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总溶解气体(简称TDG)饱和度对鱼类早期发育的影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对其受精卵与早期仔鱼进行不同TDG饱和度下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不同TDG过饱和的情况会导致鲢受精卵在同一温度下的出膜时间、出膜率以及孵化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110%过饱和水中的受精卵出膜所需时间最短,(21±0.5)℃水温下达到出膜高峰期所需时间约为38.5 h,比对照组所需时间提早约3 h,且110%组出膜率(92.3%)与对照组(88.7%)比较有显著升高。胚后孵化表明,110%试验组孵化率显著低于其他组。进一步对日龄为15、25、35、45、120 d的鲢仔幼鱼在不同TDG饱和度水体中的耐受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日龄越小的幼苗,对过饱和水的耐受性相对更高,15 d的幼苗死亡率仅为0.9%~2.5%,而日龄120 d的幼鱼死亡率高达86%~100%。而同一批幼苗对不同的过饱和水体的耐受性基本是随着饱和度升高,其耐受性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2.
高坝泄洪后产生的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含沙水体威胁着下游河道鱼类的生存。以鲤(Cyprinus carpio)幼鱼为实验对象,中值粒径为7μm的泥沙为实验用沙,开展不同规格鲤幼鱼受TDG过饱和含沙水体胁迫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开始后不久,鲤幼鱼出现较明显的异常行为和气泡病症状;在无沙和含沙量为1 500 mg/L的TDG过饱和(饱和度为125%、130%、135%)水体中,无沙水体第一批实验鱼[体长(6.40±0.10) cm、体重(5.80±0.20) g]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3 h、10.3 h、9.1 h,含沙水体(1 500 mg/L)第一批实验鱼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0 h、9.8 h、7.1 h,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沙量为1 500 mg/L的TDG过饱和(饱和度为125%、130%、135%)水体中,第二批小规格实验鱼[体长(5.80±0.25) cm、体重(2.00±0.31) g]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6 h、10.2 h、7.4 h,第三批大规格实验鱼[体长(8.50±0.57) cm、体重(9.50±0.48) g]中位生存时间为11.2 h、8.6 h、4.5 h,两者也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规格实验鱼对TDG过饱和含沙水体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P0.05)。即使含沙量达到1 500 mg/L,泥沙单独作用并未造成实验鱼异常或死亡,但高饱和度(135%)的过饱和TDG与泥沙共同作用对实验鱼影响较大,降低了实验鱼的中位生存时间(最小值为4.5 h)。  相似文献   

3.
高坝泄洪过程中,高速水流造成下游水体的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极易使得水体中的鱼类患上气泡病,进而对下游水体的鱼类生存造成威胁。为了探究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幼鱼对TDG过饱和水体的探知回避能力,本实验以2月龄的长薄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在不同TDG饱和度水体中的反应和趋向。结果表明,在120%TDG过饱和水体中,长薄鳅回避率为-20%,其对该饱和度下的水体表现出了一定的趋向性;TDG饱和度为130%时,长薄鳅回避率为-2%,无明显回避能力;TDG饱和度为140%时,长薄鳅展现出微弱的回避特征,其在清水与过饱和水体之间往复游动,最终回避率为12%;150%TDG过饱和水体中,长薄鳅体现出敏锐的探知能力,1~2 min后开始频繁游动,同时具有一定的回避能力,回避率为34%。长薄鳅的回避率与过饱和水体浓度呈现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水体TDG饱和度越高,实验鱼回避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气体过饱和发生装置来模拟高坝泄洪时产生的气体过饱和水体,设置气体饱和度分别为100%、110%、120%、130%、140%的水体,探明其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不同早期发育时期(受精卵、仔鱼、幼鱼)的影响,揭示了实验鱼在气体过饱和水中暴露时间和死亡率变化的关系,并计算了幼鱼在不同过饱和度的半致死时间。结果显示:各气体饱和度水体对实验鱼受精卵的发育和孵化均无显著影响;气体过饱和会导致实验仔鱼腹部肿胀充气,幼鱼各个组织均产生气泡;实验幼鱼对气体过饱和的耐受力低于仔鱼;气体饱和度越高对实验鱼的致死效应越强;草鱼仔幼鱼对气体过饱和的耐受力低于鲢。  相似文献   

