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201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进一步结合同步测定的水文情况,探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的鱼类资源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共鉴定鱼类125种,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夏季(402.46kg/km~2)春季(343.22kg/km~2)秋季(145.13kg/km~2)冬季(53.99kg/km~2);尾数密度春季(84.34×10~3尾/km~2)夏季(51.54×10~3尾/km~2)秋季(26.53×10~3尾/km~2)冬季(16.81×10~3尾/km~2);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在春季和夏季最大,分别为7.15cm和7.65g;幼体比在夏季最高,为85.86%。从时间上看,春、夏季的鱼类资源密度大于秋、冬季,从空间上看,沿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近海水域,这与该水域各水团随季节变化的消长密切相关。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各季节的优势种,二长棘鲷是夏季最重要的优势种,同时也是春、夏、秋3季的共有优势种。通过贡献率β值可知,该区域鱼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变化关系密切,且调查海域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其为北部湾渔场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对整个北部湾鱼类资源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2):112-125
根据2012—2013年在东山湾海域进行的4个季度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及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度航次调查共鉴定出鱼卵15种,仔稚鱼8种(含5个未定种),鱼卵平均密度为2.63个/m3,仔稚鱼平均密度为0.50ind/m3。共出现游泳动物269种,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为202种;从季节分布来看,夏季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161种),冬季最少(62种);从平面分布来看,夏季5号调查站位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95种),9号调查站位最少(12种)。本次调查,游泳动物重量资源密度平均值冬季最高(1 246.98 kg/km2),春季最低(372.68 kg/km2),尾数资源密度平均值春季最高(36.04×103ind/km2),冬季最低(11.25×103ind/km2);4个季度月优势种均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全年游泳动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3.4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64,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23;全年游泳动物尾数密度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7.0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0,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18。与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鱼卵仔稚鱼密度四季均值较高,游泳动物种类数较多、重量和尾数密度四季均值较大、物种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秦山核电温排水对鱼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5月(春季)、2010年9月(夏季)和2009年12月(冬季)秦山核电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以及秦山核电站温排水扩散数学模拟结果,通过秦山核电温排水海域鱼类季节密度的时空分布、优势种、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探讨并分析了秦山核电海域温排水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季、夏季和冬季的尾数密度分别为5.55×10~3 ind/km~2、22.10×10~3 ind/km~2和10.52×10~3 ind/km~2,重量密度分别为33.80 kg/km~2、59.06 kg/km~2和66.46 kg/km~2。秦山核电海域渔业资源数量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其他海域相反,冬季最高,春夏季较低,主要与冬季温排水海域具有暖池效应,形成部分鱼类滞留在此越冬有关。温排水平面分布对鱼类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温排水区域鱼类密度低于其他水域,冬季相反,鱼群滞留在温排水热羽区域,因而显示出温排水海域有较高的鱼群密度。温排水对不同适温习性鱼类影响不同,暖温种能够适应一定的低温,例如,刀鲚(Coilia ectenes)可以在温排水水域越冬,而对高温有耐受性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夏季在温排水水域成为优势种。鱼类优势种的适温性决定着鱼群的分布特征,冬季最重要的优势种为刀鲚,在尾数上的贡献率高达45.02,由于该种在温排水的热羽区域分布密集,形成温排水水域鱼群密度大于周边水域的现象。由于温排水改变了渔场环境,导致新的越冬场的形成,有可能形成新的渔汛,引起当地渔场属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广东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和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于2016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的拖网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江门海域共发现游泳动物132种,隶属17目60科,其中鱼类94种,甲壳类31种,头足类7种。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差异较小,渔获物中以鱼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全年的平均资源密度为291.61 kg·km~(–2),其中秋季最高(484.67 kg·km~(–2)),夏季最低(76.76 kg·km~(–2))。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表明,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凤鲚(Coilia mystus)和裘氏小沙丁鱼(Sardinella jussieu)等(IRI1 000),其中康氏小公鱼为全年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325~3.029,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00~0.708,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201~3.032。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鱼类为主,个体小型化明显,甲壳类优势种类单一,与周边海域对比,江门海域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5.
2017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对南湖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南湖浮游动物有48个种(属),年平均密度529.6 ind./L,年生物量平均值1.420 mg/L,夏季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冬季最低,其季节变化趋势都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鳙鱼产潜力为87.95 kg/hm~2,合理放养量176尾/hm~2。  相似文献   

6.
