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氨氮和亚硝酸氮对南美白对虾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用通常的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了氨氮和亚硝氨氮对体长5cm南美白对虾的急性毒性试验。在海水pH8.15、水温T=27℃、盐度S=20.0‰条件下,求得了两种物质对南美白对虾24h、48h、72h、96h的半死浓度,提出总氨氮和非离子氨氮对南美白对虾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667mg/L和0.201mg/L,亚硝酸氮的安全浓度为5.551mg/L。氨氮对南美白对虾的毒性强于亚硝酸氮,并提出降低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淡水珍珠池(Ⅰ号、Ⅱ号)与养鱼池(Ⅲ号)昼夜平均水温分别为32.9℃、33℃、32.9℃,表、底层温差在0.3~1.6℃之间.无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昼夜平均透明度I号池为42.1cm,Ⅱ号为23.6cm.Ⅲ号池为48.8cm.两个珍珠池都距育珠蚌养殖水域的适宜值较远(30cm)。昼夜平均pH值分别为8.54、8.53、9.05,略高于育珠蚌的最适pH值范围的上限8。昼夜平均溶氧量分别为5.26mg/L、6.06mg/L、7.56mg/L,与一般要求的夏季养殖池含氧量大于5mg/L基本吻合。Ⅰ号、Ⅱ号、Ⅲ号养殖池昼夜平均氨氤含量分别为0.4135mg/L、0.990mg/L、0.280mg/L,亚硝酸氮含量分别为0.0040mg/1.、0.0080mg/L、0.0012mg/L,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0.015mg/L、0.034mg/L、0.063mg/L,与一般珍珠培育池要求的适宜范围0.1~2mg/L(氨氮)、0.01~0.1mg/L(亚硝酸氮)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对养殖日本鳗、欧洲鳗和美洲鳗的4口露天土池逐月进行水化学测定。2几日本鳗养殖池的pH分别为9.1和9.0,透明度为24和31cm,氨氮为0.92和0.56mg/L;欧洲鳗养殖池的pH为8.6,透明度为23cm,氨氮为0.69mg/L;美洲鳗养殖池的pH为9.0,透明度为41crn,氮氮为0.83mg/L。分析了鳗池化学指标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原因,并从健康养鳗的角度对池水化学性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乳山湾表层海水COD与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其营养状况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调查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较低,均低于2mg/L。无机氮浓度较高,5月和8月无机氮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39mg/L,5月无机氮组成以硝酸氮(NO3-N)为主,8月则以氨氮(NH4-N)为主。5月和8月无机磷的平均值分别为0.015、0.035mg/L,IN/IP比值较高,平均值分别为74和25。乳山湾东流区处于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以非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絮团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水质因子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生物絮团沉积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5.93±0.31)m L/L,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的生物絮团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5 m L/L),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氨氮含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05±0.19)mg/L,试验组氨氮含量增加缓慢,至第60天时仅为(0.37±0.0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的前1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亚硝酸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后试验组亚硝酸氮含量增速减慢并趋于稳定,而对照组则直线上升,对照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6.
不同营养盐浓度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AV为基本培养基,用单因子和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生长所需的基本元素——氮、磷、铁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单因子实验得出雨生红球藻生长所需适宜的氮、磷、铁浓度分别为0.1g/L,0.02—0.04g/L,0.3—0.6mg/L;而多因子正交试验结果得出该藻生长的最优水平是A2B2C2,即N 0.3g/L,P 0.02g/L,Fe 0.5mg/L。  相似文献   

7.
硝化细菌对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氨和亚硝酸盐对海水观赏鱼具有很强的毒害作用,是海水水族箱的主要去除目标。研究考察投加硝化细菌对海水水族箱硝化功能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硝化细菌制剂可以明显缩短硝化功能建立的时间。投加菌剂的实验组水族箱可在9 d时间将40 mg/L氨氮降低到检测不出,亚硝酸氮在第七天出现峰值(37.4 mg/L),亚硝酸氮在第十五天降低到检测不出。不投加菌剂的对照组将40 mg/L氨氮降低到检测不出需要25 d,亚硝酸氮在第二十五天出现峰值(36.6 mg/L),亚硝酸氮在第四十三天降低到检测不出。即实验组完成硝化功能建立需要15 d,而对照组则需要43 d。投加硝化细菌制剂后,海水水族箱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盐硝化细菌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优势,使氨氮、亚硝酸氮维持在较低浓度水平,缩短硝化系统建立的时间;在不投加菌剂的情况下,氨氧化细菌虽然可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优势,使氨氮浓度降低,但由于亚硝酸氧化细菌生长更为缓慢,水族箱中亚硝酸积累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对九江明珠水产公司温室养鳖池的水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水温30℃±1℃,PH值6.8-7.4,换水前透明度16-18cm,有机物耗氧量28-35mg/L,氨氮60-80mg/L,溶解氧低于1mg/L。换水后,透明度26-28cm,有机物耗氧量8.6-10.4mg/L,氨氮5.2-6.9mg/L,溶解氧3.6-4.4mg/L。  相似文献   

9.
