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3.
林凌伟  董国 《江西植保》2000,23(4):97-102
1996年至1998年,对分离来自浙中沿海台州各市县所获得176个单孢菌株,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共鉴定出7群22个稻瘟病生理小种。其中中B和中D群是台州稻区2个主要的优势小种群,总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3.98%和23.86%,它们中的中D1、中B13、中B15和中B1这四个小种在我地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分别高达20.45%、14.20%、14.20%和10.80%,且对多数栽种水稻致病,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4.
广东水稻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1 ̄1995年对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稻瘟病菌小种分布及发生动态相对稳定,优势种群为ZB群,ZC群;优势小种为ZB13、ZB5、ZC13和ZB1,不同生态稻区优势小种有差异。品种间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本省育成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稻瘟病属中等的抗性水平,个别品种抗性偏低,属于中感至感。粳籼89等的抗病性逐年下降,这些主栽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有小种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6年间,在我国7省区62个县点共收集标样283份,涉及品种117个,分离到菌株455份,鉴定出15个致病类型,其出现类型的发生频率分别是21C3CKR为17.5%,21C3CFH9.6%,21C3CKH8.8%,21C3CFR6.0%,21C3CTR22.0%,21C3CPR9.4%,21C3CTH8.8%,21C3CPH11.9%,34MKG1.3%,34C2MKH0.2%,34C2MKK0.1%,34C2MFH3.6%,34C2MFK0.4%,34C1MKR和34C1MFR为0.2%。1996年21C3CKR的出现频率上升为第1位,对Sr11有毒力的致病类型出现频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1991~199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1~1995年5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249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划分为7群28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D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小种及粳型小种强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增加,弱致病类群频率下降。1985年导致中丹2号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61小种1995年又重新出现,前几年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1995年暂时消失。  相似文献   

7.
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北地区小麦白粉菌群体结构分析和小麦生产品种抗病基因推导,明确了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种群构成。其中11号和15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其频率分析达到29.21%和32.69%。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V1、V3a、V3b、V3c、V5、V7和V8毒力频率较高(>50%),V2、V4a、V4b、V2+6和V21毒力频率较低(5%),V3f、V5+M1i、V6和V17毒力频率变化幅度较大(4.4%~74.4%)。推导出辽宁省主栽品种含有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8.
川东南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除ZA群外,还包含ZB、ZC、ZD、ZE、ZF、ZG共6群,ZB群略占优势,其致病力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各小种群体间的变化因主推品种的变化而变复杂。稻瘟病菌群体对所有已知抗病基因均能致病,对Pi-k、Pi-k基因致病力强。通过对杂交稻亲本致病性监测结果表明,杂交稻亲本恢复系密阳46、8480抗瘟性较好,明恢63抗性有增强趋势,多系1号和不育系K17A抗瘟性基本丧失。大面积推广示范显示,汕优多系1号、K优5号等抗性丧失快,岗优22有较强的耐瘟性。  相似文献   

9.
部分GK系列Bt棉对棉铃虫抗性的田间评价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1997~1998年在河北省廊坊市和1998年在河南省新乡市分别研究了转CryIA Bt抗虫基因棉花GK-2、GK-5和GK-12对棉铃虫的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GK-2和GK-12在整个生育对棉铃虫皆保持极高的抗性,在对照普通棉花品种棉铃虫高峰期百株幼虫2代44~138头,3代113~138头和4代144头密度下,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88.71%~95.45%、92.75%~97.65%和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稻瘟菌致病菌系的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四川省大面积主栽杂交稻组合汕优63、汕优2号上的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菌系由多个生理小种群组成,其中以ZB、ZC群小种为主。用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接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结果表明:ZB群小种对汕优2号的致病频率最高,为100%,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汕优63的致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为75%。致使这两个杂交稻组合丧失抗性的菌株来自四川省发病多年的常规稻、雄性不育系和早熟杂交稻组合。四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全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3年我国小麦秆锈病发生较轻,从8个省18个区县中的47个品种上采集到的95个标样中分离到菌株336个,鉴定出21C3CKR、21C3CKH、21C3CTR、21C3CTH、21C3CFR、21C3CFH、34C1MKR、34C1MKH和34C2MKR等9个致病类型;21C3CKR的出现频率为65.2%,居于首位,21C3CDH为14.5%,21C3CTR为10.7%,21C3CFR为4.2%  相似文献   

