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 1 996~ 1 999年在 4 0个检疫性斑潜蝇监测点的调查研究 ,摸清了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在贵州的发生分布 ,并结合其发生为害情况和地理环境等 ,将南美斑潜蝇的发生为害划分为 4个发生区 ,即黔西南、黔南、黔中重发生区 ;黔中、黔东南中等发生区 ;黔北、黔东轻发生区 ;黔西北零星发生区。将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为害划分为 3个发生区 ,即黔中重发生区 ;黔北、黔东、黔南及黔西南中等发生区 ;黔西、黔西北轻发生区。为检疫性斑潜蝇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共发生50次,平均5.54年发生一次。明代前期和后期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中期较高。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上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发生较少,其中上游平凉、庆阳和下游的泾阳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根据统计,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6、7、8月。根据洪涝灾害等级序列划分,得出明代该流域二级洪涝灾害发生最多,为25次,占发生次数的50%;其次为一级洪涝灾害,共发生20次,占40%;三级特大洪涝灾害共发生5次,占总次数的10%。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主要是由于气候和该区域的地貌、降水特征决定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温湿系数的棉蚜发生等级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棉蚜发生等级的预报,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二五团为研究区,在收集和获取该区2004—2013年气象资料和棉蚜发生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棉蚜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研究,构建棉蚜发生等级预报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棉蚜发生发展呈现3个阶段:5—6月为发生期、7月为高峰期、8月为衰退期;温度、湿度、蒸发量、日照与棉蚜发生等级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2、0.34、-0.06和-0.05,表明影响棉蚜发生等级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温度和湿度,但二者与棉蚜阶段发生等级之间的回归拟合优度为0.55,线性相关关系不明显。探索性地融合温度和湿度构建温湿系数,以温湿系数的自然对数与棉蚜发生等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发生期相对温湿系数的自然对数与棉蚜发生等级的回归拟合优度为0.65,高峰期和衰退期直接温湿系数的自然对数与棉蚜发生等级的回归拟合优度分别为0.89和0.91,均呈线性关系。用2014年研究区棉蚜数据验证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整体准确率达87.5%,可满足棉蚜发生等级预报需求。  相似文献   

4.
多种蔬菜都会发生枯萎病和青枯病.如西瓜、甜瓜、黄瓜、冬瓜、蚕豆、豇豆、辣椒、番茄、马铃薯等会发生枯萎病;辣椒、番茄、马铃薯、茄子和一些豆科蔬菜既会发生枯萎病,也发生青枯病.这两种病害在蔬菜上很常见,而且,发生又严重,常给蔬菜造成3~5成的损失,甚至绝收.因此,正确地区分和识别这两种病害,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粟叶甲在忻州市偏重发生和大发生频率增加,分析忻州市粟叶甲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当年4—5月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气温高、降水量多的年份,粟叶甲发生为害重,反之发生则轻。在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上,要把4—5月份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当年的耕作质量作为发生趋势预报的重要依据,同时做好秋耕土地、清除杂草和灯光诱杀成虫、种植诱集田和适时组织化学防控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发生程度与其发源地以及主要迁徙路线上气象因子的关系,本研究统计1992—2019年沙漠蝗发源地和2条主要迁徙路线上9个主要国家的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及当年沙漠蝗灾害发生程度,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苏丹3个沙漠蝗发源地国家的沙漠蝗重度发生与轻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差异显著;沙漠蝗2条迁徙路线上的沙特阿拉伯沙、巴基斯坦、伊朗、阿尔及利亚、马里和毛里塔尼亚6个国家沙漠蝗重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但中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与轻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近20年中,沙漠蝗发源地和2条迁徙路线上9个主要国家沙漠蝗发生程度不同时,其年平均温度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年平均降水量为沙漠蝗发生的一个主要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生物灾害发生种类繁多和暴发频繁,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粮食作物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分布遥感数据,重点分析中国1991年到2010年20年期间四类重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空间分布范围。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1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面积均显著增加;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强度均显著增加。随着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大,其发生强度均呈增加趋势。病害与虫害相比,无论是发生面积,还是发生强度,粮食作物的虫害均高于病害。粮食作物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为了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目前应当加强农田景观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对粮食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诊断、发生与灾变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开展区域性农田生态系统病虫害整合治理研究,并建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准确度,以2010年-2018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和越冬区的发生县区数、发生面积、温度和降雨量为数据集,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病害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全子集回归筛选病害流行的因子集。以筛选得到的影响病害流行的5个因子,即累计发生县区数、冬繁区条锈病发生面积、1月平均温度、1月平均降雨量和3月平均降雨量为自变量,采用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开展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2019年-2020年的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预测准确度均达90%以上,预测2021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分别为46.11万hm~2和52.85万hm~2。  相似文献   

9.
春季松毛虫种群数量及其发生面积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监测春季松毛虫种群动态变化及进行综合防治; 利用1986-2012年阜新县松毛虫上树期死亡率、发生面积及同期的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松毛虫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与同期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松毛虫在阜新地区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生期,以春季发生较重,发生时间为3月下旬到6月上旬。上树前2月下旬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其复苏有很大影响,上树过程中温度是影响上树死亡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风速和相对湿度。在综合考虑多种气象因子、越冬死亡率、上树期死亡率和前一年发生面积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最终确定以5种主要气象因子、越冬死亡率和前一年发生面积为预报因子建立发生面积预报模型,模型拟合结果和试报准确率均较好。  相似文献   

