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开展,在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土壤污染防治、脱贫攻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区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依据区域内2638件土壤样品的53项元素指标测试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划分了10个元素指标组合分区,结合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分布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区地球化学分区不仅受自然环境、成土母质等因素影响,还与人类农业活动有较大关系,尤其是清水河平原集中耕作区,N、Corg、C、Se等有益元素呈现低异常,建议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监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区域景观地球化学及第四系地球化学入手,分析第四系各岩组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讨干旱条件下环境和农业方面有益、有害元素的丰缺状况。  相似文献   

3.
土壤地球化学过程,即元素的生物积累过程与地质淋溶过程在同一空间的矛盾过程。在自然条件下,或人类经济活动条件下,各种土壤类型,无不打上自身特有的地球化学烙印。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土壤也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一些烙印消失了,一些烙印却能长时间的保留。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地球化学烙印或痕迹,也就成为重要的土壤历史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4.
通过萨拉乌苏河流域下游酒坊台剖面较高精度的主元素氧化物及比值分析,结合测年结果,恢复了流域内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演化历史,指示了冰期一间冰期旋回在该区有很好的沉积响应.尤其是末次间冰期对应的萨拉乌苏组,各主要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5)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同时,针对剖面中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古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元素的赋存状态对流域内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环境监测统一分析方法对土壤、植物中Cu、Zn、Pb、Cd、Hg等5种元素进行了测定。统计分析了诸元素在土壤中含量的特征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等。并以元素含量为背景值,首次提出了植物(牧草)中有毒元素的含量。 ZGR大型露天煤矿土壤—植物系统背景值的研究,是煤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部分。它不仅为矿区环境质量提供标准,对预测矿区土壤及植物环境质量演变,预测预报污染趋势、制定矿区环境保护对策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而且在农业化学、地球化学、环境医学等方面也是有参考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元素活化情况以及化学风化强度的分析,研究辽南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特征,为认识不同地区红色风化壳风化特征的空间差异提供初步依据。结果表明: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的化学组成以SiO_2、Al_2O_3和Fe_2O_3为主,化学风化过程中Fe、K、Na、Mg和Ca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淋失,而Al、Si相对富集。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排序为MnO>ZrO_2>Cr_2O_3>Rb_2O>ZnO>NiO>SrO>CuO,Ni、Cu、Zn、Sr、Mn等微量元素强烈亏损,淋失程度随风化程度的增强而增强。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发育在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处于脱Ca、Na富Al的中等化学风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库布齐沙漠东北缘沙枣防护林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为荒漠防护林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林龄(3a、9a、15a)沙枣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30m×30m代表性样地,在0~50cm土壤剖面分层取样,分析不同林龄沙枣林地土壤养分元素以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沙枣防护林不同土层pH总体波动不大.沙...  相似文献   

8.
喀什市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石墨炉(TAS-990)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喀什市不同剖面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统计软件Pearson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重金属含量特征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各功能区的重金属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Pb-Ni、Cd-Ni、Cr-Zn、Cr-Ni、Pb-Cu、Cr-Cd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1、0.79、0.74、0.69、0.68、0.67,并且通过了0.01水平的检验,这进一步说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来源是相同的或是复合的。通过主成分分析求得1个主成分;PC1的贡献率70.9%,第一主成分元素为Ni、Pb、Cr,载荷系数分别为0.93、0.90、0.88,揭示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同源性,这深入证实了土壤母质是土壤中重金属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对海南岛西南干旱区发育典型的5个土壤剖面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垂向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决定着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最初含量,同一土壤剖面上下层之间的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土壤的稀土元素含量大于砂页岩风化而成的土壤,土壤表层强烈的淋溶作用又导致由土壤剖面深部至浅部∑REE逐步减少。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呈现的轻稀土富集的特点。区内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Eu自身的地球化学特性及成土母质决定了Eu亏损的特点。土壤剖面表层氧化和水解作用导致Ce在土壤表层中的富集,并导致由剖面深部至浅部,Ce呈现出由负异常向正异常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泾河流域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泾河流域主要农业区土壤样品的采集、监测,依据泾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分析了对土壤环境及人体危害较大的Cd,As,Cr,Pb等重金属元素的累积和污染程度.结果表明:以泾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为评价标准,泾河流域农业土壤重金属累积污染程度具有Pb>As>Cd>Cr的特征;泾河流域农业土壤重金属Pb,As,Cd累积污染程度较高,主要是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使用化肥所致.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评价指标,泾河流域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具有As>Cd>Cr>Pb的特征;泾河流域农业土壤样品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Pi和综合污染指数P均小于0.7,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现状适宜于无公害农产品和果品基地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特征及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反映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用能特征和效率,以及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文中对比分析了1990-2007年间全国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水平、结构、变化趋势、利用效率、对农业贡献度及弹性系数等情况。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水平从东往西逐渐减小;在用能结构中有机能依然占有一定份额,以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则更偏向于无机能使...  相似文献   