星海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鱼产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星海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和水体鱼产力,于2016年4月—2017年1月调查分析星海湖水生生物密度、生物量季节变化,并依此估算水体鱼产力。结果显示:星海湖浮游植物73种,隶属于7门58属,秋季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夏季浮游植物密度最高,蓝藻占绝对优势,冬季密度最低,绿藻占优势;浮游动物31种,其中轮虫18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3种,春季出现的种类最多,冬季最少,夏季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冬季较低;底栖动物共25种,隶属3门4纲16科,昆虫纲种类最多共9种,夏季密度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水生维管束植物33种,分别隶属于23科,夏季密度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研究表明:星海湖每年浮游生物及外源性食物可提供的理论鲢、鳙鱼产力为194.48 kg/hm~2,底栖及甲壳动物可提供的杂食性鱼产力为32.29 kg/hm~2,水生植物提供草食性鱼产力为291.5 g/hm~2;星海湖鲢、鳙、杂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的合理放养量分别为149、131、32.2和0.8 kg/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特征,了解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嘉陵江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和措施,同时为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运用Biosonics DT-X分裂波束科学回声探测仪于2018年7月(夏)、10月(秋)以及2019年1月(冬)、4月(春)对嘉陵江中游蓬安段金溪航电工程干流江段进行了水声学探测,并辅以常规渔获物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科38种,其中蛇鮈、鲫、银飘鱼、黄尾鲴等中小型鱼类在数量上占优;鱼类密度分别为春季(0.8296±0.43)、夏季(0.8705±0.38 )、秋季(0.5082±0.25)、冬季(0.3939±0.13)尾/m3;鱼体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春季(-63.15±5.03)、夏季(-52.85±14.45)、秋季(-46.42±15.85)、冬季(-44.77±15.28 )dB;鱼体平均重量分别为春季0.03、夏季1.08 、秋季11.19 、冬季20.40 g/尾;鱼类资源量分别为春季0.4096、夏季0.2907 、秋季0.3919 、冬季0.5622 kg/m3;坝下鱼类密度显著高于坝上(F=12.67,P<0.05);坝上(F=7.02,P<0.05)和坝下(F=19.99,P<0.05)3个水层之间的鱼类密度差异显著,中层鱼类密度显著高于上层和下层(P<0.05),且总体上夏季各水层的鱼类密度要高于其他季节。后续研究应加强对该江段鱼类资源的动态监测,并重点探讨引起鱼类资源动态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年4月和10月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鱼类区系特点、资源结构、密度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96种,其中鱼类64种、虾类11种、蟹类10种、头足类6种、口足类5种;春季游泳动物种类比秋季少。鱼类以暖水性和暖温性、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有13种,秋季15种;春、秋季渔获的重量组成和数量组成均以鱼类为主,春季分别占64.91%和74.71%,秋季分别占79.98%和70.41%;两季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密度为796.78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72 127 ind./km~2;春季重量密度高于秋季,而尾数密度低于秋季;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春季均显著低于秋季。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6—2020年浙江南部鱼类资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浙江南部各季节鱼类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基于2020年环境数据探究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最佳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7.9%、68.0%、56.6%和45.6%,交叉验证回归线的斜率平均值为0.74~1.02,模型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良好。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浙江南部海域鱼类资源密度的主要因子,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水温在夏季和秋季对鱼类资源密度影响极显著(P<0.01),秋季,水温和资源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0.225, P<0.05);盐度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秋季,鱼类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冬季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盐度为31.5时达到最大值;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叶绿素浓度与鱼类资源密度均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2020年春季、夏季鱼类资源密度相对较高,秋季和冬季鱼类资源密度则相对偏低。空间上,春季,温台渔场的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鱼山渔场;夏季,温台渔场和鱼山渔场鱼类资源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27.8°~28.4°N、121.7°~122.9°E以及28.9°N、122°E海域附近。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6―2017年在胶州湾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获得的资料,分析报道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中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19.1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0.57 [g(去灰干重, 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9.64 [g(AFDW)/(m~2·a)]和0.47/a;空间分布上,次级生产力在湾内北部的养殖区和湾口处较高,形成两处次级生产力高值区,向四周逐渐减小;在季节上,次级生产力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环境因子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程度均不显著(P0.05),在湾内养殖区的次级生产力与底质类型相关性较大,而湾外是溶解氧的含量影响较大;胶州湾海域次级生产力高于我国北方大部分海域,但P/B值较低,表明群落组成中个体较小、生命周期较短和新陈代谢快的物种所占比例少于其他海域。  相似文献   

11.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地形特征对鱼类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根据2011年5月(春)和2010年11月(秋)在苏北浅滩中部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方差贡献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部海域沙脊潮沟处鱼类生物学特征、资源密度、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的分析,讨论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鱼类空间分布差异与潮沟系统的地形地貌有关,春季潮沟外侧海域是小黄鱼、鰐等洄游性鱼类的渔场,潮沟海域是洄游性鰐和方氏锦鰑的渔场位置,沙脊海域是赤鼻棱鰒等非洄游性鱼的渔场。秋季鱼类空间分布仅与潮沟系统沙脊地形相关,沙脊海域主要是大银鱼的索饵场和越冬场。鱼类数量季节变化还与鱼类产卵洄游和生长相关。春季重量密度(16.08 kg/km2)大于秋季(10.74 kg/km2),而秋季尾数密度(16.3×103尾/km2)大于春季(5.36×103尾/km2)。春季鱼类规格较大,与部分成鱼具有到这一海域进行产卵洄游的习性有关,而秋季同种鱼则以幼体居多,且优势种个体小,与秋季部分鱼类幼鱼在此处索饵和育幼有关。总体上,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特有地形,使得这一海域春季是鱼类的产卵场,夏秋季是育幼场,因而在渔业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本研究根据2016-2017年4次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胶州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比较分析了各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的异质性。