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黑鲷受铜、镉胁迫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铜、镉处理液对黑鲷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内对照组和铜、镉处理组(≤5 mg/L)中黑鲷均未出现死亡;48 h后对照组与铜、镉处理组中黑鲷体内SOD和CAT活性值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低浓度处理组对黑鲷体内SOD和CAT活性起诱导作用,而高浓度处理组则起抑制作用,其中在处理浓度为0.5 mg/L时SOD和CAT活性达到最高值,在试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毒理兴奋"作用。因此,铜、镉处理对黑鲷的生理生化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建议可以以黑鲷SOD和CAT活性变化作为水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物,从而达到评价水生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四环素标记鱼类的效果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置100、150、250 mg/L浓度梯度的盐酸四环素(TCH)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18 h和24 h)对毒理实验常用对象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浸泡标记,通过观察TCH浸泡标记后30 d内斑马鱼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浸泡后第1、3、9、15 d时鱼体内三种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变化,综合分析其标记鱼类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150 mg/L和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中浸泡18 h或24 h,斑马鱼耳石标记率可达100%,且耳石上可见清晰的黄色标记轮纹。浸泡18 h时,中高浓度组(150 mg/L和250 mg/L)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在浸泡后的第3 d显著增加。浸泡24 h时,各浓度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在第1 d显著升高,250 mg/L浓度组的SOD和GSH-Px活性分别在第1 d和第9 d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在第15 d时恢复为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100 mg/L和150 mg/L浓度的TCH浸泡液对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起诱导作用,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浸泡,对其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了短期的抑制作用并可能对机体产生可恢复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7.5±0.5)℃下,将平均体长(12.35±0.94)cm、体质量(10.26±2.37)g的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 baeri♂)幼鱼养殖在50 L水箱中,水中间甲酚浓度为0.00 mg/L(对照组)、0.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和8.00 mg/L,每个浓度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暴露10 d、20 d、30 d和40 d后测定杂交鲟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法研究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的氧化胁迫作用。结果显示,同一时间下,肝脏中SOD和CAT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呈"上升-下降"趋势;同一浓度下,0.50 mg/L和1.00 mg/L组肝脏中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均呈"上升-下降"变化,2.00 mg/L、4.00 mg/L和8.00 mg/L组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0.50 mg/L组中肝CAT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上升变化,1.00 mg/L、2.00 mg/L呈"上升-下降"变化,4.00 mg/L和8.00 mg/L组鱼极显著下降(P0.01)。实验鱼肝脏中MDA含量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一时间下低浓度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中SOD和CAT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SOD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浓度与暴露时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斑马鱼(Brachyclanio rerio)为实验材料,暴露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5个浓度组中96 h,测得半致死浓度(96 h LC50)为8.51 mg/L,从而得出安全浓度0.85 mg/L。在此基础上,等对数浓度差设置4个质量浓度0.38、0.85、1.90、4.25 mg/L进行20 d的慢性染毒,期间每5 d测定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结果表明,随DBP的浓度增大和作用时间增长,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均受到显著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三氯生(TCS)对硬骨鱼类性腺损伤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半静态水体暴露法对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染毒,将斑马鱼暴露在2种不同TCS浓度(0.034 mg/L和0.068 mg/L)溶液中,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42 d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探究TCS对斑马鱼卵巢抗氧化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SOD、CAT和GPx1a基因在0.068 mg/L TCS处理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GPx1和MT-2基因在0.034 mg/L浓度组表达显著上调;Bcl-2基因在0.068 mg/L浓度组表达显著下调,p53基因在0.034 mg/L浓度组表达极显著上调,Bax在TCS处理组中均显著上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浓度TCS显著影响了斑马鱼卵巢抗氧化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了氧化损伤和加速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 mg·L-1、0.015 mg·L-1、0.03 mg·L-1、0.06 mg·L-1)0#柴油水溶性成分(WSF)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肝脏、鳃和肌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显示:(1)肝脏、鳃、肌肉和组织中GST活性与0#柴油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肝脏组织中GST活性较肌肉和鳃组织中的更为灵敏;(2)各组织中SOD活性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整体无明显规律;(3)肝脏组织中CAT活性先诱导后抑制,肌肉中始终被诱导,鳃中始终被抑制。