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水生植物改善南太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对太湖水域非种植区与景观水生植物种植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非种植区和种植区采样点的理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性,且6个水生植物种植区水质理化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TN、TP、叶绿素a、CODMn的降幅分别在13.76%~40.12%、5.81%~37.10%、5.50%~32.64%、3.04% ~20.64%;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月份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变化明显,太湖水域采样点处蓝藻爆发时间比水生植物种植水域早,且爆发规模大;表明种植水生植物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岸边和水域内均有大量水生植物分布的1~3号采样点的净水效果略优于岸边有大量水生植物但分布较少的4~6号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贵州高原麦西河库湾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内生态浮床适合种植何种水生植物,以及植物对水质改善的效果,选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 D.C.)、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rna generalis Bailey)6种贵州高原常见的水生植物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6种水生植物对总氮去除率为40.0%~90.9%,总磷去除率为53.1%~87.1%,氨氮、CODCr等其余指标变化也很明显,去除效果均较好;(2)从植物的生长情况来看,菖蒲和空心菜的净增生物量最大,水蓼最小;(3)植物的地上部分氮磷含量较高,可以定时收割地上部分以转移水中的营养盐。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菖蒲和空心菜是比较适合高原水库和湖泊生态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3.
模拟生态浮床种植6种水生植物改善水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贵州高原麦西河库湾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内生态浮床适合种植的水生植物,以及水生植物对水质改善的效果,选择水蓼、水芹菜、空心菜、慈菇、菖蒲和美人蕉6种贵州高原常见的水生植物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6种水生植物对水体总氮去除率为40.0% ~90.9%,总磷去除率为53.1% ~87.1%,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变化也很明显,去除效果均较好;植物的生长情况来看,菖蒲和空心菜的净增生物量最大,水蓼最小;植物的地上部分氮磷含量较高,可以定时收割以转移水中的营养盐.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菖蒲和空心菜是比较适合在贵州高原水库和湖泊生态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4.
太湖渔产量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渔业总产量与湖水化学耗氧R(COD)、太湖产量最高的刀鲚(Coilia ectenes)和虾类产量与湖水TN/TP、富营养化指数(TSI)与渔业总产量和刀鲚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并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太湖富营养化加深与渔业总产量的增加,渔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是相一致的,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增加对鱼类小型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洪 《淡水渔业》1988,(6):31-32,39
<正> 位于徐州市区的故黄河段有养鱼水面850亩,1980年前,年产鲜鱼近15万公斤,经济收入10万元。自1979年以来,因河两岸工厂和居民点的增多,日排入污水量超过了本河段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致使鱼类无法生存。1981年该河段尾鱼无收,经济损失10余万元。为了改善本河段水质,恢复渔业的生产能力,1983年对该水体进行了水生植物净化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南太湖底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属),隶属于11科。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9 个/m2 ,平均生物量为248.859g/ 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同时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水生植物种类及浮床覆盖率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将轮叶黑藻、空心菜、鸢尾、生菜、香菇草、香蒲和水芹等7种水生植物100 g固定于长108 cm、宽60 cm、高65 cm塑料桶中的20 cm×30 cm浮床上,轮叶黑藻直接浸泡在水中。试验用水来自水产养殖池塘,盐度4.5。每个水箱均曝气、盖上透光塑料板。另在9个面积约6670 m2的养殖池塘中设置2.0 m×4.0 m的PVC管结构生态浮床,按照2.5%、5.0%和10.0%覆盖率布设空心菜,不同时间分析各水生植物对主要水质指标去除率。试验结果显示:空心菜对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净化效果最佳,轮叶黑藻对氨氮和硝态氮净化效果最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空心菜对水体的综合净化效果最强,之后依次是鸢尾、香蒲、香菇草、轮叶黑藻、水芹和生菜。30 d后,不同浮床覆盖率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10.0%覆盖率组含量最低。因此,种植空心菜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改善水质。空心菜浮床覆盖率越高,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去除率越高,推荐的浮...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 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制剂与水生植物对养殖水质的协同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源水经曝气沉淀净化初步处理后进入净化池,通过机械增氧,同时增加微生态制剂与水生植物种植综合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淡水养殖水质标准:pH7.2~8.5,溶解氧5.0mg/L,磷酸盐0.06mg/L,非离子氨0.018mg/L,亚硝酸盐氮0.008mg/L,CODMn7.5mg/L,总大肠菌群4960个/L。养殖结果:试验池翘嘴红鲌、花白鲢、丁鱼岁平均单产749kg,饲料系数1.32;对照池单产617kg,饲料系数1.55。  相似文献   

