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记述2004—2020年采于台湾海峡的纺锤水蚤属一个新种—黄氏纺锤水蚤。方法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物种进行鉴定。结果形态上,新种与广义红纺锤水蚤最为相似,但雌性第1触角第2节下缘具2刺,第5胸足第3节内缘具2列刺;雄性末胸节后侧角背面内侧各有2刺,第3腹节背末缘具4~9根小刺,第5左胸足第4节内侧具叉状突,与广义红纺锤水蚤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二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 ( mtCOⅠ)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182~0.194。黄氏纺锤水蚤的命名旨在纪念厦门大学黄加祺研究员 (1941—2022年)在海洋浮游生物学的突出贡献,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结论形态分类和 mt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支持黄氏纺锤水蚤为一个新物种。本研究丰富了中国纺锤水蚤物种多样性,既为构建饵料浮游生物数据库奠定分类基础,也可为今后海洋生物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介螅水母科Hydractiniidae L.Agassiz,1862介螅水母属Hydractinia van Beneden,1841二新种,即螺旋介螅水母,新种Hydractinia spiralis sp. nov.和反曲介螅水母,新种Hydractinia recurvatus sp.nov.,兹将二新种主要鉴别特征描述于下:螺旋介螅水母,新种:伞无顶突;垂管长圆柱形,约为内伞腔深度2/3;口腕简单,末端具成束刺胞;生殖腺很大,呈椭圆形,几乎覆盖整个垂管间辐位,无水母芽;缘触手6条,4条主辐位,另2条仅在相对间辐位,基球延长锥状,同样大小,无眼点,触手长,近端2/3粗壮,远端1/3变细,具螺旋状刺胞。反曲介螅水母,新种:伞无顶突;垂管短小,呈方形;胃柄显著,约为垂管长度1/2;口有4个主辐位口唇,延长成向上反曲的短口腕,末端具成丛刺胞;4个卵圆形生殖腺,附在二个反曲口腕之间的垂管间辐位,无水母芽;缘触手16条,触手基球膨大,呈锥状,同样大小,整条触手具环状刺胞,末端略膨大,呈椭圆形。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南海浮游生物样品时,发现了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丝螅水母目(Filifera Kühn,1913)介螅水母科(Hydractiniidae L.Agassiz,1862)介螅水母属( Hydractinia van Beneden,1841)2新种:缢介螅水母( H.constrictura sp.nov.)和叶状介螅水母( H.phyllosoma sp.nov.)。缢介螅水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伞近球形,无顶突;垂管长,其中部有一圈凹缢,把垂管分为2个部分,上端为泡状组织,下端为胃部,上有水母芽,口有4个口腕,口腕末端为刺胞球;生殖腺位于垂管间辐位;4条短的缘触手,触手基球球状,无眼点,触手上具环状刺胞,末端具刺胞球。叶状介螅水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伞钟形,胶质薄,无顶突;垂管短,无胃柄,口方形,有4个叶片状口唇,口唇上长满刺细胞;生殖腺分布在垂管上,间辐位,无水母芽;4条单生触手。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2018年台湾海峡浮标观测的海面风速和风向资料,本文对三种再分析风场资料(CFSv2、ERA-I、NCEP-DOE)在台湾海峡的质量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观测风场相比,CFSv2的风速数据平均误差最小(平均偏差及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4 m/s和1.73 m/s),ERA-I与NCEP-DOE对...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台湾海峡综合科学调查的浮游生物样品时,发现底栖介形类真喜萤属Euphilomedes(Poulsen,1962)一新种:多节真喜萤Euphilomedes multiangular sp.nov.(♂),主要鉴别特征:1)壳后缘呈斜向截平状,并具3束短刺毛束;2)前器官由5节组成,是真喜萤属中雄性前器官分节最多的种类,最后一节的末端具3根尖刺;3)第2触角内肢第3节较细,两侧略凹凸不平,其末端具5个脊状齿并呈扇形排列,第3节背缘近中央处具1根长的刚毛,刚毛两侧具若干短刺.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9年11、2010年4月和8月台湾海峡中部近海海域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结合该海域水文情况, 研究台湾海峡中部近海虾类在春、夏和秋季的资源密度、平面分布和优势种。结果表明: 虾类资源重量密度表现为秋季(135.45 kg/km2)>春季(96.77 kg/km2)>夏季(88.02 kg/km2), 尾数密度表现为夏季(34.55×103 ind/km2)>秋季(33.65×103 ind/km2)>春季(18.95×103 ind/km2)。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该海域虾类春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 哈氏仿对虾的IRI值分别为6 733.05和10 552.82, 周氏新对虾IRI值分别为10 536.11和5 981.94, 夏季优势种为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 (IRI= 6 242.29)、哈氏仿对虾(IRI=4 236.10)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 (IRI =1 999.67)。通过贡献率β值, 调查海域虾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虾类密度变化密切相关, 春季优势种周氏新对虾对总重量和尾数的贡献率β值分别为1.11和0.84, 秋季哈氏仿对虾的贡献率β值分别为0.74和0.78, 各季节虾类总密度主要与优势种密度的平面分布规律一致。这是因为该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水团对总密度分布的影响不明显。调查海域夏秋季资源密度高于附近瓯江口海域资源密度。主要的经济种类为哈氏仿对虾、鹰爪虾和中华管鞭虾, 因此台湾海峡中部虾类渔场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描记采于云南高原的平鳍鳅科鱼类二新种,命名为牛栏江金沙鳅Jinshaianiulanjiangensis和云南副原吸鳅Paraprotomyzonyunnanensis。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省曲靖地区水产站和云南省路南县黑龙潭水库。 相似文献
8.
