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世界上甲壳动物的种类多达约2.6万种,其中虾、蟹等甲壳动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甲壳动物通过退去旧的外骨骼,长出新的外骨骼来完成自身的生长。甲壳动物的蜕皮由神经、内分泌系统间的协调作用[1],及外源因子的干扰作用等共同决定蜕皮周期的长短,影响生长发育。甲壳动物的蜕皮受Y器官分泌的蜕皮激素和X器官窦腺复合体分泌的蜕皮抑制激素共同作  相似文献   

2.
对甲壳动物Y器官和蜕皮激素、X器官窦腺复合体和蜕皮抑制激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细胞色素CYP2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皮及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本试验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RT-PCR反应以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了中华绒螯蟹CYP2基因cDNA全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各组织的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CYP2的cDNA全长1772bp,编码491个氨基酸序列,包括一个84bp的5′端非编码区,一个212bp的3′端非编码区、一个1475bp的开放阅读框,经BLAST比对,该核苷酸序列与岸蟹、三疣梭子蟹的相似性分别为66%、6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蜕皮前,CYP2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相对最高;在肝胰脏、肌肉中表达量略低于鳃;在Y器官、眼柄、胸神经节、脑神经节、肠中少量表达;在心和胃中表达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在不同的蜕皮时期中,通过荧光定量试验得出,肝胰脏中CYP2基因表达量在蜕皮前期和蜕皮期最高;眼柄中CYP2基因表达量从蜕皮期到蜕皮后期有上升趋势;鳃中CYP2基因表达量在蜕皮前期最高;Y器官、脑神经节和肠中CYP2基因表达量在蜕皮期最高;肌肉中CYP2基因表达量在蜕皮前期最高;胸神经节和胃中CYP2基因表达量在蜕皮后期最高;Y器官中CYP2基因在蜕皮前期表达量高于蜕皮后期和蜕皮期。以上试验结果表明,CYP2对中华绒螯蟹蜕皮生长中的调控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甲壳动物性早熟是抑制甲壳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影响甲壳动物发育主要激素:蜕皮激素(Ecdysteroid hormone,EH)和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MIH)是决定甲壳性早熟的主要原因,本文对甲壳动物Y器官和蜕皮激素、X器官窦腺复合体和蜕皮抑制激素研究上的应用进展,并着重综述蜕皮抑制激素对蜕皮激素的调控机制,以期为水生甲壳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MIH)产生于端髓X-器官(MTXO),储存在甲壳动物眼柄的窦腺中,抑制Y-器官蜕皮素的分泌,参与调控甲壳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等重要的生理活动。提取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中的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采用重叠延伸拼接法(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SOE)将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iocheir sinensismolt-inhibiting hormone-1(Ers-MIH1)成熟肽基因的编码区连接起来,克隆到pMD18-T载体中,随机挑取3个阳性克隆测序,测序结果与已知的Ers-MIH1基因编码区的序列相一致。从基因组DNA中克隆该基因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取材不便给研究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基因所带来的限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Y-器官在蜕皮周期中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光镜和电镜观察处于蜕皮周期不同阶段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具Y-器官(YO)1对,卵圆形,直径1 5~2 0mm,苍黄色,位于头胸部鳃腔前端,大颚外侧内收肌腹缘,邻近头胸甲内侧上皮。YO细胞排列成索状,细胞索之间为血窦,YO的细胞索由一种细胞构成,细胞核质比高。YO细胞具有类似脊椎动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典型超微结构特征,蜕皮前期YO细胞的光面内质网、管嵴状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丰富;蜕皮后期和蜕皮间期的内质网、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明显减少;青春蜕皮后的YO出现大面积细胞凋亡,YO趋向退化。  相似文献   

7.
