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目前渔船材料的分析比较,确定更新木制渔船的材料为玻璃钢。综合分析国内外玻璃钢渔船的连接技术及结构形式,确定了玻璃钢渔船舷侧结构、甲板与上层建筑以及舭龙骨的连接技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玻璃钢渔船的板架结构形式为梯形结构,塑料泡沫芯材。  相似文献   

2.
渔船横摇减摇装置——舭龙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渔船在风浪中过大的横摇,会给船舶的使用性能造成一系列有害的影响。舭龙骨即是减小横摇的重要装置。某些沿海小船厂不重视舭龙骨的相关问题,致使船在航行时摇摆性能差,甚至引发事故,因此合理地选择舭龙骨尺寸及安装位置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船舶在风浪中过度横摇,会给船舶的使用性能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小型渔船而言,过度横摇对船舶性能的影响更为严重,轻则影响渔捞作业的正常进行,降低船舶的居住舒适性,重则影响船舶安全而酿成事故。目前,小型渔船普遍在舷侧布置舭龙骨,以达到减小横摇的效果,这种办法具有省时、省力、省财、有效和切实可行的特点。本文拟对小型渔船舭龙骨尺寸的选择及合理布置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舭龙骨是沿着船长方向布置在渔船两舷舭部,本身不具有动力,依靠自身流体动力作用产生稳定力矩,借以增加横摇阻尼,起到减摇作用的被动式减摇装置。据有关…  相似文献   

4.
贾复 《水产科学》1982,(1):28-34
对渔船这样的小型船舶,舭龙骨不失为良好的减摇装置,因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不占据船舶内部空间。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玻璃钢渔船产业健康发展,弥补大型玻璃钢渔船建造技术的空缺,实现中国大型玻璃钢渔船设计建造的自主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完成"十三五"渔业发展目标,本文从大型玻璃钢渔船的远洋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出发,介绍了大型玻璃钢渔船船型、作业环境、成型方式和船体结构形式,对比了目前国内玻璃钢渔船的建造技术,分析了当前玻璃钢渔船建造技术存在缺陷和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根据树脂和玻璃纤维材料的特性和适用性,从模具的建造形式、原材料的选取、成型技术、深层次连接的混合式船体结构形式和复合夹层的船体板与甲板5个方面,进行技术要点阐述,并在某大型玻璃钢远洋渔船建造过程中进行实验验证,效果良好。本研究为中国玻璃钢渔船建造技术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玻璃钢材料的特点和玻璃钢船体的糊制工艺等原因,在船体与主机机座的连接上采用了相应的措施,选择了合适的预埋材料和对机座纵桁处的高低差的调整起到或减轻了玻璃钢渔船易产生振动等问题,可有效地提高渔船的经济效益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11.8 kW定置网玻璃钢渔船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定置网渔船性能和推广小型玻璃钢渔船,设计了11.8kW(16hp)玻璃钢渔船。船体总长11.89m,船宽3.30m,型深0.95m,吃水0.70m,设计航速6.5kn,鱼舱装载量6t,满载排水量12.5t,自持力15d。船体结构全部采用玻璃钢材料。型线设计成单折角型舭部、舷顶外飘、巡洋舰尾。船艏、艉、底部用耐磨材料进行了处理。稳性满足Ⅲ类航区要求,操纵性、耐波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FRP/1年生植物纤维复合板及FRP/混凝土复合梁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剪切强度等性能的测试以及对由聚乙烯、尼龙和钢纤维混杂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板的耐磨、耐腐蚀性能的比较试验,认为FRP/1年生植物纤维复合板可应用于玻璃钢渔船的上层建筑及船甲板;FRP/混凝土复合梁可以应用于玻璃钢渔船龙骨和肋骨;超混杂复合材料可应用于玻璃钢船体水下部分及船舷和缆桩等摩擦损失较严重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玻璃钢渔船与同类型、同尺度、同功率的钢质渔船进行效益对比。通过两种渔船的造价和使用年限的折旧额、维修费用、节能增效、综合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比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玻璃钢渔船的优势和明显的增益结果。使建造企业和渔民尽快提高对玻璃钢渔船的认识,选用玻璃钢渔船,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玻璃钢渔船现类型、同尺度、同功率的钢质渔船进行效益对比。通过两种渔船的造价和使用年限的折旧额、维修费用,节能增效,综合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进行服玻璃钢渔船的优势和明显的增益结果。使建造企业和民忙提高对玻璃钢渔船的认识,选用玻璃渔船。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洋渔船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我国渔船发展的现状:捕捞渔船数量多、规模大、能耗高,木质渔船仍是捕捞渔船的主体;渔船玻璃钢化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但发展滞缓;远洋渔船建造技术基础初步形成;船型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成效。指出了我国渔船装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渔船装备老化现象严重;船型杂乱;主机配置及船机桨匹配差异大;玻璃钢渔船推广应用难度较大;过洋性作业渔船装备面临升级换代;大洋性作业渔船整体性能落后。提出了发展战略:重点推进近海渔船"以小置大、以钢代木"工程,实施标准化升级改造;加快实施远洋渔船装备国产化进程;发展现代化科学考察船和渔政管理船;鼓励发展海上养殖渔船与休闲垂钓渔船。  相似文献   