2008年6~8月对上海市内4条不同生态类型河道(午潮港、横港、朝阳河、曹杨环浜)的水质状况及鱼类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曹杨环浜外,所调查的其他3条河道普遍受氨氮污染,氨氮含量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标准V类水的限值2.0mg/L;污染河道中鱼类种类极少,入侵鱼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已成为其中的广布种。进一步选取上述调查河道中典型的氮类污染因子氨氮、亚硝酸盐作为暴露物,采用静水生物法对食蚊鱼进行96h急性毒性试验,发现食蚊鱼对氨氮的耐受性较高,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80.00、54.81、52.78、44.58mg/L;对亚硝酸氮的耐受性相对较低,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9.19、7.46、6.06、5.99mg/L。由于不同鱼类对环境污染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不同,其种类组成易受河道污染程度影响,而食蚊鱼由于其对氨氮较高的耐受性,已成为上海各污染河道中的主要鱼种,进一步探讨其适应机制,将有助于了解河道生态类型的发展趋势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常规生物毒性实验方法,进行了亚硝酸氮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浓度亚硝酸氮急性毒性胁迫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酶活性(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并对其致死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96 h的急性毒性实验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存活和免疫系统的活性有明显影响。在亚硝酸氮胁迫下,ACP活性在0.03 mg/L时急剧上升到最高,随胁迫浓度的增高,活性逐渐下降,在3.34 mg/L时低于对照组,在最高浓度胁迫下活性降到最低;ALP活性随亚硝酸氮胁迫浓度的增高也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在亚硝酸氮胁迫下逐渐升高,在0.03 mg/L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但直到6.67 mg/L时才低于对照组;CAT活性也在0.03mg/L时即达到最高,但在0.67 mg/L时即低于对照组,并在最高浓度时降到最低。本实验还得出,亚硝酸氮的LC50(mg/L)为3.71 mg/L,安全浓度(mg/L)为0.013 mg/L。  相似文献   

11.
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得到的12种培养基及对照Zarrouk培养基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6品系进行培养,研究了在不同培养基下螺旋藻对无机氮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螺旋藻可以同时以NO3-N 和NH4-N为氮源。NO3-N对螺旋藻是最为通用和安全的氮源,但添加浓度以11mmol/L左右最为适宜,既可满足藻体的最佳生长需求又可降低养殖成本;适宜浓度的NH4-N可促进螺旋藻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造成NH3中毒,NH4-N的添加量以1.27~2.57mmol/L范围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溶解无机氮加富对海带养殖水体无机碳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在海带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无机氮(NO-3-N和NH+4-N)对海水无机碳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体系各组分的变化趋势与无机氮添加浓度和无机氮形态有关。当NO-3-N和NH+4-N浓度范围分别在(4.73~52.78)μmol/L和(2.56~34.66)μmol/L时,DIC、HCO-3和pCO2均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以NO-3-3和NH+4-3组变化最为明显,均达到最低值,分别为2 054、2 112μmol/L,1 776、1 869μmol/L,86、114μatm;而当NO-3-N和NH+4-N浓度范围分别为(52.78~427.29)μmol/L、(34.66~268.33)μmol/L时,DIC、HCO-3和pCO2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其下降幅度逐渐减弱,但实验结束时DIC、HCO-3和pCO2仍低于对照组。NO-3-N对海带养殖水体无机碳体系的影响较NH+4-N明显,加NO-3-N组对水体的固碳能力显著高于加NH+4-N组。当NO-3-N和NH+4-N浓度分别为52.78μmol/L、34.66μmol/L时,海带的光合固碳能力达到最大,过高或者过低均会降低海带对水体无机碳的吸收固定。  相似文献   

13.
