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海马(Hippocampus spp.)有很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和其生境的严重破坏,许多种类已成为濒危物种,因此,通过人工养殖生产来补充市场需求和恢复自然资源显得十分迫切。但是由于目前海马的养殖成本高、存活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其养殖业的发展。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海马人工养殖现状与养殖模式,以期为海马的人工养殖模式创新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海马人工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马(Hippocampus sp.)是一种海产经济鱼类,也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素有“南方人参”之称,发展海马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海马生长快,繁殖力强,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养殖,但养殖技术尚不成熟,而且病害发生较多,影响了人工养殖业的推广。现将海马人工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彦  李健 《科学养鱼》2005,(6):48-49
海马(Hippocampus sp.)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药用海水鱼类,近年来,国内外对海马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大,加上过度捕捞、污染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所造成的生存环境被破坏等原因,海马资源急剧减少致使其价格昂贵。据悉在广州药材商店里,质量好的大海马每千克售价高达7200元以上,中小以下规格每千克售价3600~3900元,但市场上仍经常缺货。目前,海南、广西地区已有养殖户开始海马人工养殖,养殖技术日渐成熟。粤东陆丰市已建起海马工厂化养殖基地,年产海马达50吨,产值达1亿元。海马繁殖力强、生长快,为推进这一优良新品种人工养殖的发展,笔者将海马生物…  相似文献   

4.
三斑海马的人工生态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三斑海马的生态养殖环境、培育天然活体饵料,形成人工生态系统,提高了幼体的成活率。通过施用发酵鸡粪(即把备用的晒干鸡粪,加水发酵使其熟化)50g/m3或尿素10g/m3,5~7d后,投放海马幼体200ind/m3;放苗28d后,栽培菊花江蓠(密度0.5~2kg/m3)作为水质调控、遮光及养殖海马的缠绕物。江蓠的栽培构建了海马天然饵料的培育场所,藻丛中的小型甲类生物密度达450个/100g以上,形成了良好的养殖三斑海马的人工生态环境,经146d的养殖,生态养殖与投饵养殖模式比较,收获的三斑海马成活率和标准体长分别为70.8%、42.5%,11.13cm、10.04cm。  相似文献   

5.
牛蛙因其肉质鲜美,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作用,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由于其天然食物多为有害昆虫,有明显的生物防治效应,所以大力推广牛蛙的人工养殖是一件利民又利国的事,现将牛蛙的繁育和人工养殖技术简述如下。以期对我国的牛蛙养殖的推广和发展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为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本文详述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要点。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海马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也可以作为观赏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一些海马种类还是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海马在国际上的贸易量逐年增大,单是亚洲海马贸易在2000年就达70吨以上,最近的联合国濒危物种贸易大会决定将保护野生海马。 我国的海马人工育苗和养殖于1957年在广东汕头试验成功,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传统养殖方法一般在  相似文献   

8.
四种水产养殖循环水生物滤器的去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暖水性水生动物的商业性养殖正朝着工业化方向稳步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由于人工投放饲料和肥料,精心监测水质,防治鱼病,以及池塘和水沟的人工曝气,使鱼类养殖取得很大发展(Bardaeh,1976)。但是水中有毒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积累限制了进一步增加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9.
我省于八十年代开始人工养殖对虾。由于工厂化育苗和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对虾养殖业发展很快,到1992年,对虾养殖面积已达20多万亩。目前全省已有一大部分虾池由粗放型和单一化养殖,改为集约化和多季生产,产量大幅度上升。同安、诏安、漳浦、宁德等地已有万亩高产虾池,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几年也有不少虾农仅着眼于眼前的经济效益,有的盲目投饵,造成饵料浪费;  相似文献   