12.
渔船是渔民出海捕鱼的主要工具。从古至今,泉州海洋捕捞渔船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木帆渔船时期、机帆渔船时期、钢质渔船时期。本文在对三种类型渔船发展历史沿革进行回顾的同时,重点对近20年来钢质渔船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并对渔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据普查,福建省现有各类海洋捕捞渔船32556艘,平均功率45.9kW。其中拖网渔船4425艘,占总功率的53.3%,产量占总海捕量的42.3%,受燃油涨价和资源衰退影响,许多拖网船亏本经营、全省现登记在册的定置网渔船有7389艘,定置渔船的大型化、钢质化,并向外拓展已成潮流。全省围网船376艘。全省现有渔船总数太多,捕捞结构不合理已成主要问题,减船转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在渔船备件费用灰色预测的基础上,结合马尔可夫链预测方法,建立渔船备件费用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该模型兼有灰色预测和马尔可夫链预测的优点。实例计算证明,渔船备件费用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精度,模型可以用于渔船备件费用预测。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江苏省刺网渔业生产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渔业生产和渔获结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刺网渔船基本为本地近海生产,未出现远赴外地渔场生产情况;江苏中部以北近岸水域为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渔场,而中部以南近岸水域少有渔船作业,可能是因为受航道、其它网具占用渔场、或捕捞对象分布习性等因素影响。伏季休渔前后在江苏中北部近岸水域,冬末春初在长江口渔场中部外侧水域,生产情况均相对较好,这可能与捕捞对象产卵、越冬行为相关。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是江苏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水域,随着水温季节性变化,其生产范围会相应往北部和南部水域适当扩大;年初主要集中在吕四渔场,年末集中在大沙渔场;伏休前生产范围最广,伏休后生产范围有所收缩。另外,刺网捕捞主要渔获为价值较低的小个体鱼类和虾类,传统经济鱼类所占比例较低。由于刺网网目尺寸偏小,加上拖网、张网和多重刺网的泛滥使用,对渔业资源补充造成危害;刺网已经失去了传统上被认为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优良特征,建议管理部门重新考虑相关管理策略,开展针对各个渔业种群进行差别化精准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和开发利用大洋性生物资源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是近年来我国重点开发的大洋性渔业资源之一,因此利用卫星来监测渔船时空分布动态成为了解秋刀鱼渔业资源变动的重要数据源。本研究采用峰值检测和阈值分割等方法对西北太平洋夜间灯光数据进行识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渔船位置信息和数量进行提取分析。通过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的渔捞日志和经过筛选的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渔船列表数据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用的夜间灯光渔船识别方法可以精确识别西北太平洋密集作业及外围分散作业的秋刀鱼渔船。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地分析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变动。结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SST)数据绘制等温线,进一步分析作业渔场的时空变化,发现夜间灯光渔船作业的温度范围随着秋刀鱼洄游而变化。2016年7—9月渔场的SST波动较大是因为这一时期秋刀鱼在黑潮—亲潮广泛的交汇区域洄游,分布更为广泛,9月之后作业渔场SST变动趋于稳定。该研究结果将来会对远洋渔场环境实时变化、鱼群分布预测、渔船动态及法律支撑等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大陆及台湾玻璃钢渔船的发展历程及台湾玻璃钢渔船迅速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概要介绍我国玻璃钢渔船相关技术法规建设及真空树脂导入成型工艺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闽东渔场张网禁渔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收集了张网渔船在闽东渔场生产的海区、渔船数量、渔船功率和产量。然后检测了在不同深度海区捕捞的渔获组成并分析和比较其结果,最后提出了如何管理闽东渔场张网的一些建议。张网是一种严重损害经济鱼类幼鱼的渔具,其生产渔场不应扩大;40米等深线外海域的渔获个体较大,表明张网在40米等深线外海域损害幼鱼的程度比40米等深线内海区小,可以把“40米等深线以外海域为张网作业的禁渔区”的规定改为“在拖网禁渔区线以外海域为张网作业的禁渔区”。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nalyses temporal trend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sanal fleet landing at ports in the city of Santarém (lower Amazon) from 1993 to 2003. A total of 2714 boats visited the city,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76 000 landings. Of these, 1952 were fishing boats; the others were buyer boats, specialised in the purchase of fish in rural areas for resale in Santarém. The activity involves more than 13 000 fishermen. Fishing boats are made of wood, are on average 11 m long and powered by a 20 hp outboard motor. Boats operate with an average of six to seven fishermen, spending 6 days per trip and catching between 300 and 800 kg of fish. Most variability in yield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ice consumed (70%), the number of fishermen trip−1 (19%), fuel consumed (4%) and days spent fishing (3%). The yield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size, origin and type of boat. Fishing boats coming from more distant locations, in the state of Amazona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ose from Santarém. Total yield declined slight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Mean age of fishing boats and fishing power is increasing. Consumption of ice and fuel by trip, number of fishermen trip−1 and mean days fishing showed positive trends. Financial subsidies from governmental agencies are criticised. Fleet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op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