11.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富营养化指数评价南太湖底泥疏浚工程对减轻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有所增加,其密度、生物量及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疏浚后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Shannon-Weaver指数升高,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M)降低,表明南太湖富营养化现状有所改善,从而揭示底泥疏浚工程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质状况,从而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根据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基本原理,引入其分类算法构建太湖流域的水质评价模型,以太湖流域5个重点断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训练样本进行学习训练,对测试样本的水质等级进行评价,并将其结果与BP神经网络、判别分析法相比较。结果表明,LS-SVM在太湖流域水质评价方面有着更出色的效果,可为太湖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15年6月15日至7月27日,在太湖北部湖湾原位围隔中,通过盆栽试验方法,利用不锈钢架,采用湖泥培养的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进行为期45 d的原位试验。试验共设置3个水深梯度,分别为1.0 m、1.5 m和2.0 m,依次记为D_1、D_2、D_3;将试验架顶部固定在围隔的浮体上,通过上下浮动保持试验水深,观测苦草在不同水深梯度下生长指标的变化,分析水深对苦草生长的影响,探究苦草在太湖北部湖湾生长的适宜水深。结果表明,不同水深围隔间的总氮、总磷浓度和蓝藻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水深是影响苦草生长的关键因子,不同水深梯度下苦草的成活率、分蘖数和平均叶长等指标均存在一定差异。苦草的成活率随水深增加明显降低,1.0 m水深苦草的成活率与其他2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第7天,3个水深处理组苦草的成活率分别为91%、30%和27%;第28天,3组成活率依次降至64%、9%和5%。试验前期,苦草的平均叶片长度随水深增加而减小,试验后期D_1组苦草叶片出现断裂现象,试验第14~28天,D_1组苦草平均叶长由10.3 cm缩短到4.46 cm,缩减了57%。1.0 m水深苦草有分蘖出现,1.5 m和2.0 m均未出现分蘖现象。1.0 m以内湖滨带较适合太湖北部湖湾苦草的恢复重建,但需借助消浪桩和软围隔等措施降低风浪和蓝藻水华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平湖水质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客观评价山东省东平湖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04~2005年对东平湖水域的主要离子、pH、透明度、叶绿素、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氮、磷等理化因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东平湖水域水型在不同区域分属CCⅢa、C lCⅢa、SCⅢa三种类型,且同一区域水型常发生转化;阳离子中Ca2+含量最高,阴离子中C l-和SO42-取代了CO32-和HCO3-占主导地位。运用Carlson指数近似评价法对东平湖水质进行了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湖是富营养型或超富营养型湖泊。  相似文献   

15.
外源输入与蓝藻水华是太湖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来源,为探究引江济太对太湖有机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选取2013-2014年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分析对比各季节望虞河引水期太湖贡湖湾西岸、湾心以及东岸水域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总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引水期望虞河河水有机污染指标的浓度低于太湖水体,引水期从望虞河入湖口至贡湖湾口水域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总有机碳含量均呈现递增趋势,引水能显著降低贡湖湾水体有机污染的含量。受东南季风与引水作用影响,夏季贡湖湾西岸叶绿素a含量与高锰酸盐指数显著高于其它水域;秋季引水对湖湾有机污染物相对削减率最高,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与总有机碳含量相对削减率分别高达51.4%、83.4%和57.9%,冬季次之,夏季对叶绿素a的削减效果更为显著。望虞河引水对太湖有机污染的改善效应呈现显著的空间与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作为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物种,易受温度和食物质量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研究不同环境条件胁迫下的河蚬摄食及排泄变化,可为维护太湖生态稳定提供技术支持。室内模拟实验温度设置20~32℃的7个温度梯度处理组,河蚬食物分为藻华湖水、50%藻华湖水+50%绿藻、绿藻、50%绿藻+50%蓝藻、蓝藻共5种,通过温度与食物组合,测定不同条件下河蚬摄食率与排泄率,探究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生存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摄食率在20~24℃逐渐增至峰值后呈下降趋势;食物质量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绿藻50%藻华湖水+50%绿藻藻华湖水50%绿藻+50%蓝藻蓝藻;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且食物质量对其摄食的影响力会在高温胁迫下减弱。河蚬的排泄率会在食物质量较低的环境下增大,温度和食物质量对河蚬排泄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夏季高温期,河蚬的高能耗以及太湖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的低质量食物,导致河蚬可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锐减,可能是其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水生植物种植是实现水鸟栖息地恢复的重要手段。目前面向湖泊的水生植物种植设计主要是针对水质治理,对水鸟栖息地的保护研究较少,且很少考虑植物种植对水位过程的适应性。本文将湖泊水位过程及植物生长特性相结合,提出一种满足鸟类栖息地恢复的水生植物种植设计新方案。以洪泽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当地鸟类栖息地的实际需求,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7种水生植物确定为种植对象。依据洪泽湖湖底高程,结合不同植物的生长水位要求以及植物发挥鸟类觅食及遮蔽两大功能的需求,探究了历史极端水位过程、历史平均水位过程及优化水位过程下的可种植水生植物种类及其可种植区域,并给出种植方案。结果表明:历史极端水位过程下,仅能种植芦苇1种水生植物,对鸟类栖息地恢复作用有限;历史平均水位过程下,可种植植物增加到4种,有利于扩展鸟类栖息地面积;优化水位过程下,能种植全部7种水生植物,并有效恢复鸟类栖息地面积。本研究面向洪泽湖湿地保护区鸟类栖息地保护,依据鸟类及植物对水位过程的需求提出植物种植方案,提高了方案的针对性,准确性,可为洪泽湖湿地植被恢复及鸟类栖息地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