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湖鲚的食物组成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富营养条件下太湖湖鲚消化道食物解剖观察,用个体数量百分比为指标,定量分析了太湖春、秋两季153尾湖鲚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2004年秋季湖鲚食物中枝角类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在枝角类中象鼻蚤组成比例最高,占85.66%±15.48%;2005年春季湖鲚食谱中枝角类占79.35%±11.42%,象鼻蚤占42.31%±19.26%,桡足类占19.97%±10.78%。由此可见,春、秋两季湖鲚在食物组成上无明显差异,都以枝角类、尤其是象鼻蚤为主。与此同时,对太湖新银鱼食物组成分析得出该鱼以食桡足类为主,太湖湖鲚与银鱼在食物组成上有较大差异。通过分析认为,利用翘嘴红鲌、鳜鱼等肉食性鱼类来控制湖鲚产量的增加,对缓解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太湖主要鱼类食物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恩生 《水产学报》2008,32(3):395-401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4月的调查,研究了太湖8种鱼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优势种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占食物个数比例89.77%±13.69%;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占个数比例70.11%±10.57%;鲢、鳙主要摄食微囊藻、占食物体积比例90%以上;鲤食物中水生植物约占体积比例70%;鲫主要摄食微囊藻、占体积比例93.99%±3.34%;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和小型鱼类.分析认为,随着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以蓝藻为主的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在快速增加,但实际渔获量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如2003年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为10234t、占总鱼产力37.0%.而2004年实际渔获量中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占80%-90%,浮游植物食性鱼类渔获量仅3637.7t、占10.9%.因此,太湖现有鱼类群落组成和实际饵料构成是不吻合的.不仅如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增加对浮游动物形成了巨大牧食压力,这更利于藻类繁殖.太湖鲫几乎完全以微囊藻为食物,可能对蓝藻暴发有抑制作用,应重新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太湖湖鲚渔获量及年龄结构变化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恩生  鲍传和  万全 《水产学报》2008,32(2):229-235
在太湖,随着鱼类总渔获量的不断增加和鱼类种类的不断减少,湖鲚(Coilia ectenestaihuensis Yen et Lin),一种小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已成为绝对优势种.根据1952-2004年的统计数据和2003-2005年对湖鲚年龄结构和食物组成的调查,研究了湖鲚快速增加的原因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在1952到2004年期间,湖鲚渔获量从1952年的640.5 t、占总渔获量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21 221 t、占63.8%.尤其是1994年后湖鲚渔获量以每年1280.5 t的速度增加;(2)湖鲚种群年龄结构低龄个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1979和1980年0 个体仅占33%和34%,而2003和2004年0 个体分别上升到99.04%和99.08%;(3)0 湖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按照个数组成比例计算,枝角类平均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仅占2.39%±4.95%.分析认为: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富营养化不断加重等人类活动以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是导致湖鲚渔获量不断增加、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湖鲚数量的快速增加,在湖鲚生长期间太湖浮游动物现存量呈现相应下降趋势,这可能使太湖浮游植物更易暴发.  相似文献   

