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杭州湾北部张网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淼  张丹  张玉平  孙振中 《水产科技情报》2013,40(4):188-192, 198
为研究杭州湾北部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对2009年5月~2011年11月张网作业渔获物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优势种为鲚属鱼类和中国毛虾,二者生物量相对丰度之和从2009年的61.06 %提高到2011年的82.98 %,这两种资源构成了当地的主要捕捞品种;从渔业资源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年际变化看,2009年CPUE仅为4.53 kg·网-1,2011年提高到7.68 kg·网-1,增幅达69.5 %,说明杭州湾北部渔业资源密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渔业资源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37~1.52,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46~0.51,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58~0.63,变化幅度均较小。群落特征值季节变化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主要经济渔获物鲚属鱼类和白虾属虾类的CPUE在逐年提高,说明这两种渔获物的资源密度在逐年提高。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对提高整个海区渔业资源群落的稳定性发挥了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2.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9-2013年每年8月在莱州湾水域进行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100种资源种类,其中鱼类56种;渔业资源种类和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2013年渔业资源种类数为2012年种类数的84.4%,仅为2009年的60.3%,平均网获质量明显下降.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各生态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2.67-3.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70-3.83,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12-0.63.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分析表明,在相同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组,组内平均相似性与组间相异性变大.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各年渔业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莱州湾渔业资源逐年衰退,优势种更替明显,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如东大竹蛏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现状,于2020年4—10月采用底拖网方式开展了调查,分析保护区内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春、夏、秋季共采集渔业资源70种,其中鱼类39种、虾类16种、蟹类11种、头足类3种、其他1种;三疣梭子蟹(Portugal trituberculate)和?(Miichthys miiuy)是3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夏、秋季优势种较为丰富,有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等经济鱼虾类;夏、秋季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春季,各季节渔业资源群落组成较为稳定;保护区的资源量优于邻近海域和南黄海。  相似文献   

5.
捕捞对海洋鱼类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渔业资源由单鱼种管理模式向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策略的转变,捕捞因素对于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正逐步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捕捞对鱼类群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与归纳。在研究捕捞对于鱼类群落影响时,所选用的群落研究指标应符合预期性、可测性、敏感性和排他性标准,业已利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生物多样性、聚合特征指标、群落功能性指标、多元分析以及生态系统模型五大类。各研究方法单独使用均无法全面反映群落的结构变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建议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以期全面掌握捕捞活动作用下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实际变动状况,更好地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59—366]  相似文献   

6.
2010年至2012年对长江南京段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鱼类资源和饵料生物的状况.共监测到鱼类43种,优势种组成稍有变动,鲫、鲤等经济鱼类的数量与生物量有所增长,在渔获物中的优势地位明显提高.鱼类群落中物种间个体均匀分布的程度无显著变化,群落多样性稍有增长,丰富度指数略提高.浮游生物资源总体保持稳定,但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密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万山群岛海域是我国传统渔场之一, 但目前对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缺乏深入了解, 特别是岩礁性渔业资源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于 2021 年春季在该海域开展了底拖网和三重刺网作业调查, 对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及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 220 种(三重刺网 187 种, 底拖网 52 种), 隶属于 15 目 72 科 137 属, 其中, 鱼类和甲壳类分别为 176 种和 38 种, 分别占总种类数的 80.0%和 17.3%;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表明(IRI≥1000 为优势种), 三重刺网调查优势种为云斑海猪鱼(Halichoeres nigrescens)和黄斑蓝子鱼 (Siganus canaliculatus), 而底拖网调查优势种为竹筴鱼 (Trachurus japonicus)、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 三重刺网与底拖网作业渔获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 2.50 和 1.35,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 5.85 和 2.52, Peilou 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 0.77 和 0.54; 渔业资源群落特征与水温和硅酸盐浓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总体而言, 万山群岛三重刺网调查发现的渔业资源种类数和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底拖网, 两种调查方式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差异也较大, 万山群岛岩礁性渔业资源丰富, 但经济价值较高的岩礁性渔业资源量较少。