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底拖网定点捕捞调查资料,研究区域内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调查共捕获无脊椎动物49种,共2232.277kg、1 037 641尾.分析了调查区域内虾类、蟹类、头足类及口虾蛄4个类别的生物量及密度组成,虾类在密度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占总密度的90.1%,蟹类在生物量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占总生物量的58.2%.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不同种类的生态优势度,细点圆趾蟹(1 822.64)为6月份的唯一优势种,双斑蝠(1 573.90)及中华管鞭虾(1 135.36)为8月份优势种.三疣梭子蟹(3 667.30)、鹰爪虾(1 568.35)及口虾蛄(1248.70)为10月份优势种.使用多样性指数D、H'、J分析了该水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发现在3个航次调查中,10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在不同调查区域,长江口中部多样性指数最高.采用Bray-Curtis指数Cn比较了长江口不同区域的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长江口中部及长江口南部种类组成相似性最高,Cn=0.628;长江口北部和长江口南部种类组成相似性最低,Cn=0.1660与历史资料对比,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主要捕获种类变化不大,群落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报道了江苏省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以及数量分布规律,调查结果表明,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05种,其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是构成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三者约占总种数的93.33%.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0.3285 g·m -2,夏季高于春季;平均栖息密度0.5460 ind·m -2,也是夏季高于春季,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组成均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优势,北部海域生物量高于南部海域.按照生态特征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以分为5个群落,各群落有自己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5年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诏安湾及毗邻海域开展的30个站位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丰富,夏、秋季共采获165种,其中多毛类(80种)、软体动物(32种)、甲壳动物(26种)是海区种类组成的优势类群。夏、秋季优势种均为多毛类,共有种包括奇异稚齿虫、角海蛹、梳鳃虫、寡鳃齿吻沙蚕和似蛰虫。夏、秋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8.22 g/m2和8.18 g/m2,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0个/m2和73个/m2。生物量组成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栖息密度组成以多毛类为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分布均呈现由近岸往外逐渐减少趋势。秋季的多样性指数略高于夏季,但都处于中等水平。3个不同区块比较,湾外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都要比湾内和湾口高。与历史资料对比,本次调查平均总生物量和平均总栖息密度均有明显下降;生物量组成、栖息密度组成以及优势种都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近海栖息地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渤海湾近岸海域1987、2005及2007―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最近有关的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成果,采用多尺度分割和最邻近分类的方法,使用e Cognition、ENVI、Arc GIS软件,分析报道了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及其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变化等与岸线、滩涂、近岸浅海变化等栖息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多毛类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总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渤海湾近海栖息地环境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部海域主要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2010年5月、8月在渤海及黄海北部进行的底拖网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国北部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中国北部海域共捕获无脊椎动物32种,其中虾类15种,蟹类10种,头足类7种;在渤海,虾类占主导地位,春季其生物量及密度比例分别为86.57%和96.55%,夏季为46.16%和80.85%;在黄海北部,春季蟹类在生物量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91.07%),夏季则为头足类占优势地位(80.41%)。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的优势种类组成,优势种类随季节及海区的变化差异较大。使用多样性指数D、H’、J’分析了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渤海生物多样性高于黄海北部。分析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两个海区物种组成相似性分别为春季0.315和夏季0.297。使用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研究了两个海区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表明从春季至夏季,黄海北部部分种类向渤海迁移。