CAT活性变化幅度不如GST明显。实验表明,黑鲷肝脏组织中GST更适合作为0#柴油污染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用作早期海洋石油污染的预警和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毒死蜱(CPF)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毒死蜱(CPF)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并进行了安全评价。设定0 mg/L、0.18 mg/L、0.36 mg/L、0.57 mg/L、0.86 mg/L和1.1 mg/L 6个CPF质量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以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为指标,研究CPF污染对幼鱼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CPF浓度升高对实验鱼产生了较大毒性,24 h、48 h和96 h LC50分别为(0.296±0.019)mg/L、(0.16±0.036)mg/L和(0.052±0.003)mg/L,随着时间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符合双曲线衰减模型(R=0.999 9,P<0.000 1),安全浓度为(0.014±0.003 1)mg/L;低浓度染毒条件下,CAT活性随时间变化较小,在0.57mg/L CPF染毒96 h后CAT活性达到最大值,之后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T活性随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极显著变化(P<0.01);SOD活性变化与CAT相似,在时间和不同浓度CPF的共同作用下,SOD活性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药物对GSH含量的影响不大,在0.36 mg/L以上浓度组,24 h和48 h的含量有所下降,96 h的含量则维持在较高水平,GSH含量随时间呈现极显著变化(P<0.001);由此可见,肝CAT、SOD酶活性和GSH含量作为毒理学指标能较好地评价CPF毒性效应。组织病理观察发现,CPF污染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鳃、肝均造成严重损伤:鳃丝紊乱、上皮细胞增生,鳃小片肥大、充血,鳃弓软骨细胞变性、溶解;肝细胞发生实质空泡化,细胞间隙增大,胆管内皮细胞肥大隆起。  相似文献   

8.
铈对三角帆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Ce(NO3)3,对三角帆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I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各Ce(NO3)3,浓度处理均对肝脏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及MDA含量产生显著影响:1、2.5 mg/L Ce(NO3)3,处理组,随时间延长对三角帆蚌肝脏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影响均表现为先升高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过程;5、10、20 mg/L Ce(NO3)3处理组,随时间延长对肝脏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影响表现为先升高后显著抑制的过程.MDA含量在Ce(NO3)3,浓度为1、2.5 mg/L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其它组的MDA含量则随着Ce(NO3)3,浓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在实际应用稀土元素Ce时,Ce(NO3)3浓度宜控制在2.5 mg/L以下.  相似文献   

9.
铜对中华鲟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铜(Cu2+)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定0.005 mg/L、0.01 mg/L和0.015 mg/L 3个Cu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以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iOD)、过氧化氧酶(CAT)和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活性为指标研究Cu2+污染对中华鲟幼鱼的毒理作用.结果表明,Cu2+浓度升高对中华鲟幼鱼产生了较大的毒性,24 h、48 h、72h和96h LC50分别为0.059 32mg/L、0.0340mg/L、0.028 3 mg/L和0.021 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2 17 mg/L;不同浓度Cu2+暴露时,中华鲟幼鱼肝组织中SOD、CAT、GSH-PX的活性在暴露24 h时被显著抑制(P<0.05),在处理48 h后酶活性逐渐恢复,随后又逐渐下降,其下降幅度与Cu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认为,SOD、CAT和GSH-PX活性变化可以反映中华鲟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做中华鲟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亚硝酸钠对鲫鱼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亚硝酸钠浓度(0.5mg/L、1.0mg/L、2.0mg/L和3.0mg/L)处理不同时间后对鲫鱼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后24h,各浓度处理组的CAT活性增加;当处理时间延长时,2.0mg/L和3.0mg/L处理组CAT活性受到抑制,抑制程度与其剂量高低和暴露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表现出显著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而0.5mg/L和1.0mg/L处理组CAT活性在暴露后48h显著升高,在96h时下降至稍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CAT活性对亚硝酸钠胁迫较为敏感,提示有可能成为水体中亚硝酸盐氮浓度升高的一个合适的生物指示剂。  相似文献   

11.