10.
3 海蜇的人工养殖。早在八十年代初,国内已进行海蜇的人工育苗及放流的报道,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意识所限,以及技术方面的欠缺等等原因,海蜇没有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近几年,辽宁锦州、营口等地,出现个别养殖户利用天然纳潮进来的海蜇苗种进行人工养殖,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亩盈利均在千元以上。2000年,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在辽宁省水产研究所海蜇专家陈介康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海蜇的人工育苗及养殖进行的探索和研究,首次取得了大规模培育海蜇人工育苗的技术突破。2001年培育幼蜇150万片,供应养殖面积2.8万多亩,但是由于养殖技术上的原因,养殖成功率仅在10%左右,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成功的养殖户其利润都非常可观,亩盈利都在千元以上。在2000年的基础上,2002年,光合公司成功培育幼蜇1500万片,供应养殖面积50多万亩,并在养殖技术上也加大了科技投入,从而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使养殖成功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The kaluga, Huso dauricus (Georgi 1775), is a large‐sized semi‐anadromous sturgeon native to the Amur River basin. Gut microb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fish. Because wild samples of this species are difficult to obtain, very few studies have analys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the kaluga gut. Here, we use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 determin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stin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wild and cultured kaluga,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s that might ultimately assist with conserving wild kaluga by benefitting sturgeon aquaculture. Two 2‐year‐old (wild) fish collected from the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were size‐ and age‐matched with two 2‐year‐old (cultured) fish obtained from a breeding base in Yunnan Province, for molecular analysis of gut samples. In total, 483,008 16S rRNA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The intestinal microbial diversity was greater in the wild kaluga than in the cultured fish. The dominant phyla in the gut community of wild kaluga were Proteobacteria (47.9%), Fusobacteria (30.5%) and Firmicutes (8.85%), whereas samples from the cultured kaluga were dominated by Fusobacteria (78%). This result may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water quality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diet between the wild and cultured animals. The findings provide basic data to assist further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ed as a part of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人造海鲜的研究。人造海鲜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植物中提取优质蛋白、脂肪、色素等合成的植物基海鲜肉,另一种是通过获取海洋生物的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培养海鲜肉。通过研究发现,干细胞培养而来的海鲜肉在口感和风味上更接近真实肉。目前人造海鲜肉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生产成本,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口感上与真实肉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两种来源的人造海鲜肉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人造海鲜制作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关注了3D打印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我国人造肉在海鲜产品中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工雌核发育鲢近交F_2微卫星DNA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17对鲢微卫星引物,以野生鲢、养殖鲢、雄鲤作对照对人工雌核发育鲢近交F2及其亲本进行了微卫星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雌核发育鲢近交F2、养殖鲢和野生鲢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1~4.0;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2762~0.9588;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2774~0.7360;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500~1.2258,人工雌核鲢近交F2为0.4500,显著低于养殖鲢(1.0273)和野生鲢(1.2258),揭示人工雌核发育鲢近交F2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纯合度较高。从遗传距离来看,人工雌核发育鲢近交F2与对照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都要大于野生鲢与养殖鲢群体之间遗传距离,表明人工雌核发育鲢近交F2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4.
淡水蚌类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根芳 《水产学报》2005,29(4):560-564
淡水蚌类指瓣鳃纠(双先纠)蚌科[Unionidae(Bivalvia)]的贝类,全世界现有168个属,1000多种,其中珠蚌属(Margaritifera)是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都有分布的淡水珍珠贝。我国已经发现的蚌科也有15属140余种。它们分布于江河、湖泊、沟渠、池塘中。其中作为培育珍珠和制作珠核用的帆蚌、丽蚌等淡水贝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池养鲻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方永强 《水产学报》2004,28(4):353-359
通过卵巢切片的组织学分析揭示,幼鲻在土池养殖3个月后可见线状卵巢,大约5个月后卵原细胞进入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的双线期转变为早期初级卵母细胞。接着卵母细胞生发泡(核)和胞质体积增加,核质比从3.5:1减少至2:1。此后卵巢中卵母细胞停滞发育持续至养殖的第3年。在第3年卵巢切片看出卵母细胞进入脂肪泡时相,在第3年秋季进入卵黄发生时相。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卵母细胞仅能发育到卵黄发生后期,即卵母细胞胞质充满卵黄颗粒,生发泡居中而不移位。这些结果对于用人工养殖鲻为亲鱼开展人工繁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讨论了卵子发生6个时相的生物学特点及其重要的细胞器在卵黄发生中可能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羊驼常用的人工采精方法主要是假阴道法采精和电刺激法采精。其精液特性不同于其他家畜及野生动物,主要表现为精液量少、精子密度低及精液呈高粘性,这些因素阻碍了羊驼人工采精及授精技术的发展。采精的精液用于授精时要考虑诱导排卵的方法和时间、精液质量及输精时间等因素。重点讨论了羊驼人工采精和授精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7.
乌龟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按季节解剖了人工养龟场养殖的不同年龄组的乌龟89只,对其生殖腺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同时分析了成熟系数与体重、年龄和季节变化的关系,为进行乌龟人工繁育等工作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大鳍鳠是近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是目前其养殖群体较小,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尚未构建,限制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基础、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鳍鳠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于大鳍鳠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There is intense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iny lobster aquaculture and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diets for spiny lobster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the feeding behaviour of spiny lobsters and their ability to handle and consume artificial feed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bservations of the feeding behaviour of juveniles of the spiny lobster Jasus edwardsii in culture found that they wast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food through externally fragmenting the feed pellets before sweeping particles into the mouth. The consump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sized pellets was found to change markedly with increasing size of the juvenile lobsters. Up to 50% of artificial food was wasted by the inefficient feeding behaviour of the lobsters. However, consumption of the feed could be reduced by as much as 19% by altering pellet siz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ze of feed pellets, and their consistency and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will be critical aspects of cost‐effective feeding of cultured spiny lobsters.  相似文献   

20.
罗氏沼虾引种复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国内进行罗氏沼虾人工繁殖一直以池塘饲养的成虾作亲本,由此造成该虾种质退化,养殖经济效益下降.为提高其种质和养殖经济效益,于1996年和1997年从马来西亚引进野生原种繁育虾苗,进行复壮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种子代和杂交种子代的体长、体重明显高出本地的驯养种.种群间具有标准差、变异系数、第二步足与体长的比值相对较小、额齿数相对较多的特点.通常野生原种体形细长、体色淡黄透明、摄食旺盛、抗病力强、性成熟个体较大.野生种子代和杂交种子代幼体活力强,摄食旺盛,变态期延长,但人工育苗的难度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繁育难度相对较低的雌(本地驯养种)×雄(野生种)配组方式繁育杂交苗,难度较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