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2015—2016年间采自嘉陵江下游合川江段的233尾蛇鮈样本进行肠道形态结构的研究,分析蛇鮈肠道生长模式的特点,并从功能差异的角度探讨其对个体能量需求的适应。结果显示,蛇鮈肠道为Z型盘曲模式,比肠长(RGL)为0.612 8,属肉食性鱼类肠道类型;蛇鮈肠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分区,各分区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肠道指数方面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Segmented结果分析表明,蛇鮈肠道属异速生长,整体肠道于2龄时出现生长拐点(TL=145.07 mm),拐点前为快速生长,拐点后为等速生长。同时,肠道各分区的生长模式不尽相同,前肠和中肠始终保持等速生长,仅后肠从快速生长经拐点转换为等速生长。蛇鮈肠道各分区生长模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功能分化有关,在拐点前,蛇鮈通过后肠的快速增长来提高摄食频率,从而满足其大量的能量需求。本研究不仅能为今后开展蛇鮈的人工养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为探讨鱼类肠道异速生长与食性间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2014-2016年在湖北省黄冈市赤东湖渔场对210尾湖泊野生蛇鮈(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并对0~20日龄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_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可促使成熟的雌性亲鱼产卵。产卵量为38.96万粒,孵出鱼苗13.5万尾,平均催产率、平均受精率、平均孵化率分别为75.0%、64.85%、55.15%。蛇鮈仔鱼的许多关键器官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全长生长分为2个阶段,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为10日龄。头长、尾长、吻长均表现为正异速生长,而躯干长、胸鳍长表现为负异速生长。眼径的生长在4日龄时出现拐点,由等速生长转变为负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3.
乌鳢的人工繁殖及仔鱼摄食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黑龙江地区乌鳢的人工繁殖和仔鱼摄食生长研究,初步摸清了乌鳢的人工繁殖条件、催产方法、产卵和孵化等,并对受精卵和鱼苗的色彩变化进行了描述。仔苗的摄食生长实验表明,仔鱼不摄食人工鲟鱼开口饲料,这一阶段可进行鱼苗发塘,利用池中天然饵料喂养。仔鱼孵出4天卵黄囊吸收消失后,进行不同时间投喂活铒对鱼苗生长影响试验,在卵黄囊消失后1-3内天开始投喂活铒的鱼苗可快速生长,在4-7天内开始投喂的生长明显减慢,8天以后才开始投喂的已不能摄食活铒。  相似文献   

4.
使用显微镜和解剖镜对史氏鲟仔鱼期、稚鱼期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使用目微尺测量仔鱼多项数量性状,利用观察到的形态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生态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史氏鲟的早期发育分两个阶段,即胚后期孵出仔鱼(体长10.4~11.2 mm)到开食阶段(体长21.1~22.3 mm)和稚鱼阶段(指外源营养阶段到体态形成阶段)。仔鱼期较稚鱼期和幼鱼期在形态发生和分化上更强烈。优先发展重要的器官,然后发展次要器官是一种真骨鱼类共有的发育模式,我们把这种发育模式称之为异速生长模式。通过研究史氏鲟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讨论了异速生长的生态学意义,证明了早期生命阶段的形态发育和增长模式与当前需要有着密切关系的假设。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自沅水支流無水的137尾样本,使用耳石和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样本体长范围为40~115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86.1%);体重范围为1.1~23.6 g,优势体重组为3~12 g(占77.4%);共4个年龄组,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93.2%)。体长和耳石半径为直线正相关,L=-9.062+258.896×R(n=132,r2=0.773);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8.557×10~(-6)×L3.134(r2=0.974,n=137),银鮈为异速生长鱼类;以退算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177.7(1-e-0.235(t+0.193))(r2=0.909),Wt=96.1(1-e-0.235(t+0.193))3.13。估算的拐点年龄为4.7龄,对应的体长体重分别为120.9 mm和28.7 g。研究表明耳石是银鮈较好的年龄鉴定材料。沅江银鮈的年龄结构趋于简单,面临较大的捕捞压力,渔业主管部门应为保护其种质资源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线粒体COI和D-loop序列为分子标记,基于88个样本研究了黑龙江流域3个蛇(鱼句)(Saurogobio dabryi)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比对剪切后的COI和D-loop序列长度分别为582~583 b、834~583 b,基于COI序列总体的单倍型多样性(0.377 3)略低于基于D-loop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0.577 0),但基于两个序列总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相等,且仅有0.000 9。群体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 9(COI)和0.000 9~0.001 0(D-loop),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分别为-0.004 9~0.007 6(COI)和-0.002 8~0.011 4(D-loop),遗传分化均不显著(P>0.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00.02%(COI)和99.49%(D-loop),总的遗传变异主要源自群体内。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TCS网络图表明,所有的单倍型随机地聚集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中性检验和核苷酸错配分析显示,3个蛇(鱼句)群体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综上,3个蛇(鱼句)...  相似文献   

