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不同模型估计虹鳟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2001至2006年5个品系虹鳟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肥满度)的测定数据,应用单性状和两性状动物模型估计遗传参数并对方差组分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如下:体重的遗传力为0.20±0.05~0.45±0.03、体长为0.27±0.04~0.60±001、肥满度为0.32±0.06~0.47±0.03.虹鳟12月龄的生长性状间存在着较强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其中表型相关为0.92、0.84、0.88,遗传相关为0.92±0.03、0.90±0.05、0.92±0.02;18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53±0.01、0.51±0.05~0.43±0.02、0.22、0.06~0.22;24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31±0.04、-0.91±0.14、-0.90±0.11、0.36、-0.03、-0.13;从不同模型的比较结果来看,体长和肥满度性状均以用两性状动物模型检测效果较好,体重则表现为单性状动物模型强于两性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草鱼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性状选育核心群亲本,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构建21个全同胞家系,并选用动物模型对16月龄草鱼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结果显示,草鱼选育种群的生长性状存在丰富变异。采用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方差组分,发现草鱼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9,0.47,0.21,属于中高遗传力;肥满度性状遗传力为0.11,属于低遗传力;4个性状的共同环境效应值相近且较小,范围为0.07~0.17。采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分析相关性,发现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间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高度正相关(r=0.88~0.97),而肥满度性状与三者间相关系数接近零,只与体高性状存在一定遗传正相关(r=0.43)。结合各性状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分析表明,以体重为目标性状可便捷有效地改良草鱼生长性能。采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法预测个体育种值,发现4个性状育种值与表型值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77~0.93。基于单性状育种值和表型值分别进行个体选择,按10%留种率,各性状选留个体相同率为68.75%~81.82%,秩相关系数范围为0.19~0.81,两种选择方式显示出较大差异,且差异大小与性状遗传力成反比例。本研究为草鱼生长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虹鳟生长性状的随机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和抗逆是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工作中最重要的农艺性状,虹鳟的生长性状关乎虹鳟规模化养殖的生产经济效益,为了从遗传上精细解析虹鳟的生长性状,我们从渤海、丹麦、挪威、唐纳森和加利福尼亚5个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种系间的双列杂交开始,进行了连续4代的继代选育。本研究测量了第4代总共4368个实验个体在516日龄、608日龄、668日龄、883日龄和1036日龄5个时间点的生长数据。采用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对虹鳟生长性状进行了动态遗传分析。根据贝叶斯信息准则,确定3阶勒让德多项式为拟合体重和体长的加性遗传效应和永久环境效应变化的最优子模型。利用双变量随机回归模型同时分析体重和体长两个生长性状。它们的遗传力在400~1000日龄之间呈现递减趋势,分别从0.288下降到0.164和从0.469下降到0.186,并且在该生长区间内体长的遗传力始终高于体重的遗传力。无论体重还是体长性状,在不同日龄之间的遗传相关都随着生长间隔的增大而降低,但是两个性状在生长初期和后期之间的遗传相关较高(遗传相关系数0.75以上),尤其是体重(遗传相关系数0.85以上),该研究结果为虹鳟早期的遗传选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两个性状之间在相同日龄之间的遗传相关均在0.75以上,在不同日龄之间的遗传相关随着生长间隔的增大由0.83下降到0.63。以上的研究结论为虹鳟生长性状(主要是体长和体重)的遗传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虹鳟的体长和体重两个性状的联合选育提供了精确的遗传分析结果,由于两性状在前期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因此建议在虹鳟生长前期(400日龄)进行联合选择。  相似文献   

4.
