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贵州草海的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和富营养化现状,于2018年1、4、7和10月对贵州草海的水体理化指标进行了监测,用层次聚类分析法(HCA)和ArcGIS探讨了水质的空间变化,用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了水质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分别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和ArcGIS分析了水体营养状态及其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除CODCr和NO-3-N以外,水温、pH、溶氧、电导率、叶绿素a、CODMn、BOD5、NH+4-N、透明度、总氮和总磷均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氮、磷和有机物在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HCA和ArcGIS分析表明湖泊上游水质较差,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好转。PCA分析表明,影响草海水质的主要因子为有机物、磷和氮,PCA综合得分表明水质从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各季节TLI的均值为50.15~52.90,显示草海为轻度富营养化,TLI值的季节变化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TLI值的空间分布为从上游到...  相似文献   

2.
贵州草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其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于2017年11月(秋季)对贵州草海16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优势种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同时利用分层聚类分析、冗余分析(RDA)和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探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采样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6属、139种;其中蓝藻门12属、22种,绿藻门28属、69种,硅藻门16属、29种,隐藻门2属、3种,裸藻门4属、11种,甲藻门3属、4种,金藻门1属、1种;其中绿藻为优势门类,占浮游植物总数的49.64%;硅藻次之,占20.86%;蓝藻居第三位,占15.83%,金藻最少,仅占0.72%。调查期间,样点6、7、11、12的叶绿素a含量较高,均高于5.0μg/L,细胞密度也较大,均超过了107个/L。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样点7、11、12聚为一类,其优势门类均为蓝藻,且位于靠近威宁县城的沿岸带。各采样点与环境变量之间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6、7、11、12号采样点主要受营养盐、总溶解固体和盐度的影响,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得出蓝藻受营养盐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威宁县城沿岸带的藻类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位点,其优势门类为蓝藻,营养盐是导致威宁县城沿岸带藻类细胞密度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12年9月和2013年9月对汉丰湖湿地5个断面的生境和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对汉丰湖湿地植物群落及土壤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管束植物共计59种,隶属于26科、20属,其中菊科、禾本科和蓼科种类较多;群落结构以草本植物为主,其中一年生草本植物占54.2%,多年生草本植物占37.3%;植物群落鲜重、高度和盖度平均值(范围)依次为2 031.5(488.3~6 586.1)g/m2、59.2(19.6~102.2)cm、109%(23%~201%);土壤容重、pH、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平均值(范围)分别1.32(1.00~1.60)g/cm3、8.15(6.83~8.59)、10.03(1.40~22.5)g/kg、29.37(6.00~94.38)mg/kg、12.18(1.33~59.37)mg/kg和46.13(2.50~219.00)mg/kg;重要值较大的有狗牙根(22.84±5.78)、牛鞭草(16.38±13.27)、马唐(11.10±12.27)、无芒稗(10.83±3.64)和狗尾草(9.56±5.38);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土壤pH值和有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4.
赵峰  黄孝锋  宋超  张涛  杨刚  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9):1003-1009
栖息地生态修复是养护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产出的重要手段。针对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生境退化甚至丧失的现状,本研究在长江口水域构建人工漂浮湿地生境的基础上,通过连续调查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栖息密度、规格组成及其生长特征,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人工漂浮湿地生境的选择利用状况,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幼蟹栖息地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人工漂浮湿地构建可以形成芦苇群落和多种生物栖息共生的立体人工漂浮湿地生境。6-10月,中华绒螯蟹幼蟹均可选择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作为栖息地,最高栖息密度可达466.6 ind/m2,随着时间延长,栖息密度显著降低(<0.05)。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上,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幼蟹组成存在着月份间变化,6月和7月以体重小于0.2 g的小个体为主,分别占总数量的98.1%和66.0%;8月以0.2~1.0 g个体为主,占总数量的84.7%;9月以1.4~1.8 g个体为主,占总数量的74.0%。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头胸甲长(CL)与体重(=0.9669),幂指数(=2.3673)小于3,显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头胸甲长生长优于体重生长。人工漂浮湿地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替代生境,可满足其早期发育阶段对隐匿和摄食等生境条件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伍烨菱  王思凯  赵峰  李春波  庄平 《水产学报》2024,48(1):019608-01960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植物的功能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拦截大颗粒污染物,吸收降解营养物质;能够稳固湿地床表面基质,降低冰雪在湿地表面的凝结速率;可以改善处理系统景观,为野生生物及微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具有生态美学和经济价值。选择植物应考虑植物的适应性、净化能力、抗逆性、经济和观赏价值以及物种间的合理搭配。本文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一些基本原则,提出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实际运用时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及环境因子对重金属的影响,并利用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研究区水体中Fe、Mn、Cu、Cr、Cd、Pb、Ni和Hg等重金属含量较低,分别为91.14±10.88, 78.88±10.65, 8.07±0.59, 4.96±0.44, 0.77±0.07, 0.72±0.05, 0.16±0.03, 0.03±0.01 μg?L-1,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均小于1,总体上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仅在霞山特呈岛、雷州东西海岸的个别样点出现污染现象,Cu和Ni污染问题相对突出。结合湛江自身特点及污染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划来源分为3类:Fe和Cr为自然来源;Hg、Pb和Cu与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密切有关;Mn、Ni和Cd主要来自工业综合污染。重金属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TOC和pH是影响水体重金属分布的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8.