5.
为解析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导致鱼类发病的机理,本研究以长江上游特有土著鱼类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通过将其暴露在4个不同浓度TDG过饱和水中,测定其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_2)、碳酸氢根(HCO~-_3)、总二氧化碳(TCO_2)、葡萄糖(Glu)、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等9个血液生理指标,分析其变动规律及变动原因。结果显示:(1)不同浓度TDG过饱和胁迫各组之间,实验鱼耐受时间、外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各组实验鱼分别暴露15、10、4.25、5 h后,身体失去平衡和自主游泳能力,高浓度组(G3、G4)较低浓度组(G1、G2)实验鱼体表更容易出现典型气泡病特征;(2)TDG过饱和胁迫各组鱼类血液pH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CO_2、HCO~-_3、TCO_2、Glu、K~+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Hct、Hb、Na~+、Cl~-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3)TDG过饱和胁迫各组之间鱼类的血液pH、pCO_2、HCO~-_3、TCO_2、Glu、Hct、Hb、Na~+和Cl~-等9个指标均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TDG过饱和胁迫导致中华倒刺鲃发生应激反应,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血液酸碱平衡失调,机体发生酸中毒。  相似文献   

6.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7.
针对向家坝库区溶解性气体过饱和对鱼类的影响,开展溶解性气体过饱和自然水域中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血气酸碱平衡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度染毒组血液(暴露于溶解气体饱和水体2 h)碳酸氢根浓度(AB)、标准碳酸氢盐浓度(SB)、二氧化碳含量(TCO2)水平显著下降,全血碱超(BEb)、细胞外液碱超(BEecf)负值显著增加, pH、氧分压( pO2)、二氧化碳分压( pCO2)、血氧饱和度( SO2)均下降,半饱和度氧分压( p50)显著升高;重度染毒组(暴露于溶解气体饱和水体4 h) AB、 SB、 TCO2、 pH、 SO2均显著下降, BEb、 BEecf负值均显著增加, pO2、 pCO2均升高, p50显著升高;溶解气体过饱和水体引起胭脂鱼发生酸中毒。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探讨了氟离子(F-)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0~600 mg/L氟暴露会导致胚胎孵化延迟,氟暴露组半数孵化时间(MHT)比对照组推迟9~22 h。氟暴露同时导致胚胎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出膜仔鱼活力减弱、存活时间缩短、畸形率显著升高(P<0.05),出现卵黄囊畸形、脊椎畸形、眼部充血等畸形症状。试验得出F-致西伯利亚鲟胚胎144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47.61 mg/L,孵化安全浓度(SC)为4.48 mg/L,导致仔鱼畸形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536 mg/L。氟对西伯利亚鲟胚胎的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含量,提示天然水体中氟可能会对鱼类胚胎产生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三种鲟鱼的盐度驯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递增盐度和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达氏鲟和杂交鲟(达氏鲟♀×史氏鲟♂)三种鲟鱼进行盐度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和杂交鲟进行驯化,最终达到海域盐度(3 0‰),其死亡率分别为6.7%、3.3%和5.0%,对鲟鱼进行盐度驯化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5种鲟、鳇鱼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达氏鳇(Husodauricus)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小体鲟(A.ruthenus)西伯利亚鲟(A.baeri)的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用改进的DNA提取方法获得了完整的基因组DNA片段。通过25个SSLP及Ⅰ型引物对5种鲟鳇鱼的基因组DNA进行PCR多态性引物筛选,获得11个能扩增出遗传多态性的有效引物,通过对5种鱼的PCR分析,平均遗传距离为0.748,遗传距离最大的为达氏鳇和小体鲟之间为0.9355,DNA分析结果还显示,鲟鳇鱼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十分低下(47.93%)。同时建立了5种鲟鳇鱼的聚类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