电子标记辅助虹鳟家系建立及快速生长家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选育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优良品系G1世代为基础群体,开展了电子标记辅助的大规模虹鳟家系构建工作,建立了G2世代全同胞家系72组,并初步进行了快速生长家系的筛选工作。对不同家系鱼种进行电子芯片植入后放在同池进行生长比较,本研究中虹鳟上市日龄(约为850日龄)体质量、体长的总体家系效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01);通过对不同家系间850日龄体质量和体长的家系效应显著性检验与最小二乘均值的多重比较分析,获得了682BABB、6717B7A、6828308、682A50A、6829C24、6829DC7、682A382、68284DA这8个体质量和体长性能优良的家系。上述家系将作为优先入选家系进入组建G3世代的储备亲本群体。本研究结果可以与本课题组先期开展的基于个体育种值BLUP分析的多性状复合育种工作相互印证。这将有助于提高对虹鳟生长性状进行遗传选择的准确性,同时对其他水生动物数量性状的遗传选育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联合异速生长遗传模型,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培育的F1杂交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F2杂交虹鳟的体质量和体尺性状异速生长进行了遗传分析,旨在为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异速生长的遗传参数估计和实现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选择体尺性状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显著的性状,建立最优表型联合静态、动态异速生长指数模型,随后构建了两个用于遗传分析多个静态、动态异速生长的随机回归模型。虹鳟多个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与体质量具有较大的异速生长指数,为1.633 8,且为正异速生长,而其他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呈现负异速生长;遗传方差大小顺序和表型的偏异速生长指数一致,体宽和背鳍基长的异速生长的遗传相关最大,为-0.867 5,其次为体长和体高,为-0.619 4,最小的是-0.021 7,为体高和体宽。体长与体质量的动态异速生长的加性遗传方差估计值为0.292 9。结果表明,虹鳟体质量和主要体尺性状的异速生长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遗传方差及遗传相关的估计能够用来筛选优良亲本,这为进一步利用异速生长理论指导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宝锁  张天时  孔杰  王清印  栾生  曹宝祥 《水产学报》2011,35(11):1601-1606
对来自40个家系的753尾大菱鲆个体进行耐高温实验,测定其生长和耐高温性状.基于是否考虑全同胞家系效应,建立了两种动物模型,用于估算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参数.利用WOMBAT程序采用平均信息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各模型中性状的方差组分,用似然比检验法进行不同模型的差异检验.方差组分分析结果显示,估计体质量遗传参数时,采用模型Ⅰ效果较好,相应遗传力为(0.22±0.09);估计肥满度时,两模型间差异不显著,其遗传力范围为(0.21±0.18)~(0.39±0.11);估计耐热性时,采用模型Ⅰ比较理想,遗传力为(0.026±0.034).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与肥满度、耐热性的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13和0.04,肥满度与耐热性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13;体质量与肥满度、耐热性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01和-1.00,肥满度与耐热性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05.研究结果表明,没有考虑全同胞家系效应的模型Ⅰ是估计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遗传参数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7.
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最佳线性无偏差预测法(BLUP法)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质量、体长和体高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进行估计.4月龄和6月龄的体质量遗传力分别为0.29±0.08和0.28±0.10、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31±0.08和0.26±0.10,6月龄的体高遗传力为0.29±0.10.这些性状的传力都属于中度遗传力(P<0.01),表明在加性效应控制下,大口黑鲈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6月龄的体质量与体长、体质量与体高及体长与体高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790±0.094、0.820±0.081和0.990±0.001,这些性状之间均表现为高的正遗传相关性(P<0.01),说明在对体质量进行选择的同时,其他生长性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间接选择反应.从不同评定方法的秩相关来看,6月龄时综合育种值与体质量育种值、体长育种值以及体质量育种值与体长育种值的秩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P<0.01),分别为0.998、0.914和0.890,用综合育种值对大口黑鲈的评定名次排序与用单性状育种值排序的差异不大.本研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进行确定与分析,旨在为该物种的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来自渤海、丹麦、道氏、挪威和美国加州的5个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养殖群体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别在第249天、397天、552天和771天4个时间点观测了体重和体长变化。多重比较分析发现,20个杂交组合与对应5个自繁系之间在体重或体长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法估算了不同时间点体重和体长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反交效应、母体效应及自繁效应值。结果显示,只有少数的遗传效应是显著存在的,而且这些遗传效应在不同性状和不同时间点的表现不尽相同。整个观测过程中,渤海群体和道氏杂交组合的体重和体长生长速度都是最快的,并且在体长上与对应的自繁系比较差异显著(P0.05)。体重性状上,道氏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在249日龄和397日龄时最大,且均显著存在(P0.05);母体效应在249日龄时显著存在(P0.05),其效应值仅次于丹麦群体。体长性状上,道氏群体的母体效应在249日龄和397日龄时最大,且均显著存在(P0.05)。在所有杂交组合中,渤海和道氏杂交组合最为高效,体重性状上,整个观测过程中其特殊配合力为最大;体长性状上,其特殊配合力均为正值(0.30,0.03,0.17,2.55),在771日龄时为最大,并显著存在(P0.05)。研究表明,以道氏群体作为亲本之一可有效提高虹鳟后代生长性能,渤海和道氏群体的杂交组合效果最好,可以作为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9.