2002-2004年期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执行江苏省农业三项更新工程项目“长江河口野生水生动物驯化与开发利用”、“江苏鱼类志编著”及江苏省环保科技项目“长江江苏段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过程中.于南京浦口区和镇江高桥镇长江江段发现鱼类两个新种.并由上海水产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自贻贝鳃丝上分离的1种吻毛类纤毛虫,经鉴定系下毛虫属1新种,定名为威海下毛虫(Hypocomidesweihaiensisn.sp.)。对下毛虫属内各种进行了比较,并依据对纤毛图式特征的比较研究,将著毛虫属的模式种———风雅著毛虫(InsignicomavenustaKozlof,1946)进行重新组合为风雅下毛虫(Hypocomidesvenustan.comb.)。同时探讨了贻贝下毛虫的危害性及其与宿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采自青岛海区贝类育苗和养成池中的2 种原纤类纤毛虫———小冠须虫Stephanopogon minuta n .sp .和拟迈氏冠须虫S.paaramesnili n .sp.。依据蛋白银染色并结合活体观察,对其形态学做了综合描述,并就其主要鉴定特征与相近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2000-2001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的游泳生物有497种,其中鱼类 367种,甲壳类102种,头足类28种。种类数随纬度逐步增高而减少。鱼类区系属于印度-太平洋的中国- 日本亚区。种类数的季节变化呈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相对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和相对密度的优势种分别为中国枪乌贼和发光鲷。各站位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分布为每网8.149(17站)-72.679 kg·h-1(23 站),平均为每网27.089 kg·h-1。按渔场分,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闽中渔场>闽东渔场;月平均相对密度指数分布为每网320(13站)-6 357 ind·h-1(30站),平均为每网136 ind·h-1。月平均相对生物密度指数闽南-台浅渔场>闽东渔场>闽中渔场。对渔业资源结构、种类组成变化和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开展台湾海峡北部虾蟹类资源调查的资料,分析了凹管鞭虾的数量分布、生物学特性,并应用资源密度法评估了其资源量。结果表明:在调查海域凹管鞭虾的平均密度指数为415.1g/h,5月、8月、11月、2月平均密度指数分为801.0g/h、491.3g/h、299.1g/h和69.0g/h,主要栖息在水深60~120m的海域,以水深80~100m海域数量为多;其体长分布范围为36~113mm,优势体长组45~75mm,雌虾个体大于雄虾个体,体重分布范围为0.6~16.3g,优势体重组2.0~6.0g;雌雄性比为1∶0.79,繁殖期在6~11月;摄食强度以1、2级为主;现存资源量为0.1059×104t,其中5月为0.2044×104t,8月为0.1254×104t,11月为0.0763×104t,2月为0.0176×104t。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是东海南部拖网渔船的主要作业渔场之一。六十年代以前,福建省拖网渔业产量在全省海洋捕捞产量中所占比重甚小。但自七十年代起,拖网渔业广泛采用导航助渔仪器,使拖网渔业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福建省拖网渔业产量为39,844吨,仅占全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11.6%。而1989年拖网渔业产量已增加到168,456吨,是1980年的4倍多,占福建全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1.7%;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椎骨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扁舵鲣的生长与死亡的特性。其叉长与椎体半径的关系式为L=3.5517+7.6183R,叉长与纯体重(W)和总体重(w′)的关系式分别为W=2.505×10~(-6)L~(3.3193)和W′=1.658×10~(-(?))L~(3.4065)。生长参数L_∞=484.44mm,W_∞=2050.76g,K=0.5109,t_0=-0.3598,体重生长拐点在1.4461龄。瞬时总死亡率、瞬时自然死亡率和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1.1368、0.9040和0.2328。开发率为0.2048,属轻度开发的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5.
Larval Japanese eel (leptocephali) are passively transported from their spawning sites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to the Kuroshio and its branch waters for 4–6 months before reaching the East Asian coasts. The larvae mainly stay within water depths between 50–150 m. The dispersal dynamics of larvae thus should reflect the sub‐surface oceanic currents on the East Asia continental shelf. An analysis of Japanese glass eel catch data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during 1985 to 2009, and for Taiwan from 1968 to 2008, indicates that the overall annual catch is generally correlated across countries of East Asia, and between north and west areas of Taiwan. The Kuroshio and its branch waters disperse glass eels throughout East Asian habitats, and the glass eel distribution matches the flow directionality of oceanic currents. Recruitment in western Taiwan occurs with a sequential southwestern to northwestern direc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Taiwan Strait Current penetrates the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in winter. The monthly averaged sub‐surface 50 m circulation pattern in the vicinity of Taiwan and modeled tracer experiments also support the northward winter sub‐surface current in Taiwan Strai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arval Japanese eel could serve as a valuable bio‐tracer of sub‐surface currents, and the earlier recruitment dynamics of Japanese glass eels in Taiwan could be a good predictor for the subsequent catch in other East Asia areas.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2种不同培育方式对台湾海峡野生牙鲆亲鱼培育与促熟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土池培养的亲鱼移入土池网箱中培育促熟,当性腺发育成熟时再从土池网箱移到室内水泥池产卵是亲鱼促熟产卵的较佳方式。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