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鱼类群落由115个种组成,暖温性种占54.8%。生物量超过万t的只有鱼1种,千t以上的有黄鲫、斑、小黄鱼、赤鼻、孔鳐、棘头梅童、鲈鱼7种,其它种生物量都不足1000t。群落结构以浮游动物食性的种为主,占总生物量的74.2%。繁殖力以1万~10万粒的力种为主,占67.6%。体长结构主要是体长小于100mm,体重小于20g的小型个体,占75.7%。从1982年~1983年到1992年~993年,渤海鱼类群落发生了较大变化,种类减少,种的均衡性变差,Shanon-wiener指数由3.6092降到2.5296,生物量在1000t以上的高生物量种由13种减少到8种,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由59.9%上升到74.9%,游泳动物食性的比例则由9.5%降到1.6%,怀卵量在1万~10万粒的高繁殖力种由53.2%上升到72.9%,体长100mm,体重20g左右的小个体所占比例则由58.6%上升到75.7%。  相似文献   

2.
渤海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长期以来,它为北方三省一市人民提供了大量水产品,为沿岸数十万渔民的生产和生活,为出口换汇,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渤海渔业资源状况与50~60年代不同.主要特点是:总渔获量基本稳定并有所增长,而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虾、蟹类,生命周期比较短的黄鲫、青鳞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数量明显增加.小黄鱼、带鱼和鳓鱼等主要经济鱼类及其幼鱼的数量不断减少,近于枯竭.另一方面,黄渤海区的捕捞力量有了很大增加、渔业资源状况与庞大的生产能力不相适  相似文献   

3.
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对莱州湾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鲦、矛尾鰕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等种类.2010年斑鲦大量暴发,为唯一优势种;(3)2009-2013年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与鱼类种数、底层鱼类数和渔业资源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底层鱼类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的变动对莱州湾渔业资源量和资源结构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远洋渔业是我国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远洋渔业是一项开拓性事业,它已成为世界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还育些海区渔业资源尚有很大利用潜力,如太平洋中南部、大西洋、印度洋的中上层鱼类,西非、南美沿岸的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等。  相似文献   

5.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0年和2012–2014年每年8月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根据优势种、单位个体重、相对资源量、Jaccard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和群落结构数量生物量曲线等指标,研究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0年和2012–2013年,总鱼类和底层鱼类种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有所恢复;2010年和2012–2014年暖温种种类数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底层鱼类优势种由小个体的虾虎鱼(Gobiini sp.)代替大个体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中上层鱼类优势种则由植食性为主的黄鲫(Setipinna taty)和斑(Konosirus punctatus)转向浮游动物食性的鳀(Engraulis japonicus);(3)2010年和2012–2014年渤海底层鱼类和总鱼类年间站位相对资源量两两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013年与2014年间总鱼类及2014年与2010年底层鱼类年间站位相对资源量方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年份两两间都为方差不齐(P0.05),底层鱼类和总鱼类站位相对资源量年际存在极端异常值;(4)2010年和2012–2014年单位数量鱼体的个体重逐年下降,渤海鱼类这几年严重趋向小型化;(5)5种组内相似、组间相异贡献率高的鱼类种类,其年度相对资源量和分布变化较大;根据生物量与数量优势度曲线及W统计值判断,2010年渤海鱼类群落结构比较稳定,2012年相对稳定,2013年和2014年处于干扰状态,特别是2013年的鱼类群落结构处于比较严重的干扰状态。综上所述,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在2010年和2012–2014年发生了较大改变,处于受干扰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刘勇  程家骅 《水产学报》2017,41(8):1223-1236
为研究和认识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和海洋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实验依据2000年4个季度大面积定点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利用海洋生态学研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采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和空间投射的图示方法,对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季节间的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探讨了生物数量和重量季节变化不统一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了多样性与生物重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各季站点均可分成多样性水平高、中、低3个类群,各类群呈点、线和块状分布,且呈现中心、夹层和外层分别由高、中、低多样性类群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或组合。各季"三明治"结构分布可能与渔业资源的生理周期洄游活动相关,结构中心水域可能对应多数渔业生物洄游活动主要范围。各季均出现高、低多样性类群直接相联、多样性呈现空间上跳跃性变化的水域,这些水域的资源生物量普遍相对较低,但一般都是毗邻生物量相对较高水域,其分布范围与毗邻相对高生物量水域的绝对生物量水平呈负向关系。春、冬季各类群对应生物平均重量和数量等级一致,而夏、秋季则不一致,这可能与各季渔业生物产卵、生长、补充等不同生命周期过程相关。不管重量还是尾数,多样性指数随生物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均多于增加的情形;多样性指数随生物尾数增加的正向关系明显高于与生物重量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南非渔业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保平 《海洋渔业》1998,20(2):90-93
<正> 南非是非洲的主要捕鱼国,又是南半球五个主要渔业国之一,海岸线长达3000km,有热带和温带水域,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是各种深水、中上层和近岸鱼类、甲壳类和藻类的栖息地,其中有许多种可进行生产性捕捞。 南非渔获量除1987年和1988年为95.0万t外,1975~1990年波动在55.6~68.5万t之间,1991年为521067t,1992年为694710t,1993年为563076t,1994年为521062t,1995年为575177t。渔获量中以底鱼和中上层鱼类占优势,占1975~1992年总渔获量的87~95%。  相似文献   

8.
大庆市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松花江、嫩江流经我市435公里,乌裕尔河、双阳河及“三引”水利工程灌注我市湖、库、沟、塘,形成了网状水系。各渔业水域盛产70余种经济鱼类和虾、蚌、菱角等水生生物,渔业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全市水域面积440万亩,占全省水域面积的50%,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4%。其中可从事养殖面积的300.1万商,已利用养殖面积280万亩,占可从事养殖面积的93.3%,占总水域面积的63.6%。2004年,全市渔业生产总量6.7万吨,其中:鱼类6.58万吨,虾蟹类0.12万吨。实现渔业生产总值16.1亿元(按现价),占农业产值的20%,实现总利润15000万元,占农业经济总利润的13%。全市从事养殖渔(农)户4480户,其中养鱼1740户,养蟹52户,其它养殖户2688。共有渔业人口16070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  相似文献   

9.
渤海主要生物种间关系及食物网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根据1992年-1993年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大面定点底拖网试捕的渔获物,对渤海27种鱼类和10种虾蟹类的3801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与10年前渤海鱼类的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小黄鱼和白姑鱼等主要捕食鱼类胃含物中鱼的比例较10年前明显增加,鱼类的食性类型无明显变化。渤海低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由1982-1983年的平均2.4上升为2.5,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分别由原来的平均3.2和3.8降为2.8和3.3。渤海主要鱼类之间饵料重叠系数大于0.6的占15%。鱼为渤海多数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Ecopath模型的北部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60s(1959~1961)和1990s(1997~1999)2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和分析了渔业资源衰退前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根据Odum'S生态系统发展理论,评价了当前北部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该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等20个功能组。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系统中营养级Ⅳ、Ⅴ的生物量高于90年代,尤其是营养级V的生物量是90年代的32倍多;而90年代的Ⅰ和Ⅱ的生物量较高,表明系统中群落结构组成逐步从k选择性占优势转向,选择性为主。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从1960s的7.0%上升到1990s的9.8%。从1960s到1990s间,系统的净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不断增加,而连接指数(CI)、杂食指数(OI)、总生物量/总流量、Finn'S循环指数则显著下降,综合表明目前该生态系统总体特衙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扰动下由“成熟态”向“幼态”发展,生态系统发育的过程中产生了逆行演替。[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60-4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