7.
2015年1-12月(除2-4月外)在嘉陵江不同江段(上、中、下游)采集蛇鮈(Saurogobio dabryi)样本,进行繁殖生物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蛇鮈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性比接近1∶1,且在不同江段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江段蛇鮈的最小性成熟规格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上游、中游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体重均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大于下游蛇鮈;上、中、下游的蛇鮈繁殖期分别为2-6月、2-5月、2-4月;蛇鮈绝对生殖力和相对体长生殖力的变化趋势均为上游>下游>中游,相对体重生殖力的变化趋势为下游>上游>中游,卵径大小变化趋势为:中游>上游>下游。  相似文献   

8.
谢刚  刘伟光 《珠江水产》1990,(16):67-69
孵出后第11-13天的仔鳗,体长与体高之比约为11.9:1,油球0.023-0.015mm。上,下颌具齿4对,口多数时间张大,偶见有启闭,多数时间在池底,头朝下贴近底壁,尾斜朝上不停摆作找食状,游动时明显呈鳗形游动,肠内常可见有黑色的似食物 的小团块。第16-17天的仔鳗油球已基本消失,体长与体高之比约为11.3:1,吻部渐前移,第18-20天的仔鳗,体长与体高之比约为10.6:1。油球已消失,口属次端位,口经常张得很大,便很少见有主动启闭,仔鳗活存第20天,467小时。  相似文献   

9.
卵形鲳鲹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传统的理论生物学研究方法,对孵化后卵形鲳鲹1~36日龄仔、稚鱼各器官测量和分析,研究其在早期环境适应上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含义,以期为卵形鲳鲹的人工繁殖、育苗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卵形鲳鲹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头部器官中,吻长、口宽、眼径和头高在仔鱼期均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头高为等速生长,吻长、眼径和口宽为负异速生长。在身体各部位中,仔鱼期头长、体高和尾长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各部分皆为等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仔鱼期卵形鲳鲹胸鳍长、尾鳍高和臀鳍长为正异速生长,尾鳍长为等速生长,背鳍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背鳍长和臀鳍长为正异速生长,胸鳍长、尾鳍长和尾鳍高为等速生长。卵形鲳鲹这些关键部位的快速发育,使外源性营养开始后以最小的代谢损耗获得了生存能力的显著提升,对适应复杂的生存压力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联合异速生长遗传模型,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培育的F1杂交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F2杂交虹鳟的体质量和体尺性状异速生长进行了遗传分析,旨在为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异速生长的遗传参数估计和实现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选择体尺性状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显著的性状,建立最优表型联合静态、动态异速生长指数模型,随后构建了两个用于遗传分析多个静态、动态异速生长的随机回归模型。虹鳟多个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与体质量具有较大的异速生长指数,为1.633 8,且为正异速生长,而其他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呈现负异速生长;遗传方差大小顺序和表型的偏异速生长指数一致,体宽和背鳍基长的异速生长的遗传相关最大,为-0.867 5,其次为体长和体高,为-0.619 4,最小的是-0.021 7,为体高和体宽。体长与体质量的动态异速生长的加性遗传方差估计值为0.292 9。结果表明,虹鳟体质量和主要体尺性状的异速生长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遗传方差及遗传相关的估计能够用来筛选优良亲本,这为进一步利用异速生长理论指导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花鱼骨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花(鱼骨)(Aemibarbus maculates Bleeker),隶属鲤科、鱼句亚科、鱼骨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中,是天然水体中一种常见的中小型野生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鲜美、少刺、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亲睐,开发花鱼骨资源是太湖流域中小型湖泊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 ℃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 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 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 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13.
泰山赤鳞鱼与富春江的鲥鱼、青海湖的湟鱼、渤海的油鱼和弓鱼并称为我国“五大贡鱼”,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使这一珍贵鱼种濒临灭绝。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珍稀的物种资源,笔者经过多年精心研究,取得了泰山赤鳞鱼人工繁殖实验的成功,通过撰写该稿希望能引起业内有关人士的重视。一、泰山赤鳞鱼生物学特性1.形态泰山赤鳞鱼为小型鱼类,多数个体体重为50g~120g,个别个体体重可达150g,成鱼全长20cm左右,体窄长且略侧扁,头顶钝圆,口下位呈弧形横裂。有上颌须2对,上吻部略向体前方突出,下颌有角质缘,各鳍无棘。在自然环境中,体背侧面沙黄…  相似文献   

