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牟明明  蒋余  罗强  陈拥军  罗莉  林仕梅 《水产学报》2018,42(9):1408-1416
为探讨不同来源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血浆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以及肝脏和肠道组织学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2.45±0.07)g的大口黑鲈180尾,随机分成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鲢,养殖84 d。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冰鲜鲢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高于冰鲜鲢组。大口黑鲈摄食配合饲料后,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鲢组,肝脏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冰鲜鲢组,而肌糖原和肠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饲喂配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血糖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Ca/P比值显著高于冰鲜鲢组,而血浆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尿素、钙和磷含量显著低于冰鲜鲢组。各实验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胆固醇(TC)和胰岛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配合饲料明显影响大口黑鲈肝脏和肠道的组织结构,饲喂配合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空泡化现象严重,小肠绒毛受到严重机械性损伤。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冰鲜鲢更适合饲喂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不仅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而且损伤肝脏和肠道的健康。因此,可以借鉴冰鲜鲢的营养组成和大口黑鲈的代谢特性,深入研发大口黑鲈的饲料配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蛋白质水平与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血清激素和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性,探究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其健康生长的影响,实验选取珍珠龙胆石斑鱼[初始体质量(6.50±0.00) g]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35%、40%、45%、50%、55%和60%蛋白质水平的饲料,通过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显示,50%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其他组;55%和60%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35%组;50%组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INS)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45%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50%组胃蛋白酶活性和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肠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在55%和60%组达到最低值。WGR与血清GH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以WGR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拟合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为51.57%。  相似文献   

3.
不同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营养利用率高、对环境压力较低、适合于珍珠龙胆石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的饲料,研究了配合饲料、饵料鱼、饵料虾、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配合饲料与饵料虾混饲等几种饲料及组合对珍珠龙胆石斑幼鱼摄食生长、消化酶活性、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饵料鱼的试验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组,而配合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优于其它组(P0.05);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仅次于最优组。饵料鱼组、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饵料鱼组的肠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它组,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配合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饵料鱼组(P0.05),饵料鱼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与饵料鱼混饲组的试验鱼肌肉中鲜味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的总量高于其它组。综合分析认为,采用配合饲料与冰鲜饵料混合饲喂珍珠龙胆石斑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低鱼粉饲料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以720尾初始均重为(7.00±0.02)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设计1个正常鱼粉对照组(鱼粉含量35%),1个低鱼粉对照组(鱼粉含量15%)。投喂不同添加比例0(正常鱼粉对照组)、0(低鱼粉对照组)、0.10%、0.25%、0.50%、0.75%、1.00%和1.25%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养殖期8周。结果显示,低鱼粉条件下,添加不同比例枯草芽孢杆菌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随添加量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均显著高于低鱼粉对照组,低于正常鱼粉对照组;当添加0.75%枯草芽孢杆菌时,饲料系数最低,其他各组显著低于低鱼粉组,高于正常鱼粉组,而蛋白质效率的变化规律则与饲料系数相反。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血清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添加0.75%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肝脏过氧化氢酶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添加量为0.50%达到最大值,谷胱甘肽还原酶mRNA表达水平在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0.75%时达到最大值。通过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7 d,珍珠龙胆石斑鱼存活率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以增重率为判断依据,根据折线模型得出,低鱼粉条件下(豆粕替代配方中20%鱼粉),饲料中添加0.63%枯草芽孢杆菌(1.0×108 cfu/mL)可显著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提高抗病力、消化酶、血清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壳寡糖(OCS)对珍珠龙胆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通过在基础实验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0、400和800 mg/kg的壳寡糖投喂珍珠龙胆石斑鱼4周,综合分析壳寡糖对石斑鱼免疫调控作用的影响。实验首先检测了壳寡糖对鱼体内免疫及抗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壳寡糖后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溶菌酶(LZM)、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其次,添加壳寡糖可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头肾占比。为进一步探究壳寡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免疫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珍珠龙胆石斑鱼头肾中免疫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壳寡糖对炎症具有双向调控作用,低剂量壳寡糖会激活炎症因子基因IL-6和IL-1β的表达,而高剂量壳寡糖会通过NF-κB途径抑制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最后,通过哈维氏弧菌攻毒实验检测了壳寡糖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壳寡糖能通过NF-κB细胞通路抑制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同时显著抑制了细胞凋...  相似文献   

6.
