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祖国各地     
近年来,由于湖泊网围养鱼生产的发展,致使湖区鱼类喜食的水草被大量利用,资源量逐年下降,而难以被鱼类利用的水草种群却过量繁衍。1988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承担了农业部水产司下达的《湖泊草种改良技术》研究项目,有关科研人员在面积为598亩的试验区内,经过近年的试验,采取多种方法除草和人工定向培植鱼类喜食的苦草,1989年8月31日有关专家在滆湖官林围养场现场验收时测  相似文献   

2.
滆湖渔业资源系统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应用灰色理论,对滆湖渔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灰色动态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还介绍了应用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技术对滆湖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的发展变化态势进行网络模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灰色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滆湖渔业经济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其渔业资源繁殖保护及劳力等投资不能低于渔业产值的15%。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湖渔业经济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苦草生物量、轮叶黑藻生物量和水生植物总生物量。人工智能模拟结果表明:要充分利用水草资源,提高滆潮草食性鱼类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团头鲂的放流量,优化放流鱼类的品种结构。最后讨论了应用神经网络模拟与灰色理论相结合的技术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复杂系统的动态仿真与智能控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滆湖是江苏南部的一个中型湖泊,面积20.67万亩,位于武进、宜兴两县市之间。沿湖有15个乡镇,70个自然村、其中渔业村10个,有专业、兼业捕捞渔民5000多人。1985年以来滆湖水产资源的开发走上了养、增、种、捕综合开发,科学利用的新路子,湖外建设精养鱼塘,湖内发展网围养鱼,湖中开展水产资源增殖保护,湖边种植水草;  相似文献   

4.
<正>鲢鳙鱼是我国传统四大家鱼中的两种,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根据鲢鳙鱼的生理和生态习性一般在养殖生产中都把其作为混养而非主养种类。江苏滆湖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泊,随着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滆湖近二十年来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监测结果表明,滆湖的总氮、总磷含量较上世纪80年代增长了近10倍,富营养化已导致滆湖从草型湖泊转变为现在的藻型湖泊,水生植被大量消失。为探索一种改善滆湖生态环境和控制藻类过度繁殖的生态渔业模式来替代传统网围养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提高大湖鱼产量和效益的途径,进一步开发利用东湖水产资源,1991年我场在县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东湖水域水西庙汊开展了湖汊拦网养鱼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一、条件与方法 1.湖汊条件和拦网面积:水西庙位于东湖西北角,汊内水深2~5m,平均水深3m,汊内水草覆盖率在80%以上,且以优质水草苦草为主,拦网面积225亩,上下两道拦网,拦网长8000m,其中上拦网300m、下拦网500m,拦网(单层)采用水泥杆与楠竹固定连接,绞上卵石袋后沉底入泥拦鱼。 2.鱼种投放:拦汊内于3月下旬投放各类鱼种12670尾、计重2097kg,亩平56  相似文献   

6.
湖泊小面积网围精养高产高效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网围养鱼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渔业生产方式。是改革传统湖泊渔业利用方式的一项突破。随着网围养鱼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的湖泊渔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网围养鱼历史较短,各地生产经营水平不同,总的还存着单产水平低,群体增重倍数不高,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如何提高湖泊网围养鱼的单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湖泊网围养鱼进一步推广应用中急需解决的课题。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滆湖进行了湖泊网围养殖高产技术的研究,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试验条件:本研究以滆湖南部的官林围养场、丰义乡围养场为试验点,供试验用网围建在湖底平坦,远离航道处;平均水深1.5米,底质为粘土,流速一般为0.1米/秒;水质良好,溶解氧0.81—10.35毫克/升,PH值8.04~8.36。试验规模:本研究主要以30亩以下面积为  相似文献   

7.
利用人工种植的饲草养鱼,以草换鱼,是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也是降低养鱼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除了苏丹草、黑麦草、苦荬菜、紫花苜蓿、聚合草、三叶草等常见品种外,又逐渐引进、开发了几种渔用饲料草新品种。本文作者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归纳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六种渔用饲草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方法及利用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建军 《淡水渔业》2003,33(6):36-36
黎城湖地处淮河入江水道下游 ,水质条件好 ,水草丰富。该湖是过水性湖泊 ,承担着排洪任务 ,夏季水位不稳定 ,所以至今该湖泊没有网围养殖。2 0 0 2年度我们金湖县渔政站在该湖进行了网围养殖试验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为广大湖区渔民由捕捞向养殖转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网围区的设置 :网围区设在湖泊滩岭的下尾 ,共 73亩。该网围区水位常年保持在 0 5~ 2 5m ,水草丰富 ,水草主要以伊乐藻、苦草为主 ,还有少量的水花生 ,水草覆盖率在 70 %以上 ;螺蛳、河蚬等底栖动物丰富 ;网围区湖底平坦淤泥…  相似文献   

