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点委夜蛾越冬场所调查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场所,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玉米田、豆田、花生田、棉田、甘薯田等作物植株、地表和0~5 cm表土进行调查,记录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分布部位和数量。结果表明,在玉米植株苞叶、玉米田的麦秸和杂草下、豆田、棉田、花生田、甘薯田、冬瓜田植株下或落叶下、桃园、田边地头和废弃农田杂草下均发现有二点委夜蛾幼虫,以植株密度大、落叶多、地表覆盖程度高的棉田、豆田和花生田虫口密度高。说明二点委夜蛾食性杂,越冬场所复杂, 棉田、豆田、花生田和玉米田等多种作物田以及田间杂草均可为其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 采用叶碟法、叶面积法和室内观察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黄翅绢野螟对波罗蜜(‘马来西亚1号’‘海大1号’‘四季波罗蜜’)、榴莲蜜、面包树、大果榕和桑树(‘台湾长果桑’‘粤椹大10’)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 取食面积及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 黄翅绢野螟1~2龄幼虫对波罗蜜的取食偏好不明显, 对不同植物的取食选择率差异不大; 随着龄期的增长, 3~5龄幼虫逐渐表现出偏好取食波罗蜜。黄翅绢野螟在不同植物上的日均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 偏好在波罗蜜和面包树上产卵, 在‘马来西亚1号’波罗蜜上着卵量占所有供试植物上的总产卵量的22.13%。各龄幼虫对不同植物的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5龄幼虫进入暴食期, 对3个波罗蜜品种、榴莲蜜、面包树和大果榕的取食量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2个桑树品种。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48 h后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 取食‘马来西亚1号’波罗蜜存活率最高(98.51%), 取食‘台湾长果桑’存活率最低(0.37%)。综上, 黄翅绢野螟偏好选择波罗蜜属植物进行取食和产卵, 对榕属大果榕存在转移为害潜在威胁, 对桑属桑树潜在为害风险较低, 研究结果可为黄翅绢野螟在不同植物上的为害风险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二点委夜蛾的监测技术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我国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危害性极强。准确、及时的监测和科学地预测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趋势,可有效地指导防治,控制其暴发为害。本文介绍了二点委夜蛾测报系统调查时间,调查工具,田间取样方法,统计方法,普查抽样比率, 范围和时间,以及二点委夜蛾发生时期和防治时期预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入侵种群是否对我国蔬菜生产构成威胁,以玉米Zea mays为参照,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比较分析草地贪夜蛾胁迫取食黄瓜Cucumis sativus、豇豆Vig-na unguiculata、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和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这4种蔬菜后的生存能力和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以黄瓜、番茄、豇豆和菜心嫩叶饲养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存活率分别为30.56%、19.44%、20.83%和5.56%,显著低于玉米嫩叶饲养的幼虫存活率(75.00%)。综合分析幼虫发育历期、蛹历期、蛹重和羽化率,发现草地贪夜蛾在菜心上的适合度最低。产卵选择试验表明,草地贪夜蛾在番茄、豇豆和菜心上的产卵量分别仅为669.00、116.33和101.00粒,该虫更偏好于在玉米和黄瓜上产卵,产卵量分别达到2 522.33粒和2 948.00粒。表明虽然草地贪夜蛾幼虫和成虫在黄瓜、番茄、豇豆、菜心上的适合度显著低于玉米,但仍具有在黄瓜、豇豆、番茄和菜心上建立种群的能力,对我国蔬菜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发现二点委夜蛾近似种一双委夜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先后在山东威海玉米田和德州杂草下发现了一种与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 ?schler)]幼虫和成虫形态相似的近似种, 与二点委夜蛾混合发生, 后经中国科学院武春生博士鉴定为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 (Hampson)], 本文将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简单描述, 比较了与二点委夜蛾形态学上的差异, 为进一步研究双委夜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对三种杂草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杂草是否可作为草地贪夜蛾产卵和取食的选择对象,本试验以婆婆纳、鹅肠菜和泽漆作为测试植物,比较分析草地贪夜蛾对3种杂草的产卵及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以3种杂草为选择对象时,婆婆纳上卵块数(14.00块±0.58块)和卵粒数(1 305.00粒±28.16粒)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杂草;以玉米和婆婆纳为选择对象时,嗜食寄主玉米上的卵块数(16.33块±0.88块)和卵粒数(1 333.00粒±28.04粒)显著高于婆婆纳(分别为12.00块±0.58块和991.00粒±24.09粒)。草地贪夜蛾1~4龄幼虫取食偏好性总体表现为玉米婆婆纳鹅肠菜泽漆,5龄和6龄幼虫对每种植物的取食选择性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说明,在有嗜食寄主玉米时,草地贪夜蛾成虫和低龄幼虫优先选择在玉米上产卵和取食,杂草中对婆婆纳的产卵和取食偏好性显著高于其他杂草,高龄幼虫取食偏好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二点委夜蛾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区新发生的一种害虫.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而使其扩展迅速,为害渐趋加重,对夏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探索二点委夜蛾的有效防治方法,本试验通过不同化学防治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防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9种供试药剂在二点委夜蛾2龄期进行田间喷雾试验总体防治效果较好,其中50%辛硫磷乳油防治效果高达95.03%,明显高于其他药剂;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研究表明,选用有效农药喷雾或配成毒饵、毒土顺垄撒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毒饵、毒土效果最好,而顺垄喷淋灌根防治效果最差,仅为30.10%.  相似文献   