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2011—2014年夏季对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对其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年际变化分析。4年间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0、58、78和83种。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在2011—2013年间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长江冲淡水区的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明显高于长江口内。2014年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均显著回升。生物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基本稳定,2012年略低,而之后呈现整体回升的趋势。优势种包括丝异须虫、双形拟单指虫和钩虾,2013年未出现优势种,其余年份则以多毛类为主。年际间群落结构变化较大,且群落组成呈逐年丰富的趋势。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长江口环境变化和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2014年6月,按照海洋资源调查规范,调查北黄海大连沿岸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原产区中的旅顺口区塔河湾附近海域和大连金州新区城山头海滨地貌保护区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计算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相似性,探讨其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两处海域刺参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基本相同,优势种组成相似,优势类群均为软体动物;物种组成因饵料条件及周边海域底质不同呈现差异性分化;两处海域内海星类与刺参的密度比分别约为1∶3和1∶1,海星类与刺参的生物量比值与密度比相同;海星类与海胆类密度比均约为1∶1和3∶1,海星类与刺参及海胆类密度和的比分别为1∶4和1∶1,海胆类与刺参密度比均约为1∶2。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刺参生境和增养殖区的养护、修复策略为:(1)多种共养,以参为主;(2)控制海星,适度增殖海胆;(3)提高初级生产力,降低污染。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9―2011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中无脊椎动物调查数据,探讨无脊椎动物群落动态特征。结合同步监测的该水域环境数据,分析无脊椎动物群落时空变异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秋季航次共捕获无脊椎动物8目15科25种,其中甲壳动物14种,软体动物11种。无脊椎动物群落优势种类包括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不同年份优势种类存在变异。无脊椎动物群落资源密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最低,2011年相对最高。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年间差异显著(P0.05)。双向指示种(TWINSPAN)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无脊椎动物群落包括2个群组,具有明显的年际演替特征。冗余分析(RDA)群落排序结果显示,表层盐度和底层温度是驱动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落年际变异体现在优势种类和多样性的演替上,水域温度驱动群落的时间变异,盐度驱动群落的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2年朱家尖建礁水域的本底调查和2005~2006年4个航次跟踪调查数据,初步探讨了朱家尖人工鱼礁海域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组成、优势种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后出现的种类数为投礁前的2.8倍,鱼礁海域采集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53种,由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3大类组成,鱼类和甲壳类分别占调查种类的49%和45%;投礁前后,甲壳类优势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低值虾类转变成以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经济虾、蟹类为主;甲壳类为拖网渔获的主要构成部分;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具有相近的群落多样性测度值,但皆未达到中等相似水平,优势种在不同月份差异大。人工鱼礁的建设使石首鱼科种类和岩礁性鱼类增加明显,鱼礁生境既具有维持固有种类的优势,还可为更多生物提供栖息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6年6月和2007年8月4个航次的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三峡工程截流后长江口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水域网采浮游植物共有2门36属93种(包括7个变种和6个不确定种),硅藻门的种类数量最多,有30属76种,占总种数的81.7%;甲藻门6属17种,占总种数的18.3%.其中,硅藻六门以角毛藻属、圆筛藻属和根管藻属的种类最多,分别有23种、10种和10种;甲藻门以角藻属为主,共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分为河口半咸水和近岸低盐类群、外海高盐类群和海洋广布性种类等3个类群.浮游植物的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末(8月)和秋季(9月)浮游植物的数量明显高于春季(5月)和夏初(6月),而且硅藻类浮游植物的数最占绝对优势.达到浮游植物总量的95%以上.优势度分析显示中肋骨条藻、尖刺菱形藻、柔弱角毛藻和洛氏角毛藻是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主要优势种,其中以中肋骨条藻和尖刺菱形藻为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跟长江冲淡水有密切的关系,密集分布区主要分布在123.5°E以西近长江口海域,主要由优势种骨条藻等的分布决定.  相似文献   

11.
