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值。本文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Δ-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2007年春季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以及2008年秋季的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的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利用-分布模型法分布模型法对三种类资源密度均值的估算值均低于调查设计法,且-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时的标准误也相对较小。因此,针对调查数据中出现极端值的情况,如果资源密度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利用Δ-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是一种稳健的评估方法,值得在渔业评估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 ficus、2007年春季的鳃鱼Engraulis japonicus以及2008年秋季的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 的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利用△-分布模型法对3种鱼类资源密度均值的估算值均低于调查设计法,且△-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时的标准误差也相对较小.因此,针时调查数据中出现极端值的情况,如果资源密度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利用△-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是一种稳健的评估方法,值得在渔业评估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 ficus、2007年春季的鳃鱼Engraulis ...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表现为资源密度的频数分布是偏斜的,这给资源密度的估算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Δ-分布模型法,结合2008年夏季、秋季和冬季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大面调查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渔获资料,发现三个季节小黄鱼的资源密度依次服从均值为5 068.74 g/h、73 811.34 g/h、4 282.19 g/h,标准误为2 703.61、33 522.19、1 632.95的对数正态分布。根据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资源密度分布特征做Monte Carlo模拟试验,利用Matlab软件随机生成12个不同的样本尺度下各1 000组资源密度值,分别计算不同样本尺度下的算术平均值、Finney-Sichel均值和几何均值,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和偏倚(BIAS)两个指标,比较三个不同的估计值与Δ-分布均值间的离散程度后发现,几何均值估算总体时的精度和准度相对较高,且随着样本尺度的增加,几何均值表现的更加稳健。特别地,几何均值受极端值影响较小。因而建议用几何均值来估算总体,来降低资源评估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李凡  赵宪勇  李显森 《水产学报》2008,32(1):145-151
底拖网调查(扫海面积法)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design-based method)和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其中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常见,而基于模型的方法则较少应用.介绍了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的Δ-分布模型分析方法,并采用此方法对2000年秋季黄海小黄鱼和银鲳的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小黄鱼资源的平均分布密度为66.3 kg·km-2,95%置信区间为(23.4,109.2) kg·km-2;总资源量均值为14 626.9 t,95%置信区间为(5 168.4,24 085.5) t.银鲳资源密度均值为19.0 kg·km-2,95%置信区间为(3.5,34.5) kg·km-2;总资源量均值为4 194.3 t,95%置信区间为(773.2,7 615.4) t.传统的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得到的置信区间范围则较宽,且下限出现负值.上述结果表明Δ-分布模型法的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与资源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
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是衡量资源丰度的相对指标,其均值的估算是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2004年~2006年东海区底拖网大面定点调查渔获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例,利用算术平均值法、重抽样估值法、对数正态分布法、Δ-分布的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和Finney-Sichel估值法分别对小黄鱼资源密度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评估不同方法的相对优劣性和稳健性。结果表明,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3种方法的均值估值较大,尤以Δ-分布法最大,而算术平均值法和重抽样估值法估值较小,且均值较接近;两两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Δ-分布法的估值显著高于其他方法的结果(P〈0.05),而其余4种估值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Δ-分布法和重抽样估值法的变异系数较接近,均小于其他结果;结合小黄鱼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大面积调查自身特点,Δ-分布法被认为是5种估值方法中适用性和稳健性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两种鱼类资源密度不同估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口海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两种鱼类为例,根据2013、2014年间4个季节月的调查数据,将Δ-分布模型法用于底拖网数据处理,比较基于模型和基于调查设计的两种方法在估算平均资源密度方面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了影响Δ-分布模型法评估效果因素。结果表明,对于8月和10月的矛尾虾虎鱼调查数据,模型法估计的资源密度值小于设计法的估计值,根据其余6组数据计算的资源密度均为模型法更高,数据量和数据分布特征可能是影响Δ-分布模型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8组数据计算所得方差模型法均明显低于设计法;极大值和零值对Δ-分布模型的评估结果有不同的影响。Δ-分布模型是一个稳健的模型,处理数据波动性更小,估计值具有更高的精确度,是一种适于底拖网数据处理和资源评估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东海刺鲳资源状况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胡芬  严利平 《海洋渔业》2006,28(2):99-104
本文利用2001~2005年东海区底层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刺鲳的资源状况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东海刺鲳近年来资源数量稳定而且缓慢增长,2001~2005年平均资源密度为1.49kg/h,从数量分布来看,8、9月是刺鲳分布范围最广、资源密度最高的月份,主要分布海域为鱼山、江外和长江口渔场。分析4个季节刺鲳的分布水深变化情况表明,主要分布水深为50~90m,刺鲳分布具有季节移动现象,夏季最靠近近海。刺鲳的群体结构不稳定,以幼鱼和1龄鱼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5年底拖网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渔获物种类组成、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主要渔获物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带鱼和刺鲳为底拖网渔业资源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60.31%和14.53%,小黄鱼、龙头鱼、黄鲫和镶鲳为次要优势种,所占比例均超过1%,各个月份的优势种有所差异;全年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205.8kg/h;带鱼的优势肛长组为170-230mm,小黄鱼的优势体长组为120-140mm,刺鲳的优势叉长组为130-150mm。建议降低目前的海洋捕捞努力量,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10.
