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东海区头足类资源状况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80年代中期以前,曼氏无针乌贼和福建沿海的中国枪乌贼曾作为主要经济鱼种被捕捞,有一定产量。90年代以来,随着作业方式的改变和渔场的进一步拓展,其它经济头足类如太平洋褶柔鱼、剑尖枪乌贼、金乌贼等相继被开发、利用,使头足类的产量逐年上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中国的头足类盛产于东海沿海,其产量约占全国头足类产量的70~80%,是本海区重要的渔业,并被誉为海区四大海洋渔业之一,因此头足类渔业向来被海区渔民所重视。现根据有关文献和调查、生产资料,对海区头足类的利用现状作一阐述,并对资源合理利用提出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东海区头足类种类组成和 产量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3.
南海头足类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海区的总面积为350万km~2,约为渤、黄、东海总面积的3倍。海底地貌类型复杂,沿岸水和外海水在多处交汇,形成许多上升流区域,饵料生物丰富,给头足类和其他海洋动物繁衍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南海区头足类共有89种,分布于大陆架海域的种类均为经济种类,分布于大陆斜坡海域的有经济和非经济种类。绝大多数头足类种类是捕捞业的重要种类,渔业经济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东海区的315尾黄鲫样本鱼进行生物学测定,使用Bhattacharya方法把所获样品体长频率分布划分成不同的平均体长组,推算出各个组的年龄,求出生长参数,探讨生长规律.再依据B-H模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N/R和Yw/R)、单位补充量资源量(^-Pw/R和^-PN/R)、渔获质量(平均体质量Wy、平均体长^-L-y和平均年龄^-T-y)的情况.结果表明,该资源已过度捕捞,应采取适当措施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不变,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38龄较合适;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1.5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4,这样黄鲫资源仍能够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85-491] 相似文献
5.
应用资源密度面积法估算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3 kg/km2;2001年春季和2002年冬季最低,分别为98.24kg/km2和125.43 kg/km2。(2)两年中太平洋褶柔鱼的年平均资源密度在所有头足类种类中都为最高,分别为145.07 kg/km2和101.85 kg/km2;而蛸类的资源密度为最低,分别为4.69 kg/km2和2.53 kg/km2。(3)2001年、2002年东海区大陆架海域的头足类资源量分别为375384.90 t和172692.90 t,以年平均资源量算出的MSY分别为238 553.56 t和144277.31 t。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渔业生产调查,结合历史资料,阐明东海北部海域头足类资源利用现状,开发利用前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意见,文章指出:头足类作为九十年代海洋捕捞新的增长点,已经逐渐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只要抓住机遇,积极拓展远洋,合理利用近代海,必将能保持稳产高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专题综述西太平洋头足类的资源现状与开发前景。内容包括开发中的资源特点和问题;年渔获量超过一万吨的10种重要经济种类的生物学简况;资源结构与渔获量变动等;最后,作者根据食饵——捕食者关系,对西太平洋头足类的潜在资源量作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区头足类群聚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2000年东海区(27°00′~34°00′N、127°00′E以西海域)150 m等深线以浅4个季节的底拖网监测调查资料,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的方法分析东海区头足类群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探讨各个群聚类型的指示种类以及头足类群聚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头足类主要种类为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等。多元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头足类群聚类型不同。根据各群聚类型分布的海域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黄海南部-东海外海-东海中南部群聚、长江口外海域群聚和东海北部海域群聚3种群聚类型。它们的空间分布区域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群聚类型的分布区域也会相互交错。各季节不同群聚类型的种类组成不同,多数种类一般同时出现于不同的类群中,有的种类在所有群聚类型中都有分布。它们的空间分布也是交错的,只是相对集中的区域有所不同,在不同群聚类型中的渔获率和出现频率不同。头足类各群聚类型种类组成的季节差异较明显,各群聚类型中相对稳定的主要特征种类较少。调查海域中影响头足类种类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而水深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区主要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与环境和全国渔业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1956~2002年东海区捕捞品种中经济价值较高、在渔业中占重要地位的11个种类的产量,并利用数理统计学上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东海区11个主要捕捞种类历年来的资源变动特征、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11个主要捕捞种类的渔业资源状况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过度捕捞已严重衰退的资源、充分利用并开始衰退的资源和尚有潜力的资源,其中大黄鱼、鳓鱼资源已进入资源衰退期,带鱼、鲐鲹鱼类、墨鱼和小黄鱼等处在充分利用并开始衰退期,虾蟹类、鲳鱼、马鲛鱼、鲷科鱼类和海鳗等资源尚有潜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红娘鱼属Lepidorigl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调查中共出现7种:翼红娘鱼、贡氏红娘鱼、深海红娘鱼、岸上红娘鱼、日本红娘鱼、短鳍红娘鱼和斑鳍红娘鱼,其中深海红娘鱼、贡氏红娘鱼和短鳍红娘鱼为优势种类。7种红娘鱼主要分布于50~190m水深范围内,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发现其分布可分为两种类型:110m以浅和110m以深海域,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这两个海域红娘鱼属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布于110m以浅海域的种类以翼红娘鱼和岸上红娘鱼为主,平均分布水深为87.9m和103.1m;分布于110m以深海域的种类以深海红娘鱼、短鳍红娘鱼、贡氏红娘鱼和日本红娘鱼为主,它们的平均分布水深为138.3m、130.5m、132.1m和128.5m。此外,还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ANOVA)检验红娘鱼属各种类间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非生物环境因子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东海毛颚动物的生态研究Ⅰ.