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及环境因子的影响,旨在为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湛江市范围内10处红树林湿地、共38个采样点,其中廉江(样点1~6)、遂溪(样点7~10)、雷州西海岸(样点11~12)、徐闻五里(样点13~16)、徐闻和安(样点17~21)、雷州东海岸(样点22~25)、麻章(样点26~29)、坡头(样点30~32)、霞山特呈岛(样点33~35)、东海岛(样点36~38),采集各样点水面下0.5 m处的3个混合水样用于理化指标测定,利用水质质量指数法对Cr、Cu、Pb、Cd、Ni、Hg 6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最小显著差异检验(LSD)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研究区域水体重金属及理化性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判断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来源,并基于其特征值(1)判断主成分,并判断每个主成分中载荷量大的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中Fe、Mn、Cu、Cr、Cd、Pb、Ni和Hg等重金属含量较低,各区县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除了霞山特呈岛、雷州东西海岸的个别样点外,总体上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Cu和Ni污染问题相对突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Fe和Cr为自然来源,Hg、Pb和Cu与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密切有关,Mn、Ni和Cd主要来自工业综合污染。重金属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TOC和pH是影响水体重金属分布的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9.
评价湖泊水质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湖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乌伦古湖2017年7-8月采样点(S1~S8)的8个水质指标(矿化度、pH值、透明度、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监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价乌伦古湖水质现状,采用空间插值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聚类分析法(CA)识别水质污染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伦古湖水体呈弱碱性,水质污染以氮、磷有机污染为主;8个采样点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序结果为:骆驼脖子>小海子>码头>中海子>农十师渔政点>湖中心>吉力湖中心>吉力湖入水口,呈现出小湖区水质优于大湖区、湖中心区水质优于湖岸区、距离进水口越远水质越差的显著空间差异特征。骆驼脖子采样点(S1)水质污染最严重,吉力湖采样点(S7、S8)水质相对最好;基于湖区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将乌伦古湖湖区分为3类,Ⅰ类湖区水质最差,Ⅱ类湖区水体呈咸化趋势,Ⅲ类湖区水质相对最好;水体矿化度、营养盐与有机污染物是乌伦古湖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自2000年来乌伦古河常态化断流以及湖区渔业养殖、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盐分与营养成分及有机污染物由河道不断向湖泊的迁移富集。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年天目湖沙河水库逐月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监测,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对沙河水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河水库透明度(SD)、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 a)、总磷(TP)、总氮(TN)等主要水质因子既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也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演替。从丰度上看,蓝藻门的席藻全年都是优势种,但冬、春季节硅藻门和隐藻门藻类丰度显著增高。从生物量上看,春季的优势种为硅藻门的针杆藻,是沙河水库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沙河水库的氮和磷具有明显不同的时间变化规律。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pH、溶解性总氮、SD与藻类生物量的季节演替关系密切,蓝藻、硅藻生物量与水温、溶解性总磷呈正相关,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天目湖沙河水库水质时空差异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时空分布关系密切,降低氮、磷浓度对沙河水库富营养化控制及水质的保护都非常重要,但在不同季节氮、磷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农业活动,如茶园的大面积开发及旅游业活动是影响天目湖水质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何福林  陈才 《水产科学》2006,25(3):140-142
选择环境安静,水质清新,水面开阔的库湾设置网箱(2 a=10 mm)养殖牛蛙,放养体重50~100 g的牛蛙160~200只/m2,100 g以上的牛蛙80~100只/m2,探索解决牛蛙常规养殖存在的污染环境和疾病严重等问题。结果表明:牛蛙的成活率为94.3%,日均增重1.33~2.97 g,网箱新增产值178元/m2,显著高于牛蛙常规养殖和鱼塘网箱养殖效益,为牛蛙养殖和综合提高水体养殖效益提供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患病牛蛙(Rana catesbeiana)肝脏、四肢、腹水等组织划线分离,共获得3株菌,通过对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及生理生化鉴定,确认其理化性质一致,均为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采取腹部注射和浸泡两种不同方式人工感染试验均证实该菌存在致病性,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菌株W2011-01对左氟沙星、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等18种药物敏感,对呋喃妥因、环丙沙星、沙拉沙星、乙酰螺旋霉素、青霉素、杆菌肽、痢特灵、利福平、氨苄西林、强力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13.