蜕皮是甲壳动物重要的生理活动,与其蜕皮激素的合成密切相关,细胞色素P450(CYP)302a1是甲壳动物蜕皮激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克隆了罗氏沼虾CYP302a1基因(Mr-CYP302a1),cDNA全长1859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629 bp,编码543个氨基酸(aa),分子量大小为61.09 ku,等电点为8.42。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CYP302a1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含有5个P450基因家族特征保守区域:heme-binding、helix-K、helixC、helix-I及PERF。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Mr-CYP302a1首先与绿虾CYP302a1聚为一支,然后与凡纳滨对虾及三疣梭子蟹等十足目甲壳动物的CYP302a1聚为一支,与甲壳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表明Mr-CYP302a1在罗氏沼虾的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Y器官中的表达量最高,性腺中次之。同时研究发现,MrCYP302a1基因在罗氏沼虾的蜕皮后期(A期和B期)表达量很低,蜕皮间期(C期)表达量开始上升,在蜕皮前期D1亚期达到峰值。对Mr-CYP302a1进行蛋白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表明Mr-CYP302a1蛋白在罗氏沼虾Y器官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蜕皮过程中的蜕皮前期D1亚期达到峰值。综上所述,该基因在罗氏沼虾的蜕皮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的差异,本研究对2种蜕皮不同分期(间期C期、前期D期和后期AB期)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几丁质酶(Chitinase)及蜕皮激素(MH)]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生长蜕皮各分期PO活力差异不显著,生殖蜕皮各分期PO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各分期差异显著;间期时,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PO活性差异不显著;前期时,生殖蜕皮显著低于生长蜕皮;后期时,生殖蜕皮显著高于生长蜕皮。生长蜕皮各分期SOD活性逐渐升高,且差异显著,生殖蜕皮后期SOD活性显著低于间期和前期,间期和前期差异不显著;间期时,生殖蜕皮显著高于生长蜕皮,前期二者差异不显著;后期时,生殖蜕皮显著低于生长蜕皮。生长蜕皮各分期AKP、ACP活力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各分期差异显著,生殖蜕皮与生长蜕皮变化趋势相同;间期、前期、后期,生长蜕皮都显著高于生殖蜕皮。生长蜕皮时各分期Chitinase活力和MH激素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各分期差异显著,生殖蜕皮时,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各分期差异显著;间期和前期,生长蜕皮显著低于生殖蜕皮,后期生长蜕皮显著低于生殖蜕皮。本文首次对脊尾白虾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因为卵巢发育而存在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为虾蟹类蜕皮机制的研究、养殖业苗种的育成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采用生物化学和原子吸收方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皮过程中鳃组织糖原、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及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显示:鳃组织糖原含量从蜕皮间期C期至蜕皮前D0期基本稳定,从蜕皮前D1期开始逐渐减低,直至蜕皮后A-B期降至最低。蛋白质含量从蜕皮间期C期至蜕皮前D1期保持稳定,在蜕皮前后(蜕皮前晚期D3-4期和蜕皮后A-B期)含量较高。鳃组织Ca2+含量由蜕皮间期至蜕皮前D3-4期含量降低,而于蜕皮后A-B期恢复到蜕皮间期水平。Mg2+含量在蜕皮过程中无显著变化,而Cu2+和Zn2+含量在蜕皮后A-B期显著高于其他时期。鳃组织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蜕皮前D0和D3-4期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鳃组织主要成分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Darch蜕皮周期分期方法,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蜕皮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变化。根据第三颚足末端刚毛和表皮的形态学特征,可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后期(A-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其中D期可进一步分为D0、D1、D3-43个亚期。在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蜕皮后A-B期开始升高,于蜕皮前早期D0阶段达最大(P<0.05),随后又逐渐降低,至蜕皮前晚期D3-4阶段降至最低(P<0.05);胃蛋白酶活力在蜕皮周期中于蜕皮前晚期D3-4阶段显著降低(P<0.05),其他阶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认为,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可分为C、D0、D1、D3-4、A-B 5个时期,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发生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