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降水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科尔沁沙地西部乌兰敖都地区 2 1年的降水特点和降水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为 31 1 .4mm ,降水集中在 5 - 9月份。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1 % ,年平均降水日数约 76天。≥ 5 .0mm、≥ 1 0 .0mm的降雨日数全部集中于 3— 1 0月份。历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多发生于夏季 ,占 85 %。相对于年平均降水量 31 0mm而言 ,本地正常降水年份占 43%。异常降水年份占 5 7%。最长干旱持续期出现在冬春两季 ,约占 80 %。 2 1年平均降水量波动较大 ,并存在总体下降的趋势 ,可能与 1 999- 2 0 0 2年的年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降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近50a来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天津市13个气象站近50年的实测月降水资料,运用回归分析、趋势分析和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天津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3.98%~60.64%;天津市年降水波动较大,极差在470.00~944.80之间;20世纪70年代是近50年来天津市年降水量最多的十年,80年代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减少,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年降水量显著减少;天津市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各站平均下降率为22.97mm/10 a。  相似文献   

3.
近50年青海降水时空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青海省32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降水资料,结合线性倾向估计、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对降水量年际、月际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进而依据功率谱和GIS方法揭示该区降水量的振荡周期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50年来,青海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小幅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3.3mm/(10a);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的86.1%,月际正负距平变化相对较大;年代际降水变化阶段性明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增加态势显著;Mann-Kendall检验表明近20年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除冬季),均呈增加趋势;青海降水量空间格局基本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形势,且该区大部分降水量线性倾向率大于1.5mm/(10a);功率谱分析则显示该区降水振荡周期为准2a和3-4a。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年内蒙古地区空中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2个探空站1980-2000年的每日两个时次的探空资料,计算了每个探空站的可降水量,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多年的变化趋势。另外利用这12个站的实际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它们每个月的降水效率、年平均降水效率。结果表明:可降水量从1-7月逐渐增加,7月后逐渐减少,且从东到西依次减少。1980-2000年12个站的可降水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降水效率在7、8月份最大。年平均降水效率最少的是额济纳,最大的是索伦。内蒙古地区的降水效率较低,即使是降水效率最大的索伦站7月份的降水效率也只有21.02%,因此,可以说内蒙古地区的空中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是较大的。  相似文献   

5.
影响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天气动力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柴达木盆地内近57 a来降水量变化与太阳黑子、北极涛动(A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因素间的关系,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等对盆地内8个气象站的降水量进行了分析。发现近57 a来盆地内降水量年平均增加0.628 mm,夏季增加0.423 mm,夏季降水占全年总增加量的67%,年降水量存在2~3 a和1 a的显著周期。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存在近似正相关的8~12 a的主共振周期,降水量滞后1.2~1.8 a。年降水量与AO主要存在近似正相关的2~3 a和1~2 a的共振周期。年降水量与ENSO存在近似负相关的3 a和近似正相关的5~6 a的共振周期。表明盆地内降水与其天气动力因素在不同的周期尺度上存在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自然降水量利用与旱地裸燕麦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该项调查与分析表明 :旱作区裸燕麦年平均降水量 30 0 - 40 0 mm,6- 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64% - 74% ,降水变率小 ,降水日数多 ,大于 1 0和 2 5 mm降水次数多 ,1天或者 1小时内降水强度小 ,全年超过 30 0 mm降水保证率达 80 % ,生长季节内超过 2 5 0 mm占 70 % ,7-8月超中均出现丰、平、欠年规律 ;4、5、6月降水量大于 1 0、2 5、5 0 mm,7和 8月大于 1 0 0 mm。或者有两次 1 0 mm的保苗雨 ,40 - 60 mm的抽穗雨 ,1 0 0 mm的灌浆雨 ,亩产达 5 1 - 74kg。反之 ,2 0- 30 kg通过蓄住天上水 ,保住地里摘 ,形成土壤小水库的耕作措施 ;合理调节播种期 ;搭配不同熟性品种 ,增强抗旱性和经济性状 ,达到持续丰产和稳产目的。  相似文献   

7.