以酶解磷虾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T0)、10%(T10)、20%(T20)、30%(T30)、40%(T40)、50%(T5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研究饲料中酶解磷虾粉替代鱼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及氟残留的影响.选取初始均重为(57.80±0.28)g的珍珠龙胆石斑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1) T3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T0组(P<0.05);在替代量大于20%时,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T0组()<0.05);各替代组的饲料系数、肥满度、肝体比、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消化率与T0组无显著差异(P>0.05).(2)各替代组全鱼和肌肉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与T0组无显著差异(P>0.05);T30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T0组(P<0.05).(3)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T30组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T0组(P<0.05);各替代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T0组(P<0.05).(4)酶解磷虾粉替代鱼粉显著升高了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血清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含量(P<0.05).(5)各组肌肉氟含量均在可检测范围以下,各组间骨骼氟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而升高,各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成分、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性能,酶解磷虾粉可替代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40%以下的鱼粉,替代量为30%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对抵抗哈维氏弧菌能力的影响。配制n-3 HUFA水平分别为0.65%(对照组)、1.00%、1.35%、1.70%、2.05%和2.40%的6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2.06±0.01)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8周。结果显示:①饲料n-3 HUFA水平对饲料系数(FCR)、存活率(SR)、肝体比(HSI)和肥满度(CF)均无显著性影响;1.35%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2.40%组。②1.00%组的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1.70%和2.40%组。③攻毒前,1.35%和1.70%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补体C3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攻毒后,血清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溶菌酶(LZM)活性和C3含量急剧上升,SOD活性显著下降。攻毒前,2.40%组肠道TLR22和MyD88 m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2.05%组TNF-α和IL-1β的表达量显著高于1.00%和1.35%组;此外,1.70%组肾脏TLR22和IL-1β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1.35%组肠道MyD88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1.00%和1.70%~2.40%组,1.70%组TNF-α和IL-1β的表达量有最小值;1.70%组肾脏IL-1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IL-1β的表达量呈相反趋势,显著低于2.40%组。研究表明,适宜的饲料n-3 HUFA(1.47%~1.70%)可以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并抑制促炎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梁伟兴  王嘉  谭北平  迟淑艳 《水产学报》2022,46(10):1969-1979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荚膜甲基球菌蛋白(MBM)替代鱼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方法】以鱼粉含量40%为对照组(MBM0),在饲料中添加2%、4%、8%和12%的MBM,分别替代饲料中鱼粉含量的5%(MBM5)、10%(MBM10)、20%(MBM20)和30%(MBM30),配制 5 组等氮等脂饲料,投喂石斑鱼(初重为28.85±0.04g)8周。【结果】结果表明:各组石斑鱼存活率均为100%;各替代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替代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组(P<0.05),各组间血清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替代组肠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肠道肌层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10%、20%和30%替代组肠道绒毛高度和宽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0%、20%、30%替代组和对照组肠道绒毛高度显著高于5%替代组(P<0.05),30%替代组肠道绒毛宽度显著高于5%替代组(P<0.05)【结论】综上所述,当基础饲料中鱼粉含量为40%时,MBM可替代30%的鱼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存活率、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不产生负面影响,并对降低石斑鱼血脂水平和提高肠道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意义】本研究证实了荚膜甲基球菌蛋白在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使用的可行性,对节省石斑鱼饲料鱼粉的使用,降低养殖成本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不同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三个处理组:以红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红鱼粉组,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白鱼粉组以及冰鲜鱼组。每组20只幼蟹(初始平均体重:16.38±5.33g),单体饲养于塑料养殖筐中56d。