14.
鳜鱼全人工繁育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鳜鱼是肉食性凶猛鱼类,其食性特殊,终生以活鱼虾为食,生长快,个体大,且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经济价值高,为我国名贵淡水鱼。但多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野生鳜鱼资源锐减。为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鳜鱼资源,适应规模化人工养殖鳜鱼的需要,我们开展了鳜鱼全人工繁殖及大规格夏花培育技术的开发研究,并取得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试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绿鳞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ehius)又名蓝鳃太阳鱼,英文名称为Bluegill Sunfish,为鲈形目,太阳鱼科的淡水鱼类。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作为食用、游钓、观赏的鱼类品种,是北美洲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1987年我国的湖北、湖南、北京等省市从美国引进该鱼苗养殖,均能在当地自然安全越冬。1998年我省东莞、顺德市也从美国引进该鱼进行养殖。在国内,本场率先于1999年成功进行人工繁殖,当年9月前繁育出300万尾不同规格的苗种,其中3cm以上规格鱼种100万…  相似文献   

16.
轮虫是海水鱼、虾、蟹育苗最优质的动物性饵料之一.它具有适口性好,营养全面、容易获得、价格较丰年虫便宜等优点.轮虫在海水育苗中的应用,使得育苗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苗种的质量,增加了单位水体的出苗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不合理、不科学地培养与使用轮虫,也会给海水育苗带来灾难,如:蟹类育苗如果单一地使用轮虫,则一龄蟹变二龄蟹的变态率很低.半滑舌鳎、大鲮鲆育苗如果长期喂质量差的轮虫,则白苗及花苗出现率高.以下是轮虫培养与海水育苗中经常遇到的几种情况,希望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7.
褐鲳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俗称“虎头鱼”、“假石斑”、“石狗公”,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总目、鲇亚目、鲇科、鲳鲉属,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可与石斑鱼媲美,是开展人工增养殖的优良经济品种,市场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12月底从海上网箱挑选14尾1 5龄以上,健康、外表无伤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 dum),移至陆地盖有顶棚的大水泥池进行强化培育。经过4个月左右的培养,结果显示,亲鱼在陆地强化培育比在海区网箱提前约7 d成熟并自然产卵。受精卵在室内育苗池进行人工育苗,在海水比重为1. 020±0. 5,pH 8 1~8 4,水温在27. 0、29. 2 ℃时,仔鱼孵出时间分别为26、24 h,孵化率为88 .8%~93 .5%。孵出后的仔鱼在第7~9天为死亡高峰期,第11天左右的仔鱼体色有明显的变化,由棕红色变为黑色。经过1个月的培养,仔鱼的成活率约为9%。  相似文献   

19.
眼斑双锯鱼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模拟自然环境对野生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进行驯养使其达到性成熟、配对、产卵。显微镜下观察其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的胚胎发育同大多数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属端黄卵盘状卵裂;在水温27.0±0.5℃条件下,经192~216h完成孵化;仔鱼在孵出的第2天开食轮虫,4~5d变态为稚鱼,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8~20d进入幼鱼期,45~50d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及碎虾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