结果显示,胶州湾Sheldon型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呈现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3~10粒径级,粒径分布相对均匀,且峰值位于5~6粒径级,主要由大泷六线鱼和褐菖鲉等小型鱼类构成。各季节鱼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率和曲度差异显著,其中春季曲率最大且曲线较平缓,夏季曲率最小且曲线相对陡峭。谱线曲度和曲率的季节变化主要与粒径小的细纹狮子鱼、大泷六线鱼、玉筋鱼及长丝虾虎鱼等地方常栖性种类和赤鼻棱鳀、白姑鱼等季节洄游性种类的出现有关。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ABC)曲线表明,春季处于未干扰状态,冬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夏秋季处于严重干扰状态。研究表明,胶州湾鱼类群落总体处于严重干扰状态,鱼类生物量谱呈现单峰型,粒径结构以小型粒径鱼类为主,且地方常栖性和季节洄游性鱼类等补充群体的数量和粒径大小影响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域星康吉鳗资源密度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实验根据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5月、8月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星康吉鳗资源密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星康吉鳗资源密度及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山东近海星康吉鳗资源密度为66.38 kg/h,夏季资源密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为87.31 kg/h,秋季资源密度为79.01 kg/h,冬季资源密度大幅度降低,仅为10.44 kg/h。GAM模型结果显示,水深和海水底层温度对星康吉鳗资源分布影响最大。春季,星康吉鳗资源密度与水深、底温呈正相关关系,其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海州湾中部海域(35°N沿线分布最多);夏季,其空间分布受水深影响,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深20~30 m的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秋季,水深、底温、饵料生物量与星康吉鳗资源密度呈正相关,此时星康吉鳗分布较分散。冬季,星康吉鳗资源密度与水深呈正相关,此时主要分布在受黄海暖流影响的海州湾北部海域以及123.5°E~124°E海域。研究表明,星康吉鳗资源分布与其洄游习性和海域水温等水文特征的季节性变动有关,其分布特征在春季、冬季分别受青岛冷水团与黄海暖流影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山东近海星康吉鳗群体的生活习性,为其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东北部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类8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47.85%,34.45%,13.87%和3.83%。暖水性鱼类153种,暖温性鱼类55种,冷温性鱼类1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73.20%,26.32%和0.48%。游泳生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资源密度指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密度随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年平均资源密度为522.925kg·km^-2,约相当于该海域原始渔业资源密度的1/10;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秋季最高。估算了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潜在渔业资源量为1.092×10^5t·a^-1,最大可捕量为5.460×10^4t·a^-1。比较了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历史变动情况,对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与季节变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年和2006年逐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并对底拖网渔获物中的头足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利用扫海面积法评估胶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量。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并进行了渔获物中头足类组成的比较,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两季的资源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6.7t和21.5t(2006);夏、秋两季的重量比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3.4%和27.8%。近几年,以曼氏无针乌贼为主捕对象的头足类资源量基本保持稳定,年平均资源量约14t,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海南陵水湾口海域不同季节鱼类资源声学探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的不同季节,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对海南陵水湾口海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4次声学调查。通过回波积分方法并结合拖网采样对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结构组成、数量密度、资源量密度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查与评估。结果发现,2014年11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86种,其中55种声学评估种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9.34×105尾/km2和5.08 t/km2。2015年8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114种,其中63种声学评估种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12×105尾/km2和0.93 t/km2。2016年1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105种,55种声学评估种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0.16×105尾/km2和0.32 t/km2。2015年5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56种,其中声学评估种类34种。2014年11月和2015年8月鱼类回波均匀分布于30 m以浅水层,2015年5月主要集中于10~20 m水层,2016年1月则主要分布于20 m以浅水层,20~30 m水层次之且略大于0~10、10~20 m水层的一半。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以小于–58 d B的小规格鱼类目标为主,目标强度有随水深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且大于–50 d B的单体目标均分布于10 m以深水层。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0月24日至26日,使用便携式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对珠海桂山岛海上风电场水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研究了该水域的渔业资源组成、数量密度、资源量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本次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72种,其中34种参与声学评估。扫海面积法估算的鱼类平均数量密度与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09×104尾/km2,227.48 kg/km2;声学方法估算的鱼类数量密度与资源量密度分别为5.97×105尾/km2,15.13 t/km2。风电场水域鱼类聚集性分布明显,在风电场西北与东南外围水域密度较高,中间水域的密度较低。鱼类单体目标强度(TS)分布范围为-68~-41dB,其中-68~-58 dB的单体TS占主要部分(79.12%),对应鱼类的体长范围为3~8 cm;随着水深的增加,单体平均TS先减小后增大。本研究是桂山风电场水域渔业资源的首次声学调查,结果较准确地反映了风电场水域多种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信息,可为科学评价海上风电场建成运营后对渔业资源的长期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