A comparison was made of growth performance in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tadpoles and biogenic capacity in culture tanks with gravel, sand and hard bottoms. Stage 25 (Gosner) tadpoles from a single cohort were stocked in 1‐m2 fibreglass tanks at 50 m?2. Two treatments and a control were employed, with three replicates each: T1=tadpoles reared in tanks with 0.02 m deep layer of sterilized silica gravel (2360 μm particle size); T2=tadpoles reared in tanks with 0.02 m deep layer of sterilized beach sand (250 μm particle size); and C=a control treatment with tadpoles reared in tanks with no soft substrate (conventional method). Tadpoles were fed on a 40% protein, powdered specific bullfrog feed at 13% body weight day?1. Results for survival, timing to metamorphosis,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weight gain exhibit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P>0.05). However, tadpoles in T1 had an apparent overall better performance based on numerical indicators. Biotic colonization was also statistically similar (P>0.05) between treatments, showing an overall poor biogenic capacity for the tested substrates. Only three taxa, at low abundances, were recorded for phytoplankton and phytobenthos: cyanophiceae, chlorophyceae, and bacillariophyceae. Zooplankton was represented by two microinvertebrate groups, rotifera and protozoa. The statistical similarities between treatments may reflect that bullfrog tadpoles do not exploit naturally occurring aquatic biota when sufficient suspended artificial feed particles are present.  相似文献   

14.
Yuki  HAMADA  Yuji  NAGASHIMA  Kazuo  SHIOMI 《Fisheries Science》2004,70(6):1137-1143
ABSTRACT:   Parvalbumin, a calcium-binding sarcoplasmic protein of approximately 12 kDa, represents the cross-reactive, major allergen in fish.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fact that parvalbumin is contained at high levels not only in fish muscle but also in frog muscle,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clarify whether fish-allergic patients react to two parvalbumins (α- and β-parvalbumins) purified from the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 which is sometimes consumed as a delicacy in Japan. I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 sera from 12 of the 14 patients tested reacted equally to both parvalbumins purified from the Pacific mackerel Scomber japonicus and the bigeye tuna Thunnus obesus . Of the 12 sera positive to fish parvalbumins, eight sera also reacted to α- and β-parvalbumins of the bullfrog with different spectra: one serum reacted strongly to α-parvalbumin, six sera reacted strongly to β-parvalbumin and one serum reacted equally to both α- and β-parvalbumins. In addition, inhibition ELISA experiments revealed cross-reactivity between fish and bullfrog parvalbumin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t is proposed that fish-allergic patients should avoid the consumption of frog meat unless they are accurately diagnosed as lacking immunoglobulin E against frog.  相似文献   

15.
