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吸浆虫是威胁濮阳市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运用淘土、剥穗和网捕法对其发生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本市发生的小麦吸浆虫主要为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éhin)]。初步摸清了其在本市的发生分布区域、年生活史和成虫日内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2.
小麦吸浆虫在我县自一九八○年以来回升危害日趋严重。八四年部分田块几乎绝产,重害区大部分田块减产严重。1986—1987年我们对小麦红吸浆虫进行了系统测报,及时地指导了全县二十万亩发生田的防治工作,使我县减少小麦损失12350吨。一、种群变动系统观察1.研究方法及系统田基本情况研究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两块(一、二类麦田各一块,面积在一亩左右)。在小麦拔节中期淘土一次,始见旗叶后每5天淘土一次,见蛹后每隔一天淘土一次直至田间成虫羽化结束。每次淘土均取0—10cm 土壤测墒。成虫观察自见中蛹时起在系统田设笼〈30×30×90  相似文献   

3.
通过2000—2009年对甘肃省古浪县阴湿山区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及温湿度条件综合分析,阴湿山区小麦吸浆虫成虫数量的多少、出现的迟早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气温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6月上旬至7月上旬气温越高(达到15℃以上)、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降雨量越多,吸浆虫成虫出现时间越早,虫量越大。根据2000—2009年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总结出高海拔阴湿山区小麦吸浆虫盛发期10复网成虫数(Y)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X1)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平均降雨量(X2)的关系,求得回归方程为:Y=33.6657-2.5560X1+0.3037X2。  相似文献   

4.
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的发生受温、湿度等气候因子影响极大,特别是化蛹、羽化等发育阶段表现更为显著。本试验于1987年4—5月份小麦吸浆虫化蛹,羽化期间在室内控制温湿度条件下,对活动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进度,发育百分率进行了观察,旨在进一步探明不同温湿发对小麦吸浆虫化蛹,羽化的定量温湿指标。为提高测报的精度和分析种群数量变动提供参考,现将初步试验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5.
小麦吸浆虫在甘肃东南部俗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犦和麦黄吸浆虫犤Contariniatritici(Kirby)犦两种。通常两种吸浆虫混合发生,以水浇地及二阴低洼地发生较重。幼虫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汁液,致使籽粒秕瘦、空壳,造成减产。为更好指导防治,笔者对小麦吸浆虫的产卵习性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羽化出的成虫,先在地表活动,随后在麦秆基部栖息。成虫畏强光照射,早晚活动频繁。交尾多在麦丛中进行。4~6h后,雌虫开始产卵,黄昏时产卵最盛。产卵时,先将产卵器在小麦未扬花的穗部探试,遇芒即转别处,产卵器一般插入护颖与外…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小麦吸浆虫随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传播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已逐渐成为河北省小麦收割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本省中、南部3个县的调查,结果表明,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过程中携带和传播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普遍现象,是除水流、成虫传播以外,又一种传播小麦吸浆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淘土调查小麦吸浆虫土内虫口密度是规划吸浆虫防治区和掌握其密度变化的主要方法,每年在小麦返青后、吸浆虫成虫羽化后和穗部幼虫入土后都要进行。由于淘土调查比较费工,各地在面积调查时往往每块调查田仅取1~2个样方。显然这样做取样误差较大,代表性不足,准确性差。为了寻找适宜的淘土调查方法,我们于1990年4月初对南阳县溧河乡的一块麦田进行了研究。1.土内密度的分布情况:用等距抽样法在田内取150个点,每点取0.5(长)×0.5(宽)×  相似文献   

9.
小麦吸浆虫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防治时期、施药方法和次数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试验表明,在小麦吸浆虫化蛹率达50%时,应用50%甲胺磷乳油、50%甲基异柳磷乳油、50%对硫磷乳油和6%林丹粉剂配成毒土于麦田撒施,均可有效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穗、粒被害率均比对照降低80%以上;在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始盛期,用55%林丹胶悬剂0.4g/66.7m2、0.6g/66.7m2防治,防效达91.86%、94.95%,在这几种杀虫剂中防效最好;小麦播种前施药防治小麦吸浆虫幼虫效果并不理想。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策略应是蛹期防治为主,成虫期扫残。  相似文献   