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水域秋季刺网的渔获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4年9月使用3种不同结构(单片、双重、三重)和不同网目尺寸(40 mm、50 mm、60 mm)的刺网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海上捕鱼试验,并从多样性和相异性两方面探讨了珠江口水域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3种刺网的渔获种类数、尾数和质量都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减少;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1 000的优势种有所差异,但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是共同优势种。针对珠江口渔获个体大小悬殊的特点,分别以个体数和生物量为基础计算了该水域的多样性指数,t检验结果显示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欧氏距离法(Euclidian 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网目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性较高,而同一网目刺网差异性较低。从提高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其生态稳定性来看,控制网目尺寸是当前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近海鱼类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60年和2004年各3个季节长江口近海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网具标准化之后对该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的长周期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2004年的鱼类种类数和资源密度指数与1960年相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仍以底层鱼类的生物量占绝对的优势,但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却发生了较大的更替,由1960年以底层优质鱼类为主变为2004年以中上层种类和小型低值杂鱼为主,群落的多样性趋于简单化,稳定性更加脆弱。高强度的捕捞和近海环境污染是引起鱼类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提高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当前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降低该水域的捕捞强度以减小对鱼类的捕捞压力,同时还需要减少近海的水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捷  陈佳杰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14,38(8):1097-1105
为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在吕泗渔场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海海域春夏两季共出现虾类18种,其中春季11种,夏季15种;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研究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春季以暖温性生态类群为主,夏季以暖水性生态类群为主。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的外侧。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水团变化、地形、水深是导致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inshore fish community of the Římov Reservoir in the Czech Republic was evaluated over 21 years using shore seining at nigh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sh community was divided into two separate phases: a highly dynamic and unstable phase dominated by perch, Perca fluviatilis L., was replaced by an extremely stable cyprinid phase dominated by roach, Rutilus rutilus (L.), and bream, Abramis brama (L.). The abundance of both these species oscillated during the cyprinid phase, but with decreasing amplitude. The proportion of piscivorous fish species such as asp, Aspius aspius (L.), pike, Esox lucius L., and pikeperch, Sander lucioperca (L.), increased slightly with time but remained low. The biomass of large Cladocera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ish biomass only during the perch phase. The Shannon–Weaver index of diversity increased during the fish community succession, mainly because of greater evenness amongst the species.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群组间的群落结构呈显著性差异(P0.05),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口虾蛄、葛氏长臂虾和海蜇虾对群组区分的贡献率最高;(5)群落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显示,渤海甲壳类群落的稳定性以2010年最好、2013年最差。总体来看,2011年蓬莱19-3平台溢油后的第3~4年,即2014~2015年渤海的甲壳类群落已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3.
拉萨河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10月,在拉萨河热震藏布-河口中下游河段及支流共设置16个采样断面(拉萨河干流10个、支流4个,雅鲁藏布江汇口2个),对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评价河段干、支流底栖动物共31种,其中环节动物5种,占16.13%;软体动物3种,占9.68%;节肢动物23种,占74.19%。优势种有正颤蚓(Lumbricus tubifex)、四节蜉(Baetidae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sp)、网石蝇(Perlodidae sp)、钩虾(Gammaridae sp)等。直孔电站影响河段底栖动物现存量较高,密度、生物量平均分别为31 911个/m2、117.65 g/m2。剔除直孔电站影响河段,拉萨河干流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分别为32个/m2、0.92 g/m2,支流密度、生物量分别为63个/m2、0.78 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为0~2.02。直孔电站运行对拉萨河中、下游河段底栖动物整体影响较小;对库区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群落结构由流水型向耐氧、静水型的环节动物、摇蚊转化。  相似文献   

14.
