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倪汝凤  黄能耿 《水产学报》1997,21(4):398-403
介绍了应用灰色理论,对鬲湖渔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灰色动态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还介绍了应用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技术对鬲湖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的发展变化态进行网络模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灰色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鬲湖渔业经济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其渔业资源繁殖保护及劳力等投资不能低于渔业产值的15%。  相似文献   

2.
<正>鲢鳙鱼是我国传统四大家鱼中的两种,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根据鲢鳙鱼的生理和生态习性一般在养殖生产中都把其作为混养而非主养种类。江苏滆湖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泊,随着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滆湖近二十年来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监测结果表明,滆湖的总氮、总磷含量较上世纪80年代增长了近10倍,富营养化已导致滆湖从草型湖泊转变为现在的藻型湖泊,水生植被大量消失。为探索一种改善滆湖生态环境和控制藻类过度繁殖的生态渔业模式来替代传统网围养  相似文献   

3.
太湖生态系统发育的Ecopath with Ecosim动态模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20世纪60年代作为初始状态,采用Ecosim对1961-2002年间太湖生态系统的发育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时间强制序列的驱动下,模型较准确地预测了各个功能组的捕捞量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太湖生态系统的发育机制.在不断增强的渔业捕捞压力下,大中型鱼类尤其是顶级肉食性鱼类的资源量遭到破坏,从而减少了对小型鱼虾类的捕食压力,使得这些r型物种占据了系统的统治地位,它们对植食性浮游动物的控制作用,由此从上至下(top-down)地改变了太湖生态系统的结构.而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太湖初级生产力显著提高,由于蓝藻不适于动物摄食和利用,使得大量初级生产力未能循环利用,造成水华暴发和底泥有机质富积,进而由下而上(bttom-up)地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建议保护凶猛鱼类和大型鱼类资源,利用营养级串联效应控制小型鱼虾类,来恢复太湖生态系统自然结构、减缓其富营养化程度和逆向发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粒径谱表示的是生物量或者生物数量与粒径大小关系的曲线,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内部的动态联系,是当前水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综述了鱼类粒径谱的理论、研究方法及影响因子等,重点介绍了鱼类粒径谱在鱼类生产量评估,开展生态系统监测,以及预测各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新观测和采样技术的应用以及基于粒径谱评估鱼类生物量的通用理论模式研发等是今后鱼类粒径谱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渔业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灰色关联基本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渔业应用进行了尝试和讨论,旨在为渔业科研和生产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海洋食物网拓扑学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对海洋食物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需求.作者针对食物网动态这一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对其近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食物网拓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述.食物网拓扑学通过建立一系列拓扑学指标,定量描述食物网各个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各个成员对整个食物网的作用.评价渔业对食物网的影响或食物网对外界的响应,开发可持续的捕捞方案,需要建立并运用食物网的动态模型.鱼类生物的重要特点是其捕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体大小(体长、体重)决定.而体长结构的渔业种群动力学模型发展已经成熟.因此,建议将食物网拓扑学的动态建模、体长结构的渔业种群生物量模型、鱼类个体大小相关的捕捞过程研究结合起来,作为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潜在解决方案.对此,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选择食物网资料采集较为容易、渔业统计资料较为全面的海洋食物网,开展试点研究,从而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EBFM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周彬彬 《水产科学》1987,6(4):38-40
鱼类种群仅是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份。被开发种群间的相互影响可分为二类:生物上的相互影响和经济上的相互影响。因此,开发某种类的专一渔业可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特征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处理与此有关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处理单种群问题要困难。本文将介绍处理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8.
鲢、鳙鱼是我国传统四大家鱼中的两种,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我国鲢、鳙鱼的养殖从唐代鲤鱼养殖的衰败开始兴盛,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但根据鲢、鳙鱼的生理和生态习性一般在养殖生产中都把其作为混养而非主养种类.江苏滆湖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泊,随着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滆湖近二十年来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监测结果表明,滆湖的总氮、总磷含量较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近十倍,富营养化已导致滆湖从草型湖泊转变为现在的藻型湖泊,水生植被大量消失.  相似文献   

9.
滆湖北部底泥疏浚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滆湖北部湖区生态系统对底泥生态疏浚的动态响应,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滆湖北部湖区采集沉积物和生物样品,分析底泥疏浚对底泥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滆湖北部疏浚区的总氮、总磷和有机质营养盐含量低于未疏浚区,说明底泥疏浚是削减沉积物内源负荷的有效手段。与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浮游植物的密度、生物量有所减少,且群落中蓝藻所占的比例下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上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滆湖北部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疏浚区底栖动物中的寡毛类的数量和生物量与未疏浚区基本相等,而摇蚊类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则下降了80%以上。底泥疏浚区大型水生植物的种类、覆盖度和生物量与未疏浚区相当。  相似文献   

