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植物生长调节剂2,4-D 对两种绿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植物生长调节剂2,4-D(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在不同浓度作用下对两种绿藻 --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增殖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 25 mg/L 和0. 50 mg/L 的2,4-D 分别是 促进小球藻和栅藻生长的最佳浓度;在0. 50 mg/L 的2,4-D 作用下小球藻和栅藻的叶绿素含量最高。高浓度 的2,4-D(>4. 0 mg/L)对两种藻类的生长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稀土元素铕(Eu)对小球藻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淡水小球藻在含有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铕的培养基中培养 ,每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液在662nm和 632nm的吸光度值 ,计算小球藻叶绿素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小球藻叶绿素在可见光范围内有 2个吸收峰 ,分别在波长 661 8纳米和 431 6纳米 ;稀土元素Eu在低浓度 (0 5mg/L)时 ,对淡水小球藻的增殖有短期的促进作用 ,浓度大于或等于 1 0mg/L时 ,迅速抑制藻体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生物操纵和恢复水生植被的抑藻效果,分别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作为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的代表,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vugaris)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作为浮游植物的代表,在温度25℃、光照度2 600-3 000 lx和光暗比14 h∶10 h的条件下,研究三种藻共培养和单一加入大型溞、金鱼藻以及同时加入大型溞和金鱼藻时各自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藻共培养时,最终铜绿微囊藻占总藻细胞数的95.9%,成为优势种;单一加入大型溞或金鱼藻时,三种藻的增长被显著抑制,特别是铜绿微囊藻,最终小球藻占优势,单一加入大型溞的抑制效果更好;同时加入大型溞和金鱼藻时,大型溞的数量增加了55.6倍,金鱼藻的质量增加了42%,三种藻提前进入衰减状态,小环藻、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达到最大藻细胞密度时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6.02%、-5.46%、99.91%,大型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的联合作用能更好地控制浮游藻类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正>小球藻是养殖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是鱼类等养殖动物的重要饵料,刘兴国等(2010)研究了小球藻在罗非鱼养殖水体中的作用,发现小球藻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有比较高的吸收能力。本文比较了2种小球藻处理方式在养殖水体中对氮、磷的吸收特点,分析小球藻对养殖的影响,旨在为小球藻对养殖水体的净化调控提供技术参考。一、材料与方法采用40L的整理箱开展试验,设置1个对照组,2个实验组(1组加入固定态小球藻,用纱布装袋并悬挂于水体中,1组加入游离小球藻,每组3个平行,每个实验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的Cd2+浓度与氮浓度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浓度、氮浓度、胁迫时间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Cd2+浓度对2株微藻的Fv/Fm(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Yield(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影响最显著,氮浓度对2株微藻的NPQ(非光化学淬灭)和微绿球藻的qP(光化学淬灭)影响最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株微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及部分荧光参数(Fv/Fm和Yield)均与Cd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低氮(55μmol/L)条件下,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荧光参数Fv/Fm、Yield和NPQ均有明显下降,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小球藻的Fv/Fm和Yield在高氮(7040μmol/L)和低浓度Cd2+条件下,下降幅度小,表现为拮抗作用。试验还发现,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高浓度Cd2+对小球藻的胁迫作用加强,表现为协同作用。微绿球藻在高氮条件下,其处理组间荧光参数差别不明显,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球藻核rDNA ITS与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核基因组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叶绿体rbcL基因对小球藻属((Jhlorella)6株小球藻的种间和种内关系进行了分析.克隆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检索到的相关小球藻序列(ITS和rbcL序列各为15条)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ITS序列长度在小球藻种内高度保守,在种间变异较大;而rbcL序列长度在种间和种内水平都高度保守.15株小球藻ITS序列间遗传距离在0.000~0.663.之间;而15株小球藻rbcL序列间距离在0.000~0.216之间.6株实验藻中原始小球藻F-2与蛋白核小球藻F-5、F-9近似种内关系;蛋白核小球藻820与普通小球藻Cvq亲缘关系极近;椭圆小球藻Ce与其它5株小球藻亲缘关系最远.研究表明将变异程度较高的核ITS序列与相对保守的叶绿体rbcL基因相结合可以用于小球藻系统发生分析和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7.