9.
虾蟹养殖池水草栽培设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蟹养殖池常见水草种类有苦草、菹草、轮叶黑藻、伊乐藻、水花生等。在长江下游一带,伊乐藻几乎常年生长,旺期为4~6月和9~11月,菹草在3~6月为旺盛期,轮叶黑藻、苦草、水花生6~9月生长最快。所以对于虾蟹养殖池可种移植多种水草,从而达到池塘中常年有水草的目的。下面简述几种水草的栽培及设置技术。1 菹草菹草广泛分布于河沟、池塘、沼泽地天然泡沼及低洼积水处,其生长适温为10~22℃。人工栽培菹草,主要措施是移植其繁殖体——石芽。菹草的石芽是繁殖芽的一种,质地坚硬而有韧性,是菹草长到成株后死亡前形成的,每株可产生几…  相似文献   

10.
鲢、鳙鱼是我国传统四大家鱼中的两种,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我国鲢、鳙鱼的养殖从唐代鲤鱼养殖的衰败开始兴盛,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但根据鲢、鳙鱼的生理和生态习性一般在养殖生产中都把其作为混养而非主养种类.江苏滆湖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泊,随着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滆湖近二十年来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监测结果表明,滆湖的总氮、总磷含量较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近十倍,富营养化已导致滆湖从草型湖泊转变为现在的藻型湖泊,水生植被大量消失.  相似文献   