10.
滆湖鱼类群落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滆湖鱼类群落现状及动态,于2017—2018年在该湖设置16个采样点,使用多网目刺网和地笼对鱼类群落进行了周年季度采样,同时测定各采样点的水温(WT)、水深(WD)、透明度(SD)、pH值、叶绿素a(Chl.a)、总氮(TN)和总磷(TP)等环境因子,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国际先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相结合的先进技术,进行了太湖、濑湖和金鸡湖的渔业资源开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认为控制捕涝强度是调空太湖针银鱼,梅鲚,白虾3个主要经济种群的关键因素,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填补国内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涨渡湖渔业资源及鱼类多样性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渔业生产是以人工投放、天然生长为主,鱼类资源自然增殖为辅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进行。1992~2004年捕捞产量变幅范围为(3.69~50.61)×104kg,其中有9个年份变幅在10×104kg以上;产品收入变幅范围为(2.77~201.77)×104元,其中有6个年份变幅在50×104元以上。目前涨渡湖鱼类共有47种,与历史最高种数比较,下降了38.2%。渔获物组成中,放养鱼类占80%以上,人工放养是目前涨渡湖鱼类补充群体的主要来源;鱼类年龄结构简单,主要经济鱼类低龄化趋势严重;主要品种鲢、鳙的生长速度慢于同类湖泊。江湖隔绝和长期的人工增养殖生产作业方式,是导致涨渡湖鱼类区系逐渐简单化,鱼类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10月,对兴凯湖鱼类及渔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2012年渔产量约为295t,工作渔船209条,期间共统计渔获物1081kg,生物学测定803尾,经鉴定共有鱼类50种。近年来,兴凯湖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鱼类种群结构变化,渔获物个体趋向低龄化、小型化,产量持续下降。本研究整理了历史数据并将其与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渔获物组成特征以及渔产量动态变化特点,找出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提出了未来兴凯湖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e biomass of the offshore pelagic fish of Lake Malawi was estimated at 168 400 t and is currently unexploited by a fishery. This biomass comprises, by weight, 81% Cichlidae, 15% catfish and 4% Cyprinidae. A Beverton and Holt dynamic pool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potential sustainable yields and to forecast likely changes to the size and age structure of the fish populations under various levels of fishing effort. The total sustainable yield from the offshore fish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at 34 000 t yr–1 and, if harvested, would almost double the yield of fish from the lake. Potential yields on an areal basis are low (14.2 kg ha–1 yr–1), but are consistent with expectations from studies of pelagic ecosystem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浅水湖泊石臼湖鱼类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2013年对石臼湖水质和鱼类资源开展的2次调查数据,研究石臼湖水质、鱼类资源现状及演变趋势。采用水质单因子评价方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OECO富营养湖泊判断标准,研究石臼湖、姑溪河、塘沟河、清水河的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通过商业捕捞的渔获物调查,收集石臼湖和姑溪河鱼类资源数据,分析河网区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结构等渔业资源现状。结果表明,石臼湖及毗邻水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水污染,且湖区受水量变化影响低于河流区,总体水质状况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Ⅲ~Ⅳ类,为富营养状态。石臼湖分布鱼类110种,2012-2013年共调查到54种;其中,石臼湖38种,固城湖33种,姑溪河51种。石臼湖、固城湖和姑溪河主要经济鱼类(数量和重量均超过1%的种类)分别有13、11和9种。石臼湖鱼类主要以鲤[Cyprinus(Cyprinus)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鲇(Silurus asotus)等适应静、缓流生境的鱼类为主,并以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等小型鱼类或小规格个体鱼类(1 000 g)为主;湖区天然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由于和长江下游干流相通,姑溪河鱼类种类数高于湖区,但其生物量远低于湖区;渔业资源的分布状况与水质状况无明显相关性,与河湖的连通性有关;受枯水期水量偏少、上游和周边来水污染以及高密度水产养殖的影响,石臼湖水质出现氮、磷和有机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宜采取源头控污、限制养殖、渔民转产以及人工增殖等措施,保护石臼湖水质,恢复天然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呼伦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渔业生产,故于2009年对呼伦湖进行系统的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呼伦湖水质盐碱化程度相对较高,富营养化比较严重。化学需氧量、非离子氨和氟化物等指标分别超出GB/T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7.2倍、9.6倍和4.6倍。生物资源量总体有所下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2.598 mg/L,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971 mg/L。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95年对位于杭州湾北岸海盐县境内的南北湖进行了周年浮生物种群组成调查及生物量季节变化的测定,由此估算出该湖食浮游生物及腐屑的鱼类增产潜力。鉴于南北湖是著名风景湖泊,在渔业上不宜采取投饵施肥方式增加鱼是疾病,但针对良料资源状况选择适宜品种,有节制地增殖放养某些经济鱼虾,不仅能  相似文献   

18.
长荡湖水生植被动态及其渔业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清顺 《水产学报》1989,13(1):24-35
本文根据1983年—1984年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整理而成。文中论述了长荡湖现有水生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分布,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利用。经过分析比较,发现近30年来,长荡湖水生植被经历了旺盛—衰竭—恢复—旺盛的演替过程,揭示了引起植被变化的各种因素。随着水生植被的动态变化,长荡湖的鱼类种群结构,渔获对象及捕捞工具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植被的盛衰同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消长丰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最后指出了长荡湖水植被的演替趋势和潜在危机,强调了合理利用和定向改造水生植被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如何发展我国湖泊渔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We review estimates of the spatial ecosystem support required to run a typical semi-intensive shrimp farm in a coastal mangrove area in Carribean Colombia, and to produce food inputs and process wastes for large-scale industrially managed tilapia cage culture and small-scale, semi-intensive tilapia pond farming in Lake Kariba, Zimbabwe. The tilapia farming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pelagic kapenta, Limnothrissa miodon (Boulenger), fishery and to inshore fisheries in the La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emi-intensive shrimp farm needs a spatial ecosystem support—the ecological footprint—35 to 190 times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pond, mainly mangrove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shrimp farming in Colombia is already utilizing close to the full support capacity of its coastal environment. In intensive tilapia cage farm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feed production is 10 000 times larger than the area of the cages. In contrast, a tilapia pond farm maintained on offals from fisheries, agriculture and households depends very little on external ecosystem areas. As long as there is a direct market for human consumption of all kapenta caught in the Lake, fish cage farming based on fish meal from kapenta would be doubtful from ethical, ecological as well as resource management points of view, even if it was economically fea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