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的发病规律,寻找有效的防治办法,作者按常规生理生化反应与啄统鉴定法进行了病原学研究和中西药结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表现为急性,主要症状是肠道和实质器官出血;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其产生的外毒素和毒性酶类是病鳖致死的主要原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采用水体消毒,中西药结合内服,能较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2.
将中华鳖出血笥肠炎病原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制成灭活菌苗家兔,60天家兔血液中产生抗体,能与抗原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为640~1280。用嗜水气单胞菌苗免疫20~69g的鳖,3周抗攻击保护率为73.33%,5周为86.67%;土法灭活轩免疫g的鳖,3周抗攻击保护率为66.67%,5周为80%。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免疫防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进行了分离,纯化,强毒菌株可使幼鳖,稚鳖,鱼,小白鼠在5 ̄16h内100%死亡,对致病力强的96-7-26和98-6-26菌株进行培养,生化测定,依《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检测了健康中华鳖与患出血性败血症的中华鳖消化道内细菌的数量和菌群组成.结果显示,患病中华鳖比健康鳖消化道内细菌数量增多,在菌群组成上,Aeromonas(气单胞菌属)的比例增加.研究表明,病理状况下的中华鳖消化道菌群与健康鳖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正>六、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又称白底板病或出血性肠炎,这种病无论成鳖和幼鳖均可能发生,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患病后死亡速度较快,严重时可能造成全池覆灭,造成较大的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华鳖白底板病的防与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该病主要危害150克以上规格的个体,发病初期,鳖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鳖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道无残留物,有些病鳖腹腔有积水。该病传染性强,一经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蔓延。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调查,对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发…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龙辉 《内陆水产》2002,27(12):30-31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发生的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所以又有甲鱼癌症之称。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近几年来走访过海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千余家养鳖场,经常碰到此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1白底板病流行情况及危害白底板病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200克左右的幼鳖。肠道出血,肝脏肿大,呈灰白色,有星状出血点,胃肠粘膜组织坏死,腹腔积水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目前该病已在我国大部分鳖养殖区流行。主要流…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初报杨先乐,周剑光,柯福恩,贺路,艾晓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暂名)是近两年来在我国大部分鳖养殖区流行的一种新的传染病。该病不仅来势猛,传染快,而且危害大。由于该病的流行,使不少鳖养殖业者蒙...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常见细菌病的病原鉴定及药物体外拮抗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华鳖疖疮穿孔病、腐皮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细菌性肝水肿病与白点病等5种常见鳖病的16株病原菌进行鉴定与抑菌效果测定,其中温和气单胞菌6株,类志贺邻单胞菌1株,嗜水气单胞菌6株,豚鼠气单胞菌3株。各分离株对中华鳖与实验小鼠均具强毒力。对16株病菌的体外拮抗结果统计表明,不同鳖病致病菌的药物拮抗作用存在明显差异,而病症一致采集地各异的中华鳖病菌其体外药物敏感性亦有所不同,以丁胺卡那、氟嗪酸、环丙沙星、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妥因等抗生素的抑菌效用最为显著,中高敏频次≥10。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脾肾性水肿病病理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培培  林启存  潘连德 《水产学报》2015,39(7):1054-1061
为探究中华鳖水肿病发病机制和发病规律,确定该病临床诊断标准,实验从若干自然发病的疑似中华鳖脾肾性水肿病的病鳖中,选取7只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鳖,解剖并对内脏器官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结果表明:病鳖体表无病伤,不吃食,水肿症状表现不同,两只病鳖生殖器外露,全部病鳖口咽腔充血和炎症明显、黏液较少,时有口鼻出血,肝脏淤血,胃肠壁水肿和充血。病鳖脾组织髓质部红细胞数量大增和淋巴细胞聚集,并出现弥漫性坏死区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此作出脾性水肿的病理诊断。病鳖的肾组织间质和肾小球充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颗粒变性、空泡变性,肾小球坏死,近曲小管细胞坏死,以此作出肾性水肿的病理诊断。口咽腔绒毛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口腔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紧密分布,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增多,黏膜毛细血管破裂,有大量血细胞渗出,部分黏膜上皮脱落,绒毛间渗出大量坏死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以诊断口咽腔组织病理变化与该病关系密切。其他组织病变不严重。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华鳖没有类似高等动物的唾液腺和腮腺,对中华鳖肿脖子病、腮(鳃)腺炎的命名提出异议,应该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