大菱鲆生长性状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培育优良大菱鲆养殖品种,收集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批次的大菱鲆亲鱼8批,从各群体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利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条雄鱼个体配两条雌鱼个体,共构建38个父系半同胞和76个母系全同胞,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生长到25和80日龄的体重、全长和体长,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对大菱鲆遗传相关分析表明,体重和全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5,体重和体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88和1.00,全长和体长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9。对大菱鲆表型相关分析表明,体重和全长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881,体重和体长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622和0.871,全长和体长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947。并且经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都呈极显著水平(P<0.01)。另外,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全长(X1)和体长(X2)对体重(Y)的回归方程,生长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为R2=0.789,说明它们都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鲟早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和家系标准化培育技术构建了30个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父系全同胞家系(包含6个母系半同胞组),培育至150日龄和410日龄时,分别从每个家系中随机测量50尾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利用ASReml软件进行方差组分的估计,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进行俄罗斯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150日龄俄罗斯鲟体长和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16±0.055、0.18±0.058,410日龄俄罗斯鲟体长和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18±0.070、0.094±0.049,不同日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均为低遗传力,表明俄罗斯鲟更适合大规模家系的育种方法;150日龄和410日龄俄罗斯鲟体长和体重2个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高度正相关,其中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5,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57,说明对体重或体长进行选育,均能实现改良生长性状的目标;不同日龄俄罗斯鲟家系平均体重的平均变异系数高于平均体长,前者为29.09%、29.46%,后者为10.16%、8.43%,表明俄罗斯鲟体重性状更具选育潜力。本研究估测了俄罗斯鲟不同时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旨在为下一步合理制定该物种育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鱼类形态度量学和框架度量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五个不同虹鳟养殖群体(1.渤海群体2.丹麦群体3.道氏群体4.挪威群体5.加州群体)20个比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虹鳟的形态指标大致可归纳为“大小因子”、“摄食因子”、“游泳因子”、“形态因子”和“头型因子”能较完整(82.66%)地描写虹鳟的外形特征;道氏以外的4个虹鳟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道氏群体与其他4个虹鳟群体的形态差异较大;通过比较其形态性状以便评估其种内的变异以及各个性状伴随着生长而产生的变化,为今后虹鳟的选育方案设计及选择应答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草鱼幼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草鱼幼鱼阶段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遗传改良潜力。随机采集288尾人工繁育的4月龄草鱼幼鱼,基于12对微卫星标记,鉴定出来自16个家系(8个母本,9个父本)的273尾个体,各家系、母本和父本对应子代贡献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对草鱼3个生长性状(体质量、体长和肥满度)和2个肌肉成分指标(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比较发现,3个生长性状和粗蛋白含量在家系和母系半同胞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3个生长性状和2个肌肉成分指标在父系半同胞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基于动物模型和限制性最大似然法,草鱼4月龄体质量、体长、肥满度、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遗传力估值分别为0.34、0.33、0.17、0.17和0.20,其中3个生长性状遗传力估值统计检验显著(P<0.05)。遗传相关分析显示,体质量与体长之间呈极显著的高度正相关(0.82, P<0.01),肥满度与体质量和2个肌肉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0.17-0.29, P<0.05)。研究表明,草鱼4月龄生长性状具有较高的选育潜力,并可通过体长选择实现对体质量的遗传改良;推测在草鱼生长改良过程中,可能会伴随肥满度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这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基础群体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估计了斑点叉尾基础群体(G0)体质量、体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为制定育种目标、综合选择指数和选择方法提供基础参数。实验利用5个斑点叉尾引进群体,通过双列杂交和巢式交配设计,产生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内的稚、幼鱼经过中间暂养、个体标记等阶段后,混合放入一个池塘进行生长和存活测试。利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和公母畜阈模型分别估计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通过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估计所有个体生长和存活性状的育种值。斑点叉尾基础群体收获体质量和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41±0.074和0.32±0.064,属于高遗传力水平,并且统计检验显著(P<0.05)。尽管在两性状动物模型中设置标记体质量和标记体长作为协变量进行校正,但是由于加性遗传效应和共同环境效应混淆在一起无法剖分,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收获体质量和收获体长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97,表现为高度线性正相关。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037±0.016,表现为低遗传力,但统计检验仍达到显著水平(P<0.05)。家系生长(收获体质量和收获体长)和存活性状育种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5和0.100,表现为低度线性遗传正相关,并且统计检验不显著(P>0.05)。因此在制定育种方案时,生长和存活性状都可纳入育种目标,利用多性状选择指数方法同时选择。  相似文献   

14.
To estimate genetic parameters of growth traits in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full-sib and half-sib families were produced in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at the Beidaihe Central Experiment Station in China. Each year 8–28 families were produced. The body weight, body length and body depth at 180, 240, and 360 days of age were measured for 5,224 individuals. Four animal model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of growth traits and were compared using the likelihood ratio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stimates for additive genetic effect heritabilities varied greatly depending on the model, trait and age. The maternal effec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henotypic variation only for body depth at 180 days of age, which explained 49%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The ratio of full-sib effect to phenotypic variation ranged from 0.09 to 0.22. Growth traits all exhibited low heritability (0.13–0.39),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the potential for family selection breeding for these traits in Japanese flounder. Using the full model with the fixed, full-sib family, additive and maternal genetic effects, genetic correlations among the three traits for fish of the same age were estimated to be more than 0.80. Generally, the genetic correlations gradually increased as age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