臭氧消毒后生成的氧化物如果过量将影响养殖生物和饵料微藻的生长,为此采用经臭氧处理的海水培养小球藻(Chlorella spp.),分析臭氧处理海水生成氧化物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以及臭氧处理海水后氨氮(NH4 -N)和亚硝酸盐氮(NO2- -N)含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1)℃,光照度10 000 lx左右,光照时数:黑暗时数为14 h:10 h,pH 8.0±0.1,盐度30.0±0.1的条件下,臭氧生成氧化物质量浓度<0.735mg/L时,对小球藻不产生毒害作用;在臭氧生成氧化物质量浓度>1.036 mg/L时,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小球藻大量死亡);质量浓度为2.364 mg/L时,小球藻全部死亡.经臭氧处理的海水,其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降低,其中氨氮最大降低82.6%.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为试验场所,研究施以3种肥料(化肥、鸡肥、化肥与鸡肥的混和肥)对土池培育小球藻的主要营养指标——脂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混合肥所培养的小球藻,其藻细胞密度略高于化肥组和鸡肥组;混合肥组小球藻的脂质含量(鲜质量的5.36%)也高于化肥组(鲜质量的4.02%)和鸡肥组(鲜质量的2.89%);混合肥组小球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优于单一施化肥或鸡肥的小球藻。因此,在土池中施混合肥更有利于培育出高质量的小球藻。  相似文献   

9.
鉴于水资源日益紧缺且水污染问题日渐加剧的现状,藻菌共生系统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水处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通过人工模拟城市污水,选取3种污水处理中常用细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与小球藻构建藻菌共生系统,探究了不同细菌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FACHB-5)生长以及污水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种藻菌共生系统中,地衣芽孢杆菌为小球藻促生长菌,而枯草芽孢杆菌对小球藻生长有抑制作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对小球藻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且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生长受到小球藻的显著抑制(P<0.05)。在3个共生系统中,地衣芽孢杆菌-小球藻共生系统中小球藻生物量最高,第2天水体的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达到79.84%和83.48%,显著高于小球藻单独培养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3种藻菌共生系统中,细菌与微藻间的关系具有特异性,应选择适宜的促生菌与微藻共培养,合适的藻菌共生系统可提高水体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0.
营养方式对小球藻生长性能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对小球藻Chlorellasp.2003ZGH023进行光合自养、混合营养高碳、混合营养低碳和异养低碳培养,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小球藻生长及细胞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有机碳源,可显著提高小球藻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其中异养低碳组细胞密度可达54.73×106cell/ml,生物量6.86 g(dw)/L,且混合营养和异养小球藻细胞体积变大。在细胞营养组成上,与自养小球藻细胞相比,异养培养的小球藻细胞内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而脂肪含量显著增加。光合自养组、混合营养高碳组、混合营养低碳组和异养组小球藻细胞粗蛋白含量分别是41.88%±0.14%、24.60%±0.07%、21.93%±0.13%和12.91%±0.35%。不同营养方式下小球藻的氨基酸总量变化与其粗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光合自养组>混合营养高碳组>混合营养低碳组>异养组。小球藻总脂肪含量最高的为混合营养高碳组(15.32%±1.58%)和异养低碳组(14.15%±0.93%),显著高于混合营养低碳组(12.35%±0.25%)和光合自养组(10.04%±0.39%)。小球藻的脂肪酸组成会随着营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光合自养组小球藻...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室内静水法,测定了低温条件下(5~10℃)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软体部分平均干重为0.91±0.06 g)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摄食率(IR)和同化率(AE),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为(5.7±0.3)×104cells/mL。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对小球藻的摄食率和同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组之间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化率为42.95%~51.10%,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在低温下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数量变化及对水体游离WSSV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微藻高、低密度组和不加微藻的对照组,分别加入等量的WSSV粗提液,于第2、第24、第72和第120小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藻液上清和沉淀藻体的WSSV数量。结果表明,微囊藻和小球藻可携带少量WSSV,且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微囊藻携带WSSV量与其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球藻携带WSSV量与其细胞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2种微藻均有促进水体WSSV数量消减的效果,且小球藻的消减效果优于微囊藻,对养殖对虾白斑综合症(whitespotsyndrome,WSS)的生态防控更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两株蛋白核小球藻 rbcS cDNA 全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株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F-9和820为实验材料,根据已知绿藻rbcS基因设计简并引物,分别克隆到2条245bp的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基础使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了2条长度分别为861bp和907bp的rbcS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蛋白核小球藻F-9和820的rbcS分别编码181和184个氨基酸,编码区具有与高等植物rbcS保守序列YYDGRYWTMWKLPMFG相类似的结构,起始密码子附近有Kozak保守序列(A/GXXATGG),3′非翻译区有加尾信号TGTAA。