甘肃河东旱作区不同强度日降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07年甘肃河东旱作区分布较为均匀的13个气象站(兼有农业气象试验观测)共37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按照Bonsal边缘分布函数方法将日降水量划分为弱、较弱、中等、较强和强5个不同强度等级,从而分析了各强度等级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在旱作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旱作区平均降水日数与降水量的分布不一致,平均年降水日数最多(少)的地方并不对应年降水量最大(小)的地方。各站不同强度等级的降水日数均表现为弱降水日数最多,强降水日数最少。弱降水日数的分布决定了平均总的降水日数的分布;而强降水日数的变化,对降水量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较之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要复杂得多,旱作区中各站降水日数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强,而降水量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却比较明显。较之其它等级的降水,旱作区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剧烈,各年强降水的日数和降水量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40年来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的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滑动平均和短期预测方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的 8个气象台站 1 961~ 2 0 0 0 ( 1 998)年多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的变化趋势 ,并用简单气候偏差指数计算了逐年的降水量变差 ;同时用变异系数计算了 8个站点 1 961~ 2 0 0 0 ( 1 998)年的降水量年际变差。结果表明 ,近 40年来 8个站点的年均温度呈现显著的直线上升趋势 ,平均增温 1 .5 1℃ ,增温幅度在 0 .90~ 1 .79℃ ;年均温增加主要表现在冬季增温和春季增温 ,而年降水量未发现显著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但从降水季度分布来看 ,春季降水占全年的百分比有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1976-2007年乌鲁木齐可降水量及其降水转化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乌鲁木齐1976-2007年探空逐日观测资料和各月降水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实测降水的相关关系,同时对该地区的降水转化率进行分析。发现乌鲁木齐的可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7月平均可降水量最大,1月最低;夏季可降水量最大,冬季最低。年平均可降水量为11.46 mm,可降水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同时发现探空资料计算的乌鲁木齐水汽含量和实测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降水转化率的计算分析,发现4月的降水转化率最高,为11.89%,8月的降水转化率最低,为4.28%,月平均降水转率为7.46%。春季降水转化率较高,夏季较低,秋季和冬季相当,夏、冬季降水转化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转化率的月和年际变化较大,说明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10.
近50 a中国西北地区东部降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东部54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1990年后降水减少趋势更为明显,Ⅱ区降水变化趋势较Ⅰ区更加显著;② 该地区降水频次以弱降水和中等强度降水为主,占降水总天数的70%以上,弱降水频次减少趋势显著;③ 中等强度降水和强降水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75%以上,中等降水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是造成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④ 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中等降水和强降水序列均存在显著的3 a和5 a短周期,其中Ⅰ区和Ⅱ区的中等降水和强降水小波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完全不同,中等降水的减少与70年代周期的变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典型干旱指数在滦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7-2010年滦河流域9个代表气象站逐月降水量资料及滦河三道河子、韩家营、承德、下板城和滦县站的1956-2000年逐月天然径流量资料,分别应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Z指数及径流距平百分率,评价滦河流域干旱情况,并比较4种干旱指数的评价效果。结果表明:降水距平百分率反映干旱程度较轻;与降水Z指数相比,SPI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滦河流域干旱程度,3种气象干旱指数在滦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价结果SPI]指数优于降水Z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而径流距平百分率的水文干旱指数评价结果与实际旱情更为吻合。但是,这4种干旱指标缺乏综合性和机理性,尚需加强降水、气温、蒸发、径流量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提出反映干旱内在机理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海河流域近50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海河流域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方法将各站点的降水量展布到全流域,并采用M-K法计算Kendall倾斜度,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海河流域总体降水呈减少趋势,春季降水虽然呈增加趋势,但仍是少雨季节,夏季降水变化趋势缓慢,少雨现象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小,秋季降水逐渐减少,少雨现象出现的频率与春季相似,冬季出现极端降水情况,降水呈增加趋势,降水等级集中在极度少雨,另外,存在春夏连续少雨、秋冬连续少雨,甚至四季连续少雨的情况;空间上,整个流域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春季五台山、天津变化显著,夏季全流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且渤海西南地区增加显著,秋季全流域中东部分降水趋势下降显著,冬季全流域降水上升、下降趋势变化均较缓慢。  相似文献   

13.