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 1997年至 2 0 0 0年在东海 (2 7°~ 32°30′N、12 8°E以西 )的大型浮游动物垂直拖网调查结果 ,对毛颚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进行分析比较 ,浅述其数量分布变化与水系、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海区种类组成以春、夏季最为丰富 ,数量则以秋季最高 ;高数量密集区处于各水系的交汇处 ,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系消长动态变化过程 ,对水系和渔场形成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海南部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根据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各季度月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及1989~1990年在福建东北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等相关资料,研究分析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主要渔获种类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区蟹类有66种,隶属于15科,39属;2008~2009年东海南部海域蟹类数量明显比1998~1999年减少,蟹类占总渔获量的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减少36.2%;两次调查蟹类数量均以春季和夏季为高,但主要渔获种类不同,1998~1999年细点圆趾蟹渔获量占绝对优势,而2008~2009年细点圆趾蟹数量降幅最大,资源密度很低,光掌蟳、双斑蟳数量明显增多,取代了细点圆趾蟹成为最主要的渔获种类,其余种类如卷折馒头蟹、银光梭子蟹、武士蟳等所占比例变化不大;2008~2009年蟹类主要分布区域与1998~1999年不同,在海区内侧水深60 m以内海域数量分布较多,这与主要渔获种类双斑蟳分布海域范围关系密切;细点圆趾蟹资源量明显减少的原因有待以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东海南部海域虾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1998~1999年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数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渔场类虾有44种,隶属14科、25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中的中-日亚区,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虾类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以调查海区东南部和沿27°45′N一带海域数量较多,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以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同时虾类数量分布与水深有较大的关系,以水深80~100 m海域数量最多,这与主要种类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的分布海域明显相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有10来种,在渔业产量中占主导地位的为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等。 相似文献
17.
东海海樽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海域23°30′~33°N、118°30′~128°E 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Thaliacea)种类组成、物种数平面分布和多样性变化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调查水域共发现浮游海樽类20种,夏季16种,春季12种,秋季11种,冬季9种;季节更替率显示,海樽类物种季节更替,从春季到冬季,是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暖流势力消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冬季到春季,主要受暖流势力增长的影响.春季海樽类物种数与表温和底盐相关,夏季与10 m水层温度和盐度相关;秋季相关性不明显,冬季与表温相关.东海海樽种类季节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形成,主要与暖流势力消长有关.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Thalia democratica orientalis)等7个种是东海的常见种,羽环纽鳃樽(Cyclosalpa pinnata)等6个种是次常见种,其余则是稀有种.东海各分海区海樽类多样性指数大多较低,主要是由于优势种具有很强的聚集性,这种种间和各站位之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多样性指数较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东海区鲨鱼渔业资源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0年以来在闽中、闽东渔场开展的鲨鱼延绳钓探捕调查,以及东海区历次渔业资源调查中所取得的鲨鱼基础资料,分析研究了东海区鲨鱼渔业概况、种类组成、渔场渔期、洄游分布以及主要渔获种类的群体组成和生态习性。并建议进一步开展鲨鱼资源变动规律及现存资源量的调查研究,以便为科学管理和利用鲨鱼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作了探讨。东海浮游桡足类经鉴定共有226种,呈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趋势,夏季(163种)>秋季(152种)>春季(140种)>冬季(123种),4个季节皆出现的有78种。优势种(优势度Y≥0.02的17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 coni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等,季节更替明显,在秋、冬季优势种中还新出现了多种中、小型桡足类。北部近海(29°~32°N、125°E以西)春季中华哲水蚤、夏秋季精致真刺水蚤与水温、盐度多元一次逐步回归相关性显著(P<0.05),秋季普通波水蚤与水温、盐度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春季鳀(Engraulis japonicus)中心渔场(>100kg·h~(-1))分布与中华哲水蚤高密集区(50~100ind·m~(-3))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春、夏季鳀鱼仔、稚鱼高密度区(≥100ind·net~(-1))与中华哲水蚤高丰度区(50~100ind·m~(-3))相重叠。 相似文献
20.
依据2007年7月和2008年6月东海北部近海(123°~124°30′E、30°~32°N)桁杆拖虾定点调查资料,对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夏季该水域共出现虾类18种,隶属于7科11属。其中6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7 485)、葛氏长臂虾(IRI=2 121)、脊腹褐虾(IRI=819.1)和戴氏赤虾(IRI=765.5),7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5 637)、葛氏长臂虾(IRI=451.1)、须赤虾(IRI=3 184)和戴氏赤虾(IRI=868.7)。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群体重量密度分布主要呈现中部较少而东西两端分布较多的态势,不同优势种类的分布特征不同,鹰爪虾分布于整个调查海域,底温为12.1~21℃,底盐为31.1~34.6;脊腹褐虾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底温为12.1~18℃,底盐为31~3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