LAS与Cu2+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泥鳅肝脏SOD、CAT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Cu^2+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泥鳅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一LAS处理96h后,SOD活性变化不显著,CAT在LAS为20.0mg/L时被显著诱导(P〈0.05);单一的Cu^2+处理96h后,泥鳅肝脏SOD、CAT活性受到显著影响(P〈0.05),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LAS、Cu^2+复合处理条件下,LAS为10.0mg/L时,CAT、SOD活性分别在Cu^2+质量浓度为0.05、0.10mg/L时达到最低值,LAS为20.0mg/L时,CAT、SOD活性有所回升,但其活性仍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通过比较,发现泥鳅肝脏CAT活性变化更能反映出污染物对泥鳅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Ability of ascorbic acid (vitamin C) to attenuate oxidative damage was evaluated in liver and brain tissues of Oreochromis niloticus (O. niloticus) experimentally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chlorpyrifos (CPF). O. niloticus was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CPF at 12?μg/L (CPF1) and 24?μg/L (CPF2) for 96?h. The fish of vitamin C (Vit C) and CPF2?+?Vit C groups were fed with Vit C supplemented diet (200?mg Vit C/100?g fe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 level (P?相似文献   

13.
氨氮对栉孔扇贝血淋巴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淋巴中胞内胞外活性氧自由基(ROI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氨氮胁迫下,胞内胞外活性氧含量都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增加,当浓度继续增加到20~40mg/L时,胞内外活性氧含量都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不同氨氮浓度下两种酶活性也不同,当氨氮浓度为1.25~20mg/L时,CAT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当浓度增大到40mg/L时,CAT活性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当氨氮浓度为1.25~5mg/L时,SOD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而当浓度为10~40mg/L时,酶活性显著下降。实验结果说明,适当的氨氮刺激可增加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增强扇贝的两种抗氧化酶活性,但较高浓度氨氮则使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显著下降并明显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铜(Cu2+)对刀鲚(Coilia nasus)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根据预实验结果, 设定0.30.540.961.68 3 mg/L 5CuSO4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 以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指标, 并通过观察肝、鳃组织病理变化来研究Cu2+污染对刀鲚幼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刀鲚幼鱼随Cu2 + 浓度升高毒性效应逐渐增强, 24487296 h LC50分别为1.0871.0621.0420.967 mg/L, 安全质量浓度为0.009 67 mg/L。刀鲚幼鱼暴露24 h之后, Cu2+浓度处理组(0.1, 0.2, 0.3 mg/L) CAT活性、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 暴露48 h, 各组CAT活性下降, CA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下降幅度与Cu2 +质量浓度呈正相关, SOD活性提高显著(P<0.05); 暴露72 h, SOD活性有所下降, 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1.68 mg/L3 mg/LCu2+浓度对刀鲚幼鱼的鳃和肝都造成严重的损伤, 暴露在高浓度组(3 mg/L)中的刀鲚, 其鳃上皮细胞肿大变性, 鳃小片几乎全部脱落; 肝呈黄色, 超微结构发现肝细胞明显增大, 线粒体空泡化, 胞质中出现空泡和大量脂滴, 表明Cu2+可诱发刀鲚出现脂肪肝综合征。SODCAT活性变化以及鳃、肝结构变化都反映刀鲚幼鱼受伤害的程度, 可用作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作为增塑剂,已被中国列入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名单,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hthalic acid esters,PAEs)对海洋贝类抗氧化防疫系统的影响,本文以厚壳贻贝()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DBP(0 mg/L、100 mg/L、200 mg/L、280 mg/L、360 mg/L)胁迫以及清水释放对其鳃和内脏团中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厚壳贻贝鳃和内脏团SOD、CAT活性以及MDA含量呈现不完全相同的变化规律。