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种不同性诱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诱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动态,筛选对当地种群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性诱剂,对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LB)、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K)、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L)、南京新安中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AZL)4个厂家生产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进行田间诱捕效果试验,探讨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4种不同性诱剂诱芯对草地贪夜蛾的诱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BLB诱芯和NL诱芯可以有效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田间发生动态,羽化高峰期明显,且峰值日期一致,NK诱芯诱集的成虫虫峰不明显,XAZL诱芯零星诱到成虫,无明显成虫高峰;BLB诱芯监测期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诱芯,其总诱蛾量达136.75头,分别是NL诱芯、NK诱芯、XAZL诱芯的1.47倍、4.76倍、10.52倍;通过对BLB诱芯进行持续30 d和持续60 d的诱捕对比试验,发现BLB诱芯1~30 d内诱捕性能稳定,诱蛾量大,31~60 d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有所下降且达显著水平,尤其是50 d后诱捕量下降明显。结果表明:BLB诱芯的诱蛾量大,能够明显反映出草地贪夜蛾的羽化高峰期,符合测报要求,更适合本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使用该诱芯时建议30 d更换1次。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测报调查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9年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害虫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云南并为害冬玉米。本文基于我国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分布现状和田间为害特征,提出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卵、幼虫、蛹等不同虫态的种群监测方法,系统介绍了田间调查技术。同时,建议深入研究草地贪夜蛾区域性发生规律、推广自动化和智能化种群监测技术、制定草地贪夜蛾测报技术规范,旨在提高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不同测报工具对草地贪夜蛾成虫诱集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9年,在河南省开展了不同测报工具对草地贪夜蛾成虫诱集效果的研究.通过对市售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捕器和自动虫情测报灯、高空测报灯的诱蛾情况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捕器和两种测报灯在7-9月的诱蛾量变化基本一致,以9月的诱蛾量较大,均可指示田间害虫的盛发期.不同性诱剂诱捕器产品的诱蛾量总体不高,其中以有效成分(含...  相似文献   

4.
2018年底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入侵我国,2019年在我国大规模迁飞扩散.山东省地处草地贪夜蛾的重点防范区,我们在山东省的30个监测点利用性诱方法监测了草地贪夜蛾在山东省的迁飞路径、分布和发生动态.结果显示:总共诱捕到428头草地贪夜蛾,其中97%以上个体分布在胶东地区,推测东部沿海是其...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对陕西草地贪夜蛾种群灵敏度高、诱捕性能强的性诱剂,2022年8—9月在陕西兴平市玉米田对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K)、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L)、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LB)、北京黄将军科技有限公司(HJJ)和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ZJSF)等国内5个企业生产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进行了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内NK、NL和BLB诱芯监测到两个成虫高峰,且峰值日期一致,峰期诱集量较高,ZJSF诱芯仅监测到其中1个诱蛾高峰,HJJ诱芯峰值不明显;NL和NK诱芯日均诱捕量分别为4.15头和3.51头,高于BLB诱芯,显著高于HJJ和ZJSF诱芯;NK诱芯诱集的专一性显著最好,其次为BLB和NL诱芯,三者草地贪夜蛾诱集量占比分别为91.52%、75.49%、71.60%。NK、NL和BLB诱芯更适合当地草地贪夜蛾的田间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有效验证成都比昂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对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成虫的远程实时可视化监测效果,确定适宜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型智能监测工具,为该虫的监测及防控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2020年,在四川省达川区、会理县先后应用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等工具对草地贪夜蛾成虫开展诱捕监测试验.[结果]测...  相似文献   

7.
玉米田间关键因素对草地贪夜蛾性诱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生育期玉米田将中捷、纽康、百乐宝3种性诱芯分别置于中捷罐形、纽康锥桶形两种诱捕器中,分析对比其对草地贪夜蛾雄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诱捕器对雄成虫的诱捕效果差异不显著;而中捷、纽康、百乐宝3种诱芯对草地贪夜蛾雄成虫诱捕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诱捕效果表现为:百乐宝>纽康>中捷。玉米生育期与草地贪夜蛾生存繁殖有着密切关系,虫口数量与玉米生育天数呈显著负相关,复种玉米苗期和拔节期是草地贪夜蛾幼虫活动取食最嗜好的时期。草地贪夜蛾的活动与傍晚田间气温存在显著相关性,周平均最低气温6.3~15℃时诱蛾量与周平均傍晚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近年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本研究通过解剖观察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的草地贪夜蛾雄蛾内生殖系统,确定其内含物分级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性诱剂田间诱捕雄蛾的交配状态。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精巢体积随日龄增加而减小,发育后期已交配的精巢皱缩扁平,日龄对未交配雄蛾单射精管非角质化区(PS)末端内含物无显著影响。根据PS末端内含物的颜色和紧密程度将雄蛾交配状态分为5级(Ⅰ~Ⅴ级)。未交配雄蛾PS末端内含物为褐色且均匀(Ⅴ级),交配后0 h呈透明(Ⅰ级),之后内含物会逐渐回填(Ⅱ~Ⅳ)。田间诱捕雄蛾共921头,其中647头已交配(Ⅰ~Ⅳ级)。不同性诱剂诱捕雄蛾的交配状态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性诱剂防控实际控害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田间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动态的智能化监测,本研究对本文作者前期研发的基于性诱和物联网的害虫智能监测设备进行了田间应用和评估。研究发现,该智能监测设备的实时采集数据和人工计数数据所反映的草地贪夜蛾高峰期均为9月20日-9月22日、10月14日-10月22日和11月4日-11月6日,自动计数的平均准确率达75.03%;桶形诱捕器仅监测到9月20日-9月22日和10月14日-10月22日这2个高峰期,但整个监测期间桶形诱捕器诱集到的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与智能监测设备监测到的种群数量没有差异(Z=-0.784,P=0.433)。此外,该智能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而且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当日平均温度≥16℃时,大多在18:00后开始活动,晚上12点左右达到活动高峰期;当日平均温度<16℃时,草地贪夜蛾成虫整体活动性不强,但在16:00-16:59和23:00-00:59出现两个活动小高峰期。以上结果表明,基于性诱和物联网的智能化监测可以用于草地贪夜蛾的远程实时测报。  相似文献   