以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 Michx)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为试验对象,研究水体中不同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浓度比对植物碳氮(C-N)代谢的影响。2015年春季栽培3种沉水植物;7月,截取长约10 cm的植物顶端于1 L的玻璃烧杯预培养,光暗比为14 L∶10 D,温度控制为光周期25℃,暗周期15℃,光照强度为110μmol/(m~2·s),预培养7 d后截取植物顶端1 g左右转入250 m L的锥形瓶,设计培养液总氮浓度为2 mg/L,按照NH_4~+-N与NO_3~-N的浓度比设置2∶1、1∶1、1∶2、2∶0、0∶2共计5个处理,以预培养液为对照,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氨氮添加显著提高了3种植物组织内游离氨基酸(FAA)的含量,且在氨氮浓度2 mg/L时FAA达最大;(2)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SC)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二元方差分析显示处理间SC的差异,种间差异的贡献值为69%;(3)硝态氮完全替代氨态氮时,3种植物组织中的SC/FAA显著升高,二元方差分析显示处理间SC/FAA的差异主要源于氮源形态组成(56%);(4)伊乐藻体内FAA和SC含量均大于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这可能是它在富营养水体中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发病与未发病育苗池以及发病与未发病大棚培育土池 ,进行了 pH值、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化学耗氧量和可溶性磷酸盐检测 ,结果显示 ,发病池与未发病池之间这些水质因子均无显著差异 (P(0 .0 5 )。对罗氏沼虾苗有较大毒性的非离子态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都在安全浓度范围内 :淡化前 ,发病育苗池中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 0 .173mg/L、0 .0 83mg/L ,未发病育苗池中分别为 0 .2 0 1mg/L、0 .10 3mg/L ;淡化后 ,发病育苗池中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 0 .0 33mg/L、0 .0 4 0mg/L ,未发病育苗池中分别为 0 .0 2 7mg/L、0 .0 39mg/L ;在发病大棚培育土池中 ,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 0 .114mg/L、0 .0 6 1mg/L ,在未发病大棚培育土池中分别为 0 .112mg/L、0 .0 76mg/L。检测结果表明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与所测的这些水质因子无关。  相似文献   

15.
养殖水体中不同浓度氮盐的保存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6种保存方法对不同浓度水样中3种氮盐(NH3-N、NO2-N、NO3-N)参数的稳定性进行了7 d的保存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认为:(1)NH3-N:以5‰氯仿4℃条件为最佳保存方法,保存时间宜控制在5 d内;(2)NO2-N:以5‰甲醛4℃为最佳保存方法,保存时间宜控制在7 d内;(3)NO3-N:以5‰氯仿4℃条件为最佳保存方法,保存时间宜控制在2 d内;(4)NO3-N的保存稳定性相对较差,受NH3-N初始浓度及降解速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上流式和下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污水,连续进行30 d,分析出水水质,并观察系统运行情况和装置污染状况。研究了养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6项指标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从养殖污水主要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和稳定性上看,上流式优于下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在系统进水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为7.62~8.20 mg/L、氨氮质量浓度为0.62~0.65 mg/L、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0.54~0.59 mg/L、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0.23~0.27 mg/L、无机氮质量浓度为1.40~1.47 mg/L、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为0.24~0.29 mg/L,水温为25℃~30℃时,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对养殖污水中6项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45.2%、88.9%、58.5%、78.8%、75.3%和25.1%。可见,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佳,亚硝酸盐氮和无机氮次之,化学需氧量和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较差,活性磷酸盐去除率最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验研究,筛选出能够耐受高浓度氨氮的沉水植物,构建有效的生态系统并改善湖泊水质,对黑臭水体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探讨了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小茨藻(Najas minor)5种沉水植物对氨氮的耐受性,每种沉水植物均设置氨氮浓度为0、4、8、12、16 mg/L共计5个梯度,研究其生长情况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在4~16 mg/L氨氮持续胁迫至第14天时,苦草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生成受到抑制作用逐渐加大,4、8、12、16 mg/L氨氮试验组中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第14天比第7天分别减少44%、57%、16%和39%,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减少62%、24%、29%和49%,而MDA含量在第14天分别显著降低为第7天的35%、7%、65%和41%,表明苦草未受到不可逆伤害。