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方瑞生  郑元甲 《海洋渔业》1986,8(6):246-249
<正> 东海南部海区位于陆架外缘的西侧,水深约在80~200米之间,地形复杂,黑潮绕流台湾岛后,在岛的北部和东北部海区经常出现气旋和反气旋型涡旋,并伴有上升流和下降流。此外,该海区还受大陆沿岸水的影响,使这里形成复杂的海洋结构,它是春季绿鳍马面鲀(以下简称马面鲀)产卵和发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海区的渔场环境尤  相似文献   

2.
东海外海绿鳍马面鲀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忆芹 《水产学报》1981,5(3):245-252
1.东海外海的绿鳍马面鲀是一种主食浮游甲壳类,兼食软体动物和珊瑚的杂食性鱼类。2.1—6月绿鳍马面鲀摄食强度有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2—3月和5月。4月摄食强度最低,这可能和产卵习性有关。产卵前和产卵后均大量摄食,而在产卵盛期则少食或不食。3.绿鳍马面鲀的摄食强度以南部鱼群为最高,中部鱼群次之,北部鱼群最低。饵料种类组成也不一样,北部鱼群主要是摄食浮游甲壳类,而南部和中部鱼群除摄食浮游甲壳类外还摄食不少珊瑚、角贝和扁卷螺。4.绿鳍马面鲀一昼夜内,主要在下午到上半夜摄食,而在下半夜到上午则较少摄食和暂停摄食,明显地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产生此现象,不仅仅是由于追食饵料生物所引起,主要与其本身生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南海中上层鱼类产卵场主要包括蓝圆(鱼参)、鲐鱼和竹(?)鱼产卵场。其中,蓝圆(鱼参)产卵场的位置包括:(1)粤东外海区:约为东经115°-116°30′,北纬20°30′-22°35′,水深约为70-180米,产卵期3-7月。(2)粤西外海区:约为东经110°30′-112°40′,北纬18°15′-20°05′,水深约为70-180米,产卵期4-6月。(3)珠江口近海区:约为东经112°50′-114°30′,北纬21°-22°,水深为60米以内,产卵期12-3月。(4)北部湾产卵场:东经107°15′-109°40′、北纬20°-21°3O′,为水深40米以内海域,产卵期3-7月。(5)粤东近海区:约为  相似文献   

4.
马定甫 《海洋渔业》1985,7(3):132-132
<正> 每年5~7月是国营底拖机轮捕捞东海产卵带鱼的季节,俗称夏汛带鱼。这时带鱼一般个体都比较大,1龄以下性腺发育还未成熟的幼鱼比例较少,鱼群自南向北进入浙江近海产卵,容易集群,作业渔场自鱼山渔场逐渐北移到海礁渔场。由于渔轮自七十年代中期开发利用了东海绿鳍马面纯资源后,渔  相似文献   

5.
绿鳍马面鲀曾经是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最高年产量达33万t。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其种群资源锐减,现已不能形成渔讯,活鱼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本文对黄海野生绿鳍马面鲀的人工驯养和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绿鳍马面鲀苗种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e(Cope)1992年春汛总产量高达5万吨,目前已成为东海新的主要捕捞对象。东海黄鳍马面鲀的开发利用是东海水产研究所于1981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深海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中发现的新资源。在80年代绿鳍马面鲀资源比较丰富的时期,它仅作为主捕绿鳍马面鲀的兼捕对象,年产量甚低,兼捕多  相似文献   