10.
2021年全国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病虫源基数、种植结构和气象预测等,预计2021年我国粮食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累计发生面积约1.4亿hm2次。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涉及我国黄淮海及以南玉米种植区,长江以南发生面积占比80%;小麦条锈病秋冬季发生时间早、范围广、病情重;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蚜虫、棉铃虫等重大病虫预计偏重发生;黏虫主要在黄淮、华北和东北玉米产区中等发生,局部地区杂草多、湿度大田块偏重发生,西北和西南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点片;草地螟种群延续近几年回升趋势,局部有重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娟  赵景波 《干旱区研究》2007,24(5):598-60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的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代渭河流域关中段洪涝灾害共发生130次,平均每2.06年发生1次.清代中后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渭河中下游的大荔、华县、华阴、渭南、潼关5县市.根据涝灾的等级序列可以得出,清代该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1级偏涝灾,3级大涝和4级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清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由气候波动和流域自身的地形、降水特征等因素决定的,人为因素加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的544年间,汾河中游发生洪涝灾害218次,平均每2.5年发生一次。明代晚期、清代初期和晚期是洪涝灾害的多发期,而明代中前期和清代中期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该段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中部盆地汾河干支流附近的太原、介休、平遥、汾阳、孝义、文水等县。根据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得出清代该段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1级和3级涝灾发生次数大致相当,4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少。最后对洪涝灾害原因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水系分布等是明清汾河中游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气候的变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对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主要的因素,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土地大规模开垦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则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一种多食性的蛀果害虫,近年来其发生危害日趋加重。本研究通过田间调查,探究了桃蛀螟在广东的发生情况、分布及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广东桃蛀螟发生主要集中在粤东地区的河源市以及粤北地区的清远和韶关市,并在上述地区的板栗和鹰嘴蜜桃上发生严重危害,该虫在珠三角地区零星发生,在粤西、梅州和潮汕地区则尚未发生危害。除板栗和鹰嘴蜜桃外,受桃蛀螟为害的作物还有三华李、水晶梨、荔枝、龙眼、杨桃、向日葵和甜玉米,但受害较轻。桃蛀螟成蛾在广东河源一年有5个发生高峰,并以幼虫于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越冬。  相似文献   

14.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总结前期初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发生省份调查经验,提出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调查、幼虫系统调查、发生为害普查、越冬虫源调查办法和预报技术。同时,提出了如虫态调查、发生世代和生物学特性等有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韩健  陈臻  徐秉良  郭建明 《植物保护》2012,38(6):134-139
采用抽样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10-2011年对甘肃省苹果病虫害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危害苹果的病害共22种,虫害40种,主要病虫害有苹果树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锈病、山楂叶螨、金纹细蛾、绣线菊蚜、康氏粉蚧、桃小食心虫等;其中苹果树腐烂病在全省各市(州)均有发生,天水、平凉、庆阳、陇南为中度偏重发生,平均发病率达30%,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在兰州、白银、天水、平凉、庆阳、陇南、定西普遍发生,庆阳、平凉中度发生,山楂叶螨在天水、平凉、武威、庆阳中度发生,苹果绵蚜在平凉、定西轻度发生,庆阳中度偏重发生,检疫性害虫苹果蠹蛾在酒泉、嘉峪关、张掖轻度发生。  相似文献   

16.
蔬菜在运输和贮藏期中发生的市场病害逐渐被人们重视。本文就其研究动态,主要发生类别及其特点、影响发生的生态条件、发生机制及其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李黑节病是危害李子、樱桃等的重要真菌性病害,目前主要发生在北美国家,在我国尚未见发生的报道。本文综述了黑节病的发生和危害情况、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和侵染循环,以及最新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对监测李黑节病的发生、防止病原菌随苗木传入我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野外调查、观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和研究旋心异跗莹叶甲在丹参田的发生特点和成灾机理。结果表明,旋心异跗莹叶甲在丹参田的发生特点是区域性发生、发生范围逐年扩大、田间为害不均匀、为害具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暴发成灾的机理是气候适宜、管理粗放、天敌减少、植被及食源丰富、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不科学施药等。  相似文献   

19.
清代时期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清代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与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清代268年间,汾河中游发生洪涝灾害104次,平均每2.58年发生一次。清代早期和晚期是洪涝灾害多发期,中期是洪涝灾害较少发生时期。该段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汾河中上游段支流上的汾阳、文水、介休、清徐、交城5县市。根据涝灾的等级序列得出,清代该段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1级涝灾和3级涝灾次之,4级涝灾发生次数较少。最后对洪涝灾害形成原因分析表明,气候变化是汾河中游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人为因素则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这为了解汾河中游洪涝灾害长尺度变化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农作物病虫基数、品种布局以及气侯趋势,结合病虫历年发生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四川省植保站近期预计2012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8亿亩次。其中,小麦病虫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油菜病虫害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200万亩次;水稻病虫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玉米病虫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1900万亩次。以条锈病、赤霉病、麦蚜、油菜菌核病、稻瘟病、稻曲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玉米螟和西藏飞蝗等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