结果表明: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成活率比较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而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冰鲜鱼组(P0.05),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之间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幼蟹体成分中的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红鱼粉组显著高于白鱼粉组(P0.05);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配合饲料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冰鲜鱼组,红鱼粉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综合实验结果,投喂配合饲料显著提高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性能、体粗脂肪含量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投喂配合饲料效果显著好于冰鲜鱼,而三疣梭子蟹对红鱼粉与白鱼粉的利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幼鱼[(29.99±2.60) g]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不同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化学组成、消化能力、抗氧化能力及血清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6个盐度梯度,分别为10、15、20、25、30和35,分别命名为S1、S2、S3、S4、S5和S6,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实验期为28 d。结果显示,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随盐度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最大值均在S4组,显著高于S1和S6组(P<0.05),存活率在不同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现同WGR相似的变化趋势。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S3和S4组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1和S6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S3和S4组较低,显著低于其他4个实验组(P<0.05)。随盐度升高,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S3和S4组处于较低水平,且显著低于S1和S6组(P<0.05)。以WGR和FE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最适盐度分别为22.18和23.16。综上所述,适宜的盐度(20~25)能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提高肠道消化能力,同时,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响应不同的盐度条件,保持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个群体的全甲基化率均大于半甲基化率。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 DNA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呈负相关,杂交F1 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形成快速生长等杂种优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石斑鱼种间杂交经济型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以云纹石斑鱼为母本,赤点石斑鱼为父本进行种间远源杂交,对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及越冬作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取得杂交受精卵,受精卵的受精率、孵化率均在90%左右,杂交子一代比对照组仔鱼畸形率高;杂交子一代的生长趋势接近母本云纹石斑鱼,体色接近父本赤点石斑鱼,在室内可以正常越冬.云纹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进行经济型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所选取的珍珠龙胆幼鱼,采用小鱼游泳法进行前处理,取其鳍条并以冷、热两种不同的滴片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滴片处理方法细胞分裂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即热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为2.58%,明显高于冷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0.83%),此外,热滴片法所获得的染色体的质量也明显优于冷滴片法.珍珠龙胆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2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2,核型公式为2n=48,4st+44t.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的2n数与其亲本相同,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在对珍珠龙胆与其亲本的核型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观测研究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幼鱼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幼鱼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的生长特性,用SPSS 17.0软件中的Curve Estimation对相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与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经过122 d的养殖,七带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由(114.836±25.343)g增加到(213.861±38.604)g,相对增长率为0.707%,全长(TL)与养殖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TL=-0.006t3+1.622t+13.954,体质量(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W=0.436BL2.055;云纹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由(79.620±13.007)g增加到(238.086±46.307)g,相对增长率为1.631%,全长(TL)与养殖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TL=-0.013t2+2.008t+11.540,体质量(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W=0.018BL3.083。两种幼鱼丰满度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都保持在2.2-3.4之间。  相似文献   

15.
六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和银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六带石斑鱼为材料,利用腹腔注射法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和秋水仙碱获得大量处于分裂中期的头肾细胞,头肾细胞经低渗处理、卡诺氏液固定后,常规自然晾干法制作成染色体标本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银染研究。结果显示,六带石斑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为2n=2st+46t,NF=48;Ag-NORs仅有一对位于第24对染色体即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  相似文献   

16.