DBP胁迫阶段,鳃和内脏团中SOD活性基本呈先诱导后抑制再诱导的趋势,CAT活性则先抑制后诱导,MDA含量基本呈不断升高趋势;清水释放阶段,鳃和内脏团中SOD活性基本呈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CAT活性基本处于诱导状态,之后内脏团CAT活性被抑制,MDA含量处于先升高,之后内脏团MDA含量出现降低的趋势,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较为明显。研究表明,在DBP胁迫下,厚壳贻贝鳃和内脏团产生了氧化损伤,可诱导机体产生脂质过氧化现象,且15 d清水释放期间不足以让厚壳贻贝恢复到正常水平。本研究旨在为海洋贝类的健康养殖和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Cu2+对银鲳幼鱼的致毒效应,采用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开展了Cu2+对银鲳幼鱼的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对银鲳幼鱼外周血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肝脏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银鲳幼鱼48和96 h的LC50分别为0.860和0.77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77 mg/L;Cu2+的浓度与银鲳幼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同浓度Cu2+胁迫下,核异常率又普遍高于微核率;不同浓度Cu2+胁迫下银鲳幼鱼肝组织中的SOD、CAT、GPX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被诱导而高浓度受抑制的规律,与Cu2+浓度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认为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SOD、CAT和GPX活性的变化均可以反映银鲳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作银鲳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其中SOD还可以灵敏地指示低浓度的早期Cu2+污染。  相似文献   

17.
15℃下将体质量(85.51±16.18)g的日本蟳暴露于对照及低质量浓度(2.0、4.0mg/L)、中质量浓度(6.0mg/L)和高质量浓度(8.0、10.0mg/L)的亚硝态氮中,于胁迫的第1、3、5、10、15d取血,测定其免疫的相关指标,以研究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对日本蟳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亚硝态氮胁迫下,所测指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第1d,各试验组的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及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均大于对照组,而高质量浓度组的酚氧化酶活力低于对照组。随着亚硝态氮胁迫时间的延长,低质量浓度组血细胞密度和溶菌酶活力上升较快,而高质量浓度组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上升较快。低质量浓度组的血细胞密度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升高幅度较大,高质量浓度组的血蓝蛋白含量及酚氧化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高幅度较大。胁迫第10d,各试验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第15d,低质量浓度组血细胞密度、2.0mg/L组的血蓝蛋白含量、低质量浓度组和中质量浓度组的酚氧化酶活力略大于对照组,其他各指标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各试验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胁迫后活力与亚硝态氮胁迫质量浓度呈负相关,10.0mg/L组的3种酶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降低95.41%、36.84%和77.78%。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常规生物毒性实验方法,进行了亚硝酸氮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浓度亚硝酸氮急性毒性胁迫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酶活性(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并对其致死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96 h的急性毒性实验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存活和免疫系统的活性有明显影响。在亚硝酸氮胁迫下,ACP活性在0.03 mg/L时急剧上升到最高,随胁迫浓度的增高,活性逐渐下降,在3.34 mg/L时低于对照组,在最高浓度胁迫下活性降到最低;ALP活性随亚硝酸氮胁迫浓度的增高也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在亚硝酸氮胁迫下逐渐升高,在0.03 mg/L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但直到6.67 mg/L时才低于对照组;CAT活性也在0.03mg/L时即达到最高,但在0.67 mg/L时即低于对照组,并在最高浓度时降到最低。本实验还得出,亚硝酸氮的LC50(mg/L)为3.71 mg/L,安全浓度(mg/L)为0.013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