在4 mg/L氨氮持续胁迫下,第14天时,穗花狐尾藻和黑藻的MDA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为第7天的207%和178%,小茨藻植株死亡,而金鱼藻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均未有显著变化,且MDA含量显著减少为第7天的80%,表明只有金鱼藻未受到氨氮的不可逆毒害。在8~16 mg/L氨氮持续胁迫下,穗花狐尾藻、黑藻、小茨藻和金鱼藻的植株则全部死亡。研究表明,氨氮浓度≤4 mg/L时,苦草和金鱼藻能够生长;氨氮浓度≤16 mg/L时,苦草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生存。从耐氨氮和黑臭水体治理过程水质特征考虑,苦草可作为黑臭水体治理中水生态系统构建的先锋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在不同pH和滤料条件下硝化细菌对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的去除效果,通过试验,探讨了5.0~10.0等6个pH梯度以及陶环、珊瑚石、生物刷和生物球等4种滤料的消氨效果。在pH 8.0~9.0时,至试验第7天氨氮去除率分别达99.86%、98.95%,明显高于pH 6.0、7.0和10.0组(去除率分别为66.18%、71.43%和70.51%)。在pH 7.0~9.0时,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增加小于氨氮浓度的下降,特别是在pH 9.0时两者浓度变化差异明显。生物刷、陶环、珊瑚石和生物球分别在试验的第3、4、6、7天,氨氮去除率达100%。陶环组和珊瑚石组,NO_2~--N质量浓度在达到最高值(9.60 mg/L和10.00 mg/L),之后开始逐步下降。生物刷组和生物球组在达到最高值(9.55 mg/L和11.00 mg/L)之后基本维持不变。结果表明:硝化细菌适宜碱性的环境条件(pH 8.0~9.0),水体pH 9.0最有利于硝化细菌对NH_4~+-N和NO_2~--N的去除。不同滤料对硝化细菌去除NH_4~+-N和NO_2~--N有不同的影响。陶环对硝化细菌去除NH_4~+-N和NO_2~--N都有良好效果,生物刷只对去除NH_4~+-N有良好效果,珊瑚石只对去除NO_2~--N有良好效果。多种滤料配合使用有利于产生优势互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梅溪湖属于城市浅水湖泊,其沉积物特征可反映湖泊的水生态环境状况,对防止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分季节对梅溪湖表层沉积物(0~10 cm)进行了采样,分析了沉积物TN、NH4+、NO3-、TP、有效磷(AP)和有机质(OM)等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0~10 cm)TN、NH4+、NO3-、TP、AP和OM的平均含量依次为1654.68± 754.22 mg/kg、24.66± 20.02 mg/kg、13.60± 2.33 mg/kg、512.60± 281.39 mg/kg、8.58± 6.81 mg/kg和2.84± 1.43 %。湖区东部营养物和有机质含量最高。人类活动对梅溪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有着较大的影响。梅溪湖沉积物TP和NO3-含量在春季最高(4月份),冬季(1月)最低。AP含量在春季(4月)最高,在夏季最低(7月份)。沉积物TN、NH4+和OM含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梅溪湖沉积物TN和TP的含量变幅分别为667~4000 mg/kg和184~1475mg/kg,均已超出我国东部浅水湖泊沉积物的营养物参考阈值范围;TN和TP的标准指数变幅分别为1.21~7.27和0.31~2.46,TN全部超标,梅溪湖生态环境质量受N元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对湖泊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OM与TN、TP、AP、NH4+、NO3-均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和释放对梅溪湖氮磷营养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高密度养殖系统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变化规律以及与其对应深度的环境因子的关系,实验选取了华南地区高密度养殖的典型模式——杂交鳢养殖模式,使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养殖围隔不同深度(0~50 cm)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使用透析装置采集对应沉积物的原位间隙水,并使用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间隙水中理化指标,从而探讨高密度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变化规律及其与沉积物间隙水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①不同深度的养殖围隔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聚类分析可分3个差异显著的类群:上层(0~6 cm)、中层(7~38 cm)和深层(39~50 cm),其中中层微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②DGGE电泳共获得46个条带,其中中层条带最多,深层沉积物条带最少。主要微生物类群归属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③测定的沉积物间隙水中离子,NO_3~--N、SO_4~(2-)-S和Fe~(2+)在沉积物中垂直分布均匀,无明显梯度变化;而NH_4~+-N、NO_2~--N和PO_4~(3-)-P浓度变化较大。NH_4~+-N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在15~18 cm后趋于稳定,为10.98~77.87 mg/L,PO_4~(3-)-P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在9~10 cm后趋于稳定,为0.01~0.14 mg/L。④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H_4~+-N和PO_4~(3-)-P为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分布最大的理化因子组合,其中NH_4~+-N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分布的影响稍大于PO_4~(3-)-P。NH_4~+-N、PO_4~(3-)-P为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理化因子,是杂交鳢养殖系统环境调控的主要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