12.
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及田间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eNPV)毒力的生物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的结果。OeNPV对2~3龄幼虫的LC50为6.93×104PIB/mL。浓度为6×107PIB/mL、6×106PIB/mL、6×105PIB/mL的LT50分别为4.6天、5.1天和6.0天。不同龄期的幼虫对OeNPV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低龄虫更为敏感。田间喷施6×106~6×108PIB/mL的OeNPV水悬液10天的防效达82.40%~86.07%。病毒悬液中添加1%甲基纤维素和0.05%MgSO4可提高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棉花害虫综合治理*钟玲(江西省植保植检站330006)在以色列,棉花3月底播种,9~10月收获。1997年种植面积2.85万hm2,其中爱字棉(G.hirsutum)占85%,比马棉(G.barbadense)占15%。1996年,皮棉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14.
近12kaBP以来南疆博斯腾湖气候环境演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博斯腾湖沉积物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以及孢粉和地化元素资料的分析,建立了近12kaBP以来此地区的气候环境的演变序列,并得到以下结论:(1)其气候演变特征同新疆地区由其他地质记录所反映的基本一致,气候演变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表现为冷与相对湿润、暖与相对干旱的水热配置关系;(2)由δ(18)O所反映的温度波动存在显著的后期增温特征,结合δ(13)C及Ca-CO3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划分出若干具有广泛区域一致性的冷暖阶段,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5-11.0ka、9.4ka、7.5-7.0ka、6.0-5.5ka、3.0ka和2.0kaBP;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0-10.0ka、8.8ka、5.0-4.5ka、3.3ka和1.5kaBP和2.0-1.5kaBP期间快速的冷暖变化都具有显著的突变性特征;(4)在7.0-5.0kaBP期间相对暖湿的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的反映,这也是剖面中唯一的最为显著的暖湿期。  相似文献   

15.
小麦黑胚病种子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表明京双16、聊89-2,聊91-1,聊91B18-27-1及鲁麦126个小麦品种(品系)的黑胚病病粒率为7.6% ̄45.7%,病情指数为3.2% ̄13.5%,以聊89-1最轻,鲁麦12最重。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个品种(品纱)的黑胚种子和健康胚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黑胚种子胚中链格孢菌的存在,此外,亦观察到黑胚种子寄藏有类似于长蠕孢属,枝孢属等真菌的菌体。  相似文献   

16.
以鲁豆1号作感病对照,通过接种相同数量的卵和二龄幼虫并采用切顶水培技术研究我国筛选出的两个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后24h侵入大豆抗感品种根内的二龄幼虫数十分接近,差异不显著;接种后水培15~17d,抗病品种根内的二、三龄幼虫数无论是单株平均值,还是所占百分数均极显著高于感病对照,而四龄幼虫、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正好与此相反。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上二龄、三龄、四龄、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所占百分数为4.40%、10.20%、24.95%、29.35%和60.45%,而元钵黑豆和灰皮支黑豆根上各龄线虫的百分数分别为22.30%、26.50%、13.55%、3.80%、37.65%和24.30%、29.60%、15.05%、2.50%、31.15%。抗感品种根上线虫性比的差异极明显,抗病品种为10左右,而感病对照稍大于1;抗病品种根上线虫幼虫从二龄到三龄及从三龄到四龄阶段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从三龄到四龄阶段的死亡率高于从二龄到三龄阶段。  相似文献   

17.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19届理事会1997年2月通过GC/13C号决议 ,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由环境署协同其他有关国际组织负责组建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并负责组织会议。从1998年6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进行第一次谈判会议开始 ,经过1999年1月在肯尼亚内罗毕、1999年9月在瑞士日内瓦、2000年3月在德国波恩、2000年12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共五届谈判会议 ,以及1998年10月在泰国曼谷、1999年6月在维也纳的两次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筛选标准及程序专家组会议的艰苦谈…  相似文献   

18.
嗜线虫杆菌发酵液对苎麻疫霉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室内平板抑菌法测定了8株嗜线虫杆菌对苎麻疫霉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嗜线虫杆菌对苎麻疫霉菌丝有较强的抑制生长作用,所有株系的发酵液稀释5倍时,对苎麻疫霉的抑菌率均达100%;稀释10倍时,抑菌率达95%以上的株系占87.5%;稀释15倍,抑菌率在80%以上的株系占50%。不同的嗜线虫杆菌对苎麻疫霉的抑菌作用存在很大差异,抑菌作用最强的是X.poinari的NC513和NC32株系,其EC50分别为0.08%和0.13%,其次是X.nematophilus的BJ和A24株系,EC50分别为0.40%和0.88%,其它株系EC50在1.94%~6.03%之间不等。嗜线虫杆菌发酵液对苎麻疫霉有溶菌和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经发酵液处理后的苎麻疫霉菌丝扭曲、分支增多、分支顶端膨大,甚至菌丝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  相似文献   

19.
磁化水浸种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不同场强的的磁化水浸种两种小麦2,年田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磁化水浸种使小麦种子发芽势,一级分蘖数,次生根数,株高,小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12.2%,13.7%,70.3%,7.3%,10.2%,17.1%,4.3%和24.4%,使生育期提前1d-4d。干旱严重的1994-1995年度增产幅度显著高于干旱较重的1995-1996年度,两种小麦所需的最佳磁场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碳对硫酰氟毒杀谷斑皮蠹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海洋  朱绍智 《植物检疫》1998,12(5):257-259
测定了硫酰氟与CO2混合气体对谷斑皮蠹TrogodermagranariumEverts幼虫的毒力。硫酰氟加0%、5%、10%和20%CO2(体积比),在17.5℃熏蒸3小时的LC50分别为28.7、15.8、12.9和10.8mg.L-1,即5%、10%和20%CO2引起的增效比分别为1.8、2.2和2.7。研究了温度对增效作用的影响,同等浓度的CO2在20.5℃和23.5℃下引起的增效比与17.5℃下相近。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加入10%~20%,可望显著降低硫酰氟用于检疫处理,特别是集装箱熏蒸的用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