11.
长荡湖水生植被动态及其渔业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清顺 《水产学报》1989,13(1):24-35
本文根据1983年—1984年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整理而成。文中论述了长荡湖现有水生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分布,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利用。经过分析比较,发现近30年来,长荡湖水生植被经历了旺盛—衰竭—恢复—旺盛的演替过程,揭示了引起植被变化的各种因素。随着水生植被的动态变化,长荡湖的鱼类种群结构,渔获对象及捕捞工具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植被的盛衰同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消长丰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最后指出了长荡湖水植被的演替趋势和潜在危机,强调了合理利用和定向改造水生植被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如何发展我国湖泊渔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滆湖网围养殖后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1985年—1989年滆湖水质营养状态及此期间网围养殖规模和投饵情况调查结果的评价,分析了网围养殖对滆湖水体营养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是:目前滆湖水质处于中营养(前期)状态。网围养殖后,加快了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但速度较同类浅水型湖泊缓慢。并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研究,筛选出能够耐受高浓度氨氮的沉水植物,构建有效的生态系统并改善湖泊水质,对黑臭水体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探讨了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小茨藻(Najas minor)5种沉水植物对氨氮的耐受性,每种沉水植物均设置氨氮浓度为0、4、8、12、16 mg/L共计5个梯度,研究其生长情况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在4~16 mg/L氨氮持续胁迫至第14天时,苦草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生成受到抑制作用逐渐加大,4、8、12、16 mg/L氨氮试验组中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第14天比第7天分别减少44%、57%、16%和39%,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减少62%、24%、29%和49%,而MDA含量在第14天分别显著降低为第7天的35%、7%、65%和41%,表明苦草未受到不可逆伤害。在4 mg/L氨氮持续胁迫下,第14天时,穗花狐尾藻和黑藻的MDA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为第7天的207%和178%,小茨藻植株死亡,而金鱼藻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均未有显著变化,且MDA含量显著减少为第7天的80%,表明只有金鱼藻未受到氨氮的不可逆毒害。在8~16 mg/L氨氮持续胁迫下,穗花狐尾藻、黑藻、小茨藻和金鱼藻的植株则全部死亡。研究表明,氨氮浓度≤4 mg/L时,苦草和金鱼藻能够生长;氨氮浓度≤16 mg/L时,苦草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生存。从耐氨氮和黑臭水体治理过程水质特征考虑,苦草可作为黑臭水体治理中水生态系统构建的先锋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14.
鱼类是湖泊食物网中的重要消费者, 占据食物网多个营养级。通过食物网营养级联效应, 鱼类对湖泊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可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傀儡湖为例, 研究了基于不同饵料类群渔产潜力估算前提下食鱼性鱼类、滤食性鱼类、碎屑食性鱼类的组合放养技术, 并探讨了底层杂食性鱼类针对性捕捞的复合调控策略对傀儡湖鱼类群落结构、沉水植物群落和水质产生的影响, 旨在揭示鱼类群落调控在优化湖泊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湖泊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选取在高原湖泊中广泛分布([NH4+] < 3mg/L)但在高浓度铵氮水体([NH4+] > 15mg/L)中无法存活的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大茨藻(Najas marina)和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3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铵氮(0、0.1、3、15和50mg/L)对3种沉水植物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在湖泊铵氮浓度升高和铵氮浓度更高的黑臭河道中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当水体铵氮浓度超过15mg/L时,植物体内叶绿素和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碳氮平衡被打破;植物叶绿素荧光显著降低,说明植物在浓度达到15mg/L时,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以上研究说明,当水体浓度达到15mg/L时,在湖泊中广泛分布的沉水植物物种无法存活,而碳氮平衡的破坏导致植物光合能力下降是影响其存活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从机理层面初步揭示了以上湖泊广布物种在高铵氮水体中消失的原因,为利用沉水植物修复高浓度铵氮污染水体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太湖翘嘴红鮊的生物学及其增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品诚 《水产学报》1984,8(4):275-286
本文从研究翘嘴红鲌的生长、各个时期的食性和繁殖生物学出发,对于翘嘴红鲌在太湖渔业资源中的地位及作用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过去把翘嘴红鲌简单地当作有害于太湖鱼类资源的凶猛鱼类而不加节制地加以捕杀,是造成目前太湖鱼类组成小型化和渔获物经济价值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保护和增殖翘嘴红鲌的主张,并且具体地提出了有关翘嘴红鲌的起捕规格、禁渔期和禁渔区、限制有害渔具、实行人工放流和保护水域环境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Fish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assessed among six macrophyte habitats, including hydrilla, Hydrilla verticillata (L.F.) Royle, common native species (bulrush, Scirpus spp., muskgrass, Chara spp., eelgrass, Vallisneria americana Michx. and Illinois pondweed, Potamogeton illinoensis Morong) and no-plants, to assess potential impacts of recent hydrilla colonisation on the littoral fish community at Lake Izabal, Guatemala. Fish biomas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habitats, with hydrilla supporting the highest fish biomass. Fish density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habitats. Total fish species richness was similar (12-15 species) among habitats, but community composition changed with macrophyte presence. Biomass of mojarra, Cichlasoma maculicauda Regan, which supported the most important subsistence fishery at the lak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habitats and had the greatest biomass in the hydrilla habitat. Although hydrilla may adversely affect native plants, lake access and other uses, it provided useful fish habitat and likely was not detrimental to the Lake Izabal fish community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8.
刘红艳  熊飞  宋丽香  杨毅 《淡水渔业》2017,47(1):107-112
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武汉市汉阳地区五个湖泊(后官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墨水湖和龙阳湖)的水质及沉水植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以了解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后官湖为中营养,而三角湖、南太子湖、墨水湖和龙阳湖为重度富营养,其中龙阳湖污染最重。共采集沉水植物7种,隶属于5科5属,主要种类为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后官湖沿岸带,其它四个湖泊中沉水植物已严重退化,仅在部分水域偶见。后官湖沉水植物盖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分别为67.5%和5.58 kg/m~2,1月份较低,分别为29.3%和1.88 kg/m~2,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结果表明,汉阳地区湖泊沉水植物退化与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下光照下降和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杂食性鱼类往往是修复后浅水湖泊的优势鱼类。大鳍鱊是一种小型杂食性鱼类,在无锡蠡湖生态修复区内发展成为优势种;虽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但对不同沉水植物的选择性目前尚不清楚.目前有关杂食性鱼类对沉水植物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较大的种类(如鲤、鲫),而对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受控实验,研究了大鳍鱊对4种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选择性摄食,分析了大鳍鱊对这些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鳍鱊组的水体营养盐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H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2)肠道内含物分析结果显示: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是大鳍鱊的主要食物,其所占肠道内含物的体积比分别为75%和17%;而大鳍鱊对密刺苦草的选择性较低(8%),且内含物中未出现黑藻;3)大鳍鱊显著抑制了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的生长(RGR),而对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的RGR有促进作用。沉水植物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与湖泊生态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鳍鱊等小型鱼类与沉水植物关系密切,主要生活在沉水植物丰富的水域。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大鳍鱊可显著增加水体营养盐浓度,对不同沉水植物有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摄食活动可显著降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因此,大鳍鱊或者其它小型杂食性鱼类(如麦穗鱼和鲹等)可能会通过选择性摄食沉水植物的途径影响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严重时可能会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湖泊管理与生态修复中,需要关注此类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种群规模,将其控制在较低生物量水平。该研究探讨了大鳍鱊的选择性摄食行为以及该行为带来的影响,为浅水湖泊的修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沉水植被修复是湖泊修复的一项重要手段,浅水型富营养化湖泊惠州西湖实施了沉水植被修复后,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以细菌16s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后,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惠州西湖已修复和未修复的子湖浮游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进行沉水植被修复的子湖中,细菌的Pielou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显著高于未修复的子湖。表明沉水植物修复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同时还可以提高浮游细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