年。…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在我省山区通常年份零星发生,为害甚微。八十年代初以来,此病急剧上升,蔓延迅速,为害严重,特别是1982年,全省大面积流行,晚稻发病面积1500万亩左右,一般发病穗率为4—6%,严重的高达  相似文献   

20.
为害情况大豆茎溃疡病(Soybean stemcanker)是一种严重的毁灭性病害。它可以使生长中期至成熟期的大豆植株死亡。此病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感病品种上发生普遍,有些地块发病植株达80%以上,损失可达50%。在印第安纳州调查,近35%植株死亡,并有许多严重感病植株的地块减产20%。植株发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历史Welch A.W.和 Gilman,J.C.194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