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F-9与蛋白核小球藻(GenBank登录号BAE48226)的相似性最高(91%),而F-9与820、F-9和普通小球藻(C.vulgaris)的相似性分别为64%和50%。这2条rbcS基因与其他绿藻和高等植物也表现了广泛的同源性,但相似性不高。该研究旨在为rbcS基因的功能和表达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 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 104 cells/ml (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 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 107 cells/ml (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 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取5000 mL灭菌后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于5000 mL高压灭菌的烧杯中,分为10组,分别为蛋白核小球藻组(C1)、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组(C2)、衣藻组(C3)、衣藻+大型溞组(C4)、隐藻组(C5)、隐藻+大型溞组(C6)、蛋白核小球藻+衣藻组(C7)、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C8)、衣藻+隐藻组(C9)、衣藻+隐藻+大型溞组(C10),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各藻种原始藻液25 mL,接种初始密度为1×10^( 8) 个/mL,大型溞密度为1个/L。试验烧杯置于25 ℃、3000lx和14L∶10D光暗比的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间隔3 d的10:00测定溶液的pH、溶解氧、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研究不同藻—溞组合系统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净化效果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藻类及大型溞均可正常生长,且藻—溞组合系统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调控效果,尤其是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至试验结束时其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2%、77%和99%;混合藻生长速度要低于单一藻培养,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组和衣藻组微藻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分别为27.7%和26.9%;且蛋白核小球藻最有利于大型溞的生长繁殖,至试验结束时由5个增至88个,其次是衣藻,增至80个,而隐藻最差,仅增至59个。培养初期,大型溞的扰动作用能够促进藻类的生长,随着大型溞数量的增多,大型溞的牧食压力能够阻止藻密度过密,从而能够长久维持有益藻相的稳定。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接种蛋白核小球藻、衣藻以及大型溞最适于养殖水环境调控,维持藻相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中性柠檬酸菌对几种常见藻类生长的他感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4500~4800lux光照,26~28℃的培养条件下,从绿裸藻(Euglenaviridis)水华中分离的优势菌种之一中性柠檬酸菌(Citrobacterintermedius)的分泌物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粉核小球藻(Chlorelapyrenoidosa)、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capri cormutum)、水华鱼腥藻(Anabaenaflos-aquae)和易变鱼腥藻(Anabaenavqriabilis)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glauca)、莱茵衣藻(Chlamydononasreinhardi)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uosa)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中性柠檬酸菌胞外分泌物能促进粉核小球藻细胞个体的长大,对其他藻类主要是影响细胞的大小。中性柠檬酸菌对不同藻类影响的差异对水华过程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球藻psb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sbA基因编码光合系统II反应中心的D1蛋白,是叶绿体基因组中一个重要的光调控基因。对小球藻属4个种的6株小球藻psbA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并结合GenBank上已有的2条小球藻psbA基因序列,使用MEGA3.1软件对psbA序列进行了遗传距离值的计算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显示8株小球藻psbA基因的遗传距离值为0.012~0.167。除了原始小球藻F-2和蛋白核小球藻820分别与蛋白核小球藻F-5、F-9及与普通小球藻Cvq关系极近之外,其他6株小球藻基本上按照种的划分进行聚类,该结果与用小球藻的ITS和rbcL序列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叶绿素a是水环境评价和水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叶绿素a测定中前处理耗时长、提取不完全等问题,研究了液氮冻融前处理对叶绿素a测定效率的影响。以实验室培养的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藻液为实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探究速冻时间、冻融次数、浸提时间等主要参数对提取效率的影响,并确定液氮冻融前处理测定叶绿素a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液氮冻融前处理测定叶绿素a的最优条件为速冻30 s、冻融4次、90%的丙酮浸提4 h,在此条件下,小球藻和微囊藻叶绿素a浓度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57%和2.25%,变异系数CV分别为0.46%和1.84%。野外水样测定结果显示,与丙酮-研磨法、分光光度法(SL 88-2012)、分光光度法(HJ 897-2017)和反复冻融浸提法相比,液氮冻融前处理法的提取效率高于其他方法且测定结果相对偏差更小,浸提时间较其他4种方法缩短50%以上,其浸提效率达93%以上。液氮冻融前处理法对叶绿素a的提取效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法且数据重现性较好,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操作耗时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在考察了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对青霉素、硫酸链霉素和制霉菌素三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对已污染藻种进行无菌化的几种分离方法。结果表明,两株小球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青霉素、链霉素与制霉菌素的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对藻生长的影响差别不是很大;液体培养中加入组合抗生素能够暂时抑制藻液中杂菌的生长,但并不能得到纯培养藻种;离心清洗与抗生素结合使用能够大量除掉细菌,却使霉菌旺盛生长,说明藻菌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连续两次使用添加合适浓度混合抗生素的固体平板最终得到藻的纯培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