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是中国南海北部近海主要渔获物之一,其空间分布具有非均匀性。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近海两个周期(2014—2015年为第1周期, 2016—2017年为第2周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catchperuniteffort,CPUE)表征资源密度,采用柯尔莫可洛夫-斯米洛夫检验(Kolmogorov-Smirnov,K-S test)探索了11种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竹荚鱼不具明显的概率分布特征,而北部湾海域竹荚鱼资源密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型且第二周期较第一周期更为显著。同时,采用基于对数正态理论模型法(对数正态模型与Delta模型)与调查设计法(均值法)对该海域进行资源密度估值比较,发现基于对数正态理论模型更切合竹荚鱼资源密度结构分布特征,而在对数正态理论模型中Delta模型法更适用于该物种资源密度估值。  相似文献   

11.
Danish seines and bottom trawls operate differently and have different catching processes. Both gears belong to the same legislative category in European fisheries, but diffe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criticism by fishers on grouping Danish seines and trawls together indicate disagreement on current gear classification. This study compared both gears in terms of their fis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atches of commercial species based on 16 years of observer data. Danish seining is a specialised fishing method that targeted few species but with higher total catch rates than bottom trawlers. Bottom trawling is a more all‐purpose fishing method that targets a larger number of species, and bottom trawlers use larger engines than Danish seiners. A generalised additive mixed model indicated that catch rates of flatfish are generally higher for Danish seines, and catch rates of roundfish species are higher for trawlers. The results do not directly suggest a separation of the gears in terms of legislation as the quantities of fish below current minimum size were similar, but for example future survival studies may reach different conclusions. Additional factors were found to b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catches of both gears.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3-2002年南海区3省市渔业公司在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底拖网的生产资料和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底拖网主要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结果表明,底拖网渔获种类组成基本相同,主要渔获经济种类有20多种,以蛇鲻属(Synodidae)、大眼鲷属(Priacanthidae)等底层鱼类为主,占总渔获物的70.9%。经济鱼类资源渔获率有明显的年间变动。底层鱼类资源除蛇鲻属和大眼鲷属外,其他种类如石斑鱼属(Serranidae)、鲱鲤属(Mullidae)、红笛鲷(L.sanguineus)、黄鳍马面纯(T.xanthopterus)、刺鲳(Psenopsis anomala)等波动很大,而中上层鱼类资源和头足类资源则相对稳定。分析认为捕捞是引起经济鱼类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闽南海区休渔前后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根据2008年闽南海区张网作业渔业资源监测资料,对休渔前后(4月和8月)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休渔前后都以捕经济种类幼鱼为主。4月带鱼、二长棘鲷、刺鲳、鲐鱼、中华管鞭虾等主要经济种类渔获重量占总渔获物重量69.6%,其中带鱼幼鱼数量最多,占总渔获数量的26.2%(每网渔获尾数744ind),居第一位;且个体极小,基本上全为幼鱼,平均体重8.1g。8月带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叫姑鱼、白姑鱼、须赤虾等主要经济种类渔获重量占总渔获物重量50.9%。带鱼数量明显减少(每网渔获尾数226ind),但个体增大,肛长140mm以上占63.6%,平均体重54.5g,比4月增加46.4g。并结合2004、2007年有关资料,较为详细说明休渔前(4月)张网作业对近岸经济幼鱼、幼体损害比休渔结束后(8月)严重,通过休渔对带鱼等经济种类幼鱼资源起了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黄河口鱼类底拖网调查采样断面数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优化调查采样设计方案,利用有限的调查成本获取准确可靠的渔业资源数据,对于开展独立于渔业的科学调查十分重要。根据2013年8、10月和2014年2、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作为目标鱼种,以其平均个体体长、平均个体体重为调查采样优化目标,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黄河口水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生物学数据进行再抽样,以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和变异系数(CV)作为优化评价指标,对基于整群抽样方法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采样断面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于目标鱼种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指标,模拟估计值的REE、RB和CV均随着断面数的减少不断增加,调查断面数少于3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断面数由5减少至3,REE值平均增加2%,RB值平均增加0.13%,CV值平均增加1.95%,同时渔获量降低近40%。因此,断面数为3可视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可接受的最优调查断面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