10.
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预报是指导防治的基础工作.在使用性信息素进行成虫种群监测过程中发现了劳氏黏虫、莴苣冬夜蛾和斜纹夜蛾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对诱捕到的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比例统计发现,劳氏黏虫最为常见,其次为莴苣冬夜蛾,二者占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98%以上,斜纹夜蛾数量较少.非靶标昆虫的比例与调查时期有关,5月至10月诱...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掌握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种群动态,筛选适合当地种群监测的性诱捕器,通过田间人工调查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采用2种类型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探讨甘蔗田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被害株率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趋势,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达到高峰,最高可达88.40%。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不多,宿根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较新植蔗田多,5月下旬到6月上旬达到高峰。监测期间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共出现5个诱集高峰期,新植蔗田草地贪夜蛾诱集高峰较宿根蔗田迟一个月出现。船形诱捕器和桶形诱捕器均可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船形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明显,但两者周均诱集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应加强甘蔗苗期草地贪夜蛾虫情普查和早期监测预警,在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时建议使用桶形诱捕器,在实际防治中结合甘蔗绵蚜防控采用植保无人机科学施药,防早防小,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的发生为害特点,利用田间调查数据对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的发生分布范围、受害作物种类、幼虫种群动态和扩散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四川除阿坝州外的20个市州都有发生,重发区域集中在川东和攀西地区;受害作物以玉米为主,甘蔗、高粱、小麦和油菜零星受害;在攀西地区和川东北地区观察到2个幼虫为害高峰,其余地区只有1个幼虫为害高峰;草地贪夜蛾在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局部地区为周年繁殖区,其在四川的扩散总体上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生物型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原产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已入侵我国,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美洲,该虫的寄主类型、迁飞行为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因群体分化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2个分子标记对中国13省(市、自治区)131个县市的318份样品进行群体遗传特征比较,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96%以上为水稻型,玉米型比例不到4%,且中国样品COⅠ序列特征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种群有很高的一致性,而基于核基因组Tpi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单倍型特点均表现为玉米型。分析认为,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群体很可能来自一个水稻型母本和玉米型父本杂交群体的后代,在长期的演化扩散过程中,玉米型的核基因组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玉米型。厘清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具体的遗传特征属性,对于风险评估、精准监测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湖北省局部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抽样调查和模型分析相结合进行了研究。2020年玉米田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阳、仙桃、武穴、红安4个样点的幼虫首见时间分别为6月4日、6月1日、5月27日和6月9日,幼虫发生一直持续到10月底;幼虫百株虫量的全年峰值发生在9月上中旬,峰值分别为21、36、23、10头,与基于有效积温模型的模拟结果基本吻合。模型分析显示:草地贪夜蛾全年发生4~5代;首次见卵时间越早,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而初始卵密度越高,则全年峰值越高;温度上升幅度越高,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产卵期越集中,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结果表明:首次见卵时间、初始卵密度、温度、产卵年龄分布均是影响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区域种群动态及迁飞条件对区域种群动态的影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新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2019年在我国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主产区河南省呈点片发生,主要为害玉米,特别偏好取食晚播的甜糯玉米。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小麦和不同玉米品种上的种群适合度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在室内(26±1)℃,RH(65±5)%和L//D=16 h//8 h光周期条件下比较了草地贪夜蛾在普通玉米‘郑单958’‘郑单1002’‘豫研1501’和糯玉米‘郑黄糯2号’以及小麦‘郑麦366’上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取食‘郑麦366’的草地贪夜蛾的化蛹率(44.00±3.40)%、蛹重(138.62±6.76)mg、羽化率(35.00±3.07)%和单雌产卵量(971.70±125.63)粒均低于取食4个玉米品种的化蛹率(73.33%~80.00%)、蛹重(154.94~176.40)mg、羽化率(73.33%~79.33%)和单雌产卵量(1 052.00~1 322.60)粒(P<0.05);草地贪夜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种群趋势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郑黄糯2号’(578.38)>‘豫研1501’(493.40)>和‘郑单958’(437.06)>‘郑单1002’(321.47)>‘郑麦366’(133.56)。综上表明,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的适合度低于在玉米上的适合度,但其能够在小麦上完成生长发育并实现种群扩繁;其在糯玉米上的种群适合度大于普通玉米。因此应密切监测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的发生和为害,并提出适时种植糯玉米作为诱集带并集中喷施杀虫剂来压低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