试验将144只(初始质量75.01 g±4.23 g)牛蛙(Rana catesbeiana)随机分在12个玻璃水族缸中,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牛蛙。分别向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0、200和300 mg胆汁酸,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100 mg/kg的胆汁酸显著降低肝脏粗脂肪含量,升高水分含量。2)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添加量为200 mg/kg时最高;添加胆汁酸显著提高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添加200 mg/kg的胆汁酸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当添加量为300 mg/kg,MDA显著升高。3)肝脏谷草转氨酶随着胆汁酸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添加量200 mg/kg时最高,各添加水平对谷丙转氨酶活力无显著影响;添加100和200 mg/kg胆汁酸显著降低肝酯酶(HL)和脂蛋白酯酶(LPL)活力。4)饲料中添加300 mg/kg的胆汁酸组牛蛙肝脏颜色呈紫黑色,有白斑,肝脏质地硬。综上,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能通过调节牛蛙肝脏脂类代谢水平和抗氧化能力以维持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建议胆汁酸添加量以不超过20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引起广西南宁市某养殖基地牛蛙(Rana catesbeiana)爆发疾病的病原及组织病理特性,为养殖牛蛙感染弗氏柠檬酸杆菌的诊断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从患病牛蛙肝脏,脾脏、肾脏、肠道中分离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学分析进行鉴定。为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机理,我们对该菌株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从患病牛蛙的肠道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NFCF-02),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该菌株携带cfa、ompX、viaB等6种毒力基因,对牛蛙的半数致死浓度为3.09×106 CFU/mL,且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牛蛙的症状基本相同,如肝脏变黄、花肝、肝脏坏死;肾脏充血发红、胃表面有血丝以及肠道呈红色和血脓充塞肠道的症状。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其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索排列紊乱;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严重区域肾小管崩解、坏死;脾脏中央静脉扩张淤血,含铁血黄素、色素细胞增多;肠黏膜脱落,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坏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NFCF-02对新霉素、多粘菌素B、头孢拉定、多西环素4种抗菌药物敏感,对林可霉素和卡那霉素等14种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携带gyrA、Sul1等7种耐药基因,表明该菌株已产生多重耐药性。【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对牛蛙具有高致病力,可引起肝脏和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的病理损伤最终引发机体的损伤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50%和100%的鱼粉形成3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FM、B1和B2组,饲喂初始体重为(40±0.3)g的牛蛙,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测定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营养物质消化率、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结果显示:各组间牛蛙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豆粕替代鱼粉显著降低牛蛙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其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肠道消化酶分析结果显示,豆粕100%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牛蛙空肠和回肠蛋白酶活性,B1和B2组牛蛙回肠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FM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对牛蛙肠道组织形态观察发现,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和柱状上皮高度显著降低。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促炎因子IL-1β、IL-17、IL-8和TNF-α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果表明,牛蛙饲料中大量使用豆粕会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产生负面的影响,并诱导肠道炎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比分析贵州草海重污染湖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区与对照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探讨外源负荷得到有效控制后草海重污染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为草海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2018年在草海修复区内和对照区各布设3个采样点, 10月至次年10月每个月分别对修复区和对照区水质开展连续跟踪监测。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对比分析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内源磷释放通量,综合评估了草海重污染区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工程实施一年后,修复区水体氨氮(NH3-N)、总磷(TP)和溶解活性磷(SRP)浓度分别降低为对照区的65%、42%和67%。修复区沉水植物生长茂盛,水体DO含量稳定在8 mg/L以上,透明度显著提高,水质明显改善,CODMn 、NH3-N、TP浓度分别降低至5.7、0.39 、0.05 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生态修复工程对内源磷释放量削减30% 以上,修复区内源磷贡献率38%,远低于对照区(74%)。当草海流域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成为重污染区内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颗粒物和沉积物作为湖泊污染物的重要载体,其同位素可以有效示踪污染物来源。本研究选取贵州草海作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3月采集湖泊及入湖河流的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δ13C)、有机氮同位素(δ15N)、C/N及总有机碳(POC、TOC)和总氮(PON、TON)的测定,结合MixSIAR同位素模型分析了湖泊有机碳氮来源及贡献率。结果表明:草海悬浮颗粒物的δ13C变化范围为-27.56‰~-23.64‰,其中湖区>入湖河流,δ15N的变化范围为3.12‰~10.93‰,其中湖区<入湖河流,颗粒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21.1%)和水生植物(20.7%),氮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25.6%)和水生植物(25.3%);表层沉积物的δ13C介于-28.18‰~-20.53‰,其中湖区>入湖河流,δ15N介于1.70‰~6.58‰,其中湖区<入湖河流,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34.4%)和水生植物(33%),氮主要来源于化肥(24%);其中入湖河流对两者有机碳氮来源影响较小;颗粒物与沉积物亦没有显著相关性,两者之间有机氮来源的差异反映出土壤有机质和水生植物来源的有机氮易降解,而化肥来源的氮则易沉积。本研究揭示了草海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氮来源,为草海保护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