7.
李雪渡 《海洋渔业》1986,8(2):66-67
从1974年以来对开发东海绿鳍马面鲀资源后,渔获量从4千余吨逐年增长到20-25万吨,是我国冬、春汛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由于东海绿鳍马面鲀越冬、索饵、产卵渔场处在东海暖流水系范围内,暖流水系的强、弱对渔场的位置及渔获量的变动关系密切,本文根据1977—1983年2月暖流水系的强、弱和渔获量之间的关系,明显看出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主要外部形态,如尾柄上色素的分布和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值,我们鉴定在东海区的舵鲣属(Auxis Cuvier 1829)鱼类的仔稚鱼有扁舵鲣(Auxis thazard)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和一种目前还未定到种,暂定为舵鲣(Auxis sp.)三种。根据其性腺成熟度及仔稚鱼出现的时间来推断,在东海的产卵期为3—9月,盛期为7、8月。较南海区的产卵期迟一些。产卵范围在北纬 25°30′-32°00′,东经125°以西海区。舵鲣鱼类仔稚鱼在东海的分布面很广,但多靠近陆岸和岛屿附近,一般分布在东经125°以西海区,水深一般为60—100米。栖息海区水温一般为27—29℃盐度为38,00—34,00‰。仔鱼分布与台湾暖流和长江冲淡水有夫,一般在长江冲淡水水舌边缘或台湾暖流和冲淡水的交汇区。台湾暖流向北移动,仔鱼的分布区也相应北移。7月以前分布在北纬28°以南,月份分布在北纬28°以北。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2011,(9):3-3
日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主实施的东海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研究获得成功。研究人员自2010年下半年始,全面开展了东海绿鳍马面鲀野生鱼的驯养、饲料开发、性腺促熟、孵化及苗种培育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最终在2011年7月底育出平均全长2.5cm的苗种4.71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约为20.9%。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对五岛对马渔场底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1979年冬季,主要捕捞对象是绿鳍马面鲀。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海域马面鲀等底鱼资源的分布洄游和资源状况,198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向东海所下达了“东海北部及毗邻海区绿鳍马面鲀等底鱼资源调查与探捕”课题。在这之前,东海所和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合作,于1983年12月、1984年12月和1985年1月进行了三个航次的第一阶段调查。本文用这三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域内马面鲀等底鱼(包括部分头足类和上层鱼类)的现存资源量和年可捕量进行估算,供合理利用该渔场资源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东、黄渤海带鱼的洄游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5,39(6):824-835
为了研究带鱼的洄游路线,根据我国10余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72、1981和1982年带鱼捕捞统计资料,先绘制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图,据此进一步研究东、黄渤海近海带鱼的洄游路线图。结果显示,带鱼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广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带鱼还有分批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的特性,不同群体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叠性。北方带鱼群体的越冬场主要在32°00'~36°00'N,124°00'~126°00'E黄海暖流水域。3—7月北上进入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和渤海各湾产卵场;8—9月在产卵场外围宽阔水域索饵;9—11月游出渤海,绕过成山头南下,沿禁渔线外侧,沿途分别汇合海州湾、乳山湾及海洋岛的越冬鱼群,到了34°00'N后折向东南,分批于12月到达越冬场。南方带鱼群体越冬场主要位于浙江中南部禁渔线外侧,其次是济州岛西南海域。每年3—4月起,南部越冬的带鱼鱼群大致以每2个月1个纬度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5—7月,产卵洄游的鱼群到达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产卵;7—8月,产卵后的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大沙渔场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5°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南部群体带鱼向南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海域。其中小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大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的进退和消长是影响带鱼越冬洄游路线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定置张网渔业调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祥  张雪生 《水产学报》1985,9(2):185-198
本文报导了1982年和1988年长江口(E121°10′~122°15′;N31°00′~31°42′)定置张网渔业调查情况。调查表明: (1)长江口定置张网包括深水张网、高仓张网、插网、挑网四种渔具。作业范围主要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8米以内的四个区域;①自崇明岛北四滧河口到佘山西北一带;②由白龙港至老港以及九段沙、铜沙一带;③从浏河口外到宝钢码头之间;④长兴、横沙两岛的南、北港水道和吴淞口外。作业期一般从2月至11月。 (2)渔获物种类组成共有61种,分属鱼类、甲壳类、水母类,头足类和哺乳类。其中主要经济种类有:长颌鲚、凤鲚、前颌间银鱼、安氏白虾、中华绒螯蟹和海蜇。 (3)据崇明、宝山、川沙和上海四县,1971年—1982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投网数达 4189顶。年平均渔获量为7.6万担,其中毛鲚约占43.4%。 鉴于长江口渔业资源因遭受酷渔滥捕、水质污染、渔场浅滩局部变迁和航道拓宽等因素的影响而开始衰退,建议结合渔民生计,尽快制定对定置张网采取限制、调整等“繁保”管理措施,使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东海黄海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1996年、1997年浙江温岭渔7515、754两艘单拖渔轮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26°30′~30°00′N122°~126°30′E、20~150m水深海区的头足类的资源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调查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29055.84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353.36t,剑尖枪乌贼为10734.10t,乌贼类为12384.9t,章鱼为5583.45t;1997年为35004.52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176.04t,剑尖枪乌贼为20511.30t,乌贼类为9658.50t,章鱼为3658.69t。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131747.81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602.24t,剑尖枪乌贼为48671.60t,乌贼类为56157.00t,章鱼为25317.02t;1997年为189441.07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6364.61t,剑尖枪乌贼为111005.17t,乌贼类为52270.87t,章鱼为19800.48t。  相似文献   