10.
尼龙纱淘土法调查小麦吸浆虫房巨才,邵珠鹏,胡树香(山东单县植保站,274300)(菏泽地区植保站)小麦吸浆虫是本地小麦重要害虫,在成虫期防治,时间较短,需掌握好施药时间。一般是通过田间取土样,用淘土法来了解此虫的密度与发育进度。但过去淘土方法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魏县小麦吸浆虫为害上升原因分析及综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历年小麦吸浆虫在魏县的发生情况的回顾,根据多年防治经验,对小麦吸浆虫在当地大幅回升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预测预报,提出了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以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且以蛹期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是危害小麦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小麦红吸浆虫在我县一些乡镇部分麦田发生严重危害,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针对这一情况,为搞好小麦红吸浆虫的防治工作,控制其发生危害,我们自1984年开始至1987年对小麦红吸浆虫的发生危害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笔者结合近10年来的历史资料和调查结果,对白洋淀地区小麦吸浆虫迅速回升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在当地已成迅速回升态势;并根据药效试验结果,提出在防治上应采用中蛹期防治为主(防效在90%左右),成虫期防治(防效40%左右)为辅的策略,尤以毒死蜱5%颗粒剂撒毒土法处理防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小麦吸浆虫在甘肃东南部俗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Kirby)]两种.通常两种吸浆虫混合发生,以水浇地及二阴低洼地发生较重.幼虫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汁液,致使籽粒秕瘦、空壳,造成减产.为更好指导防治,笔者对小麦吸浆虫的产卵习性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其防治经济阈值,本文通过田间淘土监测及剥穗调查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小麦吸浆虫虫口密度所对应的小麦产量损失,建立了小麦吸浆虫出土虫量x与小麦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y=-0.000 043 x2+0.103 957x+1.404 1(F=238.01,P0.01,r=0.985 6)。在小麦产量300 kg/667m2,选用48%毒死蜱乳油防控,成虫期防治1次的经济阈值为4.41头/样方(10 cm×10 cm×20 cm),蛹期防治1次的经济阈值为8.07头/样方。  相似文献   

16.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在秋季麦播前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露脸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侯现象群众容易掌握。此前及此后羽化的成虫多为无效虫源。所以,把小麦抽穗露脸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7.
河南温县是小麦高产县,对防治小麦吸浆虫有较好的经验和基础。早在1956—1959年连续4年进行成虫出土期喷粉防治;1970—1973年又连续4年推行六六六土壤处理,防治秋播期地下害虫,对控制吸浆虫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1972年出现了吸浆虫最早的回升信号;1975年局部麦田暴发。在番田公社前  相似文献   

18.
赵瑞 《植物保护》1985,11(3):51-51
小麦红吸浆虫在五十年代是宁夏小麦的主要害虫,由于推广土壤施药,改革耕作制度及抗虫品种等综合措施,七十年代已基本控制危害。但近年又回升,1983年贺兰县调查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5.9%。  相似文献   

19.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80年代初,种群数量趋于回升之势,1985年以来分布范围日趋扩大,发展蔓延快,其发生面积、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均超过50年代。为了深入探索小麦红吸浆虫发生及为害规律,寻求测报和防治办法,于1985—1987年对麦红吸浆虫进行了种群系统观察和有关研究,现把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害虫。自1980年以来趋于回升,导致1985年暴发成灾。小麦吸浆虫已成为阻碍我地小麦再上新台阶的突出问题之一。经实践证明,选用抗虫品种是控制吸浆虫严重危害的根本措施。1986—1987年我们对当地主要栽培的小麦品种采用分期播种自然感虫法和不同地点的大田调查,以考察小麦品种对红吸浆虫的抗性,为品种鉴定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