12.
以加查县为研究背景 ,分析了该县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即自然因子变率大 ,农业自然灾害多 ;耕地质量差 ,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等。结合加查县具体自然、社会特征 ,探索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①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②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和保水保墒能力 ;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建立加查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综合提高。  相似文献   

13.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中Cu、Zn、Ni、Fe、Mn和Co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Zn、Fe、Mn的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值,而Cu、Ni、Co的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6种微量元素均具有中等程度变异,且各微量元素样本均符合正态分布;土壤Cu、Ni含量的最佳半方差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Zn、Fe和Mn为球状模型,Co为指数模型;土壤Cu、Zn、Ni、Fe、Co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M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程大小顺序为Cu、Zn、Mn>Fe>Co>Ni;土壤Cu、Zn、Fe、M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即总体上为由东南向西北降低,Ni、Co含量呈现斑块状分布。研究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除Mn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其它各微量元素均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喀什葛尔河流域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盐渍化是喀什葛尔河流域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采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喀什葛尔河流域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类型以硫酸盐渍土为主,盐渍化程度为重度及中度盐渍化;土壤总盐与SO24-、K+、Na+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了土壤盐分大小与SO24-、K+、Na+有关;表层的总盐、各盐分离子含量均高于其余土层,即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表聚性;盐分离子按质量分数大小在土壤剖面基本上呈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异特点;盐分组成中,阳离子以K+和Na+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8月份表层、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总含盐量均高于2月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SO24-、K+、Na+作为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延川县刘马家疙瘩村生态建设及农业发展模式的调查,总结了该模式的管理思路、生态建设的内容和农业的发展道路,并对治理模式和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刘马家疙瘩村模式是具有水土保持和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现代化农庄,对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艾比湖主要补给河流下游河岸带土壤盐分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博尔塔拉河、精河下游河岸带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总盐与8大离子含量。结果表明: 两河下游河岸带土壤表层 、20 cm土层的总盐以及各盐分离子含量均高于中下土层,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出较强的表聚性;博尔塔拉河下游河岸带土壤总盐与K+、Na+、Cl、HCO-3 离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精河下游河岸带土壤总盐与K+、Na+、Cl、Mg 2+离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经盐渍化类型判定,两河下游河岸带土壤以氯化物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water-stable aggregates(WSA) in the arid ecosystems(abandoned agricultural lands especially) of China i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WSA sizes and stability, and soil organic carbon(OC) and nitrogen(N) contents in agricultural lands with abandonment ages of 0, 3, 12, 20, 30 and 40 years, respectively, in the Minqin Oasis of Northwest China. The total soil OC and N contents at depths of 0–20, 20–40 and 40–60 cm in abandoned agricultural land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in cultivated land(the control). Agricultural land abandonment significantly(P0.05)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MWD(mean weight diameter), and OC and N conten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MWD and the proportion of macroaggregates(sizes 0.25 mm) as the age of agricultural land abandonment increased. The effect of abandonment ages of agricultural lands on MWD was determined by the changes of OC and N accumulation in WSA sizes 2 mm. The total OC and N contents presented a stratification phenomenon across soil depths in this arid ecosystem. That is, both of them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depths of 0–20 and 40–60 cm while increased at the depth of 20–40 cm. The WSA sizes 0.053 mm had the highest soil OC and N contents(accounting for 51.41%–55.59% and 42.61%–48.94% of their total, respectively). Soil OC and N contents in microaggregates(sizes 0.053–0.25 mm) were the domin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variations of total OC and N contents in abandoned agricultural land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agricultural land abandonment may result in the recovery of WSA stability and the shifting of soil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silt+clay(0.053 mm) and microaggregate fractions to the macroaggregate fractions. However, agricultural land abandonment did not increase total soil OC and N contents in the short-term.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作图和干燥度计算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亚和新疆水热资源配合进行研究,发现中亚和新疆在"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水热配合,中亚属水热不同期配合、新疆属水热同期配合。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基础上实施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对水资源的适应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进步,膜下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促进光、热、水、土资源成为新型水热资源耦合,进一步发挥绿洲农业适应性优势,造就了绿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定西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定西地区自然概况及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负荷重、经济贫困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和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氮(N)的有效性是沙地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关键限制因子。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了10~60 a林龄土壤NH4+-N、NO3--N和矿质N含量、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N矿化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N、NO3--N和矿质N含量,随着不同林龄在10~60 a内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10~30 a增幅较小,40~60 a显著提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主要集中在0~20 cm,呈现出表聚性。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40 cm土层明显大于40~100 cm。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林龄与土层对各矿化指标影响显著。土壤矿化指标与人工林地上樟子松株高、胸径、冠幅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不同林龄土壤矿化指标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全氮、全磷、有机碳;影响不同土层土壤矿化指标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全氮、碱解氮、有机碳。因此,樟子松人工林能够改善沙地土壤N的有效性,幼龄林和中龄林改善效果较小,近成熟林和成熟林改善效果明显;对表层土的改善效果优于深层土;土壤肥力是影响土壤矿化指标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