探讨退化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对水分变化的响应机制,了解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和退化驱动力,可为退化湿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通过水分控制实验(干旱、湿润和积水),在妫水河流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五种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层土样上开展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于水分变化的响应模式明显不同。根据其植被特征可分为三类:(1)对于以中旱生植物为主的林下杂类草群落,随着水分的增加其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相比较干旱处理,积水处理组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43.8%和249.5%,其中湿生植物明显增多;多样性指数的分析也表明积水处理组其多样性较干旱处理组更高。(2)对于湿生/水生的欧地笋杂类草、芦苇杂类草和芦苇优势种群落,其表现为湿润处理时单位面积物种数和植物密度最低,而干旱和积水处理皆高于湿润处理;多样性水平则呈现随水分增加而降低的趋势。(3)水生的香蒲优势种群落则呈现和林下杂类草群落相反的结果,随水分增加其植物种类明显下降、多样性水平显著降低,但植物数量随水分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最大增幅为137.6%。在植物群落组成和相似度方面,本文涉及的五种植被类型皆有其特定的优势植物及结构组成,并和其他植被类型有较高或较低的相似性,并呈现出对于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特异性。本研究表明,水分因子在植物群落的发生和演替中起重要作用,是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类群演替的重要外在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修建后所形成的大幅度、反季节水位消涨节律使得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积极开展消落带植物群落的生态恢复有利于改善库区的生态环境。以香溪河消落带为例,通过对人工恢复地和自然恢复地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研究了不同恢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生物量特征,以客观评价不同模式对植物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工与自然恢复模式下的消落带均形成了以1年生和多年生草本为主的植物群落,其中人工恢复样地中共有草本48种、灌木6种,自然恢复样地中有草本42种,无灌乔木分布;(2)人工恢复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略高于自然恢复地,自然恢复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人工恢复地因在消落带上引入了灌木物种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植物群落组成在不同海拔梯度也呈相应的变化;(3)2种恢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生物量均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但人工恢复地草本植物群落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其中总平均生物量高出27.5%,海拔145 m及165 m处的生物量分别高出62.7%和69.4%。实验表明,人工恢复通过引入灌木物种和增播草本植物,在一定程度加快了消落带的恢复进程,增强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0年5月和8月渤海渔业调查数据,结合1959年以来渤海鱼类相关文献资料,对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动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渤海鱼类群落优势种由个体大、营养层次高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优质底层鱼类逐渐被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 ulis ja ponicus等个体小、营养层次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并且除黄鲫外,其他小型鱼类优势种也在不断更替中.另外,生物健康度指数(BHI)分析显示,渤海鱼类群落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鱼类资源量急剧降低,尤其在5月,CPUE由1959年的186 kg/h下降至目前不足1 kg/h,鱼类资源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和渤海中部,而辽东湾分布相对较少,并且鱼类资源与海蜇呈交错分布.近年来,渤海增殖放流的鱼类仅有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的资源量有小幅度回升,其他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资源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和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变化来看,渤海鱼类群落依旧是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控制其能流结构.除花鲈外,其他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均不足历史最高资源量的1%,其资源量的恢复尚有很大的空间,增殖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7.
摘要:2014-2016年对珠江水系北江5个采样点进行逐月鱼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鱼类86种,隶属于11目25科64属。其中鲤形目49种,鲈形目14种,鲇形目10种,鲱形目4种。其余脂鲤目、颌针鱼目、鳉形目、合鳃鱼目、鲑形目、鲻形目以及鳗鲡目种数均少于5种。北江鱼类群落以定居性、杂食性种类为主。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种类减少,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下降,定居性、杂食性鱼类所占百分比上升,鱼类群落组成偏向小型化、低龄化。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相同生境类型河段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上游鱼类多样性高于下游。河道水利、过度捕捞和生境退化是北江鱼类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合理选择增殖放流种类是实施增殖放流的首要环节,也是确保增殖放流效果的前提条件。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增殖放流种类甄选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数量与生物量累积曲线法(ABC曲线),通过分析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鱼类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探讨增殖放流品种的甄选,研究发现:(1)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鱼类群落结构都相对简单,稳定性差,基本处于扰动状态;(2)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较鱼类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性较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3)崂山湾鱼类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年度与季度对比发现,双斑蟳(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别在春季和夏季崂山湾游泳生物群落结构中起着重要的维稳作用。总体而言,崂山湾鱼类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大,相对简单,虾蟹类丰富了该水域的渔业资源,使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相对更合理,甄选该海域增殖放流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实践证明青岛市每年春季在崂山湾放流的三疣梭子蟹,增强了该海域夏季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旨在为水产生物增殖放流种类的甄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至2014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8个航次104个站点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种类均匀度(E)、种类丰度(D)和优势度指数(Y)等指标参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应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2013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49种,2014年40种,每年不同季节种类更替明显。2013年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2014年分别为冬季和夏季,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生物量和丰度明显不同。不同年份的特征种均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鱼类优势种增多。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相对于同年度其他季节有更高的多样性,年度变化上多样性指数整体增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2013年夏秋冬聚为1组,春季为1组;2014年春夏秋聚为1组,冬季为1组。ABC曲线结果显示,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2013年四季受到中度干扰,2014年春夏秋受干扰不明显,冬季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扰。本研究结果为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渔场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利用2000~2002年在长江口渔场的底拖网调查资料,运用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该水域的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域的渔业生物群落以鱼类为主要生物类群,占有绝对优势;甲壳类和头足类为其次要组成部分,处于生态劣势。群落生物量以秋季最大,春季最小。渔业生物群落的丰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以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是与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的洄游有关。渔获物组成春冬季之间、夏秋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