2013年5-8月按照GB13580.2-92规定的大气降水采样方法,采集了东天山喀尔力克山南坡榆树沟流域32场降水,进行了pH、EC及离子组成的测定,并运用综合描述法、相关性分析、气团来源轨迹、富集因子及端源贡献法探究其来源。结果表明:榆树沟流域夏季降水的pH平均值为6.8,呈弱酸性;电导率在3.79~239 μs·cm-1,受降水量影响明显;阴阳离子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是SO42->NO3->Cl->F-和Ca2+> NH4+>Na+>K+>Mg2+;SO42-、NO3-、F-和NH4+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Cl-基本来自海盐源,受地壳源的影响甚微;Na+的来源受海盐源和陆源共同影响;Ca2+和K+来自于非海盐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4~2007年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5个气象台站逐月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玛河流域绿洲区年均气温、降水序列,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研究区44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研究区未来5年气温、降水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玛河流域绿洲区近44a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60 a渭河流域降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52-2011年渭河流域天水、宝鸡、武功、西安4个气象站的逐日、逐月、逐年降水量资料,利用线性回归、5 a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法以及小波分析,对渭河流域近60 a降水量变化进行趋势、突变以及周期分析。结果显示:渭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春、秋两季降水量呈现明显减小趋势,夏、冬两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各季节降水量年际变化显著;流域内除夏季以外,其他季节均存在突变点;4个站点均存在年总降水量突变点;渭河流域降水量的震荡周期为28~30 a;降水天数呈现减少趋势;小雨降水强度有增加趋势;除西安站外,其余3个站点1976-1990年的暴雨天数最多,暴雨天数年际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近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典型气象站近50a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近50a当中,黑河流域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升温率远远大于同期北半球的平均升温率,尤其是近几年来增温幅度之大是几十年来所罕见的;降水量的增加虽然没有气温增加那么明显,但总的趋势是增加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黑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对气候要素与径流量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降水与径流的相关系数为0.393,气温与径流的相关系数为0.146,所以降水和气温与径流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在过去50a里径流的总体趋势在波动中缓慢增大,未来10a径流仍将继续缓慢增大。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对泾河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泾河流域内14个水文站和189个雨量站的水文序列数据(1966-2005)为基础,分析了泾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减少趋势极为显著;各子流域间径流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干流杨家坪以上及雨落坪、杨家坪至张家山区间各子流域的径流系列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尤其对降水变化十分敏感。利用1964—2014年三江源地区13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对三江源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间隔期分等级探讨。结果表明:1964—2014年三江源地区年均降水量为467.48 mm ,自2000年起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以中等强度以上的降水为主,导致年降水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强降水量的影响;年均降水日数为137.83 d ,以中等强度以下的降水日数为主;每年降水间隔期次数为40.06次,以≤5 d 的间隔期为主,占总间隔次数的83.55%;三江源13个气象站降水量资料显示,久治县降水最稳定,沱沱河最不稳定。同时,以历年降水量与生产力研究为基础,降水是三江源西部地区生产力变化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三江源地区干旱年份与极端弱降水量年份吻合,可初步断定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5 d 间隔次数减少可减缓三江源地区干旱发生及干旱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疆阿克苏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利用阿克苏河流域内及附近的11个气象台站1960-2003年的降水资料,对降水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析。时间分析表明:自1960年以来,流域内降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52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降水以13.21 mm/10 a的速度增加。降水年际变化较大,相对较不稳定,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0.38。空间分析是以DEM数据为基础,采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IDS)作为差值公式,得出整个流域的年降水量呈纬向分布特征,降水量的大小与地形分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回归分析显示: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呈二次函数的相关关系,得出其二次函数模型,并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海拔2 000 m以上降水增加较快,且迎风坡多于背风坡。从变异系数的变化来看,流域内降水空间差异不大,近44年存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