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底泥生物氧化对黑臭河道上覆水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构建的模拟河道,研究了静态底泥氧化技术以及动态条件下不同底泥状态对上覆水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底泥和上覆水体互相影响,底泥会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上覆水体也会向底泥沉积污染物,底泥能在其表层形成一个氧化层,抑制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体释放.底泥氧化对上覆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大影响,能促进上覆水体污染物的去除,上覆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底泥未氧化的模拟河道.  相似文献   

2.
鱼塘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个月内试验鱼塘中水、藻类、底泥、鱼类(鲫鱼和鲢鱼)组成的生态系统中Cu、Pb的迁移转化、积累特征。结果表明,重金属喷施入水后,鱼塘水体对Cu、Pb均具有明显的自净能力;相应地藻类中的Cu、Pb的变化也呈下降趋势;而底泥中Pb、Cu的含量呈逐渐升高。鲫鱼和鲢鱼相同器官组织对Cu、Pb的吸收积累存在着差异。由底泥、水体、藻类和鱼类组成的鱼塘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可通过沉积、释放、积累、排泄等复杂过程构成其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转化。  相似文献   

3.
正海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是指通过引入鱼、虾和贝养殖品种,鱼类生活在水体中下层,虾和贝生活在水体下层,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鱼类摄食对虾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降低了水体化学耗氧量。对虾和贝类在埋栖运动和呼吸时,可以增强底泥和水体的气体交换,促进底泥有机物质的氧化和无机盐的释放,提高虾池氮、  相似文献   

4.
正颗粒型氧化底改广泛使用于养殖水体,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除底黑、除底臭、辅助消毒等功能。一、颗粒型氧化底改的常见作用1.除底臭池塘底部淤泥多,池塘投饵量大,多年未清淤等情况时易导致池塘老化,池底环境缺氧,氧化还原电位低,水体易产生硫化氢和丁酸等底臭物质。颗粒型氧化底改使用后可加速池底代谢废物的氧化分解,快速去除水体和底泥中的硫化氢、丁酸等臭味物质,高效持久除臭。2.除底黑使池底形成高能量状态,黑色底泥尽  相似文献   

5.
1养殖水处理的最基本过程所有水处理都是在模仿大自然中水体自净的过程。所谓水体的自净是指天然水体在受到污染后 ,在无人为处理的条件下 ,借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得到净化的过程。在自净过程中包括稀释、沉降、扩散等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水中大部分有机物是经生物氧化分解作用得到降解和去除的。在养殖水中 ,污染物质来源于鱼类分泌排泄物、饵料残留 ,包含碳、氮、磷、硫四种主要元素。碳、磷、硫三种元素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各种产物 ,在溶解氧充分的条件下 ,对于鱼类影响不大 ,不是养殖水处理主要针对和检测的目标。所以循环水养…  相似文献   

6.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军  刘斌  谢骏 《水利渔业》2005,25(1):63-65
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干预池塘底泥微生物相和水体藻相,使泥水界面有机质减少,好氧层加厚,增加水体藻类多样性,形成良好而稳定的藻相,提高池塘溶解氧水平,促进有机污染物好氧分解,减少NH3、H2S、NO2^-等有毒物质的释放,强化池塘自净功能,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正在河蟹养殖池中栽种适当适量的水草能够吸收水体和淤泥里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维持水体中的理化因素=子的稳定,有效的净化水质;水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使水质呈现氧化状态,从而降低有害无机物含量;水草能够有效的固定底泥,有效的减少水体中营养盐的含  相似文献   

8.
转水是指池塘的水体产氧能力、水体自净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水体中溶氧的含量极低,有害气体和物质大量积聚,在天气变化时池塘水体突然变黑、变清.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污水养鱼池塘的水质,降低有害污染物质的毒性,保护渔业生态平衡,发展渔业生产,研究池塘和污水沟渠水体自净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问的内在联系,在渔用污水处理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污水,通过沟渠的经流,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子的作用,水体都有明显地净化,去年对该项目的调研,表明水体自净能力是大的。今年在前年工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作了调研,现将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如下,供渔业利用污水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前言水体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因子的作用之下,都有自然净化的能力。但它受着自身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净化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渔业上使用的污水,为了减少渔塘水体的污染,必须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除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发挥水体自净能力外,还要采用人为的措施,与自然净化作用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和加强水体净化的作用,进一步改善渔用污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