2013年4月,根据沙颍河干流闸坝分布设置21个采样站位对处于生态恢复期的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进行了现场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门6纲10目25科38种,其中,水生昆虫20种、甲壳动物3种、寡毛类2种、软体动物11种、其他类群2种。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平均密度242.40个/m2,平均生物量291.33 g/m2;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在现存量中占总个体数的64.74%,且在绝大部分站位占据优势地位;常见种为梨形环棱螺、环足摇蚊属一种、圆顶珠蚌和大沼螺。经生物多样性分析,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1.20,Margalef指数平均为1.5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52。将21个站位的底栖动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8大组群,NMDS分析显示各组群分离较为明显,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较高;SIMPER分析表明空间变异度取决于梨形环棱螺、环足摇蚊、长臂虾科1种、水丝蚓属1种、大沼螺和摇蚊的种群动态变化。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来看,周口闸以上河段水质要明显好于周口闸以下,周口闸以下河段水质状态也与污染严重时期相比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
于2009—2010年间对漓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进行了三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共计6纲34种,其中昆虫纲占种类总数的41.18%,腹足纲占29.42%,寡毛纲、蛭纲、甲壳纲、瓣鳃纲的种类数较少,占29.40%。优势种有扁蜉(Epeorus vitreus)、小蜉(Ephemerella subvaria)、纹石蚕(Hydropsyche alternans)、摇蚊(Polypedilum vanderplanki)、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arede)、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种类数高于秋季种类数。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为11~1920个/m2,平均值为127个/m2;生物量为0.1~811.68 g/m2,平均值为26.154 g/m2。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2.18~3.62,年均值为2.92。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53~0.79,年均值为0.68。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snorkeling, a commonly used fish observation technique,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at both the reach (i.e., 10 m) and patch scale (i.e.,< 1 m) within a southern Appalachian stream (North Carolina, USA). At the reach scale, we quantified increases in macroinvertebrate drift rates associated with snorkeling and used these values to calculate the percentage of the macrobenthos that drifted out of snorkeled reaches. We also used a simple decay model of macroinvertebrate drift to quantify patch scale effects of snorkeling. The model incorporated size specific macroinvertebrate settling rates to estimate the total number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that entered the drift in response to snorkeling disturbance. We found that snorkeling consistently produce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drifting macroinvertebrates. Nevertheless, these increases comprised a very small percentage (<1%) of the total number of organisms in the benthos, suggesting that snorkeling probably did not strongly affect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at either the reach or patch scale. However, our analyses also indicated that snorkeling had a disproportionate effect on the drift of small ephemeropterans (4–5% entered the drift in response to snorkeling) relative to other macroinvertebrate taxa. Consequently, the microdistribution of early instar mayflies may have been altered within snorkeled reaches. We conclude that snorkeling related disturbance to the benthos should have a minimal effect on the behavior and distribution of most stream fishes at either the reach or patch scale. However, because snorkeling had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the drift of small mayflies, snorkeling may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fishes that depend on early instar mayflies as a primary food resource. Note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究黄河源区典型弯曲河流河岸带不同水体(干流、支流和牛轭湖)的底栖动物生态格局,可为黄河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于2012年7月和2013年6月对兰木错曲12个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同时对样点环境参数进行调查监测,对河流水质、底栖动物组成、多样性及其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河段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水质为I-III类。调查期间共采集底栖动物23科、36属、39种;以水生昆虫为主,占物种总数的76.9%;其次为寡毛纲、腹足纲、甲壳纲,分别占5.1%;线虫纲、双壳纲和蛛形纲最少,仅各占2.6%。除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干流、支流和牛轭湖的底栖动物群落存在差异,水文连通性是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对群落变化的解释率为37.0%。干流、支流和牛轭湖的底栖动物多样性也存在差异,干流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支流和牛轭湖。昆虫纲是干流和牛轭湖中的主要类群,密度组成分别大于53%和85%,甲壳纲是支流中的主要类群,密度组成大于70%;干流的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最均匀,其中撕食者、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占优势,其密度之和超过90%,支流和牛轭湖的均匀性相对较差,支流中直接收集者的密度比例最大,超过78%,牛轭湖中撕食者的密度比例最大,超过82%。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湟水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识别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于2020年9月对湟水河流域25个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采样。结果显示,本次共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9(属)种;聚类分析(Bray-Curtis距离)结果显示,依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湟水河25个样点在空间上可以分为3组:第1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支流,该组指示物种为朝大蚊属1种(Antocha sp.);第2组样点分布比较广泛,中上游干、支流均有,该组的指示物种为四节蜉属1种(Baetis sp.),第3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干流,该组指示物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i)。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度、香农威纳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四节蜉属1种和瑞士水丝蚓的相对丰度在上下游和干支流之间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栖息地评分、电导率、亚硝态氮、总磷、浊度和水深是影响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湟水河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应当更多地关注次生盐化和营养盐污染防治以及水土保持来提升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全面梳理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以期为溪流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9-2018年的2416篇文献为原始数据,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探索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热点,归纳研究主题。