褐点石斑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胸腔活体注射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染色体进行G iem sa染色来研究褐点石斑鱼的核型。试验结果表明,禢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 sm 46 t,NF=50;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盐度对龙虎斑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S)对体质量为(98.8±4.3)g龙虎斑(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呼吸和排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S对龙虎斑的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有显著影响(P0.05)。在水温15-35℃范围内,龙虎斑的RO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时达到最大值,为(0.228±0.011)mg/(g·h),但RN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30℃时达到最大值,为(3.985±0.094)μg/(g·h)。S为5-35时,龙虎斑的RN随着S的升高而降低,其关系式为RN=3.689e-0.067S(R2=0.963);在S处于5-15和25-35范围内,RO随S升高而下降,但S在15-25范围时,RO则随S升高而升高。在S为28,水温15-35℃范围内,龙虎斑代谢的O∶N范围为44.416-73.667;在水温28℃,S为5-35时,O∶N值为59.577-275.034。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盐度对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杂交后代(简称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卵黄囊仔鱼形态及活力的影响,将杂交石斑鱼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水体中,观察盐度胁迫下卵径、油球径、孵化率及畸形率,以及孵化后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和活力状况。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受精卵卵径随盐度降低而增大,油球径不随盐度变化而变化。在盐度18~36范围内均能孵化仔鱼,但因盐度不同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畸形率有显著差异(P0.05);随盐度升高,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初孵仔鱼畸形率则相反。盐度24~36组孵化后3 d仔鱼卵黄囊几乎完全消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盐度24~36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曲线;盐度30~33范围内,初孵仔鱼SAI值大于5;5日龄仔鱼全部死亡,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孵化后3.5 d。综上分析表明,该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及仔鱼培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4~36,最适盐度范围为30~33。  相似文献   

19.
温度和盐度对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发育及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8个盐度梯度(18.3‰、19.7‰、21.2‰、23.5‰、25.6‰、27.1‰、29.5‰和31.7‰)下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受精卵和仔鱼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出膜率和仔鱼存活率;在9个温度梯度(18℃、20℃、22℃、24℃、26℃、28℃、30℃、33℃和35℃)下,其受精卵孵化率、畸形率和仔鱼成活率。结果表明:(1)在水温为25~26℃,当盐度≤25.6‰时,受精卵表现为沉性;当盐度≥27.1‰时,受精卵表现为浮性。仔鱼的分布与受精卵有相似的特点,当盐度≤21.2‰时仔鱼分布在底层水体;当盐度≥27.1‰时,仔鱼集中分布在上层水体。(2)以孵化率和成活率为指标,鞍带石斑鱼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1.2‰~31.7‰,最适盐度范围为25.6‰~31.7‰。在盐度为31.7‰时仔鱼成活率最高达到75.9%。(3)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的适温范围是26~30℃。28℃时受精卵孵化率、仔鱼成活率均最高,畸形率最低。  相似文献   

20.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海水网箱养殖3龄以上的鞍带石斑(Epinepheluslanceol)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催产前3个月进行亲鱼强化培育,在水温≥22℃的春、夏季,用HCG400~500IU/kg鱼体重和LRH-A330~50μg/kg鱼体重进行催产,催产后27h左右开始产卵。受精率59·5%~78·5%。受精卵在盐度28~33、水温25~28℃、pH8·0~8·5的水环境中22h孵化出仔鱼。室内培育仔鱼两批:第1批培育初孵的仔鱼1070万尾,放苗前,往池中加入30~50万个/ml小球藻液,放养密度为2万/m3左右,经35d培育,获得4~5cm以上的鱼苗27·3万尾,成活率2·6%;第2批培育初孵仔鱼735万尾,经35d培育,获得4~5cm的鱼苗25·72万尾,成活率3·5%。池塘培育仔鱼两批:第1批培育初孵仔鱼780万尾,放苗前,池塘中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密度超过200个/L,放养密度为每1/15hm2投放2·0~2·5万尾,开口仔鱼在土塘水温23~27℃、盐度25~28、pH7·8~8·5的条件下,经35d培育,鱼体全长达3·2cm,仔鱼变态完全,成为幼鱼,获得5cm以上的鱼苗21·6万尾,成活率2·8%;第2批培育初孵仔鱼661万尾,获得5cm以上的鱼苗41万尾,成活率6·2%。挑选76尾亲鱼单独喂养,在饲料中添加17a-甲基睾丸酮和多种维生素等,经过两个月的雄性化培育,有57尾转雄,且受挤压时有精液流出,转雄率为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