14.
东海绿鳍马面鲀群体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民权 《水产学报》1994,18(1):45-56
本文根据江苏省海洋渔业公司(1974-1989年)在东海的绿鳍马面渔获量(约18.2万吨),结合东海水温等资料分析绿鳍马面在东海的群体分布,并作初步探讨。经分析表明:(1)东海的绿鳍马面冬季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差异;(2)在冬季东海的该鱼种存在着三个地方群体,即东海群体、黄海群体和日本海群体;(3)在捕捞东海群体的马面纯时从渔获物中反映出它的组成结构变化,70年代捕获的主要是剩余群体,80年代后期捕获的则是补充群体;(4)钓鱼岛水域是该鱼种的东海群体的产卵场,保护该产卵场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Pacific saury is a small (up to 35 cm SL) pelagic fish, feeding actively in the food-rich sub-arctic water (10–12 °C) during summer (June – August) and spawning in the food-poor sub-tropical water (20–22 °C) during winter (December – April). Changes in protein, lipid, and energy content for 30 cm standardized fish from August to February were examined. Accumulated body reserves were abundant in the feeding season, most of them being expended during southward migration, and almost exhausted in the active spawning season. Thus it is indicated that most of the allocated energy to egg production was derived from the energy of food consumed during spawning season.  相似文献   

16.
渔业资源评估专家系统设计及实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陈卫忠 《水产学报》1999,23(4):343-349
利用国内外常用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及东海主要经济种类渔业资源评估专家知识,应用面向对象的知识处理系统(OKPS)作为开发工具,开发了渔业资源评估专家系统。运用该专家系统可以对东海主要经济种类,如带鱼、鲐鱼和马丽等的资源量、可捕量进行评估和预报。  相似文献   

17.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the flathead flouder Hippoglossoides dubius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ound the spawning grounds and the maturational status of spawners in the Sea of Japan off Niigata. In both sexes, larger fish matured earlier than smaller individuals, and participated in breeding from the early part of the spawning season. Males were always the predominant sex found within the spawning ground, likely because males spent longer periods in the spawning grounds than females. This finding further suggests that males matured earlier and maintained sexual activity for longer periods than females within the spawning grounds. Submarine topography and water temperature were concluded to b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spawning grounds. The spawning ground was located within a restricted area where bathymetric lines curve towards a shallow area. Adult fish usually occur in the Japan Sea Proper Water (<1 °C), but spawners gathered just below the surface mixing layer where water temperature was 5–10°C. Hence,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flounder spawn at the upper tolerable water temperature limit (i.e. the shallowest accessible depth) to release their offspring into the surface layer.  相似文献   

18.
辽东湾安氏短吻银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克静  姜志强 《水产学报》1986,10(3):273-280
安氏短吻银鱼Neosalanx andersoni(Randahl)曾为辽东湾早春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对该鱼的形态特征、繁殖、食性、洄游等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分布、精巢数目、资源下降的原因以及繁殖保护的措施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短鳄齿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05年东海区(26°30′~35°00′N、121°00′~127°00′E)渔业资源监测底拖网调查资料,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方法分析了东海区短鳄齿鱼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深、水温、盐度与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区短鳄齿鱼主要分布区域为:28°00′~30°00′N、123°00′~126°30′E;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以秋季(9月)最高,春季(4月)最低;短鳄齿鱼适宜水深、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70~110 m、17~23℃、34.3~35.2。结合东海海流分布特点,初步推断短鳄齿鱼为暖水性海洋小型鱼类,其生物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受台湾暖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汪伟洋  张壮丽 《海洋渔业》1997,19(3):113-117
本文根据闽南、台浅渔场1987~1995年间灯围渔业逐年各月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渔获物组成、生殖群体结构和幼鱼发生量对中上层鱼类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末期以来,福建闽南地区灯围作业船组不断减少,但平均单产逐年上升,从而保持了渔业质量在下降中相对稳定。中上层鱼类种群结构非常稳定,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一直是最重要的渔获对象,占灯围产量约2/3。其生殖群体几乎是一成不变,该两个鱼种叉长优势组均为180~200mm,各占60~80%,1龄鱼补充群体数量雄厚,且其幼鱼发生量连年增长,闽中、闽东沿海小型灯围和夏缯等作业夏汛产量逐年迅速上升,由此认为,90年代以来,闽南、台浅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不足,建议扶持灯围作业,加大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