研究发现:(1)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主要研究力量来自美国;(2)土地利用、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为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主要研究热点;(3)近10年来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主题为以下6大类:以水质为代表的环境因子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关系研究、以比较分析为手段的β生物多样性研究、多重环境压力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长期响应研究、季节性河流研究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生物特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  We examined prey utilisation patterns of brown trout ( Salmo trutta Linnaeus) as related to available benthos in a cold tailwater (Little Red River, Arkansas) having low biodiversity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and low availability of fish as prey.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sampled monthly i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ites over a 1-year period. Stomach content analysis was also performed on 30 brown trout (10 each of three size classes) collected monthly from each site. Benthic and diet diversities were low at both sites, as isopods ( Lirceus ) accounted for 67% and 51% of the numerical abundanc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espectively, and 80% and 70% of all prey consumed by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brown trout. Physid snails (upstream) and chironomid larvae (downstream)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e remaining prey taxa consumed. Piscivory and consumption of terrestrial invertebrates were rare. There was no clear relation between diet diversity and trout size. Densities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and prey consumption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upstream than downstream.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and prey consumption were seasonally constant at both sites. Generally, prey consump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availability of each prey in the benthos; the lack of benthic diversity and overwhelming abundance of one taxon ( Lirceus) most likely contributed to food selection patterns. Although isopods are abundant within this tailwater to serve as a forage base, the displacement of native fish fauna because of the thermal regime of hypolimnetic release from Greers Ferry Reservoir probably serves as a major limitation to brown trout growth.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月与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17种,隶属于5门8纲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虫107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2种,环节动物3种,涡虫纲和线虫动物各1种。两年各采样点物种数平均为27种,七眼泉洞穴出水口(S6)物种数最多,为33种,骡子塔洞穴出水口(S1)物种数最少为15种。2年1个月中各采样点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介于872.2~3511.1 ind/m2,平均密度为1747.6 ind/m~2,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97.05%,其中,四节蜉(Baetis sp.)、宽基蜉(Choroterpes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扁蜉(Heptagenia sp.)和朝大蚊(Antocha sp.)为最优势的种类,其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32.27%、9.15%、7.13%、6.61%、6.52%、5.45%;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和BI生物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各洞穴出水口溪流中,乌木峪(S3)、院子(S4)和七眼泉(S6)水质最为清洁,骡子塔(S1)和芭茅溪(S7)水质稍差,有轻微污染;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结果显示各采样点以收集者(GC)和捕食者(PR)为主要优势类群;K-优势曲线结果表明,除了骡子塔洞穴出水口溪流(S1)受到较重的人为影响外,其他采样点基本保持了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两年调查状况来看,张家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出苗期大型无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环境敏感类群优势地位明显,通过估算稚鲵营养容纳量推测,洞穴外溪可为野生稚鲵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但一些自然繁殖洞穴外溪稚鲵食物可能存在不足的风险,应加强保护区内喀斯特溶洞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调查流域底栖动物及相应的水环境因子,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底栖动物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文教河水质生物监测、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2014年11月,在文教河流域15个点位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2种,隶属3门5纲23科,其中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69.05%;优势种为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海南白虾Exopalaemon hainanensis和米虾Caridina sp,优势度分别为0.19、0.12、0.05、0.02;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95.00 个/m2和31.78 g/m2;香农-威纳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50~1.96;Margalef丰富度指数范围在0.97~2.82;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在0.18~0.39。相关分析表明,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文教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0.
基于性状度量群落功能多样性需要构建多维空间,品质差的功能空间可能导致其多样性计算偏差。为分析功能空间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度量的准确性、研究物种数对功能空间品质的影响,以新薛河为例,使用均方差方法评估了各维度功能的空间品质,利用河段和河流尺度物种差异以及模拟不同大小物种库的方式,分析了物种数对多维功能空间的影响。结果显示:(1)新薛河底栖动物性状构建了14个维度(D)的功能空间,其中维度5D和6D的功能空间均方差最低(均为0.18%)、品质最优;高于6D的功能空间,物种间的差异多被高估;低于5D的功能空间,物种间的差异多被低估;(2)在河流和河段尺度上,5D功能空间的均方差最低、品质最优;(3)物种库的物种数在20~40时,4D功能空间均方差值最低的频数最多;物种数在50~90时,5D功能空间均方差值最低的频数最多;4D~6D功能空间均方差最低的频数最高,占比70%以上。研究表明,新薛河底栖动物性状的5D和6D功能空间品质最优,河段和河流尺度物种差异以及物种库大小未影响多维功能空间的特征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