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类应激性出血病病因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对比,查证有关资料,从流行方式、病血病状、内脏解剖及药物试验,饲料配方的调整等方面对鱼类应激性出血病病因及防治进行了研究。鱼类应激性出血病,是属于营养性疾病,而非传染性疾病;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和抗应激药物的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激性出血病是广大渔民在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充血,肝胆异常,鳃出血或淤血呈现紫鳃的症状。造成此类疾病的原因可能与养殖操作、饲料以及用药有很大关系。例如:在养殖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养殖鱼类面临越来越多的应激因素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上发生了一种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鱼类应激性疾病,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表现为:当养殖鱼类受到应激因子(如拉网捕捞、天气突变和长途运输等)刺激时即可突然、快速地发生全身性体表和鳃出血而大批死亡。“鱼类应激性出血病”的病因比较复杂,防治困难.水产科研人员曾对该病进行了病原方面的研究.未分离到病原微生物,证明该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鱼类应激通过降低摄食量而影响其生产性能和生理变化.降低了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了鱼类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养殖生产蒙受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4.
<正>鲟鱼,又称鲟龙,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原始软骨硬鳞鱼类。由于其养殖模式的扩大、密度的增加及人工配合饲料营养不均衡等,造成鲟鱼养殖环境持续恶化,鱼体健康状况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有可能会在养殖过程中爆发大规模的疾病,进而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目前的养殖条件下,如何提高鲟鱼自身的免疫力从而减少鱼体对养殖环境的应激,避免鱼类疾病的爆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鲟鱼养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人工养殖的历史较短,并且设施化养殖基础薄弱,养殖模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鲟鱼的养殖方式仍以粗放型养殖模式为主,易受地域、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简述了我国鲟鱼设施化养殖的种类,对比了鲟鱼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优缺点,详细分析了鲟鱼设施化养殖的工艺流程及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设施设备,阐述了设施化养殖的技术要点,指出了目前鲟鱼设施化养殖过程中存在问题,总结了鲟鱼设施化养殖的对策,明确了今后鲟鱼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鲟鱼养殖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工养殖鲟鱼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区域性养殖密度增大,自然水域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鲟鱼养殖病害逐年增多,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严重影响了鲟鱼产业的发展。针对目前鲟鱼人工养殖病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病害防控的对策,以期为今后鲟鱼健康养殖和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鲟鱼人工养殖和水质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力  张真 《科学养鱼》2000,(4):19-19
鲟鱼是分布在北半球的鱼类,是世界上传统的高档鱼。鲟鱼的人工养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还是个新兴的产业,由于鲟鱼身体各部分均能食用,其味道鲜美独特,另外,鲟鱼也是稀有的观赏鱼,这些决定了鲟鱼人工养殖的高效益,每亩养殖纯利润目前可高达3.5万元以上。因此,鲟鱼有可能成为甲鱼养殖降温后新的高利润养殖品种。一、养殖方式鲟鱼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均已获得成功。根据鲟鱼的生理特点和国外养殖经验,在坝下的流水养殖、大水面养殖及工厂化养殖都有较好的前途。鲟鱼经人工驯化,仍能快速生长,在南移驯养中表…  相似文献   

8.
近日据报道,全球最大的人工鲟鱼繁育养殖基地及鲟鱼加工产业园首期工程,在湖北武汉蔡甸投产,最快今年内武汉市民即可吃到人工养殖的鲟鱼。武汉世界鲟鱼产业园首期工程投资近2亿元,总投资13亿元,产业园占地1000亩,鲟鱼繁育养殖中心现已建成,将实现鲟鱼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9.
正鲟鱼作为世界范围内高档的养殖品种,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由于天然鲟鱼资源紧缺,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进行人工养殖研究,但国内鲟鱼人工养殖起步晚,养殖模式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详细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养殖系统的发展情况,包括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推进循环水生态池塘建设,企望找到一种节能高效的鲟鱼养殖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10.
5.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问题 鲟鱼养殖已经有近10余年的历史,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与初期养殖鲟鱼几乎不发病相比,现在我国鲟鱼从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到商品鱼养殖,都比较容易暴发一些具有致命性、传染性、难于治疗的综合性疾病。 鲟鱼最初引进我国进行人工养殖时,疾病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