8.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上日均产卵量为(315.59±49.87)粒,占在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71.17%,显著高于其在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日均产卵量,其在玉米田不同种类杂草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小麦上的日均产卵量为(243.40±18.24)粒,占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46.98%,且显著高于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的产卵量。1~2龄幼虫对玉米和马唐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玉米田其他杂草;1~3龄幼虫对小麦和节节麦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麦田其他杂草;对供试杂草的取食选择率随龄期增高逐渐降低,对玉米和小麦的选择性随龄期增加而增强;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玉米及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最低为95.89%;在小麦及麦田禾本科杂草上,以雀麦上的成活率最低,为85.22%,显著低于小麦和其他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明确温度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恒温饲养方法,设置16、20、24、28、32和36℃6种温度,研究不同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并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36℃的恒温条件下,二点委夜蛾不能完成其发育史。在16~32℃范围内,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世代发育历期在32℃时最短,为27.17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69℃和604.45日.度。在20~32℃时,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雌雄个体间无明显差异。20℃和24℃时单雌产卵量较高,为283.8粒和261.8粒,二者差异不显著。24℃时二点委夜蛾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82.0和0.82。表明24℃是二点委夜蛾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0.
二点委夜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是夏玉米苗上的新害虫,本研究综述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习性、饲养技术、预测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现状,讨论二点委夜蛾迁飞的可能性,并为今后对二点委夜蛾的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两方面研究了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雪松(Cedrus deodar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4种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和产卵具有明显选择性,且两者之间的选择基本一致。4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马尾松为松褐天牛成虫的最嗜寄主,杉木为最不嗜寄主,两者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发生世代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2005年河北省首次发现报道的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危害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监测数据,研究其发生世代。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每年发生4代。4-5月为越冬代成虫期,6-7月上旬为1代成虫期,7月中旬-8月上旬为2代成虫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3代成虫期。其中1~2代成虫蛾量大,蛾峰明显,以第2代幼虫为害玉米苗最为严重,越冬代成虫和第3代成虫蛾量较少,蛾峰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3.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目前在我国玉米产区有加重为害和成灾的趋势。为便于田间准确识别该虫、调查其发生为害规律以及掌握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70%左右、光周期L14 h∥D10 h、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期平均为4.25 d;幼虫一般为5龄,幼虫期平均为18.28 d;蛹期平均为7.69 d,蛹重平均可达75.77 mg;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3.29 d,产卵可持续9.13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305.3粒,最多产500粒,最少132粒。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14.75 d和18.88 d。整个世代发育历期约为33.35 d。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山东省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2年7-9月对山东省17个地市夏玉米田、大豆田等地块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危害情况做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全省各地市均有分布,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以烟台发生最重平均虫口密度为3.27头/m2,其次是潍坊、临沂、莱芜和聊城,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1.87、1.77、1.74和1.62头/m2。最大虫口密度达到16头/m2。7月中下旬,3、4龄幼虫发生达到高峰。二点委夜蛾幼虫喜欢栖息在有麦秸、花生秧、杂草覆盖的潮湿地表中。  相似文献   

15.
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特点及暴发原因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已蔓延到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6省。其发生为害呈现出发生范围广、蔓延速度快、暴发成灾明显、田间虫口密度高和世代重叠严重等显著特点。根据田间调查结合室内饲养观察,初步指出近年来我国黄淮海地区的“小麦 玉米”两熟种植区机收小麦秸秆还田、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扩散)和生殖能力、缺乏天敌控制因子、幼虫隐蔽发生导致的监测与防治困难,以及对该害虫危害认识不足是导致其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生态学基础、越冬与迁飞(扩散)行为特征以及综合防控技术是下一步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