4.
太湖鱼类群落变化规律、机制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渔获物调查并结合历年鱼类渔获统计资料,用Wilhm改进式计算鱼类组成的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用鱼类食物个数组成比例、体积组成比例及食物重叠指数等定量指标,分析了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并根据渔获物统计资料,用SAS软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作为辅助手段,分析了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探讨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结果表明:(1)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鱼类种类在不断减少,鲚为绝对优势种,总量快速上升,鱼类组成的均匀程度逐年下降,鲚、鲤、鲫等鱼类年龄结构低龄化趋势加强;(2)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是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它们的主要食物有很大差别;鲚和鲢、鳙食物中浮游动物组成比例几乎相同,在蓝藻没有暴发期间存在食物竞争;翘嘴鲌、蒙古鲌的主要食物是鲚和小型鱼类,它们之间有捕食与被捕食关系;鲤丰要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鲫主要摄食篮藻,鲚与鲤、鲫可能存在功能上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这些食物关系和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相一致.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是特有的鱼类间相互关系,而环境变化通过这种相互关系起作用.鱼类群落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上升,对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不断增加,可能使藻类更易暴发;鲢、鳙、鲫主要摄食蓝藻,可能有抑制蓝藻暴发的作用.控制鲚数量快速增加的有效调控途径是降低捕捞强度,增加鲚捕食者--鲌、食物竞争者--鲢鳙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太湖鲌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2003~2005年的食性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研究了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在鱼类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食性分析表明: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其次是小型鱼类和虾。其中鲚鱼在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消化道的出现率分别为95.24%、59.26%;在翘嘴红鲌食物中的重量组成比例为59.2%±11.4%。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年鲌鱼平均年产量为406.4±102.5 t、占渔获总量的6.28%±0.85%;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1 090.8 t、占渔获总量7.65%;1993年后鲌鱼资源在快速减少,由1993年的922.3 t、占6.55%下降到近年的100~160 t、仅占渔获总量的0.4%~0.8%。2004年调查表明,在74 667kg渔获物中,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仅占0.0038%。分析历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鲌鱼数量的不断减少,鲚鱼和小型其它鱼类均呈相反的快速增加趋势,而银鱼则有大体一致的持续下降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发现,鲌鱼-鲚鱼、鲌鱼-小型鱼类渔获量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鲌鱼-银鱼渔获量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对鲚鱼和小型鱼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银鱼可能有间接促进作用;人为过度捕捞使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群落向鲚鱼为绝对优势种、小型鱼类不断增加的方向变化。鲚鱼和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快速增加抑制了浮游动物、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这是太湖蓝藻频繁暴发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太湖贡湖湾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对太湖贡湖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整个研究期间,贡湖湾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5种;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467 ind.•L-1,年平均生物量为1.726 mg•L-1。贡湖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和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orus),其中针簇多肢轮虫年平均密度为99 ind.•L-1,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22 %,萼花臂尾轮虫年平均密度为49 ind.•L-1,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11%。相关分析表明,轮虫数量与颗粒悬浮物浓度和桡足类生物量显著负相关;枝角类数量与轮虫生物量显著负相关;桡足类数量与水温和总磷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枝角类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和12月、2005年3月对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浮游动物108种,以轮虫最多,45个种属,占41.66%;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11.11%;枝角类25个种属,占23.14%;桡足类26个种属,占24.07%.年浮游动物密度为47.96个/L,生物量0.3663mg/L.全年常见的优势类群为:轮虫的臂尾轮虫属、三肢轮虫属、龟甲轮虫属、晶囊轮虫属;枝角类的象鼻溞属、秀体溞属;桡足类的真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许水蚤属.  相似文献   

8.
巢湖刀鲚食物组成及渔获量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8~9月采集的164尾巢湖刀鲚(Coilia ectenes)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历年巢湖鱼类渔获量统计情况,对其渔获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巢湖刀鲚8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个数组成比例为(73.28±10.00)%,其次是桡足类占(10.05±6.32)%;9月份刀鲚也以摄食枝角类为主,组成比例(46.18±13.58)%,其次为桡足类占(34.70±11.21)%。同时刀鲚食物中还发现少量微囊藻。刀鲚渔获量由1990年的3728 t上升至2007年的9540 t,平均占总渔获量的比例为(58.05±4.22)%;刀鲚绝大部分个体在80 mm以下,体重在2 g以下,生长年龄为0+和1+,代表巢湖刀鲚的主要群体。结果表明:刀鲚是巢湖鱼类的绝对优势种,但存在低龄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对池养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和食物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7日龄和9日龄泥鳅主要摄食轮虫,其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分别达到98.73%、79.59%和97.59%、66.67%.13日龄枝角类的数量和重量比例高达41.15%和98.04%,17日龄桡足类的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为30.00%和62.03%.24日龄和31日龄,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数量比例虽然都小于20.00%,但是其重量比例共占到95.00%;13 ~31日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泥鳅的主要食物.7日龄和9日龄,泥鳅对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龟甲轮虫属(Keratella)和异尾轮虫属(Trichocerca)表现出较强的摄食喜好性,对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也表现出一定的摄食喜好性,对桡足类回避.13日龄和17日龄泥鳅对臂尾轮虫属和龟甲轮虫属仍有较强的摄食偏好性,同时对裸腹溞属(Moina)、秀体溞属(Diaphanosoma)、剑水蚤属(Cyclops)和华哲水蚤属(Sinocalanus)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摄食喜好性.24日龄和31日龄泥鳅不再主动选食轮虫,喜好摄食裸腹潘属、低额溞属(Simocephalus)、剑水蚤属和华哲水蚤属.  相似文献   

10.
太湖新银鱼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洋 《科学养鱼》1998,(10):23-23
银鱼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以其肉质嫩美、营养价值高而堪称我国名优水产品之一。多年来一直享誉国内外市场,每年为国家创汇上亿元。多年实践证明,银鱼移植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获益高、方便易行的资源增殖手段。银鱼以天然饵料为主,因此对其饵料基础的考察是移植增殖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根据八五期间对不同纬度水体中太湖新银鱼的研究,对其食性作简要介绍:1.食性特点太湖新银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主,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仔鱼期和所有家鱼相同,主要以轮虫和极少量藻类为食,幼鱼至成鱼期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主。在其不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