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洋淀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底栖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将会发生改变。为了解白洋淀的底栖动物组成及水质状况,作者于2006年12月、2007年3月至11月对白洋淀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3种,其中软体动物17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幼虫4种,与1958年的调查结果对比可以发现物种种类数呈降低趋势。其中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绘环棱螺、摇蚊幼虫为全年分布种。应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白洋淀为重、中污染。  相似文献   

2.
底栖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会发生改变。为了解白洋淀的底栖动物组成及水质状况,于2006年12月、2007年3~11月对白洋淀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3种,其中,软体动物17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幼虫4种,与1958年的调查结果对比,发现物种种类数呈降低趋势。其中,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绘环棱螺、羽摇蚊幼虫为全年分布种。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白洋淀水质为中污染。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及水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类型,在淡水湖泊和河流中其优势类群主要包括水生昆虫、水栖寡毛类和软体类等,它们既是鱼类的天然食物资源,又能起到较好的水质监测作用。本文根据2000年在不同水期对洞庭湖底栖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结果,对其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为洞庭湖水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渔业养殖提供科学依据。1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水文状况,共采集3次,具体时间是枯水期(2000年1月),平水期(2000年5月),丰水期(2000年9月),共布设了6个采样断面,其中西洞庭湖2个,为南嘴、茅草街断面;南洞庭…  相似文献   

4.
底栖动物是一种用于水质生物评价和监测的主要生物群体,本文对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监测的方法(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多样性指数法)进行了总结与比较,提出在应用生物监测时应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与理化指标相结合,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以达到对水质的准确评价与监测。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及水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监测雄安新区重要水源地白洋淀的水质情况,2018年8月对白洋淀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16种,其中软体动物6种、节肢动物7种、环节动物3种。通过计算分析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白洋淀优势物种为红裸须摇蚊幼虫,个别样点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部分样点水域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干扰,使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下降。同时对底栖无脊椎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RDA分析)发现,环境因子锌与高锰酸钾对底栖无脊椎动物具有显著性影响,当地居民活动也对水环境有一定影响并作用于水生生物的数量与种类。  相似文献   

6.
底栖动物对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年3月在长江口新建的北导堤N6区段试投放底栖动物10 t的基础上,2004年3月在南、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5 t,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了9.5倍;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分别为26 489.43 g·m-2和3399.11 ind·m-2,比本底值分别增加了40.31倍和7.50倍,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3.08倍。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 328.84 g·m-2和918.67 ind·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初步评估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的总重量已达719 076 t以上,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根据2005年6月的测定结果,推算出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对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累积量为:N为 986×103 kg、P为 67×103 kg、Cu为 16 675 kg、Zn为 39 258 kg、Pb为410 kg、Cd为 171 kg、Hg为 0.118 kg和As为 222 kg。  相似文献   

7.
碧流河水库的底栖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碧流河水库的底栖动物,先后对6个断面14个采样点进行7次采样,经分析有4个类群。其中:软体动物2属;环节动物4属;水生昆虫双翅目幼虫6属,毛翅目幼虫、浮游目幼虫、蜻蜓目幼虫、鞘翅目幼虫、牛虻属幼虫和水蝇属幼虫;甲壳动物只有米虾属。以环节动物的寡毛类为主,水生昆虫居次。底栖动物现存生物量为1.62g/m,其鱼产潜力为0.54kg/亩.  相似文献   

8.
根据池塘中养殖鲤鱼数量,规格对底栖动物数量的影响以及大伙房水库蓄水初期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评述不考虑食底栖动物鱼类的现存量而以底栖动物的数量来估测底栖鱼类的鱼产力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7年7月山东省胶州湾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生物多样性和Multivariate-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 (M-AMBI)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评估了胶州湾底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4种,其中,多毛类25种,甲壳动物23种,软体动物9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群共7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0.0 g/m2和132 ind./m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和纽虫(Nemertinea)是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指数( )为0.69~3.77,平均值为2.35,丰富度指数(d)为0.67~3.12,平均值为1.5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5~1.00,平均值为0.81。多样性AMBI指数(M-AMBI)为0.26~0.60,平均值为0.44。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在15%相似水平上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3个群落,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度较大的站位群落结构较为相似,被划分在同一个群落中,聚类结果与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切相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M-AMBI指数分析显示,胶州湾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苏州地区6大湖泊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苏州地区6个湖泊在1998~1999年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4种,分属于环节动物7种,软体动物8种,甲壳动物3种和水生昆虫6种共4大类。漕湖、独野湖、金鸡湖、昆承湖、澄湖、尚湖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3164、3784、2784、2448、2208、4348、5284个/m^2;它们的年均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06、1.796、1.824、1.626、1.822、1.339。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9年《国家水体污染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白洋淀子专题对白洋淀水质的调查资料,应用模糊数学模型对白洋淀的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调查的6个淀区的水质等级均为Ⅴ,主要污染物质是总氮和COD。总结了造成白洋淀有机物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洪泽湖底栖生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洪泽湖设10个采样点,采得底栖生物共8种:赤豆螺、椎实螺、短沟蜷、水蚯蚓、扭蚌、湖沼股蛤、园扁螺、河蚬,河蚬出现率100%。贝类仍保持着优势,但螺类的密度、生物量有显著增加。全湖底栖生物密度288.3个/m2、生物量431.7 g/m2,提供鱼产潜力为40 326 t。  相似文献   

13.
在洪泽湖设10个采样点,采得底栖生物共8种:赤豆螺、椎实螺、短沟蜷、水蚯蚓、扭蚌、湖沼股蛤、园扁螺、河蚬,河蚬出现率100%.贝类仍保持着优势,但螺类的密度、生物量有显著增加.全湖底栖生物密度288.3个/m2、生物量431.7 g/m2,提供鱼产潜力为40 326 t.  相似文献   

14.
白洋淀是河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由于淀区水域环境污染,对渔业资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白洋淀水域环境污染的成因,探讨了治理对策,旨在为改善和修复白洋淀水域环境,保护淀区水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扁担塘、后湖大型底栖动物代表水丝蚓、铜锈环棱螺对红鲤的平均饵料系数(湿重)分别为6.2、31.3.据此估算的理论渔业增产潜力分别是:扁担塘底栖动物的渔产潜力为4 259.83kg/hm^2,后湖底栖动物的渔产潜力为4825.78kg/hm^2.后湖底栖动物的生产量和渔产潜力均比扁担塘的要高.  相似文献   

16.
新疆吉力湖底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7年春、秋季的调查,本文报道了吉力湖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本次调查共发现新纪录种8种,其中寡毛类4种,软体动物4种。通过本次调查数据与1987年比较,发现各类底栖动物的丰度均大幅度降低,特别是鱼类喜食的饵料水生昆虫幼虫丰度的大幅度下降,对河鲈等重要土著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7.
南太湖底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属),隶属于11科。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9 个/m2 ,平均生物量为248.859g/ 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同时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刘萍  王文君 《河北渔业》2009,(8):3-5,20
通过对明月湖水源、上、中、下游水域进行布点采样,对水样的温度、pH、物理性状、溶解氧、化学需氧量进行测定,并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湖水的污染现状,阐述其对水产养殖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